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25日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重陽節,一起回望老戰士們的光輝功績。
老周
圖1:抗美援朝戰爭影片《金剛川》的海報
近日隨著抗美援朝題材的戰爭影片《金剛川》上映,銀幕上的戰火硝煙又把我們帶回了當年的戰場,七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志願軍戰士都已經垂垂老去,但他們依然不會凋零,依然還是最可愛的人。今天是10月25日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重陽節,一起回望老戰士們的光輝功績。
《金剛川》講述歷史上抗美援朝最後一戰 浮橋炸毀一次修復一次
影片《金剛川》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志願軍某部需要通過金剛川的險阻,按時趕到戰場,於是金剛川上唯一的一座浮橋就成了志願軍能否及時過江的關鍵,美軍也很清楚這座浮橋對於整個戰局的意義,因此不斷派出飛機來轟炸。於是圍繞這座浮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軍一次次轟炸,將浮橋炸毀,志願軍的高射炮全力掩護,工兵連則不斷搶修。美軍炸毀一次,志願軍就修復一次,最後志願軍組成人橋,用血肉之軀來作為浮橋墩和底座,終於保證了大部分按時通過金剛川趕赴戰場。
影片的主角其實就是志願軍的群像,很難區分,到底誰是男一,誰是男二。有張譯飾演的高炮排長張飛,吳京飾演的高炮班長關磊,鄧超飾演的步兵連長高福來,魏晨飾演的工兵連長閆瑞……雖然說每個人戲份有多有少,但他們都是志願軍這個英雄群體的代表,表現了不同兵種不同戰位上的志願軍官兵,儘管他們籍貫不同,口音各異,性格也各不相同,但他們卻有著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為了勝利,為了和平和安寧,不惜犧牲自己,用影片中老兵的話來說,「身邊的戰友好多人都死了,說了你可能不信,但我們沒有一個人怕死!」
圖2:《金剛川》裡的主角群像
實力懸殊下的抗衡 「米格走廊」為何沒有出現?
《金剛川》的戰役背景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其實就是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階段,由於當時韓國李承晚當局反對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因此志願軍決定在第三階段作戰中,集中打擊韓軍,於1953年7月13日至7月27日,投入6個軍24萬人,對金城以南25千米正面的突出部發起猛烈進攻,收復土地192.6平方千米,殲敵7.8萬人,重創韓軍4個師。
這是志願軍在陣地戰階段最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就在戰役結束的當天,朝鮮停戰協定籤字。因此金城戰役為了和平為了安寧的意義就更為突出,這也是影片之所以選擇金城戰役作為戰役背景的主要原因。
在這場戰爭中,我們的共和國才剛剛成立一年,而且歷經了多年的戰爭,可謂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而我們所面對的對手,是當時世界頭號大國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國力的差距絕對可以用懸殊來形容。特別是美軍的空中力量,不僅有空軍,還有海軍航空兵的航母艦載機,實力毫無爭議是世界第一,當時美軍投入朝鮮戰場的作戰飛機通常都保持在1000架以上,最高峰時甚至超過了2000架,牢牢掌握著整個朝鮮半島的制空權。
而當時的志願軍,儘管有蘇聯空軍的支援,但作戰飛機數量少,飛行員也大都還不到100飛行小時,都是毫無經驗的新手,只是主力戰鬥機米格-15在性能上還比較先進,才在清川江上空能夠挑戰美軍的制空權,這個空域也就被稱為「米格走廊」。而影片中的金剛川,位於三八線附近,已經大大超出了「米格走廊」的範圍,所以影片中就沒有看到志願軍的空軍戰機出現,那麼和美軍飛機對抗的就只有高射炮了。
高射炮打飛機,本質是防空作戰,只是一種被動的對抗,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上,飛機佔有空間的優勢,而且速度又快,所以,高射炮和飛機對抗,很難取得優勢。像影片中志願軍的高射炮,不僅數量少,只有區區兩門,而且炮彈也不多,這樣和飛機對抗就更困難了。所以,最後兩門高射炮都是採用了犧牲自己來吸引美軍飛機,而且是用同歸於盡的戰術和美軍飛機以命相搏。
其實,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不僅是空中,就是在地面,美軍的火力優勢也是非常大的,例如著名的「範佛裡特彈藥量」就是將火力優勢發揮到極致。美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而當時的中國,連工業化初級階段都沒達到,無論在重武器數量,還是彈藥供應,都是處在絕對劣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和美軍的鋼鐵抗衡的,就只能是志願軍的血肉之軀和精神意志了。
圖3:當年志願軍就是用血肉之軀和精神意志和敵人抗衡
軍事較量也是世界觀、價值觀和精神意志的較量
最能提現志願軍戰士的這種捨生忘死精神的,就是抱著炸藥包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楊根思,捨身堵搶眼的黃繼光,以及「上甘嶺精神」,那是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勇敢、犧牲、創新、睿智和樂觀等多種精神品質的融合,是志願軍官兵精神意志的集中體現。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雙方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較量,更是不同世界觀、價值觀和精神意志的較量,志願軍在這場戰爭中所表現出的以「上甘嶺精神」為代表的這種不畏強敵,英勇不屈的精神意志,同樣也是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經受了近代百年屈辱之後所彰顯的民族精神,為我們贏得了尊嚴和敬重。
也正因為如此,「上甘嶺精神」激勵了整整一代中國人,成為我們國家和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所以,當年著名作家魏巍的一篇戰地通訊,就將志願軍戰士譽為「最可愛的人」,成為很快就傳遍大江南北、對志願軍官兵最崇高的讚譽。
如今,七十年彈指一揮間,曾經的戰火硝煙也已經遠去,當年意氣風發的「最可愛的人」,都已經到了垂垂老矣的暮年,他們,今天即便腰板已經不在硬朗,步履已經不再矯健,但是只要說起那場戰爭,說起那些在槍林彈雨中倒下的戰友,說起戰火紛飛的戰場,他們依然豪氣幹雲!
圖4:今天志願軍老兵依然是「最可愛的人」
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曾經擔任過「聯合國軍」總司令的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曾說,「老兵不死,他們只是逐漸凋零」,而我們志願軍的老兵,是不會逐漸凋零的,他們的功績會永存史冊,他們的精神會代代相傳,他們的風骨會永世傳頌,他們永遠都是「最可愛的人」!
七十年了,我們的敬意依舊!
志願軍老兵,請接受我們最崇高的敬禮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