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記者李豔玲)場館課程是研學旅行中最基本的課程形式,如何科學地設計場館課程,才能讓中小學生切實從課程中學有所思、學有所獲?11月10日上午,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的江蘇首屆研學旅行論壇中,教育專家楊春良先生,為與會者做了一場乾貨滿滿的主題演講,分享了他對場館課程的獨到見解。
有一流的場館 還要有一流的場館課程
楊春良先生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實踐教育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中小學校外教育協會秘書長、教育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研究專家組成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營地教育專家委員會專家、深圳市育新學校(實踐基地)常務副校長。在教育領域深耕多年的他,對研學旅行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
楊春良表示,近年來,我國具有教育意義的場館建設越來豐富,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藝術館、生態教育館等場館層出不窮,成為研學旅行組織者的最佳選擇。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研學旅行的場館活動大多淪為了「眼睛課」、「耳朵課」和「娛樂課」,學生們走進場館,往往只是走馬觀花式地看看展板,聽聽講解,打打鬧鬧,說說笑笑走一圈。
「學生作為旁觀者,根本沒有機會參與知識探究,活動低效甚至無效,這樣的實踐是偽實踐,偽探究、偽合作。」楊春良先生認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結果,有客觀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場館的建設水平比較低,缺乏參與、體驗、探究和互動的條件,但更多的還是主觀原因,比如,很多場館缺乏專業的場館課教師,不能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導;場館活動缺乏科學設計和有效組織,難以達到課程化要求;學生在場館缺乏必要的學習時間,難以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此外,場館和學校之前缺乏密切合作,未能在場館學習活動上達成共識和相互支持。楊春良表示,「要提高研學旅行場館學習的有效性,必須讓場館活動課程化。」
場館課程怎麼設計 美國經驗值得借鑑
楊春良先生在演講中,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對美國場館學習模式的研究成果。他向大家展示了美國博物館前門庭若市的圖片,以及美國兒童在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館、水族館等場館中自主探究的場景。學生們沉迷於場館學習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楊春良表示,在做中美教育研究的過程中,感觸最深的是,中美教育在實踐教育方面的差距。美國的實踐教育已經到了成熟化、常態化的程度。而我們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中,實踐教育還是一塊短板,這也是我們創新精神不足的原因之一。
楊春良提到,美國有6000多個場館,這些場館和中小學的銜接非常密切。一些珍貴文物甚至可以讓老師帶回去,做完課程研究再還回來。場館裡有專門的部門和中小學對接,合作開發面向中小學的課程,而且課程梯度明顯。低年級的孩子在場館裡就是玩和操作,目的是培養興趣。高年級的孩子則在場館學習過程中拿著一疊資料,邊操作邊學習。
楊春良認為,美國的場館課程和模式值得我們借鑑。他表示,「 真正的場館學習,來自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特別是學習者主動參與的經驗,因此,『場館學習』是比『場館教育』更高層次的學習活動,更能體現體驗教育的目的。」
場館課程是系統工程 時刻以學生為中心
楊春良表示,場館課程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場館課程的效果,而有效的場館課程,必須具備特定的教育對象、主題、目標、內容;必須要有明確的時間、場地、設備等。學習過程中,教育人員也要發揮組織指導作用。此外,活動最後環節的分享、總結、點評也不可缺少。
楊春良認為,有效的場館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得到尊重,讓學生在場中課程中,可以自主探究、自由表達。活動方式要豐富多樣,要做到寓教於樂、注重實踐、多感官參與。「場館的展示和教育活動,應該力求活潑、多元,營造生動活潑、參與性高的活動氣氛,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耳聽、眼看、手動、心動』,通過多感官接觸賦予學生愉快的學習體驗和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楊春良表示,場館課程可以把自由參觀、解說導覽、專題講座、有獎問答、角色扮演、演示與訓練、操作實踐等多種形式交替使用,把說教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有機融合。
楊春良還特別提到了場館學習單的重要性。在他看來,設計獨具特色的場館學習導學
案非常有必要。學習單可以協助學生了解展品,提供完整的學習經驗,有效地引導學生獨立與主動地學習。藉由學習單活潑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直接面對展品,從展品中得到自己的期待。同時,它可以記錄學生的探究過程和探究成果,便於評價和反饋。此外,學習單還能快速引導展示重點,讓學生了解展品的功能、設計、結構等信息,有效地達到博物館的教育目的。
場館課程如何實施 合作學習是關鍵
有了好的場館課程,如何實施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楊春良認為,合作學習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楊春良表示,合作學習是「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他認為,合作學習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和主體性的發揮,有利於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既有機會對自己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又注意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做出適當的評價。此外,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對小組的共同學習負責,可以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而且同伴間合作互助,有利於改善人際關係,形成和諧氛圍;有利於教學的多邊互助,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也有利於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