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河源道科考:帕米爾新發現揭秘拜火教起源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很多中國人聽說拜火教,還是源於金庸的《倚天屠龍記》,神奇的聖火令、波斯美女小昭,多少宅男為之唏噓。其實明教並非拜火教,而是來自波斯的另一宗教摩尼教,金大俠混淆了拜火教和摩尼教的一些特徵。摩尼教已經消失,但依然有數十萬拜火教徒在伊朗、印度、伊拉克等國存在。

  伊朗亞茲德拜火教神廟

  9月4日,「2016絲綢之路-崑崙·河源道」綜合科考隊來到位於帕米爾高原西部的塔什庫爾幹,對該縣一處2500年前的拜火教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參加科考的專家紛紛表示,該遺址的發現與拜火教早期文化起源有關,甚至可能改寫歷史,堪稱世界重大發現之一;與此同時,此次發現也證明,中國新疆作為世界文明的十子路口,在亞歐大陸文明交流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拜火教又稱祆教、火祆教,西方學術界一般稱為瑣羅亞斯德教,流行於古代波斯,以及中亞、我國新疆等地,為古代波斯的國教,也是佛教、猶太教、基督教誕生以前,亞歐大陸最有影響的宗教,並對上述宗教產生了深遠影響。學術界因其在世界歷史文化上的突出貢獻而稱其為「世界第五大宗教」。

  位於塔什庫爾幹縣提孜那甫鄉曲曼村的「黑白條石古墓葬遺址」,是2013年中國邊疆考古六大發現之一,經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考古發掘與研究表明,該遺址為2500年前拜火教古墓葬遺址。墓地名稱因地表保留有大面積錯落有致黑白石條遺蹟得名。

  這個墓葬群是新疆考古隊2007年發現的,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博士主持了墓葬群的發掘和整理工作。據巫博士介紹,他一直在做帕米爾高原的調查,但這次重大考古發現卻是源於一次偶然機會。

  巫新華在拜火教遺址講解攝影:黎萌

  巫博士說:「我在帕米爾行走從03年開始,到現在13年多了,這期間不斷做通道和遺址的調查。帕米爾的文物相對貧瘠和單一,總沒有找到合適的。後來大概是05年和07年之間在這邊做調查的時候,老鄉對我說,有一個地方都是黑石頭白石頭,很有意思。我就來看,看了以後我就覺得它非常特殊,當時並沒有想到可能跟拜火教有關。」

  拜火教遺址:黑白石條 攝影:任傑

  巫新華推想,黑色和白色石子鋪設在地上,而且是放射狀,錯落開的,這種狀態只能跟光線有關,跟光線有關最直觀的東西就是太陽,他認為有可能跟早期的太陽崇拜有關係,當時看了墓葬,判斷大概是2500-3000年左右的文物。後來通過對墓葬群取樣進行c14測定年代,初步確定是距今25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自己的判斷得到了高科技的驗證,增添了巫博士進行大規模發掘的信心。

  拜火教遺址墓葬 攝影:任傑

  經過六七年的準備,2013年開始正式發掘,發掘工作持續了兩年,2015年對發掘區域的工作做了一次完整的科學梳理。除了地表遺蹟之外,出土了器物數百件,尤其是木質火壇和陶製火壇最為重要,另外包括黑白天珠、祭祀壇、鷹頭骨等都與早期拜火教的文化有關。

  拜火教祭祀臺攝影:任傑

  巫新華說,拜火教起源有波斯和中亞說,這一發現支持了中亞起源說,並有可能把中亞起源地定於塔裡木盆地邊緣,或直接定位在帕米爾高原。

  參與現場考察的專家對曲曼村拜火教遺址的發現和巫新華博士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尚衍斌認為,墓葬出土的文物,特別是木質火壇為研究西域拜火教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他說道:

  「做歷史的我們都知道,按照傳統的說法,拜火教是起源于波斯。但是在我們中國古代文獻當中,我們會發現,在新疆的很多地區,也都有流行拜火教的記載。比方說在《梁書·高昌傳》,還有宋史裡面的一些行記。很多的文獻裡面,比如吐魯番地區,都有拜火教火祆教的記載。那麼這樣一個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了:拜火教到底是波斯傳過來的呢?還是就這個地方發現的?哪個地方早一點?巫博士的發現,他的一些工作,實際上對我們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很好的解說。當然這個解說還需要更多的材料,更多的學科的支撐。」

  中山大學歷史文博學院教授劉文鎖認為,曲曼村墓葬群的發掘提出了很好的問題,為研究瑣羅亞斯德教早期歷史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但是我們現在不必馬上要去得出答案。

  採訪劉文鎖教授攝影:任傑

  劉文鎖說「早期拜火教跟後來中古時期從中亞、粟特九姓胡人帶到中國的,中國歷史上把它稱為祆教的要稍微區分下。瑣羅亞斯德歷史上一直傳播到現在經過了很多變化,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一直到現在伊朗還有個瑣羅亞斯德村子。那麼在早期拜火教裡面,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學術問題,就是拜火教最初創立時間是什麼,這是沒有定論的。」

  劉文鎖認為,新疆發現拜火教考古遺存的意義在於:早於佛教傳入之前,古代新疆即已形成多樣化宗教信仰,進而形成了多元文化的基礎。這一局面與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的部落,民族人口流動和絲綢之路商貿活動是分不開的。多元文化也為新疆各民族帶來了福祉。

相關焦點

  • 專家稱拜火教或起源於帕米爾高原
    最近,新疆帕米爾高原最新的考古發現揭示,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拜火教可能起源於帕米爾高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自2013年5月起,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一處臺地上,對名為吉爾贊喀勒的黑白石條古墓群開展發掘工作,並獲得重大發現:墓葬群地表呈黑白石條相間擺布,象徵光明與黑暗對立,屬拜火教文化遺存;出土的大量珍貴器物中,一圓形空穴木製火壇被確認為世界範圍內迄今發現最早最原始的入葬拜火教火壇。
  • 帕米爾高原驚現拜火教遺址 出土中國絲綢(圖)
    帕米爾高原新發現的拜火教遺址全景(圖片由巫新華提供)通過對這一奇怪物器的進一步認定,人們驚奇地發現,它竟然是世界範圍內迄今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研究員率領的考古隊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終於初步揭開了這片古墓神秘的面紗,並將這一最新考古挖掘成果獨家提供給本報。
  • 崑崙河源道科考:慕士塔格峰美景叫絕 專家計劃下次目標(組圖)
    原標題:崑崙河源道科考:慕士塔格峰美景叫絕 專家計劃下次目標(組圖)崑崙河源道科考:慕士塔格峰美景叫絕 專家計劃下次目標(組圖)本次科考活動旨在對崑崙以及與崑崙有密切關聯的河源文化等進行更科學的梳理分析,這也是迄今國內規模最大的一次多學科綜合田野科考。
  • 新疆考古發現亞歐大陸最早拜火教遺址 距今2500年
    中新社新疆喀什8月13日電 (朱景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13日對外稱,在地處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發現了距今約2500年的拜火教遺址。  巫新華當日向記者展示在墓葬內發現的聖火壇的照片。聖火壇是一個30釐米的圓形木器,在12號墓發現。該墓形制較完整,墓底有原木搭成的屍床,屍床上為一男屍。出土時聖火壇中間還有15枚石子,其內壁被火灼得發黑。  巫新華解釋說,這是將燒得炙熱的石子置於圓木的圓坑中,與明火一起入葬。入葬後火滅,內壁被灼成炭黑。15枚石子是半月之數,象徵明暗交替,這是典型的拜火教的葬俗儀軌。
  • 考古專家:拜火教或起源於新疆帕米爾高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在地處帕米爾高原的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從5月底至8月中旬進行了近兩個月的持續考古挖掘,發現了大量與拜火教相關的文化遺存,稱這支持了拜火教中亞起源說,「中亞具體的起源地極有可能就在帕米爾高原」。圖為墓葬內的聖火壇。
  • 「世界屋脊」上離太陽最近的拜火教墓地遺址
    「世界屋脊」上離太陽最近的拜火教墓地遺址——新疆帕米爾高原吉爾贊喀勒黑白石條古墓群探秘    新華社新疆塔什庫爾幹6月14日電(記者 張鴻墀、沈橋)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臨近塔什庫爾幹河谷的臺地上,正在主持吉爾贊喀勒黑白石條古墓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隊長巫新華研究員說
  • 帕米爾高原拜火教的神秘面紗
    諸多的墓葬裡,還分別出土了木質火壇、鷹頭、琉璃珠、瑪瑙珠、眉筆、沙棘種子、箜篌等各種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用具,以及大量的陶器、鐵器等,這些墓葬用品都在證明,這裡是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的拜火教遺址,2500年前,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人,對火有著至高無上的崇拜。  石塊壘成的圓圈,用神秘符號表達了帕米爾高原的人對太陽的嚮往。黑白相間的放射形狀的石條,象徵著太陽的光芒。
  • 這座黑白石條古墓出土神秘「火壇」,專家研究後說:跟拜火教有關
    2013年,考古專家們在喀什地區的塔什庫爾幹河谷,發現了一片古墓群,並出土了一個神秘的容器。專家們經過研究,竟然發現了一個早已消失的神秘宗教,究竟是什麼容器,又是什麼宗教呢?下面小編就來給您一一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從地理上來看,塔什庫爾幹河谷位於帕米爾高原,其實不太適合人類的居住和活動,因此能在這裡發現古墓群,也讓專家們感到十分的驚奇。經過數月的發掘和清理之後,專家們出土了一些奇特玉器和石器,還有一些碎裂的陶罐,以及來自中原地區的木梳和絲織品。
  • 發明口罩的拜火教,現在怎麼樣了?
    這還得從拜火教說起。最早的口罩,源自拜火教拜火教植根於雅利安人的早期信仰,與印度教同出一源。它還有一個名字是瑣羅亞斯德教,相傳是由一位叫瑣羅亞斯德(又譯作「查拉圖斯特拉」「蘇魯支」)的先知所創。至遲在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前550—前330年),拜火教已經成為今天伊朗地區的主流宗教。
  • 南京南朝石刻碑額 驚現拜火教「祆神」
    最近,有網友發布微博稱,南朝石刻上有神秘的拜火教圖案。這是真的嗎? 南朝碑額上驚現拜火教的神 網友黃先生是一位南朝石刻的愛好者,經常前往棲霞、江寧兩處南京南朝石刻的集中地區拍攝照片。最近,黃先生換了攝影器材,照相機更給力了,他將棲霞的幾處石刻細細地、全方位地拍了一下。
  • 拜火教發明口罩,是為了防止飛沫玷汙聖火
    拜火教植根於雅利安人的早期信仰,與印度教同出一源。它還有一個名字是瑣羅亞斯德教,相傳是由一位叫瑣羅亞斯德(又譯作「查拉圖斯特拉」「蘇魯支」)的先知所創。至遲在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前550—前330年),拜火教已經成為今天伊朗地區的主流宗教。
  • 波斯拜火教、瑣羅亞德斯、苦難與罪惡的問題
    拜火教、瑣羅亞德斯、苦難與罪惡的問題律法是希伯來人的特產,但一神觀並非僅僅出自於他們,至少不包括埃及的阿吞和波斯的拜火教。從哲學上來講,拜火教對唯一神這一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這也是拜火教名稱的由來。基督教裡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其實早在拜火教就已經開始有過思考並給出過更自己的回答了,這就是「罪惡問題」。如果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創造了這個完美的世界並照看著它,為什麼這世間還有這麼多痛苦和死亡,還有這麼多罪惡和苦難?
  • 拋開倚天屠龍,與孔子同時代創立的拜火教為何迅速沒落?
    大約在公元前500多年,一位與孔子同時代的雅利安人瑣羅亞斯德,在波斯創立了拜火教,並由一位波斯王子傳入了中土,即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出現的明教。拜火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公元前628年-前551年)是拜火教的創始人,因為年代過於久遠,所以對瑣羅亞斯德的生平知之甚少。
  • 【特別報導】鞏乃斯河谷首次發現系列青銅時代聚落遺址與拜火教青銅祭盤——「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第五天
    7日早10點,「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新源縣路段科考啟動儀式正式開始。圖1、「絲綢之路•天山道樞紐路網綜合考察」新源縣路段科考啟動儀式  新源縣鞏乃斯河流域科考工作首日目標,是前些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隊曾經調查發現「那拉提山北緣山地青銅時代系列環壕聚落遺址」的確認。
  • 拜火神?讓我們看看上古的火神和拜火教!
    崇拜火神是蒙古民族的古老傳統,很多地區也有拜火神、送火神的習俗。其中鄂倫春族人就特別的崇拜火神,每年6月18日是他們盛大的篝火節,還有每年臘月二十三,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火日子,傳說火神就是在這一天降生。他們給火撐子上掛上藍、白、黃、紅、綠五彩的布條,分別代表藍天、白雲、黃教、紅火、綠色的生命。在我國供奉的火神就有閼伯、祝融、炎帝、回祿。
  • 做一桌拜火教教主小昭最喜愛的美食菜譜
    拜火教美食是一種混合了熱量、糖分和香料的複合體。它涉及簡單而多樣的成分,緣起於伊朗,在南亞開枝散葉,發展出自成一派的美食盛宴。或許我們無從知曉當年小昭和張無忌曾經最愛吃的美食,但絕對可以提供一份地道的拜火教菜譜。想讓你的新年菜單足夠異域足夠傲嬌、稱霸整個假期的朋友圈嗎?
  • 突厥汗國的成立,是拜火教傳入引起部分鐵勒人群重新凝聚的結果?
    突厥汗國的成立,是拜火教傳入引起部分鐵勒人群重新凝聚的結果?歡迎來到百家號疏雨落花村,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說突厥汗國的成立,是拜火教傳入引起部分鐵勒人群重新凝聚的結果?所謂突厥石人幾乎都是墓地石人,石人和墓地的空間方向關係比較有規律,阿爾泰地區的墓地石人大多處於墓葬的東面,面向東,這很可能和當時傳到草原上的拜火教信仰有關,向東而拜,或許與拜火教敬日崇東的習俗有關。不過,空間方位關係還只是為從拜火教信仰視角考察突厥石人提供一種可能,要想證實突厥石人確屬拜火教文物,必須對其主要類型特點加以解釋。
  • 它在古代印度是最神聖植物,在中國發現它,說明當地受拜火教影響
    它在古代印度是最神聖植物,在中國發現它,說明當地受拜火教影響泰姬陵的的殿堂內牆做了精細的裝飾和鑲嵌,這種做法在印度本土的各種建築中極為罕見,是非常地道的波斯建築手段。實際上如果仔細看那些裝飾性的花紋,包括主殿兩側的清真寺牆壁,都會發現大量的「一莖七花」圖案。這種圖案非常對稱,頂上一朵花,然後兩側均衡地各自分布三朵花;它們的葉片經常也是對稱的,偶爾可能還會增加兩朵對稱的蓓蕾。這個圖案非常有別於印度常見的蓮花或者其他捲曲、纖長的花葉裝飾。它其實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原型,這就是波斯的胡摩草。
  • 拜火教傳入我國多年,為何到後來銷聲匿跡?只因這三個原因
    拜火教不是原始的多神教,也不是從猶太教中分離出來的獨一神教,而是比較特殊的二元論,信奉光明,並相信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而令人不敢相信的是,在武宗時期各個宗教都受到了排擠,為何拜火教卻因此而消失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 山海經考:從崑崙山到崑崙山脈
    魏源認為,崑崙是河源之山,因此,找到真正的河源也就找到了真正的崑崙,而佛典說河出須彌山上阿耨達池,魏源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蔥嶺上有大龍池的記載,認為大龍池即回語所謂哈拉淖爾,塔裡木河即源於此,故蔥嶺是河源,而且蔥嶺盛產玉石,合乎《山海經》等書的記載以及張騫的說法,所以蔥嶺才是真正的崑崙。他在《書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後》一文中說:「崑崙之為蔥嶺無疑,其地多產玉,又上有龍池,故玉山瑤池之說,尚非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