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觀察 | 平息的只是蒲隆地政變,非洲大湖區動蕩依舊

2020-12-25 澎湃新聞
5月15日,蒲隆地布瓊布拉,蒲隆地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的支持者在街頭高舉其照片,等待其返回首都。CFP 圖 

       5月15日午後,非洲中部小國蒲隆地,自東北部城市恩戈齊至首都布瓊布拉140多公裡沿途,許多興高採烈的當地人高舉著總統恩庫倫齊扎(Pierre Nkurunziza)的畫像歡呼著,布瓊布拉東北部執政黨「保衛民主力量」 CNDD-FDD總部加門傑,數以千計支持者特意乘坐大巴趕來,簇擁著一支車隊從這裡一路駛往總統府。

       當然,車隊裡最重要的人物是蒲隆地的「主人」,現任總統恩庫倫齊扎,失蹤兩天的他重新出現在首都和總統府,象徵著一場震撼卻「短命」政變的戲劇性結束——一如兩天前其戲劇性的開始。

政變的開始與結束

       政變是5月13日晚開始的。

       當晚蒲隆地RPA、復興之路兩家電視臺和「博內沙」廣播電臺突然播出聲明,發聲者為蒲隆地警察總監恩達巴內澤(Vénon Ndabaneze),這位自封「民族和解過渡委員會」發言人的高級警官宣布,廢黜並放逐總統恩庫倫齊扎,並以「民族和解過渡委員會」暫時履行政府職責,直到舉行公正大選「還政於民」。

       人們很快發現,這起政變的真正主心骨,是前蒲隆地情報總局(SNR)局長、曾擔任過蒲隆地武裝部隊參謀長的尼永巴爾將軍(Godefroid Niyombare),所謂「民族和解過渡委員會」,主要組成人員是3個強力部門的前任和現任負責人:尼永巴爾、恩達巴內澤,以及現任總參謀長尼永加伯(Prime Niyongabo)。

       人們或許會問「總統呢,真被放逐到國外了麼」?

       總統真的在國外,但並非被放逐,而是開會去了。

       政變發生後,許多一頭霧水的中國大陸關注者竊竊私語——這個大湖區國家不是一直挺太平?怎麼說政變就政變了?

       其實所謂「一直太平」,無非國內乃至歐美主流傳媒對這個面積不大、人口密度卻大得驚人的非洲大湖區國家缺乏關注罷了,事實上這個國家的街頭動蕩早自4月26日便已開始,而總統之所以出國,也是應非盟、東部非洲共同體(EAC)等多個地區性組織的邀請,去坦尚尼亞經濟首都三蘭港參加旨在討論蒲隆地政治危機的區域峰會,孰料境外討論尚無結果,自家後院卻起了偌大一把火。

       接下來發生的事則變得十分有趣:

       當晚布瓊布拉和其它一些地方槍聲不斷,但14日蒲隆地紅十字會卻表示,大部分傷亡發生在政變消息發布前夕(2平民1警察共3人死亡,66人受傷),而政變爆發後的零星武裝衝突,則發生在幾家新聞機構附近,在國家廣播電臺(RTNB)和國營電視臺,是政變武裝攻、親政府武裝守,而在前述播出政變消息的幾家媒體則攻守倒了個。

       此時此刻許多人都在問「總統回來了麼」。

       5月14日坦尚尼亞宣稱恩庫倫齊扎已經離開三蘭港回國,但政變發言人恩達巴內澤卻表示,布瓊布拉國際機場業已封鎖,總統飛機無法降落被迫折返,當天的消息混亂不堪,有消息稱恩庫倫齊扎飛回三蘭港,但坦尚尼亞方面予以否認,也有說他改飛烏幹達,但烏幹達政府不置可否。

       當天稍晚,情況再發生奇異的變化:政變「三巨頭」中,總參謀長尼永加伯跑到親總統勢力控制的國家電臺宣布「政變失敗」,而另兩人則表示「單方面停火」、「希望避免流血」。在國家電臺上,此前曾宣稱「並未發生什麼政變」的總統高級顧問尼亞米特維(Willy Nyamitwe)承認發生了「小小的問題」,並表示「第二天就會平息」,政變者將被繩之以法。沒過多久人們驚訝地發現,「三巨頭」也消失了。

       緊接著便是文章開頭的一幕:總統車隊突然浩浩蕩蕩開入首都,「三巨頭」先是對媒體表示「投降,但要躲避一段時間以策個人安全」,繼而在幾小時內就分別被親政府武裝從藏身處抓獲,總統發言人尼亞米特維(Willy Nyamitwe)宣布「政變結束了」。

       原來曾是遊擊隊長的恩庫倫齊扎見無法「空降」,便駕輕就熟地改走地面:他在5月14日夜在支持者策應下從陸路通過坦尚尼亞-蒲隆地邊境,進入老家恩戈齊,然後在15日清晨廣而告之「總統在國內」,接下來的事變得異乎尋常的簡單——早已是驚弓之鳥的「三巨頭」不戰而屈,束手就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5月13日,蒲隆地布瓊布拉,示威者抗議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謀求第三次連任。部分示威者遭警方逮捕。 CFP 圖

       前文說到,蒲隆地的街頭騷亂其實早已開始,那究竟是為什麼?

       和盧安達一樣,蒲隆地境內也由胡圖族、圖西族兩個人為劃分的民族所組成,傳統上圖西族人少但佔據軍政商要職,胡圖族人多但以務農為主。上世紀末盧安達、蒲隆地幾乎同時陷入族際內戰,盧安達在政治強人卡加梅(Paul Kagame)領導下逐漸走出族裔對立的泥淖(儘管手段不無爭議),而蒲隆地的經歷則要曲折得多。

       2000年8月28日,「保衛民主力量」和蒲隆地其它政治力量在國際社會斡旋下簽署「阿魯沙和平協定」,決定成立胡圖族-圖西族民族團結政府,並規定總統由普選產生,任期5年,連任不超過兩屆,2005年蒲隆地內戰正式結束,恩庫倫齊扎當選總統,2010年連任,按協定規定,今年他第二個任期結束,就應該退休讓賢。

       但今年初起,恩庫倫齊扎便授意親信到處放風,為自己謀求第三次連任營造政治空氣。5月5日,蒲隆地憲法法院宣布,允許恩庫倫齊扎第三次參選總統,選舉日定為6月26日。很顯然,這位已當了十年的總統打算就這麼一屆屆幹下去了。

       這種公然破壞「阿魯沙和平協定」和蒲隆地憲法的舉措在蒲隆地立即引發強烈反響:自4月26日起,以尼什米尼馬納(Vital Nshimirimana)為首的反對派組織「公民社會」(SCB)倡導發起抗議恩庫倫齊扎連任的街頭抗議,提出推遲大選、恩庫倫齊扎不得參選等訴求,並屢屢和警察及恩庫倫齊扎支持者發生衝突。

       此次政變的組織者、策劃者尼永巴爾現年46歲,在1993-2005年的蒲隆地內戰中是恩庫倫齊扎的鐵桿親信,和「保衛民主力量」遊擊隊著名將領,2005年恩庫倫齊紮上臺後,他先是擔任副總參謀長,2009年又成為蒲隆地有史以來首位胡圖族總參謀長。

       但2013年起恩庫倫齊扎開始疏遠宿將,尼永巴爾被解除軍職,改任蒲隆地駐肯亞大使。對此後者反應強烈,出於安撫目的,2014年11月恩庫倫齊扎召回尼永巴爾,任命他為較有實權的SNR局長,但兩人嫌隙已成,矛盾愈演愈烈。今年2月,得悉恩庫倫齊扎謀求連任,尼永巴爾公開立異,結果被一怒之下的恩庫倫齊扎撤職。此次政變正是懷恨在心的尼永巴爾耳聞目睹恩庫倫齊扎謀求連任引發公眾抗議,遂刻意選擇其出國開會之際發難,試圖渾水摸魚。

 「二日京兆」

       政變發生當晚,法國《世界報》援引一些當地消息人士的分析稱,如果尼永巴爾的政變能成功支撐兩天,政變的完成將「不可逆轉」。

       這種分析並非沒有根據。

       正如上述消息人士所指出的,「阿魯沙和平協定」在蒲隆地以致大湖區、EAC和非盟範圍內都有很強的認知度,恩庫倫齊扎當初也是信誓旦旦「信守協定」並將之寫入憲法,才換來10年的穩定統治,如今一旦推翻定約,對這個自獨立以來政治風波始終不斷、胡圖族和圖西族間矛盾和仇恨依然陰霾不散的國家和社會而言,無疑等於打開了一個不安的「潘多拉之匣」,不但反對派和民間嘖有煩言,即便政府、軍隊內部也有許多不同意見。近年來恩庫倫齊扎為鞏固自己地位不斷清洗軍政「老臣」,令「老人」們人人自危,尼永巴爾的冒險嘗試,無疑會引發不少人的支持、附和,或至少樂見其成。

       不僅如此,由於尼永巴爾恰在「連任危機」所引發社會騷亂方興未艾之際被解職,且解職原因表面上看是其反對總統連任的「直言進諫」所致,這讓他在政變前被許多示威者歡呼為「人民的將軍」、「正直和勇氣的象徵」。

       然而政變恰只堅持了兩天——如果算到「三巨頭」莫名其妙消失為止,實際上連兩天都不到,飽經戰爭的尼永巴爾成了不折不扣的「二日京兆」。

       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變方雖和示威者、反對派有共同目標,但「三巨頭」出於爭權目的採取了單方面秘密行動,政變發生後籌組「民族和解過渡委員會」也同樣自說自話,只空泛喊出「推遲選舉」、「還政於民」口號,卻並未明確表示吸收反對派,這令反對派和示威者發生分化,以尼什米尼馬納在內的反對派主體採取了和政變保持距離,「既承認現任總統的現實合法性,又繼續反對其謀求連任」,儘管少數街頭示威者高舉紙質步槍模型和芭蕉葉響應政變,畢竟人單勢孤,失去了群眾基礎的政變,就成為單純的軍事冒險。

       其次,政變力量薄弱,組織隨意。

       儘管「三巨頭」頭銜赫赫,但能調動的武裝力量十分有限,真正靠得住的只有傘兵11營等,儘管警察總監參加政變,但大多數警察卻仍站在總統一邊。不僅如此,總統還控制著精銳的「總統特別行動大隊」和人數眾多、被稱作「恩波內拉庫爾」(Imbonerakure)的親總統民兵,這些親總統武裝力量牢牢控制了RTNB等國營傳媒和 CNDD-FDD總部,而政變方只能通過幾家私營媒體發布政變聲明,且這些私營媒體也很快被包圍或攻擊。傘兵11營和部分參與政變的警察雖控制了機場,卻無法控制整個邊境。不僅如此,「三巨頭」稍遇挫折便自亂陣腳,反悔的反悔,躲藏的躲藏,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當老到的總統迂迴返國,長驅直入,勝負便已一目了然。

事情並沒有完

       在政變最後一天,恩達巴內澤和尼永加伯的「政治訴求」已悄然從「放逐總統」節節後退到「不要殺死我們」了。對此,回到總統府的總統一方面毫不客氣將他們統統抓進大牢,另一方面也通過總統發言人尼亞米特維表示「依法懲辦,不判死刑」。

       政變平息當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警告恩庫倫齊扎謀求第三任期的努力「將加劇非洲大湖區政治不穩定」,並呼籲蒲隆地政府不要對政變發起者採取「報復性暴力措施」。

       雖然是世界第一政治、軍事大國,但非洲恰是美國全球戰略布局的最薄弱環節,而僻處內陸裂谷帶的大湖區諸國則是美國的「弱中之弱」,對美國國務院這番有氣無力的呼籲,恩庫倫齊扎固然可以充耳不聞,但周邊國家的提醒、勸誡,這個內陸國的「掌門」就不能只當耳旁風了。

       政變發生後,南非、坦尚尼亞、烏幹達、盧安達、查德等非洲國家領導人、外長相繼表態,一方面承認、支持恩庫倫齊扎的合法地位,反對軍事政變,另一方面對其單方面違反「阿魯沙和平協定」和蒲隆地憲法精神,謀求第三次連任提出批評,如前所述,此次政變發生之際非洲各國正謀求通過外交幹預解決「連任危機」,此次外交幹預雖被政變意外中斷,但如今政變結束,幹預會重啟,甚至可能因各國的「危機感」增加而提速。

       如前所述,自4月起就發動街頭抗議示威的反對派主流選擇了對政變說「不」,這使得急於平息政變的總統一派不得不緩和了對這些「合法反對派」的鎮壓,並在平息政變後表示「支持合法政治對話」。然而SCB等反對派之所以不支持政變,是惟恐「一蟹去,一蟹來」,推翻一個恩庫倫齊扎,換來另一個改名換姓的新「恩庫倫齊扎」,如今這些示威者仍然聚集在布瓊布拉和其它城市街頭,繼續其反對「第三任期」、反對6月26日如期大選的公開政治抗爭,絲毫無退讓或妥協的痕跡,而好不容易逃脫被政變推翻難關的總統,此時勢必難以對這些「不政變的合法反對派」大打出手。

       如今各方都在關注6月26日這個節點:倘若原定在此日舉行的大選得以被推遲,則各方有可能在國際斡旋下達成政治妥協,以避免誰也不願看到的更多流血、暴力;倘逃過一劫的總統執意在這天參選,蒲隆地的政治動蕩恐怕才只開了一個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非洲國家蒲隆地的自行車騎手
    最近看了一部記錄片,是關於非洲國家蒲隆地自行車騎手的,我從中獲得了對非洲的另一個角度的認知——非洲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不知作為人類起源的大陸,非洲為什麼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原始狀態,受到的現代工業和現代經濟影響很小,至少不像其他大陸在較短時間內翻天覆地的變化。
  • 非洲咖啡產國蒲隆地咖啡故事 蒲隆地非洲之心咖啡衝煮風味描述
    蒲隆地,一個位於非洲的小眾咖啡產國,前街咖啡一直有上架一支來自布隆地的非洲之心。前街通過杯測發現蒲隆地的咖啡豆對比埃塞和肯亞的咖啡豆,蒲隆地咖啡的酸質沒有想埃塞產區的清新透徹,也沒有肯亞產區醇厚的果汁感。接下來前街就來說說蒲隆地咖啡。
  • 原汁原味的非洲風情文化 感受蒲隆地的大鼓秀
    圖為蒲隆地演員向遊客展現非洲特色的舞蹈昨日,一場由蒲隆地國家大鼓團在園區浣溪沙舞臺的大鼓舞表演,拉開了世園會蒲隆地活動周的序幕,也給遊客帶來了來自非洲的激情與歡樂。蒲隆地駐華大使加松祖,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等共同欣賞表演。作為全球最優秀的打擊樂團體之一,蒲隆地的鼓手們自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在世界範圍內進行巡迴演出。昨日的世園會浣溪沙舞臺上,一陣蒲隆地特有的民族吆喝聲後,只見一名蒲隆地歌手手持本國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樂器——「烏木杜麗」晃晃悠悠躍上舞臺。此時,他身邊的其餘十幾位「黑珍珠」開始緩緩地跳起民族舞蹈。
  • 非洲觀察丨馬裡政變軍人宣布成立權力過渡機構 非盟及西共體決定...
    這已是馬裡十年來的第二次軍事政變。2012年3月22日,也是卡蒂軍營的一場軍人譁變最終演變為政變,令時任總統杜爾辭職下臺。8年兩次發生軍事政變,馬裡為何跳不出喧譁與動蕩的循環?8年前,馬裡軍營發生一場譁變,也演變為政變,導致時任總統辭職下臺,此後馬裡安全局勢惡化,經濟發展停滯不前。8年兩次發生軍事政變,這個地處西非的內陸國家,為何總是跳不出喧譁與動蕩的循環?記者:賀老師,從今年6月起,馬裡的反對派就組織數輪大規模示威遊行,堅持要求總統凱塔下臺,8月18日,凱塔和馬裡總理西塞被譁變軍人扣留。
  • 咖啡產區指南|蒲隆地非洲之心
    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私人微信前街咖啡,微信號:(長按複製)kaixinguoguo0925 蒲隆地蒲隆地是一個非常優美的內陸國家,位於形勢陡峭的東非裂谷之上,地形複雜,坦幹依客湖東岸突然高聳起來的壯麗山脊是非洲兩大河流尼羅河水系與剛果河水系的分水嶺,素有「非洲之心」的優美稱號。
  • 非洲之心的恩戈馬咖啡——蒲隆地的發展歷程故事
    ,了解到有著[非洲之心]之稱的蒲隆地咖啡這個國家,於是今日小編就把我所了解的分享給大家~~ 蒲隆地的咖啡約在1930年代由殖民母國比利時所引進栽種,但蒲隆地並沒有種植咖啡的歷史背景,但肥沃的沃土加上絕佳的生長環境條件,而後又加上2012年卓越杯的舉行,這十年來讓越來越多農民開始種植這種作物,並且蒲隆地的精品豆擁有酸甜感與細緻的香料變化。
  • 時小刻非洲遊丨蒲隆地:熱情好客的「山丘之國」
    紅網時刻記者 陳彥兵 綜合報導蒲隆地共和國(簡稱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的內陸國。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蒲隆地是一個農牧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 非洲局勢又動蕩起來 這些地方將不再適合出海
    對身處非洲的朋友來說,更是水深火熱;新冠疫情遲遲得不到控制,回國之路遙遙無期,還需要面對動蕩不安的局勢。一不小心,就會殃及池魚,輕則錢財兩空,重則失去生命。非洲地區局勢越來越動蕩,越來越多的地區不適合出海。 「我們在非洲,現在最擔心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暴亂。中國人遭受到搶劫、攻擊和傷害,可能是要出人命的。」
  • 蒲隆地共和國國家概況
    1962年7月1日宣布獨立,成立蒲隆地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歇爾·米孔貝羅(Michel Micombero)發動政變成立蒲隆地共和國。1976年11月1日讓·巴蒂斯特·巴加扎(Jean-Baptiste Bagaza)發動政變成立蒲隆地第二共和國。1987年9月3日皮埃爾·布約亞(Pierre Buyoya)政變上臺就任總統,成立第三共和國。1992年實行多黨制。
  • 蒲隆地安全形勢驟緊
    近日,蒲隆地接連發生針對政治人物的刺殺事件。繼蒲隆地軍方高官恩希米裡馬納8月2日遭火箭彈襲擊身亡後,蒲隆地保護被拘留者及人權協會領導人皮埃爾·克拉韋爾·姆博寧帕3日被兩名騎摩託車的槍手擊中臉部。蒲隆地執政黨保衛民主全國委員會—保衛民主力量的發言人4日指責反對派對該黨活動分子發起「有選擇性的刺殺計劃」,稱該黨一名農村地區負責總統競選活動的負責人3日被殺。國際危機組織非洲中心負責人蒂埃裡·韋爾庫倫4日稱,蒲隆地的暴力行為「發生了質變」,正從街頭抗議演變為針對政治人物的謀殺,蒲隆地現在的局勢形同「戰爭的開端」。  恩希米裡馬納是蒲隆地安全部門的強勢人物,也是總統恩庫倫齊扎的親信。
  • 咖啡產地 | 非洲的心臟—蒲隆地,咖啡產區和風味特徵簡介
    蒲隆地,位於非洲內陸,全國土地面積僅有2.8萬平方公裡,但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人民卻高達90%,其中就咖啡為最大宗。 | 種植歷史 咖啡於20世紀20年代比利時殖民時期就來到了蒲隆地,從那時起一直是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在1933年的時候規定每名農民都必須要照料至少50棵咖啡樹。等到蒲隆地獨立了以後,咖啡的生產才開始轉為私營。
  • 單一原產咖啡豆-非洲咖啡-蒲隆地咖啡豆
    精美的蒲隆地單一來源咖啡具有乾淨,細膩的味道,具有豐富的醇厚度和酸度,根據杯測記錄。咖啡評測表明,蒲隆地咖啡有甜漿果味道,花香和漿果般的芳香。蒲隆地的咖啡種植區蒲隆地地處尼羅河-剛果分水嶺的內陸,是東非和中非之間的一個丘陵起伏的小國,位於盧安達、坦尚尼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之間。出口的蒲隆地咖啡的質量已經與其鄰國盧安達的咖啡進行了比較。
  • 探秘非洲足球:東非異軍突起 西非優勢依舊(圖)
    雖然非洲大地沒有像歐洲和亞洲那樣賭球活動非常普遍,但是非洲大陸特有的巫術也成為了某些非洲球迷或者球隊尋求勝利的工具。球員在比賽之前練習時也非常講究,某些語言和動作在比賽前屬于禁忌。  從非洲某些超強球隊的綽號就可以看出非洲巫術與非洲足球的關係。奈及利亞的綽號為超級鷹、喀麥隆隊的綽號為大無畏雄獅、塞內加爾為特蘭加雄獅、埃及為法老、摩洛哥為頂天立地的阿特拉斯雄獅。
  • 浙師大|非洲觀察②非洲經濟未來走向及中國對策
    2019年6月17日,哈爾濱,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來自非洲的商家在向顧客介紹從非洲帶來的產品。IC 資料近年來,由於油價反彈支撐了非洲石油出口國經濟的復甦,使得非洲經濟呈恢復性增長態勢,2017年SSA經濟增長率上升到2.5%(2016年為1.2%),2018年為2.4%,而中東北非地區2017、2018年則分別為1.6%、2.4%。展望2019、2020年非洲的經濟發展,一些老問題依舊存在,同時也存在一些新機遇與新挑戰,需要我國據此加以應對。
  • 蒲隆地陷入政變危機 引發內戰重新爆發擔憂(圖)
    蒲隆地地圖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14日報導,蒲隆地軍方一名高級將領宣布,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在軍事政變中被推翻。該事件引發國際社會對蒲隆地局勢的關注。  此前,恩庫倫齊扎在坦尚尼亞出席一次峰會。  據報導,蒲隆地這名將領下令關閉蒲隆地國際機場。
  • 世界上最窮的五個國家,全部來自非洲,是地理條件很差嗎?
    馬拉威得名於境內的馬拉威湖,這個湖是非洲第三大湖。 地形主要以山地、高原和低地為主,全國38%的土地為可耕地,雖然是內陸國家,但由於淡水面積很大,漁業資源豐富,湖中生活著大約500種魚類。如果因地制宜也能發展得不錯,但該國社會極其不穩定,動蕩和混亂隨時發生,且政府腐敗嚴重。一個混亂的國家自然很難發展,2018年人均GDP為389美元,世界倒數第二。
  • 蒲隆地總統:中國和蒲隆地的合作「堪稱典範」
    新華社布瓊布拉2月6日電(記者邢建橋)蒲隆地總統恩庫倫齊扎6日在首都布瓊布拉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對蒲隆地來說不僅是一個合作夥伴,中國在蒲隆地最困難的時期一直支持蒲隆地人民,中布兩國合作「堪稱典範」。  恩庫倫齊扎對中國給予蒲隆地的支持和長久以來在國際社會為蒲隆地伸張正義表示感謝。
  • 非洲觀察:「草原矽谷」新生代的夢與痛
    當我們在談論非洲時,我們會談些什麼?我們當然會先談到非洲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我們也會談到非洲壯美的山川、豐富的資源。但是,我們更常談到的應該是非洲的貧窮落後、瘟疫疾病和衝突戰爭。凱文·卡特(Kevin Carter)的那張讓人難以釋懷的攝影作品《飢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Sudan)只是這塊大陸苦難深重的一個剪影;而發生在1994年的盧安達種族大屠殺至今仍讓人心有餘悸。我們是帶著一種優越感與僥倖感來審視非洲的。
  • 蒲隆地反對派聲稱控制首都 總統藏身坦尚尼亞(圖)
    當地時間5月14日,蒲隆地布瓊布拉,反對現任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連任的抗議活動持續。  中新網5月14日電 據外媒14日報導,蒲隆地反對派武裝力量稱,目前反對派已經控制蒲隆地首都布瓊布拉,總統恩庫倫齊扎已經被罷免職務。另據報導,恩庫倫齊扎目前正身處坦尚尼亞港口城市三蘭港的一處秘密地點。  據報導,蒲隆地反對派發言人稱,目前反對派「幾乎控制了整個城市」。這名發言人還聲稱,蒲隆地軍隊「站在我們這一邊」。
  • 非洲的地理區域劃分,其中東非地區的國家數量最多
    非洲是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大洲,總面積約為3020萬平方千米,面積僅次於亞洲,非洲的人口數量約為12.85億人,也是僅次於亞洲的世界人口第二大洲,而且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人口增速很快。非洲有著苦難的歷史,在歷史上幾乎整個非洲都淪為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歐洲殖民者對非洲進行了長期的掠奪和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