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億年前,地球氧氣含量突然增加,原因讓科學家感慨不已

2020-12-12 紫俠號

地球原本不是生命的天堂。生命在誕生之後,也不斷在參與改造著地球的環境,包括現在的人類。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地球生命誕生之初,氧氣含量極其稀少,還不到大氣總量的1%,而大概在26億年前,地球上的氧氣含量突然增加了。以至於生命也開始因此變得繁榮起來。

而這次氧氣突然增加的原因,實在讓人感嘆。

30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它就是藍藻。藍藻有一種非同一般的本領,它可以從陽光中獲取能量,消耗二氧化碳,製造出氧氣和水,但是藍藻的光合作用效率很低,完全無法跟現在的植物相比。就是靠著藍藻等可以光合作用的原始單細胞生物,持續工作了4億年之後,才讓地球的氧氣含量提升到了1%。

和現在21%的氧氣含量相比,26億年前的1%簡直不值一提。但是就是這次氧氣增加事件,大大加快了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越來越多的生物開始出現。

靠著藍藻進行光合作用,那還遠遠不夠。在距今5.8億年前,地球發生了一場詭異的地質活動,就像是小孩挪動了七巧板一樣,地球上的陸地拼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位於南半球的古大陸,名為岡瓦納超級大陸。在地質活動的過程中,巖漿將陸地上的硫酸鹽帶入了海水當中,進而和海洋裡的微生物發生反應,製造了大量的氧氣,讓地球氧氣含量增加到了60%,和現在基本相同。隨著海洋氧氣含量的增加,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因此發生,一些複雜的生物開始出現。

隨著海洋藍藻和陸地植物的誕生,地球上的氧氣含量開始大大增加。到了3億年前,地球氧氣含量達到了驚人的35%,充足的氧氣讓地球上出現了從未有過的龐然大物,比如長達75釐米的蜻蜓。隨著動物植物的豐富,恐龍的時代來臨了。

這麼看來,氧氣的增長是件好事,但並非如此。地球生命需要一定的氧氣,但氧氣含量突然增加也會造成一場災難,讓厭氧生物滅絕。近年來,由於人類過度使用化學能源,地球氧氣含量出現了減少的趨勢,同時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加。不知道人類又將會給地球生命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相關焦點

  • 26億年前動物出現的契機
    大氧化事件是指約26億年前,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這一事件的具體原因尚不得知,目前只有若干種假說能加以解釋。有說法認為,是由於海藻類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加,而破壞氧氣的甲烷細菌所依賴的鎳的數量急劇減少,使得大氣中的含氧量大量增加,所以稱為「大氣氧化事件」。大氧化事件使得地球上礦物的成分發生了變化,也使得日後動物的出現成為了可能。
  •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增加一倍,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氧氣是地球上誕生眾多生命形式的必需物質之一,為維持生物體新陳代謝、推動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和機體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基礎性輸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地球上沒有氧氣,就不會形成豐富多彩的碳基生命世界。那麼,是不是大氣層中氧氣含量越高越好呢,假如氧氣含量增加一倍,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
  • 5億年前的地球是什麼樣子?專家:氧氣濃度是現在的幾十倍!
    這些星系中就包含地球,那大家有沒有對地球剛誕生之初,是什麼樣子感到好奇呢?地球初期如同大多宇宙中的其它星系一般,都是光禿禿的一片,很是荒涼,而在地球周圍存在著很很多的小行星及宇宙塵埃。在受地球的引力之下,這些宇宙塵埃與小行星向地球匯集,最終形成了地球,這也是地球中的地殼地幔與地核的由來。
  • 地球六大未解之謎!生命?氧氣?我們只是接觸到地球的皮毛而已!
    所有的氧氣來自哪裡?說到生命,生命存活的必要條件是氧氣,而氧氣其實歸功於植物,尤其是藍藻。是的,我們的存在要歸功於藍藻,這種微小的生物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的大氣層。它們以廢物的形式排出氧氣,並在大約24億年前首次讓天空充滿氧氣。但巖石顯示,氧氣水平極不穩定,上下浮動了30億年,直到大約5.41億年前的寒武紀才穩定下來。那麼到底是細菌刺激了空氣呢,還是另有原因呢?
  • 地球氧氣竟然能「吹」到月球?科學家發現,月球鐵礦被氧化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衛星,也是地球附近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自從1969年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成功登陸月球那刻開始,人類便揭開了探索月球的序幕。儘管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天體星球,但是我們對於月球的了解卻還是不深,由於月球的自轉和公轉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這無疑加深了月球的神秘感。而在今年九月份,有天文學家更是在月球上發現了赤鐵礦,這讓許多科學家目瞪口呆,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太古時期,地球發生大氧化事件,這些生物迅速爆發
    沒有氧氣的地球對於大部分的生物來說都是難以存活的,不過在25億年前,地球上儘管沒有氧氣,也依然存活了很多生物,這些生物就是厭氧生物,對於這類生物來說,氧氣就是致命的毒藥。在地球還沒有氧氣的時候,是厭氧生物爆發的時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太古時代(25-38億年前),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一般指距今46億年前地球形成到25億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細菌和藍藻)普遍出現這段地質時期。
  • 24億年前,地球曾下了3億年的雪,科學家:形成原因或將再次出現
    2019年2月5日,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式與觀眾見面,這部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把故事設定在了未來的2075年,講述了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氧氣和其它物質一樣都受到地球引力,為何高原地區會缺氧呢?
    高原反應出現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人體一下子暴露在低氧的環境中,使人體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也隨之下降,各項生理機能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從而表現為上述症狀,一些體質不好的人群,還有可能會引發急性的高原病,比如急性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等,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安全。那麼,高海拔地區為何就缺氧了呢?
  • 24億年的地球,迎來了一場暴雪超數億年,科學家稱可能會重演!
    地球誕生了近40億年的時間,終於在寒武系迎來了生命的爆發,地球上第1批生物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生物,可謂是有天壤之別,當年的地球大氣層中的含氧量非常少,這些生物能在地球上生存不容易,於是出現了我們常常提到的厭氧生物,這些厭氧生物在無氧的環境下生存,排出了大量的溫室氣體,經過溫室氣體的排放慢慢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環境
  • 地球上森林面積增加1倍會怎樣?科學家:後果很可怕
    森林中會釋放出人類所需要的的氧氣, 同時消耗掉產生的二氧化碳, 森林對我們的空氣有著淨化作用, 森林還是許多動物植物們棲息的家園。 在沙漠中, 我們甚至還會植樹造林來改變生態環境。 但真的是, 森林越多越好嗎, 如果地球上的森林的覆蓋面積增加一倍, 我們生存的地球發生難以想像的後果。在3.77億年前的地球上, 發了一次大災難事件。
  • 關於地球我們還有什麼是不知道的?
    地球的核心一直讓作家和科學家們著迷不已,曾幾何時科學家認為已經解開了地球核心組成成分之謎,至少在20世紀40年代是這樣的。科學家測量了地球重要礦物質的原有平衡,結果發現了一些成分的缺失。科學家們推測地殼裡缺少的鐵和鎳肯定位於地心。然而20世紀50年代進行的引力測量表明這一推斷其實並不正確,因為地心太輕了。現在研究人員仍在推測哪一種元素或可以解釋地球地心密度的不足。
  •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氮氣始終是含量最高的氣體,為什麼?
    不過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並不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在地球的大氣之中,氮氣的含量佔到了78%,而氧氣的含量排名第二,約為21%。我們經常會提到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其實在大氣中的佔比並不高,二氧化碳和氬氣等氣體加在一起才佔地球大氣的1%。
  • 地球4億年前的長什麼樣子?科學家:蘑菇高達7米,魚比航母還大!
    我們一直賴以生存的地球有許許多多的秘密,而我們為了探索這些秘密,許多科學家們都在一直付出努力。人類的野心非常大,想要探索宇宙的秘密,更要知道地球的過去,用探索的方法,一次次去解開幾世紀以前的地球。不禁提出疑問,在地球的裡面,那個支撐地球的最中心——地心,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
  • 「地球之肺」被人誤會了,原來它是一個自私鬼,氧氣僅供自己使用
    對於人類來說,亞馬遜叢林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其中樹木就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而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和釋放的氧氣能促進大氣碳氧循環。在過去,我們一直將亞馬遜叢林稱為「地球之肺」,這是因為它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相當於人體內的肺部,可見它是多麼的重要。然而,前段時間有科學家通過對亞馬遜地區的碳氧含量檢測,發現那裡的樹林所能釋放到大氣中的含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
  • 飛機一直往天上飛,為什麼不能飛離地球?科學家說出了原因
    飛機需要燃燒氧氣,所以飛不高科學家表示,飛機飛不進太空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飛機發動機性質造成的飛機的發動機不同於火箭或者太空梭的發動機,飛機的發動機使用的是航油,這種油料需要藉助氧氣才能燃燒,我們都知道,地球高度越高氧氣的含量就越低,當飛機飛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含氧量已經不足以支撐飛機發動機繼續工作了,因為裡面的航油根本點不燃,所以很多飛機的飛行高度都被限制在20000米以下,因為
  • 地球的氧氣翻一倍,100年後會發生什麼?比恐龍大的巨人將出現
    審核:小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們人類以及所有的動物所依賴生存的空氣中,有將近2成的含量是氧氣成分,也正是因為有這2成,才讓我們生命繼續存在於地球上。或許大家會想,氧氣既然和溫度、水源都一樣重要,那麼如果氧氣的含量突然提升1倍,那麼對於未來的地球會有什麼改變呢?關於這個問題,網上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氧氣的含量如果在佔比上提升一倍的話,那麼我們可能會收穫一種好的結局,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是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就曾高達35%,這個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動植物的體型變得巨大。
  • 3億年前的蜻蜓和現在的鷹鷲那麼大,當時的地球有何不同?
    但如果時間倒回到3億年前,或許我們就不敢抓蜻蜓來玩弄了,因為它們的體型實在是太龐大了,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3億年前石炭紀的蜻蜓,稱為巨脈蜻蜓護著巨尾蜻蜓,外表長相上和現在我們常見的蜻蜓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其體型卻比現在的蜻蜓大十幾倍不止。
  • 今天我們必不可缺的氧氣,曾「毒」死地球上99%生命!
    無氧的地球,生命的搖籃地球有著約46億年的歷史,但是在其誕生後的約一半的時間內,大氣裡的氧氣含量都是極少的。那時候氧氣的主要來源,是原始大氣被陽光照射時從二氧化碳和水分子中分離出來氧。與直覺相違背的是,其實並不是有氧氣才有生命,氧氣其實是生命的產物。
  • 空氣中氮氣最多,為什麼人類卻只能吸收到氧氣而生存?
    雖然空氣中成分最多的是氮氣,但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第二多的氧氣,而與氮氣無關。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氮氣和氧氣的不同化學性質。與氧氣相比,氮氣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因為組成氮氣分子的兩個氮原子形成了十分穩定的共價三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