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新中國70年)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中新社長沙8月3日電 題:湖南全力修復「長江之腎」 洞庭鷗鹿翔集魚豚再現歡躍

  作者 付敬懿

  穿行於漫天蘆葦中的人行小徑,聽清風拂過時的「沙沙」聲響,享受黑麥草和小野菊的迎風點頭,欣賞飛鳥掠過水麵時的波光粼粼,甚或看到江豚在水中嬉戲。51歲的嶽陽東洞庭湖林閣老監測點巡護員鄧鐵牛仿佛重回童年時光。

  「用耳朵去聽,一個地方『原聲』越豐富,生命力越強。」鄧鐵牛說,盛夏的洞庭湖水漲灘退,沒有萬鳥翔聚的盛況,但回來的江豚魚禽讓華龍碼頭寂靜卻充滿生機。「這個非法碼頭生態修復後,豚躍長江的景致再次出現了。」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是長江中遊最重要的調蓄湖泊和溼地,被譽為「長江之腎」。近幾年,一場場專項整治「攻堅戰」在湖區接連展開,讓洞庭湖惡化的生態系統逐漸得以恢復。

  由於多年連續的圍湖造田和泥沙淤積,洞庭湖面積由1949年的4350平方公裡縮減至如今的2625平方公裡;2016年,洞庭湖Ⅲ類水質斷面比例也從36.4%下降為零,出口斷面總磷濃度升幅高達97.9%。

  不顧生態承載能力、對資源的掠奪性開發,曾讓洞庭湖面積銳減、溼地退化。為了恢復洞庭湖的美好生態,2016年,國家相關部委及湖南省拉開了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衛戰,此後出臺《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五大專項行動、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

  針對養殖環境的專項整治行動開始後,洞庭湖及周邊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養殖網箱1.5萬餘口被拆除,嶽陽、益陽、常德三市累計拆除矮圍網圍面積124萬畝,並全面禁止投餌投肥養殖。長期無法有效整治的下塞湖矮圍不僅得以拆除,62名責任人也被嚴肅問責,17名犯罪嫌疑人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保護區核心區內15.95萬畝有「溼地抽水機」之稱的歐美黑楊倒了;湖區4.3萬公裡溝渠、2.4萬口塘壩被清淤疏浚;自然保護區採砂全面關停;清理河湖岸線4613公裡、清運垃圾38萬噸……常年凸顯的生態環境問題被整治,洞庭湖外湖和垸內溝渠之間水系形成了「活」循環。

  洞庭湖是過水性湖泊,納四水(湘、資、沅、澧四大河流)吞長江,治理不可限於一湖之水。2017年,湖南官方全面推進「一湖四水」系統聯治工程,實行河長制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將溝渠塘壩清淤、畜禽養殖汙染整治等延伸到全省範圍。

  系列舉措使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湖區整體生態明顯好轉。2018年,洞庭湖11個湖體斷面總磷濃度持續降低,較2015年下降38.4%,其他因子均達到Ⅲ類標準。

  「江豚穩定棲息種群達120頭,珍貴的麋鹿種群也增加到200頭左右,去年越冬的水鳥超過24萬隻,創近10年之最。」嶽陽市委書記劉和生說,水清了、鳥多了、岸綠了、民眾獲得感增強了,白鷺翱翔、麋鹿嬉戲、江豚騰躍又重現洞庭湖。

  洞庭治水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湖南省水利廳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調研員唐曉榮指出,洞庭湖湖中有湖、湖中有垸、垸中有人,水體汙染由各種點源與農業面源、城鎮生活汙染源交織形成,這就需要全民共同行動,守護碧水。

  據悉,為避免「治理再反彈、再治理再反彈」,中國官方正推進《湖南省洞庭湖保護條例》、河道採砂管理條例等立法出臺,形成一張洞庭湖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治的「保護網」。(完)

相關焦點

  • 呵護「長江之腎」 - 專題新聞 - 湖南在線 - 華聲在線
    本報記者  李 勇    洞庭湖,容納四水,吞吐長江,被稱為「長江之腎」,洞庭湖區被稱為「天下糧倉」。    經歷過排汙、治汙的陣痛、承受過乾旱的煎熬,如今的洞庭,究竟是一幅怎樣的容顏?生於斯長於斯的湖區兒女,怎樣保護母親湖?
  • 湖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綜述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湖南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綜述  2016年1月5日,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定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站在岸邊,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姚毅欣喜地對記者說。  洞庭之西,常德漢壽縣蔣家嘴鎮青山湖碼頭,一條條漁船被陸續拖上岸拆解。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船少了,再過兩三年,魚就多了,生態更好了。」63歲的「上岸」漁民何烈友,言語中有不舍,也有欣慰。  多與少之間,演繹著「長江大保護」的湖南故事。
  • 人鳥相依洞庭碧
    第一篇溯·山海如鑑 源遠流長八百裡洞庭憑嶽陽壯闊。嶽陽,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它的繁榮興盛,從來都離不開一片水域的恩澤。那就是洞庭湖。萬裡長江與洞庭在此激情交匯,千年文脈與現代商潮在這裡匯聚湧動。愛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畔留下「天問」,一代文豪範仲淹為嶽陽樓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勵著一代代湖湘兒女在這片熱土上奮楫耕耘。
  • 【唱響長江大保護之歌】鎮江:涵養「地球之腎」,山林城市更宜居
    鎮江市溼地資源豐富,各地以規劃為引領,實施溼地整體保護措施,聚焦獨特稟賦重點突破,形成「地球之腎」全面優化提升的格局。   赤山湖溼地成為「名片」   今年春夏之交,被稱為「凌波仙子」和「水中鳳凰」的水雉,在鎮江句容赤山湖國家溼地公園又一次被發現。這已是連續三年在此拍攝到這種珍稀鳥類,說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水雉極有可能在赤山湖溼地繁殖。
  • 大湖新歌——我國兩大淡水湖全面生態修復進行時
    鄱陽湖、洞庭湖,我國第一、第二大淡水湖,因其調蓄徑流、淨化環境、繁衍萬物的綜合機能,素有長江「雙腎」之稱。然而,長期以來,人類的掠奪式侵害,讓長江「雙腎」病了。國家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之變,給長江「雙腎」帶來「歷史性轉機」——清理「私家湖泊」矮圍、電魚等掠奪式「開發」,狙擊湖砂瘋狂盜採,關停造紙等汙染企業,促進漁民「上岸轉業」……一攬子「鐵腕治湖」措施,扭轉「靠湖吃湖」的發展路徑,兩大湖區山、河、田、林、湖、草、大氣生態體系正在修復,環湖可持續經濟社會發展圈正逐步成形
  • 護水護豚展風華 嶽陽樓區稅務幹部首次集體巡護洞庭
    護水護豚展風華——嶽陽樓區稅務局幹部職工首次集體巡護洞庭側記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易偉觀嶽陽樓,重溫憂樂文化精神;上長江,看最美岸線,宣示「守護好一江碧水」;下洞庭,觀鳥尋訪江豚,享受奇妙大自然。
  • 生態修復,長江屢現江豚逐浪
    這軸生態畫卷的展開,得益於我省近年來積極貫徹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以改善長江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突出問題導向,推進整改不放鬆,咬定目標不放手,堅決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    整治,壯士斷腕治頑疾    深秋時節,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蒹葭蒼蒼、鷗鷺齊翔。可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模樣。
  • 湖南又添打卡新地標,洞庭湖博物館正式開館
    作者 | 記者 黃旻 來源 | 國資瀟湘融媒 洞庭之濱的君山濠河岸邊草長鶯飛,曾經踏足者鮮。如今,伴隨洞庭湖博物館正式開館,一湖歷史,一湖文化在這裡呈現。日前,第十一屆洞庭湖國際觀鳥節開幕式暨洞庭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嶽陽市洞庭湖博物館舉行。
  • 中國組建保護網遏制長江豚類生存環境惡化
    新華網南昌9月25日電 題:中國組建保護網遏制長江豚類生存環境惡化  新華社記者沈洋 郭遠明  由農業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發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等地的漁政部門共同參與的長江豚類保護網絡,25日在鄱陽湖畔的江西星子縣成立。
  • 向太湖、鄱陽湖、琵琶湖取經 湖南要立法保護洞庭了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洞庭湖的美,一切盡在心底和眼底。唐代詩人劉禹錫筆下的洞庭美景,也是今天湖湘兒女的生態之夢。作為湖南省的「母親湖」,洞庭湖是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的重要屏障。毋庸諱言,過往粗放、短視的發展模式,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後遺症」。
  • 《從長江的盡頭回家》湖南篇PLOG|「湘」味十足的嶽陽,速來解鎖
    熱辣美食,爽快湘妹湖南美景,數不勝數路過「麻辣」的川渝我們又打卡了湖南這個「香辣」的省份位於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本周五晚21:10江蘇衛視公益文化紀實類真人秀《從長江的盡頭回家》跟鄧莎、彭宇、廖佳琳、王新喬一起走進湖南岳陽嶽陽: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嶽陽,古稱「巴陵」,又名「嶽州」
  • 湖南岳陽「洞庭黃龍」牧草養魚 效益生態兩不誤
    3月15日,湖南洞庭黃龍原生態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投放桂牧一號牧草。「魚開始動了!」楊新民有些興奮,招呼漁場工人抓緊割草餵魚。楊新民,湖南洞庭黃龍原生態水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名片上特意突出「原生態」3個字。「草魚姓『草』。吃草長大的草魚,味道鮮美。生物鏈上的其他魚類也『受益匪淺』。吃草魚排洩物的鰱魚、鯽魚,吃小魚小蝦的青魚、鱖魚,肉質更嫩更鮮。」
  • 南京全力守護長江生態
    「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溼地公園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成為了長江上的『綠寶石 』。」據介紹,新落成的新濟洲生物多樣性展示館內,生動展示了新濟洲的歷史變遷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未來將再現古三山磯渡口,「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美景。今年下半年,包括「江渡懷古」景點在內的「大美雨花」濱江風光帶,即將精彩亮相。
  • 湖南益陽有一個縣級市,人口75萬,享有「洞庭明珠」的美譽
    沅江市,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湖南省東北部、洞庭湖濱,於公元522年置縣(時稱藥山縣),1988年10月改縣為市。市西南有綿延丘崗,北部是衝積平原,東南多蘆蕩沼澤,呈現「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鄉地貌特徵。市域氣候宜人,特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的美譽。
  • 遙望洞庭山水翠,魚翔淺底任遨遊。2020年洞庭湖「清湖行動」啟動
    遙望洞庭山水翠 魚翔淺底任遨遊2020年洞庭湖「清湖行動」啟動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5月19日訊(徐亞平 馬如蘭 李丹陽 周穎麗)八百裡洞庭清波,岸芷汀蘭2019年以來,嶽陽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省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有關決策部署,積極引導退捕漁民轉產轉業,組織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持續加大漁業資源和洞庭湖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執法力度。截至目前,省定任務共籤訂退捕協議完成4131戶、完成率99.35%,回收捕撈證3762本、完成率99.89%,拆解漁船7634艘、完成率98.77%。
  • Vlog·坐著高鐵看湖南丨擁有國際港口的生態之城:嶽陽
    每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生動的「旅行故事」,縱橫田野阡陌,穿越繁華都市,今年國慶中秋,紅網邀您共同體驗一趟特殊的旅程——坐著高鐵看湖南。讓我們一起感受旅途中的動人風景,聆聽大美湖南拔節生長的聲音。「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北枕長江,南納三湘四水,懷抱洞庭,江湖交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嶽陽樓也靜靜地坐落在巴丘山下。
  • 【藍色洞庭】嶽陽:遠眺東洞庭,聆聽水之傳奇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李逢源 彭雙林 攝影 李長宏 湖南岳陽報導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提及洞庭,人們第一反應的往往是嶽陽。位於東洞庭的嶽陽,佔據了整個洞庭湖一半以上的水域面積。傳世千古的《嶽陽樓記》,更是將「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嶽陽樓,與「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緊密聯繫在一起。與嶽陽樓遙遙相對的君山,及倚山而望碧波蕩漾的南湖,共同訴說著「天下洞庭」的無數傳說。    君山:山水翠中一「青螺」    洞庭之名源於君山。
  • 長江豚類動物瀕臨滅絕
    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物種滅絕輓歌難道要再度唱起?近日,《科學》雜誌再次聚焦長江流域生態保護。這篇題為《保護長江生態的最後一次機會》(Last Stand on the Yangtze)的文章,對長江豚類日益嚴峻的生存形式進行了深入剖析。
  • 湖南自駕遊指南vlog②環洞庭生態美食之旅第二站 有一種美叫自然
    (湖南自駕遊指南vlog②環洞庭生態美食之旅第二站,有一種美叫自然。拍攝:星辰全媒體記者 覃翊/剪輯:星辰全媒體記者 陸新桐)  星辰在線12月23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譚芳) 東洞庭的鳥,六門閘的魚,江豚灣的蘆葦,濠河的落日,飛奔在草甸上的麋鹿。《湖南自駕遊指南》採編環洞庭生態美食遊第二站,嶽陽君山區的美,就像一位未經世事的少女,不施粉黛,清水芙蓉超凡脫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