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之美!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17-03-16 09:3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 宋彬彬 沈志成 市委報導組 魏衍方

每件鎮館之寶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故事,一段鮮活的歷史。曾經璀璨,今又流芳。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

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

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據考證一生刻印不足400方,流傳下來的實物印章也才200多方,君匋藝術院所藏104方印章原石,多數為其34歲到36歲創作高峰時的作品,受印人多為知交師友。

如此稀有珍貴之物,何以能被君匋藝術院大量收藏?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記者走進桐鄉市區慶豐路邊上的君匋藝術院,一睹這些稀世珍寶的風採,試圖找尋歷史的足跡,也專訪了現任桐鄉市君匋藝術院主任沈惠強。

桐鄉君匋藝術院

現狀

趙之謙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

是國內趙之謙實物印章收藏量最大的一批

君匋藝術院是桐鄉市政府為收藏和陳列當代書畫篆刻家錢君匋捐贈家鄉的4083件書畫、印章、書籍等珍貴文物,於1987年建造的,佔地七畝。

整個藝術院有展廳、講堂、研究室、珍品庫等,這裡藏印1124方,尤以藏趙之謙印104方、吳昌碩印152方、黃牧甫印168方而名聞海內外。

趙之謙生於道光九年(1829),紹興會稽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餐經養年」印章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在印章邊款的創造上,趙之謙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新天地,他最早於印章側面刻上了陽文邊款。

 「104方印章中,尤以『餐經養年』一印最為珍貴。」沈惠強說,餐經養年印章為青田石質,體高6.1釐米,面縱寬均為4.3釐米,在此方印章的一側面刻有一尊圓雕觀音蓮花座像,另外三個側面均以魏書陽文刻側款。趙之謙將六朝畫像及魏碑陽文引入邊款,前無古人,在篆刻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餐經養年」印章邊款

「餐經養年」印章邊款

由來

自古以來,知音難覓。

錢君匋至於趙之謙,可謂百年知己。

 許多人會問,既然君匋藝術院這104方印都是錢君匋老先生所贈,他又是如何收集到如此多的印章的?

這與錢老先生痴迷篆刻有著密切的關係。錢君匋,桐鄉人,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他一生治印兩萬餘方,上溯秦漢璽印,下取晚清諸家精髓。其風格有吳昌碩的老辣、奔放;有趙之謙的渾厚、飄逸;有黃牧甫的清雋、平整。可謂是疾術駸駸,鶴立印壇,名爍中外,卓然一大家也。

君匋先生是趙之謙藝術理論和創作道路的實踐者。他一生勤勉於收藏、研習趙之謙作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當時的上海灘都知道錢君匋喜歡趙之謙的作品,一有人收到趙之謙的作品就往他家裡送。錢君匋前前後後收集了趙之謙作品150多件,就包括這批104方印章。

印章原石

印章原石

 「收藏過程實為不易。」桐鄉市君匋藝術院主任沈惠強說,1955年12月,有朋友向君匋先生介紹,說天津有一收藏家手中有趙之謙印章101方,準備出售。君匋先生知道後,冒著大雪,與好友朱詠葵立即飛奔到天津,當時對方開口便要價2500元,老先生買不起,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但是心裡一直惦念著這批印章,他心想,趙之謙一生刻印不足400方,這101方印章都是他的代表作,彌足珍貴。最後,在中間人的再三磋商下,君匋先生以1500元的價格終於拿下了這批印章。

自古以來,知音難覓。錢君匋之於趙之謙可算是百年知己。此後多年,錢君匋還為趙之謙編印書畫集,出版印譜,舉辦研討會......君匋先生一生酷愛書畫,惜畫如命,而到晚年將大半輩子收藏之金石、書畫文物,共4083件書畫、篆刻作品以及線裝本書籍全部捐贈給家鄉桐鄉市,這其中就包括他苦心收藏的104方趙之謙印章。

尋蹤

讀印,感受先賢大家的孤憤愁苦

 「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範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區,願苦厄悉除,往生淨土者。」

印面

讀印,能深切地感受到這位先賢大家生活的孤憤愁苦,對藝術孜孜不倦的完美追求,對師友的至真至純。

沈惠強告訴記者,這方「餐經養年」印章是趙之謙於同治三年(1864年)所刻,趙之謙時年三十六歲,在兩年前他的妻子、女兒相繼去世,此後趙之謙便自號「悲庵」,此印是其為紀念亡妻亡女而刻的一枚紀念性印章,是希圖以宗教的方式來宣洩和排解胸中悲痛和抑鬱,以求得一絲精神的慰藉。

原石

此枚印章古勁渾厚,閒靜遒麗,別創新路,其側款以魏碑隸書筆墨味入印,突破了鄧石如、吳攘之的藩籬,樸茂雋永,秀而有骨,尤其是以陽文三個整面的側款,此方印章乃獨創一家,實在難得。他曾與人曰:「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無間然矣」。可見其非常自負,其所言天賦與勤奮各佔一半,正是因為他勤勉刻苦的精神,使得他在印學上不斷精進。

如今,趙之謙流傳下來的200多方實物印章,除了104方藏於桐鄉市君匋藝術院,其他的則零星分布在各處。

1489628258000

相關焦點

  •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趙之謙一生留下來的傳世篆刻作品不足400方,這與他不以印人為人生志向的人生觀相關,也與他曾經盛年息刀,長達十數年不曾刻印的人生經歷有關,在刻印數量上,他與近現代印家們相差甚大,因為其他印家,動不動就有上萬方的作品。雖然趙之謙篆刻作品極少,但這些印作方方都是精品,他走的是「少而優、少而精」的路線。這些精品印作中,尤其以他的個人用印為多。
  • 趙之謙的篆刻路:這方特殊的印標誌著他個人風格的形成
    ,印款中每一筆畫是分為數刀刻成,所刻筆畫有起有收,提按頓挫也彰顯出來,有很強的筆意,這種鐫刻邊款的方法不難使人聯想到北朝魏碑墓誌的刻法,張小莊將北朝碑刻者的刊刻實踐稱為『銘刻模式』,並在《趙之謙研究》中指出,『趙之謙率先在印章邊款上嘗試著模仿了北碑的這種「銘刻模式」,以「刀」(印刀)摹「刀」(銘刻模式),點畫形態上得以更加接近。』
  • 君子之交淡如水,一枚小印章,見證趙之謙與好友的金石情
    現藏於錢君匋藝術館的『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是清同治二年胡澍、沈樹鏞、魏錫曾、趙之謙四人共同鑑賞金石拓本時趙之謙所刻。清 趙之謙 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在篆刻思想上,胡趙二人頗為相似,魏錫曾集趙之謙印跡《二金蝶堂印譜》後,乃倩胡澍為序,曰:『竊嘗論之,刻印之文,導原篆籀,子姬彝鼎,嬴劉權洗,多或數百言,少則一二字,繁簡疏密,結構天成,以之入印,實為雅制。
  • 從趙之謙拍賣1200多萬印章的高清印面到初學者篆刻石料的選擇
    我立即想起去年篆刻界的一件大事,12月20日嘉德秋拍完成,第二天,我的朋友圈(幾乎全是篆刻、書法愛好者)被這次拍賣消息刷屏,原因是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中,清代篆刻家趙之謙刻制的青田石自用印章《為五鬥米折腰》以1050萬落槌,加上佣金最終1207.5萬元成交。趙之謙是篆刻大師,這幾乎為不同流派的篆刻後人公認,但生前整天為生計所迫的趙之謙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這方青田石作品會拍出這樣的天價的。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二)
    離亂之世,趙之謙的學術理想受到的挫折不止於此。早年發願為編纂《補寰宇訪碑錄》而搜得的碑版拓片千餘件,在南下東甌前後毀於兵燹,至同治三年(一八六四)方成書刊行,但所錄資料己難達到海內無遺的程度。同治四年(一八六五)開始編撰的《漢學師承續記》,是趙之謙在傳統學術領域最為重要也最見功力的著作,在寫作的立意、視野、史料採擇和寫作義例方面都比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更為出色,並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
  • 趙之謙印論精髓,全在邊款裡
    也從這個時候,趙之謙對自己的浙皖印風已頗為自信,那兩個創始人丁敬和鄧石如的水平,他自認有些地方是超過他們了。浙派的丁敬沒有他的印安詳,皖派的鄧石如沒有他精悍,他明顯的是集兩家之長的。丁敬為啥沒有他的安詳,是因為過於追求刻,忽略了篆體書法的婉通與安靜;鄧石如為什麼沒有他精悍,因為過於追求書法的「寫」意,而忽略了篆刻是「刻」出來的,需要刀痕。
  • 小篆大家之趙之謙
    浙江紹興,古名會稽,中國文化名人的富產之地:陸遊、王陽明、徐渭、蔡元培、魯迅……眾星雲集,使其成為江南文化的代名詞。公元1829年,它又迎來了一位藝術天才——趙之謙。他是開「印外求印」新境界的傑出篆刻家,他是開「海上畫派」的先驅畫家,他是書法界全面推行碑學的典範。出生於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之時的趙之謙,家道中落,為避戰亂,東奔西走,一心在仕途的有所作為,但會試三次不中,最終僅僅官至縣令。五十五歲英年早逝。其天才的一生也是悲苦的一生、短暫的一生。
  • 最低價都要400萬,印章的藝術,史上拍賣價格最高的30方印章
    印章,是古代中國文人的必備之物,而皇帝的印章——玉璽,則被稱之為國之重器。在皇帝無法到達的國境偏遠之地,蓋有玉璽印文的文書則能如實反映皇帝之命令,而只有命令傳達四海,皇帝的統治才是完全有效的。印章究竟有多少年歷史,我們至今已無法考證,出土的印璽多為戰國時代。
  • 獨立難索難求:趙之謙楹聯欣賞
    趙之謙(1829—1884),出生於一個數代經商之家,家資雄 厚。趙之謙兩歲時穎悟倍常童,能把筆作字,讀書過目不忘,好靜思。15歲時,家道中落,母親積勞病歿,靠典當度日。17歲時 對金石產生濃烈的興趣,拜塾師沈復粲為師,專心研習金石之 學。
  • 傳統印章藝術裡不可忽視的一類齋室印由來
    相傳最早的一枚齋室印,是唐代學者李泌所發明,自此蔚成風氣,一般讀書人都起個齋室名,鐫刻一枚齋室印章,充作文玩。古人對齋室的取名,寄託的本意是多方面的。一類是修身養性,以為戒勉。如李泌的「端居室」是演繹《周禮》中「居天下之大端」一語而成,告誡自己要做一個剛直正派的人。另一類是以物寓意,陶冶性靈。
  • 一代宗師趙之謙,詩書畫印的全才,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之謙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是晚清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奇才和全才。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以書、印入畫開創「金石畫風」;在繪畫上促進了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吳昌碩和齊白石受其影響深遠;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 高古寬博,氣通古今——評趙之謙書法印章藝術風格
    趙之謙生於浙江紹興,在他在二十歲左右學印初期,浙派大家趙之琛尚在世,對印壇影響巨大,不難理解他會對西泠八家篆刻產生濃厚興趣,在其同治四年所作《杭四家印稿》序中寫道:「餘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也,則盡棄之。」從趙之謙早期的印「理得心安」(1852年)和「書香世業」(1852年)可以看出濃厚的浙派切刀風格。
  • 命運多舛的趙之謙,創造了文人篆刻的最高拍賣紀錄
    鹹豐九年己未(公元1859),30歲時,終於中舉,心情為之一振,其藝術創作也更加勃發,不僅有更多的書法和印作,而且開始了大量的花卉寫意畫之作,如為丁文蔚作《花卉圖十四幀》、《錦石秋花》數種及「擬意在伯美扶義之間」四條屏等。
  • 篆刻入門:臨摹漢印選擇原印風格的順序和起印稿的方法
    最近開始做篆刻培訓的相關內容,漢印臨摹理所當然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印友裡有這樣的朋友,他臨摹量驚人,從他發的臨摹作品裡,既可以看到各種臨作:趙之謙、黃牧甫、吳昌碩一類清代名家的印作,文彭、何震、汪關這些明代名家的印作,當然,也有一部分漢印和古璽印作,如果僅從勤奮程度,甚至從見聞之博來說
  • 讀印:趙之謙「鋤月山館」
    趙之謙發現鄧石如的「以書入印」之後,我們可以想見他的欣喜,我們知道,趙之謙是真正的書法大家,這對於他,簡直是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欣喜是自然的事兒,所以他立即就否定了前面對陳曼生的學習,並且「盡棄之」。二、「印從書出」的精彩前面說了,鄧石如的創作理論是有轉折意義的,他的理論使篆刻與他的發源之處——書法——真正聯繫在了一起(篆刻起於書法,到此時才又回歸到書法),趙之謙這裡說學完白之法,在這方印裡,至少有兩點,是依照鄧石如的理論得來的:1、寫意充分。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邦侯、留浦)你看,不是四字印,就是二字印,因為秦為「水德」,「水主陰」,四、二都是雙數,偶數,也就是「陰數」,再加上「田」、「日」字界格將印面劃分為大小相同的幾個等份,是合陰之數印章的補文後綴也明確規定:天子的印可以稱「璽」,其他人吧,叫「印」叫「章」都行,再稱「璽」就是違法,甚至就是造反。比如秦朝曾有六印「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這都是皇帝專用的,總之,「璽」字從此有了特別的意義。
  • 多少功夫織得成——《鋤月廬藏印》瑣言
    又以六年之功,擇選整理其中2010餘方,輯成《鋤月廬藏印》(初編)。一函三大冊,蔚為大觀。  二  一部篆刻史,自戰國秦漢以來,經歷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由「附屬藝術」到「獨立藝術」的歷史。而其重要時間節點,則在明代中葉。  此前,印章都是工匠所為,此後,文人參與並主導使之成為獨立的欣賞藝術。而促成這一嬗變的契機,是鬆軟易刻的凍石用於制印。
  • 趙之謙的用筆是精彩還是無奈
    趙之謙一生,被世稱為碑學大家,他對魏碑方筆的個性化消化運用給後人展示出一個新的空間。他的篆刻在篆刻史上,極盡嫵媚之極,溫婉流暢,輕鬆甜麗,遠非鄧完白輩可窺。在研究趙之謙的書法及篆刻時,常常有一個問題難以置信。
  • 趙之謙:碑帖兼容的一代大師
    著有《六朝別字記》、《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其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都從他處獲益。 趙之謙楷書《齊民要術》圖三趙之謙最重要的成就是:他把北碑冷峻雄渾的方筆與帖學雅致研美的用筆融合到一起,創造了其特有的「趙氏筆法」,並運用到篆、隸諸體。
  • 東漢「急就章」,印章中的「便條」,順帶說一下學篆刻的取法方式
    (王羲之《喪亂帖》)(王獻之《鴨頭丸帖》)(懷素的《苦筍帖》)(楊凝式《韭花帖》)如同書法一樣,中國印章史上也有大量的「便條」式印章,而這些印章中的傑出作品,又大都出自東漢末年。據《資治通鑑》載:「漢獻帝興平二年十二月為李傕、郭汜所迫,倉皇出走……公卿以下群帥,競求拜職,刻印不給,以錐畫之。嗟乎!漢官印威儀一至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