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科普中國 ,作者林國樂
科普中國
公眾科普,科學傳播
很多朋友吃飯的時候,習慣性在手邊放杯水,一邊吃飯一邊喝水,別提有多愜意了。但是有人覺得,吃飯時不能喝水,吃飯時喝水對胃不好,影響消化。
當然,也有人說吃飯吃快了噎著了,喝點水也沒事。感覺說的都有道理,那麼,究竟吃飯時能不能喝水,對身體有沒有影響呢?
吃飯時喝水
其實,進食時並非完全不能喝水。
一般情況下,進食時,唾液的潤滑作用足夠幫助我們咀嚼和吞咽。
但當食物特別粗糙、乾澀,容易讓人噎著時,喝點水、湯或粥,自然是有利於吞咽與消化的。
合適的飲水量是以感覺飲食比較順暢,吞咽沒有特別乾燥為參考,大約每餐一小杯水(100-200ml),這種喝水量是有利的。
但不建議養成邊吃飯邊喝水的習慣,因為會影響腸胃及消化功能。
圖片來源網絡
邊吃飯邊喝水有哪些危害?
01
影響咀嚼頻率
雖然邊吃飯邊喝水,會讓食物更容易下咽,但會使牙齒的咀嚼頻率降低,此外,未經過咀嚼的食物直接進入腸道,增加胃腸消化負擔。
圖片來源網絡
02
影響初級消化功能
胃酸是我們消化過程中重要的物質,能對蛋白質、脂肪和澱粉進行初級消化,因此,保持胃酸的濃度對於消化過程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在進食過程中喝入大量的水,這些水便會稀釋胃液,降低胃酸濃度,進而影響消化。
圖片來源網絡
03
增加胃腸炎可能
胃酸還承擔著消滅食物中細菌和病毒的重要作用。
如果胃酸被水稀釋,其殺菌作用便會被削弱,可能導致細菌繁殖,增加胃腸炎發生的可能。
04
減弱胃的蠕動
消化過程的完成,除了胃酸的初級消化作用,還要依靠胃的蠕動。
通過胃的蠕動,我們吃的食物會變成食糜,便於腸道消化、吸收營養。
而飲用大量的水,會減弱胃的蠕動,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
05
影響進食量
喝下的水容易停滯在胃部,使我們有飽腹感,影響正常的進食量。長期如此,可能會造成獲取的熱量、營養不足。
說完了喝水,可能很多人會問了那喝湯呢?
大家都知道,湯一直以來都是餐桌上的常客,吃飯時喝湯,也是正常的飲食習慣。
那麼問題來了,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後喝湯好呢?快看看是不是你心中猜想的答案。
吃飯喝湯最好是在飯前還是飯後?
與水相比,湯中一般含有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能夠刺激胃酸分泌,進而幫助消化。
關於飯前喝湯好,還是飯後喝湯好,其實,具體到個人,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情況調整。
如果是有減肥需求的,飯前半小時喝湯會有一些飽腹感,可以減少總的食物攝入量,對體重控制有益;想增重者則相反。
如果平時本身腸胃不好,容易腹脹、反酸、燒心、胃灼熱的人群,則不適合邊吃飯邊喝湯,以免加重不適。
如果是腸胃健康的年輕人,無論飯前飯中飯後喝湯都影響不大。但喝湯與喝水一樣都要適量,否則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消化不良等。
最佳的喝水時間是哪些時段?
喝水最佳時間是飯前半小時。
這是因為胃處於空腹狀態時,水在胃內停留10分鐘就會進入小腸,隨後便會立即被小腸黏膜吸收進入血液裡,完全被身體吸收利用,還可以緩解飢餓感。
圖片來源網絡
那一天喝幾次,喝水量又是多少?
需要明確的一點,喝水重在保持體內水分平衡,過猶不及。
2016版《中國國民膳食指南》對日常飲水的推薦量為7-8杯(1500-1700ml)。
正確的喝水補水方式:主動、少量、多次飲用。注意「間隔補水」,千萬別等到口渴了再喝水!
圖片來源網絡
具體可參照一天3杯「救命水」:
1、晨起一杯水(約200ml):早上刷牙後喝一杯水,能夠清洗胃腸道,加速血液循環;
2、睡前一杯水(約200ml):睡眠期間,血液循環會減慢,睡前喝一杯水,可以防止睡眠期間血液黏稠而形成血栓;
3、起夜一杯水(約100ml):中老年人血液黏稠度較高,夜間血液循環減慢後,發生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病變的可能性更大,起夜時適當飲水,可以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
一般情況下
不建議吃飯喝水
因為會影響腸胃及消化功能等
想要喝水
最好是在飯前半個小時
關於飯前飯後喝湯
具體根據個人需要調整
進餐順序五步法
吃飯時,面對桌上的菜,很多人就是看到什麼吃什麼,想吃什麼吃什麼,其實吃飯也是有講究的。吃飯還有進餐順序,可以幫助你健康飲食不發胖。
順序一:先吃蔬菜
想要健康又能減肥,「熱量密度低」的食物要先吃。像蔬菜這種食物,不但熱量密度低,還是高纖維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給飢餓的腸胃打個底,清爽又開胃。
順序二:喝湯
吃完蔬菜可以喝點湯,儘量選擇清湯。喝一點湯可以讓身體稍稍有飽腹感,能夠幫助控制飲食,潤滑口腔。
順序三:吃魚、肉、蛋白質食物
此時身體已經不飢餓了,吃點肉類食物補充身體所需能量與蛋白質。因為沒有飢餓感,所以在吃肉上可以細嚼慢咽有所控制,不至於攝入太多,導致發胖。
順序四:吃米飯
米飯容易讓血糖上升,在已經半飽的時候吃米飯,不會一下子吃太多高澱粉的食物,不僅能夠均衡飲食,還能保持能量攝入,也可以很好的控制攝入量。
順序五:吃水果
很多人其實都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其實飯後稍微吃一點水果可以增加維生素的攝入,選擇甜度低的水果,不僅對身體有好處,還不易長胖。
吃飯壞習慣
生活離不開一日三餐,吃飯成為了我們最簡單的事,可能是由於太過簡單,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自己吃飯時的壞習慣,久而久之,壞習慣的副作用——「胃病」就找上門了。
趁熱吃
很多人吃飯都是趁熱吃,其實趁熱吃確實沒錯,但是也要注意食物的溫度。
如果食物剛剛出鍋,溫度超過65℃,會對口腔黏膜和食道黏膜造成損傷,容易引發口腔疾病和食道疾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癌變。
狼吞虎咽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狼吞虎咽,吃幾口就完了。
雖說有些工作忙到沒有時間慢慢吃,但是過快的進食會給身體造成嚴重的危害,不僅給胃造成嚴重的負擔,還容易引發腸胃疾病。
吃飯玩手機
現代人的生活,可謂是人手一個機,坐著玩、走路玩、連吃飯都要玩。
《生理與行為》雜誌表明,相較於專心吃飯,邊看手機邊吃飯,每餐平均多攝入15%的熱量,一不小心就吃多了,長此以往很容易發胖。
冷熱混吃
很多人喜歡在吃火鍋或者燒烤這種熱食物時,喝冰鎮的啤酒或者飲料,一口火熱一口冰鎮,得到味覺上的刺激與享受。
但是,冷熱交替著吃會導致腸胃受到嚴重的損傷,引起腹脹腹痛或者腹瀉情況,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
飯後立即方便
在胃裡充滿未消化的食物時排解大便,由於憋氣使腹內壓力突然增大,可能導致胃酸反流至食道,久而久之可形成反流性食道潰瘍。
飯後馬上睡覺
有些朋友吃完飯就困,習慣吃完飯就睡覺。但是,飯後馬上睡覺會導致胃腸道的蠕動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久而久之會導致消化不良與營養缺乏症。
飯後應靜坐至少30分鐘,最好等胃中食物消化後再躺下休息。
吃撐後松褲帶
很多人吃著吃著覺得褲子勒緊了,把褲帶松一下繼續吃。其實,在吃飯時覺得褲腰帶吃緊了,就可以適當停下來,以免吃得過多。
如果吃撐後立即松褲帶,腹腔內壓力突然下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減弱,可能導致消化器官負擔增大,既影響食物消化,有容易造成腹脹、腹痛等症狀。
猜你喜歡:
朋友圈裡有態度
我關注 我贊同 我轉發
來源/科普中國(Science_China)、樂活記(ID:lokwooo)
原標題:《吃飯時到底能不能喝水?對胃有什麼影響?別吵了,答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