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福音後,教會如何穩定新信徒的新生命?

2020-12-18 基督教資訊平臺

在為數幾天的傳福音聚會中,教會裡會增添一些新面孔,雖然大家可能都彼此認識,但當他們踏進教會時似乎又覺得是陌生的。因為這條屬靈的路他們從前並未接觸過,所以,雖然在世界上他們是鄰居、朋友。但此時卻多少有一點陌生,因為他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也許借著福音聚會,使得我們對身邊的人有了重新的認識,這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傳福音給一個人相比長期對一個新生命的跟進,要顯得容易一些。所以面對這些出現在教會的新面孔、新生命,短暫的福音聚會不足以維持他們的新生命。福音聚會的目的是領未信主的人入門,這只是一個入門階段。那麼,如何穩固這些新信徒的心和生命,還需要後續很長的時間。

前段時間教會舉行了一次福音聚會,為期三天,只是在本村子並未外走。這是為數不多的一次福音,回想上次已經是多年前的事了。以往教會很復興,很願意舉行福音聚會,每次都會有一些新人的出現,效果不錯。可福音聚會過後,這些新面孔就漸漸在教會裡消失了,又回到了從前的生活,長此以往教會這邊也覺得很無奈。

記得筆者曾問過教會同工肢體為何這幾年不見福音聚會,肢體說聚了也白聚,過後還是不來聚會,壓根就沒信,所做過的這一切反而成了勞民傷財。聽過肢體的話後不難感覺到肢體包括教會對福音聚會的灰心和失望,那時聽見這話的筆者似乎也跟著灰心了,還有不理解。

不能理解這些慕道友為什麼來了又走,有的人你問他是福音不好嗎?他說不是。是耶穌不好嗎?也不是。反而有的人覺得信耶穌挺好,可為什麼不願來聚會?直到這次的福音聚會讓我有了一點明白。

如今正值農忙時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其實,這一次的福音聚會並不是萬無一失,就時間上本就有很大的問題,正是農忙之前一段時間傳福音,短暫的幾天福音聚會大家還是沒問題,但福音聚會過後大家只是剛剛入門,還是對福音、對主、對教會都很懵懂的狀態,卻進入了搶收階段。每年春種秋收對農民來說時間都很寶貴,早出晚歸的生活規律是刻在骨子裡的,誰也無法改變,而且時節也不等人,對於只聽了兩三天福音的他們來說,每周的聚會時間放在地裡幹活比進教會更實際,等到他們沒日沒夜的搶收完了,會發現之前聽的福音已經被生活消磨的所剩無幾了,對聚會也沒有了熱心。

因此福音聚會的時間要與農忙的時間錯開,可以選擇在農忙之後,總要給他們時間消化所聽的福音。而這個時間則需要有一個想好的屬靈氛圍,就是服侍他們堅持聚會。「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1:16)」能夠把人帶進教會是福音的大能,能夠把人留在教會是基督徒的責任。教會就是一個家庭,家裡的每個人都要熱愛這個家、用心經營這個家,家溫暖了,進來的人才會被溫暖。

對於初信的人,教會總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他們聽了福音決志禱告後,生命就一下子長成了,就會火熱愛主、熱心聚會、積極禱告,從此就不用再管他們了,因為這些他們都可以做到。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事實不會摻假,並會毫不留情地拆穿我們的假想,就如筆者前面所說,聽了福音聚會只是入門,並不表示他們就會有一個生命的高度,甚至有的人聽了福音,雖然沒有排斥,但也並未當即就重生得救。屬靈生命是很奇妙的,後續還要有很長時間去跟進他們的信仰生活。

有的基督徒認為舉行一次福音聚會就已經是在做很大、很多的工作,甚至是做足了工作。其實想要得著一個新的生命,是要有一個成熟的生命去帶,一直帶著,直到這個新生命漸漸成熟,能夠具備自己獨立聚會、獨自親近主。不然一個新的生命放之不顧,他怎麼會自己長大?

這好比一個才生的嬰兒,在母親懷胎的時候會想過了這十個月生下來就好了,一直這樣期盼著,直到生下來才發現這不是終結,而是剛剛開始。新生嬰兒不會自己弄食物吃,他也無法走到母親身邊,只能是母親一次次地將他抱在懷中親自餵養他。一點點看著他長大,在餵養的同時也有教育,如此長大成人,他才能自己做該做的事,母親才可以放手。對於教會中初信的人也當如此,我們常常懷著熱心去傳福音,卻沒有耐心照料這些因福音走到我們身邊的人,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卻不願意為之付上代價。

如保羅所說,作師傅的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無論哪一個教會,哪一個信徒,保羅都以為父的心對待他們,而如今的教會對於初信的人,卻是站在為父的位置,只想著做師傅。

愛就像一朵朵棉花編織的棉襖,從不會挑剔人的高矮胖瘦,或是美貌與瑕疵,總是默默地把溫暖帶給寒冷的人,每一個寒冷的人都是它想溫暖的人。而我們卻執意要做一個清潔球,不管不顧地清去別人的汙穢與瑕疵。別人雖是乾淨了,但他也不會感謝我們,因為他的身上也因我們的清潔而變得傷痕累累。

我們總是不加思索地挑剔著這個人因為一點小事軟弱,那個人聽了道不知悔改,誰誰聽了福音卻不聚會,卻從未看過自己是什麼樣子的。教會需要愛,我們也極需要對初信者的忍耐和包容。唯有愛能吸引人,對於初信的人來說,能夠感受到愛比聽十次道都要好,因為這個世界太殘酷了,這個世界的黑暗使每個人都遍體鱗傷,當他們聽見耶穌的愛,他們是渴望這種愛的,渴望這愛來治癒他們的傷,渴望這愛來溫暖他們的心,使他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而這一切都要在基督徒身上、教會中體現出來,這對於他們來說才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愛。

如果我們的心裡沒有愛,雖是把福音傳得天花亂墜,使他們的心中萌生了對愛的渴望,卻在踏進教會時,看見我們拒人千裡之外的冷漠而土崩瓦解,請問這如何能讓他們在教會中站立得住呢?

有一個教會結了一個福音的果子,傳福音給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也願意信耶穌,併到教會中參加聚會,可後來被告知不可再去教會聚會,這個年輕人很不解的問為什麼?教會的負責人說,因為你抽菸喝酒,你要把這些都戒掉才可以進教會聚會。對於這個年輕人來說戒掉菸酒可以,但馬上就戒掉,他是很難做到的,可教會就是如此規定的,所以他只能被教會拒之門外。對於一個初信者來說,他所看見的不是接納與包容,而是教會的規條與冷漠,甚至還有一種自義,這很不利於教會發展。

雖然法不容情,但也有人之常情的時候,總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來改變自己,如果他們正常聚會,信主一年半載還不能戒掉壞的習慣,教會牧者同工可以幫助他們。而且筆者相信真信主之後就會有改變,筆者的父親就是這樣的經歷,信主之前也抽菸喝酒,信主之後沒有人強迫他不可以抽菸喝酒,教會牧者只是告訴他總是抽菸喝酒,這樣的生活神不喜悅;再就是他自己親近主,也意識到這樣不好,慢慢地就很自然的戒掉了。

「耶穌在屋子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先生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太9:10-12)」

所以我們不應該將軟弱的人拒之教外,而是引導他們認識耶穌。每個人都需要耶穌,教會當接納他們,並使他們在教會中有容身之處。我們本身雖沒有潔淨人的功效與赦罪的權力,但主耶穌有,所以讓主在他們身上作工,我們沒有拒絕任何人去認識耶穌的權利。就連我們這信主多年的尚且常被過犯所勝,更何況剛剛信主的呢。

還有就是教會要對初信的信徒密切關注,可以把他們編成小組,方便每一個初信者都能被照顧到,要掌握他們信仰的情況、生活的狀況、什麼原因不能來聚會、什麼原因不想來什麼原因等。軟弱要給他們說話的機會,說說他們的想法,對教會有什麼意見與看法,可以問他本人也可以從旁了解,教會切不可獨斷專行。

總而言之,教會想要留住這些福音的果子是要用心的,置之不理會適得其反,這是筆者的一點看見與心得,希望可以給教會帶來幫助。

相關焦點

  • 在艱難之地建立基督的教會,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福音向外傳播得如此迅猛,在基督復活後僅三十年裡,就有遙遠之地的人相信了耶穌,如敘利亞、希臘、義大利、埃及、北非和波斯。為此,保羅給歌羅西教會寫道 :「這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也傳到普天之下,並且結果、增長,如同在你們中間。」(西 1:6)這是《使徒行傳》講述的故事,路加在書中告訴我們,聖靈的大能如何驅動福音從中心地帶傳向四周。
  • 【特稿】淺談時下一些「傳福音難、教會留不住信徒」現象的原因與...
    這位傳道人感嘆,教會的人從來都是換了一批又一批,更新的很快。當真是「鐵打的牧師、流水的信徒」。在以前,中國人提及基督徒就會說這是一個「洋教」,提到十字架也總是跟「醫院」這樣的地方掛鈎。然而隨著近幾年宗教信仰開始在中國的土地上擴展開來,更多的人開始了解、接觸到信仰,也願意走進教會。然而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在進到教會後又離開呢?「傳福音難」,「教會留不住信徒」,原因是什麼呢?
  • 走進鄉村教會系列:大名約拿團契立志擎十架旌旗傳福音真理
    他們就是——約拿福音團契的弟兄姊妹們。近日,基督時報網站的同工與約拿團契負責人張弟兄一起數算了上帝如何帶領團契成為一個有力的福音宣教事工,上帝對這個的團契的帶領與美意。約拿團契成立於2008年10月份,目前有20幾位同工。團契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農民,他們在非農忙期間積極的投入到宣教中,本著「擎十架旌旗 傳福音真理,牧養教會 廣傳福音」的異象,為主收割了很多「莊稼」。
  • 李永勳牧師分享純福音教會復興秘訣
    在杭州崇一堂主日禮拜後播放的韓國純福音教會介紹短片,圖為純福音教會歷年來人數增長情況(圖:福音時報) 教會發展55年,從5人開始的帳篷教會,變身為具有80多萬基督徒的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有不少人好奇純福音教會的復興有什麼
  • 韓國純福音教會主任牧師20日於杭州崇一堂證道
    杭州崇一堂顧約瑟牧師告訴福音時報記者,李永勳牧師此行杭州專為到崇一堂證道。 韓國汝矣島純福音教會目前信徒已達80萬。根據美國洛杉磯時報,汝矣島純福音教會是「現時世界上最大的教會」, 大聖殿現在可容納2萬5千人同時做禮拜。 汝矣島傳福音教會簡介: 位於韓國首爾南部的政治中心、永登浦區汝矣島的汝矣洞,是一家五旬節派神召會的教會。
  • 央視開始傳福音了?
    ,但其實並不是傳福音的紀錄片。,但它們並不是傳福音。這反映了當前很多信徒的一種心理,為了傳福音罔顧事實。,但它們並不是傳福音。這反映了當前很多信徒的一種心理,為了傳福音罔顧事實。
  • 教會幫助信徒成長不可忽略這幾點
    治理是橫向的、架構性的建造,牧養是縱向的、系統的、階段性的幫助信徒深化信仰和委身教會,這是目前中國教會非常缺乏的建造理念。不少的教會,並沒有讓信徒的成長變得很明晰,一個信徒進入教會,除了聚會,似乎就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當被委派參與事工時,就發現無論是在生命的預備還是在事工的技巧上,都非常的欠缺。
  • 聖誕節再思:年年雷同,教會該如何承擔聖誕傳福音的重任?
    這和那些傳福音不問效果,只為應付傳福音任務的行為一樣,目的已經由內涵變成形式,從而失去了改變的意願。但是,與教堂走形式而輕內函相比,商家倒是最上心的聖誕宣傳載體。不論形式還是內涵,年年翻新。為什麼教堂與商家有如此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追求不同而導致的差別。
  • 基督信仰傳的是天堂的福音還是天國的福音?
    同樣,教會是神的家,但是教會是不是就等於神的國呢?兩者顯然是有區別的。基督徒在教會裡一定會關心這個家。通常信徒來到神的家會經歷三個階段:一開始他關心神的祝福——神給他個人信主後有什麼祝福;第二個階段,在他得到很多祝福後,他可能會關心他身邊的人,特別是關心他的家、他的教會;到第三個階段,他會回應神對他的呼召,這個時候大概才進入到關心神的國的階段。
  • 疫情中李文亮醫生去世後的反思:基督徒傳福音為何喜歡追求「名人...
    但是這個假見證所暴露的問題卻值得中國教會反思。崇尚名人見證的心態是當前不少基督徒的通病。由於基督信仰在當前社會中處於邊緣地帶,有些人為了傳福音,擴大基督信仰的影響力,就迫不及待地宣傳各種基督徒名人,希望通過他們的社會影響力,來證明福音真理。而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假見證,比如康熙皇帝、愛因斯坦、馬雲等等名人。
  • 臨汾基督教會第七教牧區探索分享農村教會的福傳與牧養
    分別以「傳揚福音 見證基督」、「抵制異端 復興教會」、「生命成長 侍奉上帝」、「挑旺愛心 合一教會」、「警醒禱告 等候主來」、「做光做鹽 服務社會」的為分主題,教牧同工們各自結合聖經教導和牧會經驗進行了分享。 當時,傳道同工們在分享中談到,現實社會中的經濟危機、社會不同階層的差距與變化、教會與社會之間的倫理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認識差異等,常會給牧者信徒們帶來思想認知的碰撞。
  • 一位中原基層牧者分享:秋收後的農村教會光景
    對於農村教會而言,農忙是在熟悉不過的,而秋收後的教會事工開展,一直是每個農村傳道人所關心的問題。以此,分為幾個方面,來談一談秋收後農村教會的光景。1,從忙碌後回歸事工農村教會在農忙之際都會有修整的階段,因為一些信徒和傳道人都有自己的土地和莊稼,所以會抓住收穫的時機去到田地裡忙碌,有的家裡種植的是玉米,有的是大豆,也有的是一些蔬菜,還有的一些種植的藥材,所以說農村教會在秋收的時刻,教會事工的時間都會做出調整和安排,等秋收完畢,教會的各個工作有序地開展。
  • 漫談:傳福音不應該成為一種口號
    近些年教會對傳福音尤為看重,因為傳福音是教會的出路,是每個基督徒當具備的責任。展望當下的教會,不得不發出「傳福音不應該成為口號」的感慨。這是當下基督徒比較消極的一面,不看重福音的工作。也會想著,如果傳給別人聽對方不接受怎麼辦?似乎傳福音的首要是先攻克自己內心的障礙。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教會裡,服事神的人總是那麼幾個,而更多的信徒並沒有這種服事的代價和心願,所以在面對福音總會有掉以輕心的時候,認為傳福音的道是講給那些有能力之人的、有口才之人的,實則不然,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成為門徒必修的功課。
  • 聖經揭秘 馬可福音 作者為什麼要信徒奉獻所有的錢
    這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23:1-36,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45-47。從句子數量我們就可以看出,路加福音基本上抄了馬可福音,而馬太福音將這段話進行了大大地擴充。我們前面經常說,從這些差異就可看出福音書的內容是編造的。如果耶穌如馬太福音那樣說了那麼多,「馬可」怎麼可能只記得兩句,如果耶穌如馬可福音說得那麼少,「馬太」那麼多話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受難周講章摘要:北京福音宣教教會以「一粒麥子」為題宣講苦難
    北京福音宣教教會本周受難周棕枝主日以「一粒麥子」為題,證道者分享了三點,傳遞基督徒如何成為一粒結出新生命的子粒的信息。3月24日上午9點30左右,在準備迎接復活節的受難周主日禮拜上,北京福音宣教教會的姚子新弟兄帶領前來參加主日敬拜的眾弟兄姐妹們學習了約翰福音12章24節,主耶穌受難前關於苦難和真理的講道。
  • 牧者談:傳福音不應該成為一種口號
    近些年教會對傳福音尤為看重,因為傳福音是教會的出路,是每個基督徒當具備的責任。展望當下的教會,不得不發出「傳福音不應該成為口號」的感慨。這是當下基督徒比較消極的一面,不看重福音的工作。也會想著,如果傳給別人聽對方不接受怎麼辦?似乎傳福音的首要是先攻克自己內心的障礙。我們也看到在一些教會裡,服事神的人總是那麼幾個,而更多的信徒並沒有這種服事的代價和心願,所以在面對福音總會有掉以輕心的時候,認為傳福音的道是講給那些有能力之人的、有口才之人的,實則不然,傳福音是每個基督徒成為門徒必修的功課。
  • 遇到「母親上帝教會」的經歷及反思
    不順從「神的教會」的信眾被批評為被魔鬼控制。不悔改的信徒不可參加敬拜。「教會」不容許信徒接觸其它基督信仰的教導。接近基督徒也只為傳「安商洪福音」。他們稱跟從安商洪為「奔向錫安」。信徒返回正統基督教被批評為「走向巴比倫」。他們聲稱是得到上帝在末世「耶穌時期」之後的新啟示,聲稱唯有照他們的解釋(守逾越節和守安息日等)才能正確了解得到「救恩」的真義。
  • 生命靈糧堂劉彤牧師分享:如何讓所有教會成員參與宣教
    會後他問我:你們教會的會眾為什麼曾為這麼多國家禱告過?我告訴他:很簡單!因為我們每個禮拜在崇拜中都會為一個不同的國家禱告,事實上,我們已為全世界每個國家都禱告過一遍以上。他這才恍然大悟,更驚訝於整個教會對宣教事工的認識及動員.劉彤牧師說,宣教本不是教會少數人的特權,更不是宣教委員會的專利,而是中耶穌給每一位信徒的使命。教會有責任來教育信徒,不但明白宣教的重要性,也能積極參與宣教事工。
  • 長春海口路教堂的福音文化長廊
    閆鵬牧師在吉林聖經學校任教,由於他紮實的神學理論和牧會的實踐,使得海口路教會歷來注重福音文化的傳播,教會有專門的團契負責此項聖工。教會的福音文化長廊設立在教堂從一樓到三樓的走廊過道上和教堂的牆壁上。來到教會的人步入一樓開始,沿著樓梯上樓,或在教堂裡面就可以欣賞到圖文並茂的福音宣傳畫板。
  • 瀋陽砂山教會舉行施洗禮拜 44人受洗
    瀋陽砂山教會舉行兩次洗禮禮拜,44人受洗(圖:砂山教會網站) 11月28、29日,瀋陽砂山教會舉行兩次施洗禮拜,44名弟兄姐妹受洗歸主。據砂山教會網站報導,砂山教會主任牧師全學在對受洗的信徒提出五點要求:參加主日禮拜、過團契生活、參加服侍、十一奉獻、傳福音。在這40多人受洗前,他們於11月21日參加了砂山教會的全人醫治大會,期待經歷靈、魂、體全面的醫治。教會同工還為這些新成員舉行洗腳禮,有的信徒感動地流淚。11月29日,砂山教會舉行了聖餐禮,新受洗的弟兄姐妹第一次領受了聖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