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影響中國商業地產市場的「黑天鵝」事件,商業項目客流驟減、暫時閉店帶來的現金流壓力……各個業態類型均受其影響。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疫情是行業分化的催化劑,加速了購物中心的反思改革,積極開展線上渠道業務,也加速了購物中心對於未來業態類型的調改步伐。
贏商網近期對天津31個商業項目的關店情況進行了監測,包括A類商圈項目9個,B類商圈項目10個、C類商圈項目7個、濱海商圈項目5個,共統計店鋪數量為4892家,其中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關店總量為892家,總關店率為18.2%,平均關店數量約29家。
(數據來源:贏商大數據系統監測,因存在商場主動調改情況,故數據存在一定誤差,僅供參考。)
商圈劃分:
A類商圈為城市核心商圈,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客流密度大;
B類商圈為城市次核心商圈或區域型商圈,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客流密度較大;
C類商圈為區域型商圈,交通便利,但據市核心區或人口密集區較遠,區域客流密度可觀;
其中A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關店數量為32家,關店率約為15.2%;B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關店數量24家,關店率約為16.2%;C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關店數量33家,關店率約為26.7%;濱海新區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關店數量26家,關店率約為20.3%。
根據數據顯示,在同類商圈中購物中心的關店率較為接近,A類商圈購物中心關店率低於其他商圈購物中心的關店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商圈購物中心樣本中,天津海信廣場、天津恒隆廣場、天津嘉裡匯購物中心這3個商業項目關店率低於5%;另外還有4家購物中心的關店率超過30%。
從購物中心品牌關店業態類型來看,餐飲和零售成為購物中心關店的主要店鋪,兩類業態佔據購物中心關店數量的77%。這兩類業態一直也都是購物中心調改最頻繁的兩個業態,疫情對餐飲零售兩種業態的衝擊也最為直接;其次兒童業態關店數量佔購物中心總關店數量的12%,而文體娛、生活服務類業態由於本身商業特性、在購物中心內佔比小,受疫情衝擊小等因素,關店佔比分別為5%;跨界集合店生命力頑強,在調查的31個商業項目、4892家門店內,僅有1家跨界集合店類門店閉店,預計在下半年的品牌調整中,這些業態的價值權重將進一步上升。
(統計項目:天津海信廣場、天津恒隆廣場、天津國貿購物中心、和平大悅城、陸家嘴購物中心、凱德mall、彩悅城、天津大悅城、東麗新業廣場、和平保利廣場、天津嘉裡匯、魯能城、仁恆置地廣場、世紀都會、水遊城、天河城、天佑城、萬福北寧灣、萬象城、旺海國際凱文匯、社會山、永旺梅江店、印象城、大津城、熙悅匯、濱海萬達、金元寶東方廣場、永旺泰達店等)
1
零售業態關店數量最高佔比41%
在零售業態方面,31家購物中心調查樣本中總關店370家,佔總關店數量的41%。從分類商圈中的零售業態關店比例來看,A類商圈零售業態關店佔比最高,達38.7%;B類商圈零售業態關店佔比22.2%;A類商圈零售業態關店佔比26.2%;濱海商圈零售業態關店佔比12.9%。
一直以來,零售業態都是商業項目內的主力業態,整體佔比較大。其中A類商圈零售業態關店數量較多,不排除由於A類商圈商業項目體量大,零售業態佔比較高這一因素。從31個調查樣本數據來看,零售業態關店數據較為平均,不存在商圈等級之間明顯的差距。
零售是受消費方式變化影響首當其衝的一個行業。消費方式變化的「風吹草動」會馬上帶來較顯著的變化影響。由於疫情影響,消費者足不出戶造成客流大幅減少,與此同時,零售門店還要面對店鋪租金、貨物成本等資金壓力,與餐飲不同的是,零售業態由於不必須需要「到店「,不少零售品牌開啟」直播」等方式的線上賣貨渠道,進行自救。
2
餐飲業態受疫情影響明顯關店佔比36%
在作為調查樣本的31家購物中心內,餐飲業態共關店320家,佔總關店數量的36%。其中A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餐飲關店數為11家,佔比31.9%;B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餐飲關店數為9家,佔比28.4%;C類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餐飲關店數為11家,佔比25.6%;濱海商圈購物中心平均餐飲關店數為9家,佔比14.1%。
此外,從調查樣本數據中發現,有10家購物中心餐飲業態關店超過10家(包含10家),餐飲關店超過20家的購物中心有4家,有1家購物中心餐飲關店超過30家,而這些購物中心在A、B、C以及濱海商圈中均有分布。高比例的出現一方面受疫情影響,另一方面與項目自身定位有關,項目整體的業態分布或以餐飲為主,所以導致餐飲品牌關店佔比高。
受今年疫情影響,餐飲行業受到的影響最為直接。商場人流急劇下降,商場餐飲最先門庭冷落,同時應對防疫要求,購物中心內的餐飲大面積暫停營業。迫於現金流的壓力,部分餐飲業商家退出市場。另外,從目前存活下來的餐飲商家來看,大型連鎖品牌的抗風險能力更強,而中小型商家對於現金流的需求更大,應對風險能力較弱。
3
兒童、文體娛、生活服務受疫情影響小
跨界集合店生命力頑強
與零售、餐飲業態相比,兒童、文體娛以及生活服務類業態目前受疫情影響損失較小。據統計數據顯示,31家調查樣本中,兒童業態關店共計106家,佔比總關店數量的12%。此外,兒童業態在關店10家及以上的購物中心只有3家。從商圈分布來看,A類商圈兒童業態平均關店2家;B類商圈兒童業態平均關店4家;C類商圈兒童業態平均關店5家;濱海商圈兒童業態平均關店4家。
在文體娛業態方面,31家商業項目共計關店48家,佔總關店5%。從數據上看,商業項目中文體娛業態關店數量較為平均,有九成均在10家以下。
同樣關店數量較少的還有生活服務類業態與跨界集合店業態。生活服務業態關店佔比5%,關店數量為47家,關店類型主要集中在美甲美睫這一類型上,而在統計的31家商業項目中,跨界結合店關店數量僅有1家。
4
線下消費復甦餐飲零售回暖明顯
隨著疫情好轉,實體商業也正在逐漸回暖,消費者的「宅家消費」模式逐步轉變為「出門購物」,線下消費回流。根據美團和微信支付的「五一」數據顯示,五一期間,運動健身微信支付消費環比增長翻三倍,其中健身房消費環比增長225%。環比3月份同期,五一期間休閒娛樂行業增幅521.60%,餐飲行業增幅216.25%,零售行業增幅48.44%,出行行業增幅64.48%。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雖然餐飲、零售業態受到疫情衝擊,影響較為直接,但在目前的商業回暖過程中,餐飲、零售業態也是恢復較快的業態之一。尤其是在周末等熱點時段,天津南京路濱江道商圈人流增幅明顯,商圈內購物中心、百貨客流增加,火鍋、烤肉以及網紅餐飲等門店均出現用餐需要等位的現象。
另外,由於受到相關部門政策影響,此前暫停營業的兒童、文體娛業態還未正常營業。而進入6月份,天津相關防疫政策放鬆限制,兒童、文體娛等需要進行線下體驗的業態也會逐漸恢復正常營業。
綜合市場表現來看,雖然疫情對於實體商業的衝擊較大、影響較深,但實體商業正在回暖已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實體零售、餐飲、還是兒童、文娛都將迎來好勢頭。疫情期間發展起來的線上新服務模式,為實體零售提供了新發展機遇,隨著線上線下的融合,消費邊界不斷拓展,市場活力加速正在顯現。
商業地產觀察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關注百家號樂居財經,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
文章來源:商業地產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