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臺昔日曹公點將臺 歷經風雨跡猶存

2020-12-12 人民網安徽頻道

「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 唐代詩人吳資一首五言詩,寫出了教弩臺1700多年的歷史演變。雖歷經無數風雨,但教弩臺始終屹立,成為合肥三國故地的歷史見證。

教弩臺,亦名點將臺,位於淮河路步行街東段北側。如今,教弩臺依然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與壯大。

  曹操在此築臺練兵

合肥古城在三國時代是北魏曹操抵禦東吳的軍事重鎮,曹操曾四次親臨合肥,部署防禦。教弩臺正是他主持修建,因為修建的目的是要「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故名「教弩臺」。臺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據載,教弩臺原為土崗,四周陡峭,築有33級臺階。

三國時,教弩臺位於淝水與逍遙津匯合的三角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曹操在此築臺,教練強弩手500人,以抗擊東吳水軍。可以說,當時的教弩臺是不折不扣的戰爭機器。

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教弩臺的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三國歸晉,轉眼到了南北朝。南朝梁武帝時,教弩臺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座名為「鐵佛寺」的寺廟在臺上拔地而起。盛唐時期,鐵佛寺規模擴建,唐代宗李豫把廟的名字也改成了「明教院」。明朝時,此處又更名為「明教寺」,沿用至今。

  歷盡滄桑史跡猶存

雖然經歷了千年歷史的變更,教弩臺上仍舊留下了築臺時的遺蹟。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屋上井」和「聽松閣」。「屋上井」和「聽松閣」均位於明教寺東南角小花園內,此園雖然不大,但這兩處古蹟卻是名揚四海,可謂是合肥一寶。

「屋上井」,以井口高於教弩臺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傳該井是當年魏軍為汲水所鑿。在西晉時得到整修,井欄周圍現尚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隸書12字,可見此井至少已有1700多年歷史。井口石欄拙樸古老,尤其是井欄口遺下的二十多道由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的繩溝,更是光亮如玉,它仿佛在向遊人訴說著「屋上井」的歷史滄桑。撫摸著這道道繩溝,令人不禁頓發懷古之幽情。

原來教弩臺上本無松樹,因為當年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後,清風襲來,松濤陣陣。為了紀念古人,寺僧在此建閣,從此,「教弩松陰」成為聞名的古「廬陽八景」之一,「聽松閣」也由此得名。眼下,雖已是寒冬臘月,但青松依舊蒼翠碧綠,鬱鬱蔥蔥。眼前雖無萬山千壑,卻也蕩滌胸懷,頓生豪氣。站在「聽松閣」上眺目遠望,心曠神怡,合肥城歷歷在目。故前人有詩曰:「登臨收楚豫,吞吐盡江淮。」(朱震宇/文 蘇玲/攝)

  小貼士

行:地處市中心,交通便捷,多路公交可達。可乘坐2路、15路、143路、136路、137路、155路等到逍遙津下車;也可乘坐1路、3路或快速公交5號線到小東門站下。

遊:所在的步行街,不但是商場、店鋪林立的繁華商業區,也是娛樂場所云集所在,酒吧、KTV、電影院應有盡有。

吃:步行街附近美食眾多,各地風味小吃在此基本都能找到。

相關焦點

  • 教弩臺 - 教弩臺__萬家熱線-安徽門戶網站
    教弩臺,俗稱「點將臺」,位於合肥市區淮河路東段,臺高4.3 米,面積3800 平方米,成正方形。為曹操所築軍事堡壘。曹操曾四次來合肥,部署對東吳作戰。《廬州府志》:「曹操在此築臺,教強弩以御吳舟師。」三國時,教弩臺位於肥水和逍遙津匯合的三角區,西距合肥古城4 公裡。曹軍在此教練強彎手 人,以抗擊東吳水軍。
  • 明教寺(教弩臺)--中安在線-安徽新聞
    明教寺建於教弩臺故址。教弩臺俗稱曹操點將臺,位於合肥老城區內、逍遙古津南面,與公園隔路遙望。臺高5米多,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臺基壁峭,儼如城堡。東漢末年築此高臺,曹操曾四次到合肥在此臨陣指揮,「教強弩五百」,以狙擊東吳水師,故稱教弩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  教弩臺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時候,合肥城擴建,臺址才被圈入城內。此後,合肥城雖經歷了無數風雨,但教弩臺始終屹立,並成了合肥興衰沉浮的歷史見證。  明教寺建於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鐵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興建百年後,毀於兵亂。
  • 昔日抗金戰場將變紀念景點 宜興將建「嶽飛點將臺」
    昔日抗金戰場將變紀念景點 宜興將建「嶽飛點將臺」 來源:江南晚報 2011年12月16日 09:19 365地產家居網 點擊: 評論 本報訊(晚報記者何小兵)宜興將恢復嶽飛抗金古戰場,建設嶽飛點將臺景點。
  • 萬裡長城沿線僅存點將臺開始修繕
    6月7日,工人在修復海港區駐操營鎮九門口村點將臺。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九門口村的點將臺是全國長城沿線僅存的一個點將臺,由大小兩個墩臺組成,又稱子母臺,是明代初期九門口長城沿線重要的防禦體系之一。在點將臺上,一棵油松早已和點將臺混為一體,被稱為點將松,樹齡已經有500多年。由於時間久遠和風雨侵蝕,點將臺西側坍塌了20多米。
  • 合肥步行街上的明教寺,三國魏軍的教弩臺,能不收門票嗎?
    明教寺,原名明教院、鐵佛寺,又稱明教臺、曹操點將臺。原址是三國時期曹操所築的教弩臺,俗稱「曹操點將臺」。教弩臺高4.3米,面積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屋上井亭屋上井亭正中有一口屋上井,以井口高於教弩臺下民房屋脊而得名。相傳該井乃是當年魏軍為汲水所鑿。
  • 常彥波仙堂傳5、白花公主點將臺
    常彥波仙堂傳5、白花公主點將臺 【常彥波仙堂傳】仙家看事要懂仙,仙道知識要過關。如果不能懂仙道,只能算卦擺地攤。辛辛苦苦學看事,古熱心腸為有緣。心地善良是必須,為了斂財是跑偏。吱吱唔唔是沒底,技術不精別出山。毛毛愣愣去看事,誤導人家怒惱天。人人都有靈魂在,作孽來生報仇冤。開天闢地是盤古,鬥戰混沌為人間。創始元靈收徒弟,女媧娘娘為老三。鴻鈞老祖是大哥,弟子三清不一般。
  • 哈爾濱不可移動文物「點將臺」,竟被挖出大豁口!還有人把守
    哈爾濱有不少歷史古蹟,比如阿城區的金上京遺址,道外區的道臺府遺址等等。在哈爾濱市道裏區,四方臺遺址也可謂無人不曉,四方臺作為金代的點將臺,很多哈爾濱的老住戶都曾來此遊玩。不過最近有的居民路過四方臺時卻發現,本來完整的古蹟中間出現了一個大豁口。
  • 點將臺上將幹將,琅邪山中邪莫邪。多音字對聯,罕見的三音字聯
    上聯:點將臺上將幹將下聯:琅邪山中邪莫邪註:這幅對聯的正確讀法是點將(jiang,四聲)臺上將(qiang,一聲)幹將(jiang,一聲),琅邪(ya,二聲。經過一番思考和分析,凡塵雲仙先生對出了一個很合適的下聯「將臺將幹將」。對聯結束後,凡塵雲仙先生認為「將臺將幹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進一步思考分析,最後創作了對聯「點將臺上將幹將,琅邪山中邪莫邪」。
  • 臺灣國光劇團跟河南省合作豫劇《曹公外傳》
    搜狐娛樂訊:《曹公外傳》一劇取材於清道光年間任臺灣鳳山知縣的河南沁陽人曹謹的事跡。在臺為官期間,曹謹率領當地民眾修圳引水,造福於民,其功績至今令臺灣人民念念不忘,鳳山一帶更是為他立祠建廟,奉若神明。
  • 萬裡長城沿線保存最完整點將臺開始修繕
    新華社石家莊6月22日電(記者郭雅茹)記者從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文物保護管理所了解到,萬裡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整的點將臺日前正式進入實質性維修階段,預計今年10月底完工。  這座點將臺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駐操營鎮九門口村,高約20米,佔地200多平方米,由大小兩個墩臺組成,又稱子母臺。
  • 九江修復「周瑜點將臺」故址 曾經一度「病危」
    九江修復「周瑜點將臺」故址 曾經一度「病危」 2008年10月16日 16: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這座一度「病危」的「周瑜點將臺」故址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再現三國古貌。圖為施工人員正在修葺煙水亭的九曲橋。 中新社發 胡國林 攝
  • 姜維城的古城牆和點將臺
    姜維城的古城牆和點將臺 華西都市報2021-01-06 02:28:40.0寬窄巷   □朱曉劍  廣元劍門關的姜維城名氣很大,其傳說廣為人知。在汶川縣城南山腰上的古城坪,三國時也有一座姜維城,這一古城在汶川真是家喻戶曉,每個人都可講出其中的一段故事。
  • 雲南歷經2000多年風雨的永安橋
    歷經了近500年風雨的石拱橋變成如今的樣子。今天的橋依然叫永安橋,但它已非昔日的永安橋。(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本人許可、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 「周瑜點將臺」故址「煙水亭」 免費4年後恢復收費
    「周瑜點將臺2) "← →"翻頁  3月2日,相傳為漢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周瑜點將臺
  • 禾木村與成吉思汗點將臺
    禾木村與成吉思汗點將臺   □唐雪元  喀納斯號稱遠離塵世「神的後花園」,禾木村則更被當作「後花園裡的自留地」。位於喀納斯河與禾木河交匯區的山間斷陷盆地中的禾木鄉是中國西部最北端的鄉村。
  • 相傳曹操曾在此練兵點將!
    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它一直屹立於此,守護著一方平安。據記載,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與曹操在淝河渡口爆發了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此築起高臺,輔導強弩兵控制東吳水軍,故名「教弩臺」。方弩臺高5米,佔地面積4260平方米。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年),在平臺上建有鐵佛寺。後於唐朝(776年)時重建擴建。
  • 關公「落戶」點將臺,對此我只想三問決策者
    關公「落戶」點將臺一場鬧劇落下帷幕對此,我只想三問決策者2020年10月8日,一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關於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有關問題的通報》,將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推上了風口浪尖。甚至央視「焦點訪談」都對此作出了報導。
  • 煙水亭一一昔日點將,今日是風景
    煙水亭,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長江南岸的甘棠湖中,為江西省九江市著名景點之一,相傳為三國時名將周瑜的點將臺故址。
  • 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歷經風雨涅槃重生
    世界第一風雨廊橋 歷經風雨涅槃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