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寧夏行】中衛高廟—中衛鼓樓D19 2018.07.25行程:中衛市—中衛高廟—鼓樓—【寧夏】中衛市裡程:10公裡今天8點從中衛市出發,大約8點半到中衛高廟,開始遊覽,中衛高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區城北.建在接連城牆的高臺上(包括高臺下的保安寺)。據傳,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表現出寧夏古建築的風貌。它與"大漠奇觀"齊名,是中衛兩大景觀之一。遊畢,又去了中衛鼓樓,遊覽結束,到中衛市住下。
到達中衛高廟
中衛高廟—留影
中衛高廟—簡介
中衛高廟—導遊圖
2/中衛高廟
中衛高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至清代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據傳中衛舊有9寺18廟之盛,唯高廟高聳、高峻、高超,故謂之高廟。1963年被批准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僧眾常住,供奉銅鑄、玉刻、木雕、泥塑、聖像600餘尊,入選《中華佛教二千年》寶典名錄。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九月,寧夏發生強烈地震,使上層建築全部傾圮。地震後重修,四年內修繕完工,起名"新廟"。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元1739年1月3日),寧夏再次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內的大部分建築倒塌。之後,又逐年重修。清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增建了門前廣場上的法戒樓和寺院內的磚砌牌坊、東西轉樓、東西天池,改稱"玉皇閣"。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在此舉行廟會,因香火不慎,造成重大火災,使南天門以上建築一時間全部焚毀,蕩然無存。翌年再度興工重建,並擴大殿宇,增加高度,歷時4年,於1946年竣工,起名"高廟"。現存的中衛高廟,即為清鹹豐年間和20世紀40年代重修、增建後的定型。其建築風格依然以清代古建築為主體。
3/中衛鼓樓
中衛鼓樓位居城市正中,清初名曰文昌閣, 高23 米,通高30 米,重樓3 層,是一座四方臺基拱洞型的樓閣建築,樓型為四面八方一體式,樓之西南角有一小門可通達樓基上部。 中衛鼓樓特點 鼓樓底基呈長方形,南北長為22.4 米,東西寬為16.65 米。基座正中為"十"字形門洞,分別通四面街道。 門洞高3.75 米,中心為穹窿頂,正中有八卦藻井,入卦圖周圍懸木雕八仙像,4 個角嵌有石雕龍首, 昂然相對。基座四面門樓上有匾額,是按方位反映中衛地理形勝的,其東曰"鎖扼青銅";南曰"對峙香巖";西曰"爽挹沙山";北匾原為"控制邊夷"。是一座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4/中衛喬家涼皮
中衛喬家涼皮味道巴適,看著就很有食慾。是這裡的特色小吃。是必須要吃一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