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寬博,氣通古今——評趙之謙書法印章藝術風格

2020-12-11 松風閣書法日講

趙之謙是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與吳昌碩、厲良玉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清末三大畫家」。

趙之謙從青年時代起,就刻苦致力於經學、文字訓詁和金石考據之學,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精書畫、篆刻。趙之謙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各派名家學習,同時又不囿前人,勇於創新。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趙之謙生於浙江紹興,在他在二十歲左右學印初期,浙派大家趙之琛尚在世,對印壇影響巨大,不難理解他會對西泠八家篆刻產生濃厚興趣,在其同治四年所作《杭四家印稿》序中寫道:「餘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也,則盡棄之。」從趙之謙早期的印「理得心安」(1852年)和「書香世業」(1852年)可以看出濃厚的浙派切刀風格。作「理得心安」時趙之謙24歲,其邊款是模仿浙派「倒丁」單刀楷書款,但稍顯稚嫩。這是目前所見最早趙之謙學習浙派時期的邊款。

鹹豐四年(1854年)所刻「趙之謙印」款中,可以看到他的邊款用刀已經生辣利索,頗得浙派風貌。浙派的蒼勁秀挺似乎一直保留在其後來的魏碑邊款中。且由於趙之謙書法受到何紹基影響,其邊款字也帶有相對浙派較寬博的顏體風格。鹹豐七年(1857年)印作中,出現了臨摹鄧石如風格的朱文「鋤月山館」(款:完白山人刻法。丁巳,冷君),以及朱文「蕺子」(款:完白山人為程易疇徵君刻「葺郎」小印,真斯篆也。師其意為此,蕺子屬,撝叔作),刀法已較成熟。

由此可見,趙之謙印風在鹹豐七年(29歲)之前,開始由浙派逐漸轉向鄧石如。值得指出的是,雖然趙之謙印風轉向鄧石如,然而一直到同治二年前夕其邊款仍然是以單刀「倒丁」楷書為主。趙之謙曾自謙不善行草,說「只能描其形」,這顯然不能當作他沒有繼承鄧派行草邊款的真正理由。較鄧派的雙刀行草邊款,浙派單刀楷書更接近毛筆的書寫姿態。

趙之謙比陸維釗早大半個世紀,一為19世紀之人,一為20世紀之人,沈曾植則介在兩個世紀之間。趙氏故世於1884年,陸氏出生於1899年,兩人無緣有相識的可能。沈曾植則只比趙之謙晚一輩。趙、沈生活在清代晚期,時碑學已中興,前後及同時代有何紹基、楊峴、張裕釗、楊守敬、康有為等碑派大家。陸維釗謝世於書法熱振興之前,其所經歷之世,正是中國最動蕩的時期之一。從書法史的角度講,近現代一方面承繼清代碑學,另一方面也有復歸帖學者,但也有不少則熱衷於碑帖融合,或帖性碑體,或碑性帖體。比起晚清書家,陸維釗等現代書家在碑帖融合的程度上或可能更深刻。

趙之謙早年從帖學。其曾自述:「……然少時就傅,則受教村學究,仿上大人;盛壯,志科第,便致力太史筆、狀元策,烏熟勻圓。」2可見閣帖、「館閣體」對其年輕時代的影響。從其所遺書跡看,在崇尚碑學之前,趙學習顏書,且能自成風格。不過,其學顏仿佛以何書為中介——其書透出的舒雅之氣,更多的得自何紹基。何紹基寫顏,在結字上增加了溫和感,用筆則以顫澀法出之,故不及顏書雄強,但柔性似更過甚。趙之謙稿草極似何紹基,大字則去其澀意,線性溫雅自然,而雄渾之氣不足。對溫雅的追求,似乎註定趙之謙往後寫碑的基調,康有為斥之為「氣體靡弱」。

趙之謙平生少作草書,從中年草書《為漓汀草書集聖教序聯》觀之,渾厚質樸中見飄逸,亦全出自北魏筆法。趙之謙逐步地完全放棄了顏體書而轉向了北魏書法。他36歲為祁季聞書寫楷書自作詩十二開冊,可以說是他學北魏書初期經典。而此一年前,趙之謙還保留著顏體書風,僅僅一年的時間,他的書風便發生了質的變化,這對常人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從此,他棄顏人魏,一發而不可止。37歲時,致胡培系(子繼)函中述道:「弟讀《藝舟雙揖》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來此間,見鄭嘻伯所書碑,始悟卷鋒。見張宛鄰書,始悟轉折。見鄧山人真跡百餘種,始悟頓挫。然總不解`龍跳虎臥』四字,及閻研香(漢軍,名德林,包氏弟子之一)來,觀其作字,乃大悟橫豎波碟諸法。閻氏學此已三十年,其訣甚秘,弟雖以片刻竊之,究嫌驟人。但於目前諸家,可無多讓矣。書至此,則於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

因此,一個人的書風,各種書體最終如果能得到統一,則其必具獨到風格。50歲之後的趙之謙,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種書體均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

相關焦點

  • 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從金農到趙之謙
    縱觀鄭燮的「六分半書」,其藝術風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多體參合是鄭氏書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清鄭方坤在《國朝詩抄小傳》中稱鄭氏「雅善書法,真行俱帶篆籀意」。清查禮在《銅鼓書堂遺稿》中也說他「行楷中筆多隸法,意之所之隨意揮灑,遒勁古拙,另具高致」。李玉棻還評其「書法《瘞鶴銘》而兼黃魯直,合其意為分書」。
  • 「聯·墨」從金農到趙之謙——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縱觀鄭燮的「六分半書」,其藝術風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多體參合是鄭氏書法的主要特徵之一。清鄭方坤在《國朝詩抄小傳》中稱鄭氏「雅善書法,真行俱帶篆籀意」。清查禮在《銅鼓書堂遺稿》中也說他「行楷中筆多隸法,意之所之隨意揮灑,遒勁古拙,另具高致」。李玉棻還評其「書法《瘞鶴銘》而兼黃魯直,合其意為分書」。
  • 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
  • 短命的趙之謙,既是書法天才,更是藝術全才
    趙之謙畫像從個人的「詩書畫印」創作來看,趙之謙是一個天才式的全才,甚至僅僅從書法來看,真草篆隸各體,大字和小字,皆有涉獵。趙之謙《楷書心成頌》軸對於趙之謙的書法風格,最令人熟悉的是魏碑大字。趙之謙篆書鐃歌冊當時篆隸書處於復興大盛狀態,篆隸書家是一種高密度的存在,各種小名頭更是不可勝數,彼此的風格塑造成為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
  • 趙之謙書法對聯:真行篆隸 無所不精
    工詩文,擅書法。初法顏真卿,後專意北碑,篆、隸師鄧石如,加以融化,自成一家,奇倔雄強,別出時俗,能以北碑寫行書,尤為特長。作花卉木石及雜畫亦以書法出之,寬博淳厚,水墨交融,能合徐渭、石濤、李鱔獨具面目,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趙之謙書法 行楷薄帷高情五言聯 浙江省博物館藏釋文:薄帷鑑明月,高情屬天雲。
  • 趙之謙的書法超過很多書法家,讓人看到他的作品都汗顏!
    趙之謙(1829—1884年), 初字益甫,後改字偽叔,號悲童、無悶,玲君等,浙江紹興人。 威豐九年(1859年)舉人,官江西都陽、奉新、南城知縣。趙之謙懷才負奇,博通古今,為晚清傑出的篆刻家、書畫家。篆刻學浙、皖二派,兼取古錢幣、漢鏡、權詔、器銘文人印,風格古勁渾厚,閒靜道麗。
  • 小篆大家之趙之謙
    公元1829年,它又迎來了一位藝術天才——趙之謙。《列子·湯問》作為一部古籍,兼具文學史學價值,這幅作品不僅看出趙之謙的創新意識,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學修養。趙之謙強調:「學書需先學文」,他在文字學上的造詣極高,從而使他的作品更有深度。《群書治要引三略八屏》為趙之謙五十歲作品,結構多變而不失法度,筆法更加老到,枯實相交,輕重變化,一任自然,風格古樸,氣勢雄渾。可知其書法已然達到心手兩暢,人書俱老的境地。
  • 趙之謙的篆刻路:這方特殊的印標誌著他個人風格的形成
    清 趙之謙 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趙之謙的碑派書法形成於同治二年,而在同治二年他的書風還儼然『帖派』時,他所刻『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的印款上就率先出現了碑體書法的風格。
  • 命運多舛的趙之謙,創造了文人篆刻的最高拍賣紀錄
    清 趙之謙 書法 友人雅囑開始幕府生涯(道光28年一一公元1848)趙之謙20歲考中秀才,因家貧,沒錢去省城赴鄉試使他對皖派印藝產生濃厚興趣,遂力學皖派宗師鄧石如的書法和印藝,使其技藝大進。翌年,他重歸於幕府生涯,成為職業的「紹興師爺」。鹹豐九年己未(公元1859),30歲時,終於中舉,心情為之一振,其藝術創作也更加勃發,不僅有更多的書法和印作,而且開始了大量的花卉寫意畫之作,如為丁文蔚作《花卉圖十四幀》、《錦石秋花》數種及「擬意在伯美扶義之間」四條屏等。
  • 他的隸書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
    一提到隸書,在近現代,鄧石如和趙之謙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他們筆下的隸書,特點分明,風格獨具,而又這樣一位大家,他的來說兼具二人之長,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他就是錢君匋,是我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經出任過西泠印社副社長、
  • 從趙之謙拍賣1200多萬印章的高清印面到初學者篆刻石料的選擇
    我立即想起去年篆刻界的一件大事,12月20日嘉德秋拍完成,第二天,我的朋友圈(幾乎全是篆刻、書法愛好者)被這次拍賣消息刷屏,原因是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中,清代篆刻家趙之謙刻制的青田石自用印章《為五鬥米折腰》以1050萬落槌,加上佣金最終1207.5萬元成交。趙之謙是篆刻大師,這幾乎為不同流派的篆刻後人公認,但生前整天為生計所迫的趙之謙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這方青田石作品會拍出這樣的天價的。
  • 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作品欣賞!
    是我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書畫家趙之謙,是浙江紹興人士,中國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偽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藝術造詣深厚,以至於影響了一大批後世繪畫者,像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那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說他以金石入畫的偉大嘗試是非常明智的一條道路,為後世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 中國四大傳統藝術之一——艾葉綠印章
    中國的印章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每一個印章的背後,都刻著不一樣的故事。印章一直寄託著篆刻者的一份心思,擁有者的一顆靈魂,以無聲訴有聲:淡泊的處世態度;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印章文化與書法、繪畫、詩歌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可見中國印章文化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有著的重要地位。
  • 一代宗師趙之謙,詩書畫印的全才,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之謙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是晚清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奇才和全才。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以書、印入畫開創「金石畫風」;在繪畫上促進了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吳昌碩和齊白石受其影響深遠;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 讀印:趙之謙「趙之謙印」
    今天我們讀一方趙之謙大師的印作。一、詩書畫印「四絕」的趙之謙趙之謙(1829-1884),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huī)叔,又號悲庵(34歲以後,家破人亡後改的號)、梅庵、無悶等。他是晚清藝術史上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
  • 一年之計在於春:觀趙之謙書法《齊民要術》,品古人農耕技巧
    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深厚的書法功力,以其碑刻渾厚雄廣之貌和帖學的婉轉秀美之精髓,竭力創造出一種既雄厚又婉轉秀麗的書風,這在他的各種書體都有體現,且都取得了成就。《齊民要術》書法作品為趙之謙魏楷精品力作,擁有濃厚的魏碑風格。什麼是《齊民要術》呢?所謂的「齊民」,指的就是咱們平民百姓。所謂的「要術」,指的就是謀生方法理論。
  • 獨立難索難求:趙之謙楹聯欣賞
    21歲中秀才,可謂年少得志,次年客杭州,拜錢松為師,學習 篆刻藝術。後曾修《江西通志》,歷署鄱陽、奉新、南城知縣。他酷愛印章,號印奴,對印學深有造詣,精於鑑 賞,他亦是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的丁仁的外祖父。
  • 趙之謙的用筆是精彩還是無奈
    趙之謙剛屆中年,妻女相繼夭亡,自己又仕途無門,這種悲愴的情緒,應該使其藝術更具重拙大的情調才對,結果卻並非如此,他的藝術反而偏向於甜美、優雅。成大器者如何紹基、康有為,乃至民國的于右任,其共同點依然用圓筆來拓展書法的審美域限,而於方筆運用難見高手。獨趙之謙,欲納方筆之法楔入傳統二王帖學書法體系技巧之中,來呈現一種更為新穎的審美理想與訴求。
  • 這件獲獎作品取法書法家趙之謙?您認為呢?
    文化提升品位,閱讀改變生活 傳播:國學 | 文化 | 藝術 | 哲理 | 養生 | 視覺 | 美文 | 教育 在網上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中國書法蘭亭獎是中宣部批准的唯一國家級書法藝術最高獎
  • 中國四大傳統藝術之一「艾葉綠老印章 」華麗現身
    中國印章文化與書法、繪畫、詩歌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藝術,可見中國印章文化在中國傳統藝術文化中有著的重要地位。從古至今,印章一直為文人心靈和思緒的寓體,陸遊有詩云「花如解語還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印章以其特有的色、紋、韻、剛、柔、形,無言地傳文達意,以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