▲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昨日小編詳細看了有關非洲咖啡產區的相關書籍,了解到有著[非洲之心]之稱的蒲隆地咖啡這個國家,於是今日小編就把我所了解的分享給大家~~
蒲隆地的咖啡約在1930年代由殖民母國比利時所引進栽種,但蒲隆地並沒有種植咖啡的歷史背景,但肥沃的沃土加上絕佳的生長環境條件,而後又加上2012年卓越杯的舉行,這十年來讓越來越多農民開始種植這種作物,並且蒲隆地的精品豆擁有酸甜感與細緻的香料變化。
蒲隆地屬東非共同體(EAC)與大湖地區(GLA)的成員國,原名為烏隆迪,位於中非洲內陸,國土小巧且擁有起伏綿延的丘陵美景,是中非洲與東非的十字路口,也是偉大尼羅河跟剛果河的分水嶺,歷來有【非洲之心】的稱號,首都布松布拉位於壯闊的坦幹伊喀湖的河畔,這座大湖也是蒲國與剛果及坦尚尼亞的自然邊境,蒲隆地地勢高,海拔變化大,最底處700公尺海拔最高處的伊亞山有2670公尺,以農立國。
蒲隆地的咖啡約在1930年代由殖民國比利時所引進栽種,當地人原本並無飲用咖啡的習慣,因此一開始在早年的時候有不少的農民抗拒種植,在殖民政府的剝削下,早期的咖啡品質不是很好,且長久以來的種族問題,以及生產者對收購者(包括水洗場)的不信任,從而嚴重阻礙了咖啡品質的提升,1993年,來自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的專案輔助為蒲隆地咖啡產業帶來了轉變契機,但直到了2016年9月,蒲隆地的咖啡業的發展才進入新的階段。鼓與咖啡是蒲隆地當地文化的重要表徽。蒲隆地國家咖啡執行單位ARFIC(National coffee Regulation Authority)特別將咖啡命名為[恩戈馬咖啡(NGOMA COFFEE)],當中的NGOMA就是鼓的意思。在內戰摧殘的與缺乏資金、技術等因素下,國際市場對蒲隆地咖啡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價格不貴、品質普通)的非洲豆,蒲隆地是一座無出口港的內陸小國,與其他領土遼闊的產地國比起來,地理上有更容易抵達咖啡水洗場的優勢;但產地資訊不夠透明化、內陸運輸成本昂貴與出口手續的複雜也是一直限制咖啡的發展的一個缺點。
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會的援助專案,成為了蒲隆地朝向精品咖啡的重要契機。專案有兩大策略:一是廣設咖啡水洗場(Coffee Washing Station,簡稱CWS),二是全面增加咖啡樹的栽種總量。2007以前所有的咖啡水洗場與後段日曬處理場都隸屬官方,因國營的緣故,效率極差,生豆的品質也是良莠不齊,也正如此,當時的蒲隆地咖啡在國際上的評價未曾提高,外界只給予(品質一般的非洲豆),好在2007年之後,政府鼓勵私立咖啡水洗場與後段日曬處理場,這才有了咖啡的一個轉折點。2011年,卓越咖啡組首度在蒲隆地舉辦標準咖啡評比,才引起了國際關注,並在2012年卓越杯,才徹底改變蒲隆地咖啡的命運。這個產區位於北方接近烏幹達的邊境高山區,是蒲隆地咖啡的精華產區,最著名的產區有卡揚薩與恩戈吉,兩地的海拔都在1700公尺到2000公尺之間,3、4月開始進入主要雨季,採收後的7月進入乾季,年均溫在18~19℃,夜晚的低溫延續到清晨,是豆香與緊實的豆體密度的主要原因。二、奇閏度(Kirundo)&布給希拉(Bugesera)奇閏度相當於靠近烏幹達邊境,這兩區的咖啡產量較低,海拔約在1400~1700公尺之間,咖啡受卡揚薩產區影響,已逐漸往生產精品批次靠攏,且有水洗場在卓越杯競賽下決賽的佳績。
三、慕印尬(Muyinga)&布耶魯(Bweru)這兩個區在東方與東北方,海拔約1800公尺,慕印尬離坦商尼亞的國境較近,但風味已略於卡揚薩,因氣候較溫和且卡揚薩的酸較明亮而富有變化。四、吉帖尬衉(Gitega)&奇裡密羅(Kirimiro)位於國土中部高海拔山區,年均溫也低,約在12~18℃,年雨量較低,僅在1100公裡左右,也造成產量較低的情況。五、布幫薩(Bubanza)&慕密瓦(Mumirwa)這這兩個區位於烏幹達與剛果共和國邊境,海拔由較低的1100公尺到海拔的2000公尺,年雨量僅在1100公裡,低海拔處在年均溫約在20℃,影響了咖啡的品質,高海拔處有機會產出精品咖啡,但雨量的分布與不足影響了這個產區的產量。首先先將果實放入大水槽,以浮力篩選出密度好的果實,未熟成或過輕的撈掉,接著進入機器去除果皮與果膠層,就可進入發酵槽發酵約18小時;第二天將已發酵過一輪的果實倒入乾淨的水中,繼續發酵約18個小時,合計大約為36~48小時;之後將果實再倒入清洗渠道以乾淨的清水刷洗乾淨,最後在根據情況進行第二次浸泡或直接進入乾燥程序,便是[雙重水洗髮酵法]。乾燥的第一階段要遮陰風乾,並避免於炙熱陽光直接的曝曬,含水率由剛離開的發酵槽的高溫度降至40%以下,接著移到棚架自然日曬,讓含水率自18%再緩慢降到11%。
| 蒲隆地咖啡所面臨的的挑戰
一、咖啡果實收售價不夠透明化。咖啡生產者缺乏合理的果實收購價資訊,缺乏有透明拍賣與公眾交易站這種體制,且[日批次]與生產者的直接連接低,咖農與賣家沒有交情,很難直接在莊園採購。二、與烏幹達的風味形象重疊。兩地皆以波旁種為主,但烏幹達有話題性,有以傾國之力支持的咖啡政策,對於多數消費者來說,烏幹達比蒲隆地好記且選購的誘因更高,蒲隆地咖啡必須讓自已的風味特性更獨特,才能更好的市場定位。馬鈴薯缺陷味在東非以烏幹達與蒲隆地最容易出現,而造成這種缺陷風味,多數專家認為是當地的病蟲害,也有一派認為是由不正當處理法引起病菌侵襲,雖可能僅有一小批生豆感染這種缺陷味,卻造成整批杯測品質下滑,導致顧客拒夠。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蒲隆地咖啡的發展歷程故事喲~ ~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