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條線路雖不是常規旅遊線路,但是對於南京城市發展而言,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自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國民政府便決定修建一條「迎柩大道」(也被稱為「中山大道」、「迎櫬大道」等)以奉迎孫中山遺體。該段為中山大道的起點,就讓我們先沿著中山大道開啟我們的南京城市之旅……
「六朝金粉地,千年金陵城」,歡迎大家來到十朝都會的南京遊覽,我是您此行的導遊員孫逸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行走南京博愛線。
我們剛剛駛離的是南京中山碼頭,它又被稱為下關碼頭,民國時期的首都碼頭,也是當年孫中山先生靈柩上岸之處,後被闢為渡輪碼頭,主要連接了南京浦口碼頭。1928年,國民政府為保障孫中山先生的遺體能夠順利從北京奉安至南京,因此特在南京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並將其命名為京浦鐵路首都碼頭。奉安大典結束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將碼頭定名為中山碼頭,以紀念民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沿用至今。
在您左手一側是原南京老下關電廠,它的前身是清末我國的第一家官辦公用發電廠「金陵電燈官廠」,1909年,江南財政局調撥銀庫為「江寧將軍府」和「兩江總督府」提供照明而建設。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在此殺害中國士兵及平民3281人。1949年渡江戰役中,鄧小平便是乘坐電廠的「京電1號」小火輪渡過長江。
雖然電廠在百年之際(2009年)宣布停止運營整體搬遷至棲霞區,但它仍是南京近代史的見證者。
車行過程中,您稍後會看見一座立於馬路正中的——渡江勝利紀念碑。此碑建於1979年4月23日,在南京解放三十周年之際落成。1949年4月23日,百萬雄師過大江,解放南京,為進軍華南、西南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加速了全國的解放。大軍佔領南京後,遠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在高興之餘作下——《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此碑造型呈雙帆船形,碑座為紫絳色船體,正中懸掛一枚直徑2.5米,重約400公斤的銅質渡江紀念章。紀念碑正前方為鄧小平手書的「渡江勝利紀念碑」,背面為毛主席的手機,內容便是《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前方我們即將「挹江門」,是當年渡江戰役勝利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京市的一條重要通道。而說起此門的建造年代其實沒有辦法與明城牆同日而語。該城門其實並不是原來明城牆中的十三個城門之一。1921年為便於市民能夠從中山碼頭與下關火車站快速進城,於是將明城牆在此處鑿開一門。由於城門的主持修造者為當時的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他是泰州海陵人,因而此門又被稱為「海陵門」。1928年,為奉安大典修建「中山大道」特將其開闢為三門,並由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題「挹江門」。1937年12月,日軍攻佔南京市炸毀了挹江門城樓,抗戰勝利後於1946年重建此門並將其改名為「凱旋門」,今日我們看到的「挹江門」三字是由鄧小平所題。
前方我們車輛所行使的是中山北路,它是原中山大道的一部分。下面由我為您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條中山大道……中山大道是南京地區最早建設的柏油馬路之一,同時它也是民國時期全國最為寬闊的一條柏油馬路。
而說到這規模就不得不說一嘴孫先生的奉安大典。1924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鐵獅子胡同住所內(另一說為北京協和醫院)去世後,葬式籌備委員會根據孫先生的遺願歸葬中山陵。在中山陵選址結束後,為迎接孫先生的遺體。1928年,在國民政府在統一全國後不久,當即決定為孫先生建設一條迎櫬大道專用做孫中山先生奉安之用。
中山路本名迎陵大道、迎柩大道,全長13公裡,1930年為南京城市建設,將中山大道拆分為四段,即:中山碼頭至鼓樓為中山北路,鼓樓至新街口為中山路,新街口至中山門為中山東路,中山門至中山陵為陵園路。
各位遊客朋友們,就讓我們帶著一顆博愛之心一起走進這座「博愛之城」。
推薦線路:
中山碼頭——南京電廠——渡江勝利紀念碑——挹江門——鹽倉橋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