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中新社長沙8月3日電 題: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作者 付敬懿
穿行於漫天蘆葦中的人行小徑,聽清風拂過時的「沙沙」聲響,享受黑麥草和小野菊的迎風點頭,欣賞飛鳥掠過水麵時的波光粼粼,甚或看到江豚在水中嬉戲。51歲的嶽陽東洞庭湖林閣老監測點巡護員鄧鐵牛仿佛重回童年時光。
「用耳朵去聽,一個地方『原聲』越豐富,生命力越強。」鄧鐵牛說,盛夏的洞庭湖水漲灘退,沒有萬鳥翔聚的盛況,但回來的江豚魚禽讓華龍碼頭寂靜卻充滿生機。「這個非法碼頭生態修復後,豚躍長江的景致再次出現了。」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中遊最重要的調蓄湖泊和溼地,被譽為「長江之腎」。近幾年,一場場專項整治「攻堅戰」在湖區接連展開,讓洞庭湖惡化的生態系統逐漸得以恢復。
由於多年連續的圍湖造田和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由1949年的4350平方公裡縮減至如今的2625平方公裡;2016年,洞庭湖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也從36.4%下降為零,出口斷面總磷濃度升幅高達97.9%。
不顧生態承載能力、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曾讓洞庭湖面積銳減、溼地退化。為了恢復洞庭湖的美好生態,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及湖南省拉開了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此後出臺《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
針對養殖環境的專項整治行動開始後,洞庭湖及周邊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養殖網箱1.5萬餘口被拆除,嶽陽、益陽、常德三市累計拆除矮圍網圍面積124萬畝,並全面禁止投餌投肥養殖。長期無法有效整治的下塞湖矮圍不僅得以拆除,62名責任人也被嚴肅問責,17名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保護區核心區內15.95萬畝有「溼地抽水機」之稱的歐美黑楊倒了;湖區4.3萬公裡溝渠、2.4萬口塘壩被清淤疏浚;自然保護區採砂全面關停;清理河湖岸線4613公裡、清運垃圾38萬噸……常年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被整治,洞庭湖外湖和垸內溝渠之間水系形成了「活」循環。
洞庭湖是過水性湖泊,納四水(湘、資、沅、澧四大河流)吞長江,治理不可限於一湖之水。2017年,湖南官方全面推進「一湖四水」系統聯治工程,實行河長制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將溝渠塘壩清淤、畜禽養殖汙染整治等延伸到全省範圍。
系列舉措使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湖區整體生態明顯好轉。2018年,洞庭湖11個湖體斷面總磷濃度持續降低,較2015年下降38.4%,其他因子均達到Ⅲ類標準。
「江豚穩定棲息種群達120頭,珍貴的麋鹿種群也增加到200頭左右,去年越冬的水鳥超過24萬隻,創近10年之最。」嶽陽市委書記劉和生說,水清了、鳥多了、岸綠了、民眾獲得感增強了,白鷺翱翔、麋鹿嬉戲、江豚騰躍又重現洞庭湖。
洞庭治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湖南省水利廳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調研員唐曉榮指出,洞庭湖湖中有湖、湖中有垸、垸中有人,水體汙染由各種點源與農業面源、城鎮生活汙染源交織形成,這就需要全民共同行動,守護碧水。
據悉,為避免「治理再反彈、再治理再反彈」,中國官方正推進《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等立法出臺,形成一張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治的「保護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