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百萬雄師過大江丨解放南京老兵回訪

2020-12-15 騰訊網

見記者前來採訪,88歲的張志遠特地從一個鐵匣子裡拿出4枚勳章。第一枚是「淮海戰役紀念」、第二枚是「渡江戰役紀念」、第三枚是五角星形狀的「八一」肩章,最後一枚是「公安」的肩章。這四樣小物件,記錄了他一輩子的歷程。

1949年,剛參加完淮海戰役的張志遠被整編入解放軍34軍100師300團3營。經過激烈的戰鬥,部隊在4月23日打過長江,清掃南京城外圍之敵後,他跟隨部隊進駐南京城進行警備,1952年轉業成為南京市公安局的一名幹警,直到1991年從南京市建鄴區司法局退休,就此與這座六朝古都結下70年的情誼。

「當年的戰鬥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我的同鄉、排長侯述古,就在我的身旁中彈倒下了。」追憶起當年的激戰,張志遠的話至今透露著慷慨激昂。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武威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提供的權威資料,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第34軍、第35軍經過激烈的渡江作戰,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這標誌著「蔣家王朝」在大陸統治的土崩瓦解。「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南京意義非凡,為新中國成立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和政治基礎。

張志遠住在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公園旁。這幢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樓房,一層是菜場,要從市場旁的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一塊很大的天台,才是住人的地方。

1

土改後參軍激戰淮海

老人就住在天台旁的一樓,房子是1990年臨退休前單位分給他的,屋內還保持著29年前的裝修,窗戶和門板上的油漆早就呈圓環狀地皸裂開了,一塊塊斑駁仿佛古樹的年輪。張志遠的身體還很健朗,接到記者的電話便腳步輕盈地過來開門,把記者引進屋中坐下,順帶把桌上吃剩下的半條鯽魚拿回廚房裡。

「我是山東煙臺福山縣(今福山區)人,1947年土改後當的兵。」張志遠邊說,邊從廚房裡走出,並給記者泡了一杯茶,「土改以後,國民黨的第八軍25師就跑來進攻膠東。為了保護土改成果,解放軍就號召我們青壯年參軍,我就是這樣加入到膠東的地方部隊。很快,25師就被我們打敗了。」

張志遠全家一共4口男丁,他排行第三,參軍時只有16歲。後來,排行第四的弟弟也加入志願軍入朝作戰。雖然年齡小,剛入部隊的張志遠只是一名普通戰士,但他作戰非常勇敢,「土改之後,家裡才有土地,絕不能被國民黨反動派搶回去」,參軍不到1年,他就獲得四等功2次、三等功1次,功勞簿上記錄他「戰鬥英勇、工作積極、思想堅定」。

張志遠年輕時

1948年11月,張志遠跟隨部隊參與了淮海戰役,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解放軍大獲全勝,長江北岸之敵基本被消滅,部隊也從江蘇徐州一路打到安徽,「到了安徽,我們就開始為渡江做準備了」。

2

來安縣整編準備渡江

1949年2月至3月,張志遠所在的部隊在安徽來安縣進行整編,他隨部隊併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34軍100師300團。

彼時除了日夜為渡江戰鬥進行操練,張志遠印象最深的是學習紀律。張志遠說:「我們當時並不知道要進攻南京,但指導員已經在不斷地提醒,進入大城市以後要講紀律。我們每天要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部隊要求我們絕不能侵犯群眾一點利益。晚上睡覺,我們不許進百姓家,就問老百姓借一點稻草鋪在地上睡覺,白天一醒,還要把稻草收拾乾淨,物歸原主。」

到了3月底,部隊便接到上級命令,向南京對岸的六合、儀徵一帶移動。此時,江對岸的南京棲霞山已經能盡收眼底了,張志遠才意識到,他要進攻的,將是國民黨的「老巢」——南京。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船。」張志遠說,4月1日,當解放軍兵臨城下時,國共展開停戰談判。談判期間,國民黨部隊將長江江面上所有的船隻都收了起來,並封鎖江面。所幸,解放軍在江北不遠處的滁河準備了大量渡船,並積極聯繫渡江登陸作戰,「我們都是北方人,不會遊泳,我當時還特地學習了遊泳」。

4月20日,隨著國共談判失敗,毛澤東、朱德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即發起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我們當時的口號就是——『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

張志遠的勳章

一聲令下,34軍從長江北岸的六合、儀徵、划子口、十二圩等地渡江南下;35軍則從南京城西側的浦口等地東渡長江,兩軍夾擊,進攻南京。

3

激戰南京「堡壘」划子口

張志遠說,要渡江作戰,首要是掃清長江北岸的所有敵軍堡壘。早在4月中旬,張志遠所在的連就接到的任務,率先掃清長江北岸划子口街盤踞的敵軍。「划子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就在南京對岸,而且是滁河流入長江的必經之地,只有拿下划子口,我們在滁河裡的船才能開到長江裡。因此我們當時的連長劉剛就來向做動員,讓我們一定要把划子口街這個據點拿下來」。

任務一下,全連戰士都趁著夜色向划子口靠近,張志遠所在的排慢慢地迂迴到了划子口街背後,另外兩個排則在划子口西側埋伏起來。隨著一槍信號彈,攻佔划子口的戰役正式打響,經過英勇作戰,張志遠所在的排不到一個小時就佔領了划子口街,國民黨部隊很快就被打退到了江邊。

但國民黨部隊並不甘心失敗,「我們剛剛佔領了划子口,敵人的反撲就過來了,長江對岸的棲霞山裡發射的榴彈炮像雨點一樣打了過來,敵人的增援部隊也靠著榴彈炮的掩護迅速向划子口街集結,把我們整個排都包圍了起來,向我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張志遠越說越激動,手舞足蹈地描述起當時的戰況, 「眼看著形勢危急,我們的排長侯述古站了出來,端著機關槍向敵人瘋狂掃射,我眼看著一顆子彈從他的胸膛打過,但他還堅持射擊,直到把槍裡的最後一顆子彈打完,他才倒下」。

渡江勝利紀念章

張志遠說,隨著解放軍增援部隊的到來,雙方在划子口展開你死我活的激烈巷戰,戰鬥一直打到第二天拂曉,部隊才完全佔領划子口街,打通了滁河到長江的關鍵要道。

4

警備金陵轉眼七十年

「戰鬥勝利了,但侯排長卻再也回不來了」,張志遠告訴記者,侯述古是他的老鄉,兩人在煙臺的家只隔200米的路程,因為張志遠年齡小,從淮海戰役一直打到長江邊,侯排長都非常照顧他,可猝然間陰陽兩隔,卻是當時年僅18歲的張志遠無法接受的,「他的追悼會我參加了,以前每年清明,我都會到划子口他犧牲的地方去悼念他,70年過去,划子口已經大變樣了,而我也已經老得走不動路了」。

張志遠說,1949年4月21日後,部隊就從划子口渡船來到長江南岸,當時在江面上並沒有遭遇什麼抵抗,之後部隊開始往東向龍潭方向移動,消滅南京城外的殘敵,部隊原本還要往東南繼續進攻,但在4月24日,他們接到上級命令回南京駐守。4月25日,他們從太平門進入了已經解放兩天的南京城。

「我們當時駐守在現在市政府的東側,周邊都是一些鐵皮老房子,大約1個星期後,我們又到了南京的軍管會,在北京西路原國民黨的美軍招待所所在地,我們作為警衛部隊在那裡駐守了幾個月,總統府是1949年年底我們才進去的,當時在裡面召開衛生工作會議,進入以前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我感到非常自豪。」張志遠說。

隨著全國解放,張志遠在1952年轉業進入南京市公安局工作,直到1999年以正團級(行政17級)身份從建鄴區司法局退休,老人有四個兒女,除了一人在深圳工作外,其他都在南京,每周都會前往照看他。「天翻地覆」70年,他感慨南京這座古城如今發展得越來越好。

張志遠

老人如今的生活非常儉樸,屋內的家具幾乎都是用了二三十年的,但老人卻十分滿足,「我從不主張他們給我買太好的東西,比起那些犧牲的同志,我現在足夠幸運了」。

//

解放南京老兵口述史

//

2018年年底,為了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南京解放70周年,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開始做解放南京老兵口述史的策劃展覽。經過整整大半年的努力,他們一共找到33名老戰士的聯繫方式,其中去世的已有9人,2人不願意接受採訪,4人雖參加渡江戰役,卻並沒有參與南京解放,還有4人雖有聯繫方式,卻找不到下落。他們最終找到14名解放南京的老兵接受採訪,平均年齡90歲,張志遠就是其中的一位。

這14名老兵僅4人在南京,很多人之後都跟隨部隊南下,如今或定居福州、杭州等地,或轉業回到老家。

「在做口述史之前,我覺得那個年代離我們特別遙遠,但真正做專訪時,我們能感到老兵口中的真誠,時隔70年,老兵對於戰友們的同袍之情依然溢於言表,這很讓我們感動。」參與口述史編纂的工作人員邢慷和張婉穎都是「90後」,一開始因為找不到老兵們的聯繫方式,他們一度想放棄,但做口述史的經歷讓他們感到前所未有的滿足,「你們或許會認為老兵們的記憶隔了70年會模糊,但我們專門在解放軍軍事檔案館對照了當時的作戰命令,以及34軍、35軍老人們的說法,他們的講法都可以互相印證,所以他們的口述史是真實可靠的」。

南京總統府

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也向記者提供了多名解放南京老兵的口述史。

李玉山:不拿群眾一分一線

出生年代:1930年 山東乳山人

所屬部隊:35軍103師307團偵通連排長

口述:「三浦戰役打響時我在團指揮所,戰鬥打得非常激烈,部隊進軍浦鎮時受到敵人的炮火阻擊,突擊連傷亡很大。我看到稻田上都是犧牲的戰友,我們就跑步追趕敵人直至江邊,敵人上傳逃竄,我們也迅速上船過江,過江時天上還有敵機在轟炸我們的部隊。進入南京城市,我們就駐守在美國大使館對面,當時使館的人員要送我們一條香菸表示友好,但我們的戰士很堅定地拒絕了,送了3次我們都沒有收。我們解放軍軍令如山,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魏朝春:渡江後群眾夾道歡迎如在解放區

出生年代:1926年 江蘇徐州人

所屬部隊:34軍101師302團團部參謀

口述:「渡江戰役開始,聽說部隊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南京時,大家無不興奮。但我們追擊敵軍到江北岸世業島的時候,島內的敵人全部跑了,這時我們接到上級命令,要求我們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渡江,有一條船過一條船,有一個人就過一個人。軍令如山,我們立刻尋找船隻,可只尋找到能做12人的破船,這條船用了10多條棉絮才修補好,下午4時,12位勇士起航,為防抵達南岸時遭遇不測,我們用9們迫擊炮、重機槍為他們作掩護,約1個小時後,這艘船就開回來了,船上還有多位高資區的地下工作同志,他們告訴我們天黑後他們對岸將有機拖船接我軍過江,我們聞訊大喜,天黑後,果然有大船(可坐一個連戰士)來到北岸,我們分批按階段渡江。過江後,我們進入高子鎮,街上燈火通明,大街小巷的牆上貼滿『歡迎解放軍,解放全中國』『中國共產黨萬歲』,歡迎的群眾熙熙攘攘,鄉親們燒水送茶熱情感人,我們沒有一點初到的感覺,仿佛來到老解放區一樣。」

郜貴榮:進入總統府拿到珍貴戰利品

出生年代:1928年 河南虞城人

所屬部隊:35軍103師通訊員

口述:「我是河南人,原本不會遊泳,是渡江戰役前學會的,部隊在岸上準備了一些船,在岸上進行了訓練。渡江以前戰友們在戰壕內還開玩笑,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了,我們部隊經過三浦戰役後,在4月23日渡江,登陸南岸後迅速進駐南京,進入總統府。在總統府短暫停留期間,我們每個班分到一件小戰利品,那是一張美國產的軍用卡車帆布,我們將它『大卸八塊』後,用作行軍宿營時的防潮床墊,現在這張『床墊』,還是我家中的珍貴文物。」

相關焦點

  • 【尋跡百萬雄師過大江特別報導】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
    70年前,蔣家王朝在這裡覆滅 70年後,全球創新名城將在此崛起 南京:天翻地覆慨而慷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70年前,隨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打過長江佔領南京
  • 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4月20日晚至21日晚,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發起渡江作戰。新華社發(錢歆攝)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眾所周知,這是毛澤東在1949年4月下旬為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而作的一首詩。整整70年過去了,再讀此詩,自信豪邁之氣,仍撲面而來。
  • 【解放·印記】《紅旗插上總統府》 南京解放的歷史瞬間
    看著這張老照片,徐法全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70年前。當年,17歲的徐法全是解放軍一名偵察員,被部署在南京三浦地區,按照預定計劃,他們的任務是肅清江北敵人、牽制南京國民黨守城部隊,掩護主力部隊從東西兩線突破,包抄南京。
  • 南京解放70周年:1949年百萬雄師過長江 船竟從旱路而來
    今年4月23日是南京解放70周年,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
  • 李可染《百萬雄師過大江》將領銜佳士得香港春拍
    《百萬雄師過大江》是李可染於建國十五周年之際,以毛澤東所賦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為藍本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畫作。此作以渡江戰役的場景入畫,重在表現激蕩磅礴的戰役氣氛。李可染擅用水墨渲染氛圍,這一特點也在這幅畫中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 尋找《我送親人過大江》那個搖櫓的大辮子姑娘
    70年前的渡江戰役,宛如天地間雄渾浩蕩的偉力,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力挽狂瀾,推動著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進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有一幕場景至今令人感動:那是1949年4月22日,炮聲隆隆的江蘇省揚中縣西南江面上,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正奮力搖櫓,一心想要船兒駛得飛快,好讓船上的解放軍戰士儘快登陸,到對岸去打勝仗,解放全中國;另一位姑娘半蹲在船艙內,她們的父親在後面掌舵。
  • 《百萬雄師》亮相上影節紅毯 中影獻禮建國70周年
    6月15日晚,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的戰爭動作片《百萬雄師》亮相上影節開幕紅毯。香港著名導演彭順,演員于越、張桐、楊軼、淳于珊珊、洪天照、賀寬一同現身當晚紅毯活動。這也是《百萬雄師》劇組首度公開場合集體亮相,主創們氣場十足的亮相迅速吸引著媒體的目光。
  • 我送親人過大江 那個搖櫓送大軍渡長江的長辮子姑娘是揚州人
    解放軍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70年前的這場渡江戰役,宛如天地間捲起的雄渾浩蕩偉力,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鄒健東始終不能忘記渡江戰役中百萬雄師過大江的壯觀場面,還有那位划船的長辮子小姑娘纖弱而堅強的身影。他多次託人在報刊上刊登照片和文章尋找,但始終沒有一點回音。1984年,鄒健東出差到南京,曾委託《南京日報》的同志尋訪,並在媒體上刊登照片和《搖船小姑娘,你在哪裡?》的文章進行尋找。
  • 電影《百萬雄師》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 又一戰爭巨製大片即將上映
    這是《百萬雄師》劇組首度集體亮相,主創陣容強大,氣場十足,中影的這部戰爭巨製大片也引起媒體高度關注。雅笛講電影視頻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影之夜」,中影也推介了電影《百萬雄師》。「中影之夜」現場放映《百萬雄師》VCR「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百萬雄師》電影片名出自毛澤東詩詞,大氣磅礴,恢宏豪邁,也彰顯出這部戰爭題材巨製的氣魄與雄心。
  • 淮劇《送你過江》免費觀影
    在南京挹江門城樓上,有一座氣勢恢宏的紀念館——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館內珍藏著豐富的文物和史料,引領無數遊客重溫了百萬雄師過大江,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解放精神和英雄氣魄。
  • 70年前,在泰州跑船的「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竟然載進人民...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70年前的春天,20餘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泰州靖江飛渡長江,吹響戰鬥的號角。泰州靖江,成為渡江戰役千裡戰線的東線起點,被譽為「東線第一帆」。
  • 70年前的今天,瀏陽解放!
    1949年7月19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東街口進入瀏陽城解放瀏陽!70年來風雲激蕩,70年來滄桑變化。今日瀏陽,自強不息,敢為人先。70年後的今天(2019年7月19日),瀏陽電視臺《瀏陽新聞聯播》將推出《瀏陽解放日》特別報導,9組記者分赴昔日解放戰鬥原地,重溫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記錄今朝城鄉發展變化,積澱力量,砥礪前行!
  • 70年前,寶應「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載進人民海軍歷史
    70年前,在泰州跑船的寶應「大辮子姑娘」留下一張背影照,載進人民海軍的歷史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1949年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以排山倒海之勢強渡長江,打響了舉世聞名的渡江戰役。
  • 70年前在南京路:第一面紅旗和第一聲「解放了」的廣播
    在喜迎上海解放70周年的前夕,我漫步在南京路,思緒翻滾。70年前,這裡集中了永安、先施、大新、新新、麗華、國貨六家大百貨公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六家大百貨公司的職工為迎接上海解放和新中國誕生,寫下過奉獻與奮鬥的一頁。
  • 送親人過大江的「大辮子姑娘」 現已90高齡 在蘇州安度晚年
    「慶祝南京解放70周年大型媒體尋訪活動」的記者驅車來到蘇州市吳江區太湖新城菀坪社區同芯村,在顏紅英小兒子董紅兵的家中,尋訪到了這位年邁的幕後英雄。《我送親人過大江》的照片與顏紅英的肖像照一起,被懸掛在進門正對著的客廳牆上。兒子與兒媳攙扶著顏紅英從房間裡走出來,眼前的她拄著拐杖,個子嬌小、身材瘦弱,在布滿皺紋的臉頰上,當年被彈片擦破的傷痕依然清晰可見。
  • 【南京沿途講解】中山碼頭——鹽倉橋廣場
    該段為中山大道的起點,就讓我們先沿著中山大道開啟我們的南京城市之旅……「六朝金粉地,千年金陵城」,歡迎大家來到十朝都會的南京遊覽,我是您此行的導遊員孫逸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行走南京博愛線。我們剛剛駛離的是南京中山碼頭,它又被稱為下關碼頭,民國時期的首都碼頭,也是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上岸之處,後被闢為渡輪碼頭,主要連接了南京浦口碼頭。
  • 70年前的今天,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第一槍打響!
    今年是海南島解放70周年。在70年前的3月6號,正是40軍118師352團加強營成功在海南島白馬井超頭灣登陸,與瓊崖縱隊接應部隊第一總隊回合。一起去了解。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70年前的那個春天讓人無法忘懷,70年前的這一戰,海南獲得了解放,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
  • 【解放·印記】一件神秘藍旗袍 一場扣人心弦的渡江前哨戰
    這一件深藍相間金絲雲紋的錦緞旗袍,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但是依然保存得非常完好,我們也能看得出來這件旗袍主人的高貴氣質,其實這件旗袍背後是驚心動魄的諜報暗戰,它的主人就是中國南京地下黨沈世猷的妻子丁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