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氮氣始終是含量最高的氣體,為什麼?

2020-12-24 騰訊網

人每時每刻都要呼吸,呼吸是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

不過人類賴以生存的氧氣並不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地球上含量最高的氣體是氮氣。在地球的大氣之中,氮氣的含量佔到了78%,而氧氣的含量排名第二,約為21%。我們經常會提到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其實在大氣中的佔比並不高,二氧化碳和氬氣等氣體加在一起才佔地球大氣的1%。

我們可以看出,氮氣在地球大氣中的佔比具有絕對優勢,含量達到了其它所有氣體的三倍。這使得我們不禁要問,地球上的氮氣為什麼這麼多?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溯到源頭,何為源頭。源頭就是宇宙誕生之初。組成宇宙間所有物質的基本粒子在宇宙誕生的那一時刻起就已經出現了,不過在宇宙誕生之初,首先形成的物質中並沒有氮。

和宇宙一同誕生的是氫元素和氦元素,這是兩種相對較輕的物質。

這些物質在漫長的歲月中演變為星雲,又凝聚為恆星。而恆星在進一步的天體演變過程之中產生了一些新的元素,氮元素就是其中之一。而像鐵元素這些較重的元素則是在大質量恆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在超新星爆發中產生的。

在元素周期表中,已知的元素共有118個,其中有些元素的形成難度較大,而有些元素的形成相對容易,而氮就是相對容易形成的一類。氮元素的形成並不需要太過劇烈的天體活動,一般的恆星都可以滿足氮元素形成的條件,所以氮氣在宇宙中的含量並不算低。宇宙的年齡大約為138億歲,而地球的歷史約有46億年,在地球形成的時候,宇宙中的氮氣含量其實已經很高了。

在地球形成的過程中,大量的氮氣參與其中,所以可以說地球在形成之初就已經有了較高的氮含量。

事實上,在地球的最初形成階段,氮氣的含量比現在還要高,甚至可能在地球大氣之中佔據超過了90%的比例。不過,一個星球的大氣結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特別是像地球這樣擁有生命的星球,大氣結構的變化就會更加明顯。

原因其實很簡單,植物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分,將碳元素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固定下來,並最終向外釋放出氧氣,而這一過程會增加大氣中的氧氣含量。同時,能夠產生氧氣的不僅植物,還有海洋。另一方面,動物的活動會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總之,這一切都會導致大氣結構的變化。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地球的大氣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氮氣所佔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78%的高佔比,氧氣的含量大幅增加,達到了21%,此外還有1%的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氣體。我們將發生改變後的地球大氣稱之為再生大氣,這種叫法是與地球原生大氣相對而言的。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經歷了歲月的變遷,氮氣的佔比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高位,始終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氣體,這是為什麼呢?這是由氮氣的性質所決定的。任何事物的累積都離不開兩方面的因素,一是開源,二是節流。那麼氮氣是如何做到開源節流的呢?所謂的開源其實就是來自於地球本身,地球通過火山噴發等形式會產生氣體逸出,此時大氣中的氮氣便會從地殼中得到補充。

氮氣本身是一種比較穩定的氣體。

氮氣的化學鍵很是穩定,要想破壞它需要極大的能量。由於氮氣的活性較低,所以氮氣通常不會與其它物質發生化學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氮氣從地殼中逸出之後仍然能夠以氣體的形式進入到大氣之中的原因。

開源節流做好了,氮氣自然也就能夠保持自己地球上第一的位置。表面上看起來氮氣只是一種氣體,與我們並不相干,實際上我們卻分毫離不開氮。氮元素以氣體的形式存在於地球大氣之中,同時它也是構成生物機體的重要元素,我們可以在幾乎任何一種生物體內找到氮元素的影子。在地球之上,無論是天上的大氣,還是地下的地殼,又或者是生物體內,氮元素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

相關焦點

  • 漲知識了,為何地球大氣的氮氣含量這麼高?
    穩定為王,這是氮氣在地球大氣爭奪統治地位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宇宙中,存在最為廣泛的物質就是氫和氦,太陽、木星、土星等幾大巨行星都是氫元素為主。類地行星中有矽做外層,二氧化碳、甲烷、氨氣和水蒸氣都是這些行星形成時誕生的氣體。比如金星和火星,二氧化碳非常多。而土衛六上卻是甲烷河流、海洋。據推測,在地球的原始大氣中,主要的氣體也是甲烷、氨、氫、水等氣體。隨後的火山爆發又產生了二氧化碳、氮、二氧化硫、甲烷、氨、氫、水等。
  • 這種在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有什麼用?
    你知道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什麼嗎?通過實驗測定,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氮氣大約佔78%、氧氣佔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也就是說空氣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氮氣。
  • 人為什麼只能吸收氧氣存活,而無法吸收空氣中的氮氣
    小編繼續給大家講講一些有關我們呼吸的故事,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從空氣中吸進我們身體裡的是氧氣,就是因為氧氣的存在才讓我們生存這麼久,可是今天的問題來了在空氣中佔百分比最高的應該是氮氣啊!那為什麼我們要吸收排名第二的氧氣呢?相信小夥伴們都有這個疑問吧!下面就跟隨小編來看看吧!
  • 科幻中的地球冰河世紀有可能來臨嗎?
    地球46億年的歷史進程中,呈5次出現全球氣溫大幅下降的冰期,最近的一次冰期第四紀冰期目前在兩級還有冰蓋存在。冰期一般持續時間很長,第四紀冰期出現在約258萬年前,知道差不多1萬年前,地球才開始逐漸變暖。
  • 地球46億年歷史換成一天,人類出現只有4秒鐘
    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氣體雲和塵埃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了恆星,恆星又組成星系,我們的銀河系誕生在120億年前,大約50億年前我們的太陽誕生了,那時候的地球大陸尚未成型,地表遍布火山,如同煉獄,然而黑暗的海洋深處正孕育著生命。
  • 40億年之前,地球和金星一樣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 根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新的一篇報導,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早期,地球曾經和金星一樣,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是一顆擁有「地獄模式」的星球,不過後來伴隨著地球演化,地球又逐漸開始好轉了。
  • 40億年前,地球和金星一樣是「地獄模式」,為何只有地球變宜居?
    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大約46億年前,地球從太陽的星雲殘骸中誕生,那麼,地球是一開始就是一顆宜居星球,還是後來逐漸變成這個樣子的呢?根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最新的一篇報導,近日,來自瑞士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指出,在地球誕生早期,地球曾經和金星一樣,大氣中充滿有毒氣體,是一顆擁有「地獄模式」的星球,不過後來伴隨著地球演化,地球又逐漸開始好轉了。
  • 地球中的空氣特徵有哪些?
    為我們的生命保駕護航,那麼在宇宙當中的氣體其實也為宇宙保駕護航,在之前的文章裡面我們提到過重要的氣體流,那麼氣體的組成成分大家應該也很清楚。今天我們就用淺顯易懂的知識為大家科普一下氣體流中氣體的知識吧!
  • 空氣中氮氣最多,為什麼人類卻只能吸收到氧氣而生存?
    雖然空氣中成分最多的是氮氣,但人類的生存依賴於第二多的氧氣,而與氮氣無關。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氮氣和氧氣的不同化學性質。與氧氣相比,氮氣的化學性質非常穩定,因為組成氮氣分子的兩個氮原子形成了十分穩定的共價三鍵。
  • 大氣中氮氣佔78%,為何生物的呼吸作用基本都依賴於氧氣?
    氧氣的化學性質比氮氣活潑很多,生物利用氧氣作為呼吸氣體時效率更高,也更容易實現。在地球大氣中,氮氣的體積含量為78%,氧氣為21%,其他氣體只佔1%,地球上的生物基本都選擇了氧氣作為呼吸氣體,而不是氮氣,比如植物在白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植物會消耗氧氣進行呼吸作用,只有少數的厭氧菌不需要氧氣生存。
  • 如何從空氣中分離出氧氣和氮氣?
    氧氣與氮氣的沸點不同,所以可通過液化空氣的方法使它們分離。地球上的空氣主要是由氧氣和氮氣構成的,氮氣佔78%,氧氣佔21%,其他所有的氣體才佔1%。籠統地說,地球上的空氣氮氣佔八成,氧氣佔兩成。液化空氣如果把溫度降低,空氣中所有的氣體都能凝結為液體。這看似簡單的常識,18世紀中期以前幾乎無人知曉。直到18世紀末,才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所領悟。隨後,道爾頓繼承了這一思路,在1801年,他強調:「一切彈性流體都可以化成液體。
  • 如果地球上的氧氣含量增加一倍,世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氧氣是地球上誕生眾多生命形式的必需物質之一,為維持生物體新陳代謝、推動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和機體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基礎性輸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地球上沒有氧氣,就不會形成豐富多彩的碳基生命世界。那麼,是不是大氣層中氧氣含量越高越好呢,假如氧氣含量增加一倍,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呢?
  • 如果把地球46億年歷史濃縮成24個小時,人類只出現了2秒
    從地球開始形成到現在大約經歷了46億年時間把地球的46億年歷史壓縮成普通的一天每秒鐘相當於5.2萬年0:00地球誕生太陽系原始星雲星際物質組成了原始的地球0:15海洋形成早期地球很熱大量的水變成水蒸氣隨著溫度變低,水蒸氣變成雨滴落回地面這場雨一下就是幾百年,最終變成海洋
  • 地球的歷史
    3.地質年代表與地球的演化過程。【知識梳理】一、化石和地質年代表1.地球的歷史:約46億年,研究地層是認識地球歷史的主要途徑。(3)地質年代二、地球的演化歷程1.前寒武紀(1)時間:自地球誕生到距今5.41億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佔地球歷史的90%。
  • 為什麼地球上的空氣不會流入到太空中?
    地球上的所有物質,別管質量大小,都要受到地心引力的束縛作用,想要掙脫地球的懷抱就必須得達到較高的速度才行。我們都知道要掙脫地球的懷抱,速度需要達到11.2km/s,這個速度看起來很誇張,但是,一些較輕的氣體分子在地球的散逸層中,由於吸收了太陽輻射的能量,導致運動速度極快,還是有可能逃逸出地球的範圍的。所以題目的表述並不完全正確,在地球的散逸層(海拔800km以上,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km以外),每年流失的質量在幾十萬噸左右。
  • 科學家怎樣推算地球存在46億年之久?這個數值被證實了麼
    科學家怎樣推算地球存在46億年之久?這個數值被證實了麼現在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地球的年齡已經46億歲了,這樣古老的一個星球繁衍過很多的生命,從最初的海洋生物,到大型的恐龍,到現在的智人,地球的強者在不停的變化,環境也在不停的改變,那麼科學家是怎樣推算地球存在46億年之久?這個數值被證實了麼?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來說一下。
  • 地球最古老物質是啥?默奇森隕石有70億年歷史
    默奇森隕石顆粒有70億年歷史默奇森隕石中的星塵顆粒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固體物質,部分顆粒已有70億年歷史,然而太陽僅有46億年歷史,該隕石被認為是在恆星強化時期形成的。由於隕石並不是一天時間形成的,所以它們會在太空中遊蕩,體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大。
  • 地球46億年歷史,發生了5次生物大滅絕,人類怎麼能主宰地球?
    人類歷史才500萬年,地球歷史都已經46億年了。和地球歷史相比,人類歷史真的太短了。更為重要的是,在地球歷史上,各類物種已經滅絕了多次,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為深刻的道理——我們要保護環境,人類主宰地球是不可能做到的。下面,我就來說說地球歷史上發生的5次生物大滅絕。
  • 地球自轉了45億年的時間,那麼地球自轉的動能來自於哪裡?
    我們地球有45.5億年的歷史,目前每23小時56分4秒自轉一圈,在赤道處的自轉線速度高達460米每秒;根據轉動動能公式進行估算,地球自轉的動能高達2*10^29焦耳,相當於2500萬億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能量。如此高的能量,那麼地球的自轉動能來自於哪裡呢?
  • 地球簡史:從誕生到現在
    一切都要退回到46億年前,原始地球從已死亡恆星遺留下的星雲中形成,聚集成一塊巨大的、髒兮兮的氣體雲。氣體雲在其中心變得密集,並形成一個吸積盤。小顆粒開始撞擊在一起,並且越來越大,直到它們形成今日我們所說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