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至21日,2018未來教育論壇暨「一帶一路」沿線實踐教育主題峰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開幕。
本次峰會由實踐教育專業機構世紀明德舉辦,全國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中小學校長、中小學老師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考察交流團成員悉數參會。本次峰會為期兩天,圍繞「關注新時代教育改革,探索未來教育新生態」、「推進社會實踐教育,助力學校實踐教育」、「發展未來營地教育,提升實踐教育內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四個核心議題展開。
會上,世紀明德聯合創始人、明德未來國際營地董事長王京凱受邀參會,並發表了題為《中國特色的營地開發和營地運營》的主題演講。
演講中,王京凱以世紀明德營地的開發、設計、建設、運營為例,具體闡述了營地開發和運營的機理,分享了世紀明德的營地經驗。
王京凱表示:「教育依託於國情國策,由於環境不同,每個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教育模式。我們所運營的營地模式一定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的《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指出:「開發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範帶動作用的研學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學旅行精品路線。」 2017年末,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王京凱說:「國家政策的指導和扶持,讓我們曾經關於營地的設想找到了實踐的契機。」2016年末,明德開始了對營地開發、營地運營的學習、研究、探討。
明德未來營地旨在讓孩子在營地裡增長見識、學會協作、孵化夢想、激發潛能、結交朋友、培養情趣,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想像力、探索力、創新力、領導力。「在營地,孩子可以在腦、身、心三個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王京凱對營地教育充滿信心。
至今,明德已將研學旅行做了12年之久,具備研學教育理論、研學課程體系、研學導師團隊,研學基地資源、嚴謹管理方案、旅行配套服務這六大必備要素。「實踐性的學習可以讓孩子最高效地獲得實踐能力,營地的建設可以為實踐教育提供最有力的支持」,王京凱表示,「明德的希望是打造一種教育生態、創造一種生長文化,通過營地打造一個產業集群,進而創造一種生活方式。未來營地的發展雖有挑戰,但前景可觀。焚膏繼晷,刮摩淬勵,我們的團隊會在不斷的鑽研和學習中把營地運營做得更好。」
以下為演講實錄:
第一次真正接觸營地,是從2014年開始,2014年中國一些早期對於營地教育有初始認識的機構,到土耳其參加全球國際的營地大會,我非常受觸動,全球有那麼多營地,美國有2萬多家營地,俄羅斯有5萬多家營地,日本、歐洲都有數千家營地,同時營地這個產業可以細分到幾十種,大到營地的課程、教材、營地的導師,甚至營地的一個機械、繩子、保險、系統等,都有對應的行業和從業者。
雖然我們從事研學旅行、夏令營,已經有10年時間,但在中國是極缺少營地的,缺少營地的基礎設施,我們想組織孩子參加3天、5天的活動,但是我們沒有營地,不希望孩子住在酒店裡面,希望對他們進行集中的住宿、封閉式管理,明德從2016年底開始對營地進行開發、運營方面的探討。
我們在投資建設營地之前,要想清楚三個問題,第一營地是什麼,第二營地有什麼,第三營地從哪裡來。我們認為營地是一個空間載體,是一項基礎設施,營地作為空間載體將教育、體育、文旅、科技、商業、地產等領域從內容和流量兩個維度進行融合,為城市賦能,為教育賦能,內容上連接校內知識與社會能力,空間上連接學校與社會,時間上連接現在與未來,其實營地就是一個大的融合體,可以融合很多事情,營地不是學校,不是景區,是微縮的社會,是安全的且可以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和實施校外素質教育課程的空間載體,營地是少年過渡到青年,走向社會的緩衝區,是人生角色轉換的練習場,在營地可以增長見識、學會協作,孵化夢想,激發潛能、結交朋友、培養情趣,可以去喚醒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想像力、探索力、創新力、領導力,在營地,孩子們從腦、身、心三個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最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同時一個營地應該具備兩個最基礎的功能,首先是集體生活功能,即學生、孩子走進營地裡面可以進行集體生活,可以滿足吃住等最基本的需求,同時它有校外教育的功能及實踐教育的功能。
我們要理清營地和基地的關係,營地是樞紐和中心,基地是站點,基地要比營地多,很多場地和空間都可以成為基地,比如說高校、科研院所、景區等等。營地是專業化的,數量比基地數量少,我們選擇哪個地方投資開發營地的時候,除了要考慮交通區位優勢,還要考慮自然生態環境,除了考慮投資成本,更重要的是周邊的基地資源,是否有充分的歷史文化及其他的自然資源。
第三個問題要解釋營地怎麼來,中國的營地數量很少,不滿足現在以及未來行業、孩子接受營地活動的需求,也不能把國外、美國的戶外類型營地簡單搬到中國,中國的營地怎麼來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可以通過自己投資建設的方式,重新打造一個專業、專有化的營地,從一開始它的規劃設計就是為了營地而來,第二種方式就是基地,現在有很多的文旅資源、基地資源,安徽當地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所謂鄉村文化樂園,基礎設施是非常適合做營地的,但在經營上可能面向周邊的居民用於周末假期休閒度假,但是它已經具備學生營地的功能了,我們對它進行一個改造,賦予它集體生活的功能、教育功能,把它變成了一個營地。同時中國最近這些年打造了很多的特色小鎮、文旅項目,特色小鎮的功能是非常全的,涉及到地產、商業、養老等等,在這樣一個綜合的小鎮項目中,植入具有教育屬性的一個營地,一個教育板塊,營地也可以跟隨小鎮的項目去產生和誕生,具體方式可以通過自建、共享、改造、託管的方式實現。
營地裡面有什麼呢?營地的課程是核心,營地的硬體是基礎,營地的服務又是一個升華、提升的內容,課程+硬體+服務,就組成了營地的產品,我們堅持營地以產品為核心,堅持產品打造以課程為核心,並由課程驅動硬體設計與服務設計,以此來確保營地能夠持續不斷的輸出優質的內容,很多營地是先有課程的內容和方向,再去驅動硬體和服務。
這個是我們在陝西渭南大荔投資建設的營地,這是硬體的內容,同時,營地的課程是核心,營地的課程是怎麼來的?一部分是通過自有團隊進行研發,另外一部分營地的課程是我們和一些校外教育、素質教育做得非常好的機構合作,組成了我們的課程庫。我們實施的手段是通過體驗式、探究式、項目式、遊戲式、問題式、主題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營地課程。
營地產品是基於資源的產品打造路徑,如周邊資源、營地資源、教育體系、課程領域、課程庫等,最後用孩子、大眾、家長可以理解的方式,產生了七大課程,就是研學旅行、夏令營、冬令營,親子活動,綜合實踐、團體出行,主題營會、素質教育,也許有的營地是呈現其中的一類、兩類,都是可以的。
教育工作者會經常探討,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要培養全面的人,培養全面的人做什麼呢?傳承人類的文明,要讓人類的發展得到一個推動,所以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今天講的實踐教育,是相對於知識教育而言,從一個人獲得能力來講,需要基礎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最終能夠推動這個社會進步,或者讓人類文明得以傳承,不管從事學術性的工作,還是應用型的工作,都需要實踐能力,同時從獲得能力的效率來講,分成被動的接受、參與、實踐性的學習,我們認為實踐性的學習具備最高的效率並能獲得實踐能力。
明德有12年從事研學旅行的經驗,我們認為研學旅行一定要具備六個基礎的要素,即研學教育理論、研學課程體系、研學導師團隊,研學基地資源、嚴重管理方案、旅行配套服務,這六個要素是缺一不可的,缺少一個都不能稱之為研學旅行。
明德希望打造一種教育生態,創造一種生長文化,希望通過營地打造一個產業集群,然後創造一種生活方式。我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