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150年︱徐靜波:複眼之下明治維新的多重圖像

2020-12-25 澎湃新聞

複眼,原本是個日語詞,意為多重視野、多個視角,但複眼的說法有些新穎,也比較簡潔,這裡暫且借用一下。今年是日本明治時期啟幕150周年,雖然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無論在發生地的日本還是鄰邦的中國或者世界其他地方,人們依然對這一時代變革充滿了興趣,因為時至今日,依然可以從這段歷史中讀到某些警醒,獲得某些啟示。這裡,筆者想翻檢一些為人所忽視的史實,來重新檢討一下明治維新在當時以及今天的意義。

維新派原來多半是「攘夷」派

1868年推翻了德川幕府、後來成了明治政府核心力量的來自薩摩藩(今鹿兒島)、長州藩(今山口縣)和土佐藩(今高知縣)的那些中下級武士,搖身一變,都成了明治新政的領袖,薩摩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和長州藩出身的木戶孝允等被人譽為「維新三傑」。可是當初,他們卻是最堅定的「尊王攘夷」派,尊王,是因為本身的境遇窘困而對幕府感到不滿,試圖抬出天皇重新執政來瓦解幕府的統治,而攘夷,則是發自內心的對西洋勢力湧入列島的強烈憤懣。

大久保利通

西鄉隆盛

木戶孝允

1862年9月14日發生了一件事。一個名曰查爾斯·理查遜(C·L·Richardson)的英國商人,在中國待了十幾年之後準備回國,就想順便到日本來看看,來到了當時已對外開放的橫濱,跟一個做生絲生意的英國商人、一個在美國貿易公司裡做事的英國人和來此地觀光的夫人一起,騎著馬前往真言宗智山派的大本山川崎大師做短途旅行,途中在神奈川生麥(位於現在橫濱市鶴見區的西南部)的地方,與當時薩摩藩藩主的父親島津久光一行狹路相逢。當時的薩摩藩,差不多是尊王攘夷派的大本營,他們來到此地,目的就是向幕府質問當前的國策,對於金髮碧眼的洋人一直心懷不滿,雙方在生麥這個地方發生齟齬,引起衝突,同行的薩摩藩藩士一時氣盛就拔刀刺死了理查遜,並刺傷了同行的兩名英國人。這在當時自然是一件大事,英國代理公使愛德華·尼爾(E·Neale)就代表英國政府要求幕府方面對肇事者進行處罰並賠償10萬英鎊。當時的德川幕府,對全國的統治力已經大為下降,它雖然賠償了錢款,卻無法讓薩摩藩把犯人引渡給英國。於是尼爾代理公使就決定自己來解決問題。翌年的1863年8月15日,7艘從橫濱出發的英國軍艦行駛到了薩摩(今鹿兒島市),要求薩摩藩交出兇手並服輸認罪。薩摩藩對此不予理會。於是英國軍艦便對薩摩進行炮擊。恰好此時颱風來襲,炮火順著風勢把鹿兒島城化為一片火海,英國方面也因風暴而遭到了很大的損害,且因彈藥和糧食的不足而未敢戀戰,撤離了鹿兒島海面。這次歷史上的所謂「薩英戰爭」,英軍雖然沒有佔領薩摩,卻讓薩摩藩深切領教到了英軍、也就是「夷狄」的厲害。「攘夷」派意識到了自己一直主張要攘除的夷人,並不是茹毛飲血的蠻夷之輩,而是有著先進文明的洋人。於是薩摩藩就在這一年的11月派人在橫濱與英國代理公使尼爾展開談判,向英方道歉,賠償了10萬錢款。此後,薩摩藩意識到,須向強敵英國學習,日本才可能變得強大,於是在1865年4月17日,在未得到幕府許可的情況下,秘密派遣了19名青少年去英國留學,其中就有後來很出名的森有禮,他當時才17歲,至英國後立即接受了新的思想,在倫敦大學接受教育,以後又去俄國考察海軍技術,再到美國,歸國後倡導宗教自由,介紹西方的新式教育,1885年伊藤博文組成第一屆內閣時,任命他擔任第一任文部大臣。他甚至激進地主張廢除日語,以英語為日本國語,結果遭到了暗殺。

就在薩摩戰爭爆發的同一年,日本還發生了一件事。1863年6月25日,後來成了推翻幕府的急先鋒的長州藩,對經過下關(又稱馬關)海峽的美國商船悍然進行了炮擊,又對各國的軍艦加以攻擊。西方列強對於幕府的對外政策還是比較滿意的,也試圖幫助幕府來穩定日本國內的局勢,但同時也明白,以當時幕府的實力,恐怕難以控制各藩的攘夷勢力,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英國公使艾爾考克(J·R·Alcock)說服了法國、美國與荷蘭,一起組成了聯合艦隊,在1864年的9月5日,浩浩蕩蕩開往下關海峽。但是長州藩對於列強的要求不予理睬,結果遭到了四國聯合艦隊的毀滅性的打擊,長州藩的炮臺被全部摧毀。經過這一次交手後,原先攘夷態度堅決的長州藩,也徹底醒悟到了西方的強大和先進,於是徹底收起了攘夷的旗號,後來積極主張導引西方文明的明治領袖伊藤博文、井上馨等都是出自長州藩。

由此可知,日本人也不是一開始就服膺西洋文明的,經過了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之後,排外的風潮也是相當激烈的,但他們一旦領教了洋人的厲害後,立即就改弦易轍,拜洋人為師。薩摩藩後來開辦了不少新興的產業,成了維新的策源地之一,今天的鹿兒島市內,有一座名曰「維新故鄉紀念館」,宣揚當年的薩摩藩在明治維新上的豐功偉績,而對當年刀光血影的薩英戰爭,具體的情形幾乎一字不提。長州藩的下關,後來也成了開放港市,早早地開設了英國領事館,這一建築至今仍然被珍貴地保留著,成了重要的文物。日本人對內對外的審時度勢,是非常現實主義的,臉面雖然很重要,但在現實利益面前,也可以輕易地丟棄。說到底,日本人的骨子裡,「事大主義」還是根深蒂固的。

幕府已經拉開了維新的大幕

也許是有些教科書的敘述不甚妥當,在不少人的頭腦中,似乎是推翻了保守的江戶幕府, 1868年的明治元年,才開啟了維新的大幕,隨著「明治維新」這一詞語深入人心,這一意象似乎也越來越固化了。實際的情形卻並不是這樣。

1853年7月、1854年1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裏海軍準將先後率領4艘和7艘軍艦來到江戶灣(今東京灣)浦賀海面撬開日本的大門時,江戶幕府為何沒有進行武力抗擊呢?這當然可舉出若干條理由來進行解釋,比如日本自17世紀初便陸續實施了鎖國政策,因為不允許日本人出海,國內不許建造200噸以上的船隻,因而幾乎完全沒有海軍作戰能力,雖然自19世紀起已有人陸續鼓吹海防,興建了若干沿海的炮臺,但差不多都是前近代的老式裝備,射程和殺傷力都相當有限,因而暫時未敢魯莽抵抗。其實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為鎖國時代唯一有有限通商關係的荷蘭(民間貿易還有中國),不知出於何種目的,荷蘭國王在1844年曾向幕府發出了一份建議書,勸導日本不要步中國的後塵,主動打開國門。為了讓幕府的執政者了解新的世界大勢,荷蘭每年製作一份信息報告書,日文曰《荷蘭別段風說書》,向日本介紹當前新的世界局勢和各國的力量對比等,儘管還只是每年一份,卻使幕府的當政者多少了解了列島之外的天下大事,因而在佩裡率領黑船進入日本海域時,沒有貿然抵抗,避免了一場無謂的戰爭。

佩裡武力宣示的結果,就是幕府與美國籤署了一份《日美和親條約》,主要內容是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現寫作「函館」,日語中讀音相同)兩個港口,為遭到海難的美國船舶提供便利,以及美國可在下田設置常駐代表。雖然沒有太多的實質性的內容,卻宣告了幕府實施了兩百多年的鎖國政策的終焉。當時的幕府名義上還有將軍,但實際主政的是一個名曰井伊直弼(1815-1860)的大老(官職名,略等於宰相),他基本上是一個開放派,主張與西方與進行交往。在他的主持下,1858年日本與五個主要西方國家美國、英國、法國、荷蘭、俄國籤署了友好通商條約,主要內容是:下田、箱館、長崎、新潟、兵庫(今神戶)為開放港口,江戶、大坂對外開放市場,各國可開設領事館,並擁有領事裁判權;各國可在江戶派駐代表等。自此,西方勢力全面進入列島。以下,列舉一些幕府對外開放的舉措。

1857年2月幕府設立的「蕃書調所」(1862年改名為「洋書調所」,明治以後演變為開成學校,是1877年成立的東京大學的兩大母體之一)開學,這是一所類似於中國在1862年開設的同文館的機構,但其後來所取得成就,明顯高於同文館。

1858年8月,幕府在長期設立英語傳習所(此後不久在橫濱也開設了這樣的學校),後改為洋學所,培養面向世界的人才。

1859年7月,幕府決定開闢神奈川(今橫濱)為外國人居留地。同年,英國、美國、法國分別在江戶設立領事館或公使館。多名傳教士以各種名義來到日本,並在領事館內設置教堂(17世紀初開始實施的鎖國政策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嚴禁各國傳教)。

1860年2月,日本人用購自荷蘭的一艘100馬力的蒸汽機船定名為「鹹臨丸」,由日本人掌舵,跨越太平駛往美國訪問,這是日本人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前往北美,福澤諭吉作為同行者,第一次看到了西洋的世界。同時出發的還有幕府的使節,搭乘一艘美國軍艦正式訪問美國,目的是交換條約的批准文書,受到了美國總統的接見。一行在美國進行了廣泛的考察。這較之中國使節郭嵩燾1876年的歐洲之行要早了16年。

1862年11月,幕府第一次向荷蘭派遣了11名官費留學生,。這較之中國向美國派遣留美學童早了10年。這一年,幕府創辦了日本近代第一份報紙《巴達維亞(今譯「雅加達」)新聞》,這是一份將荷蘭當局贈送給幕府的Javasche Coutant 按國別編輯記載的刊物,在兩個月內發行了23卷,目的是給各級官府和民眾傳遞海外知識和信息。

1865年5月,幕府向法國派遣了官員,以調查國外的軍事情況,將近一年後回國。這一年還向俄國派出了6名官費留學生前往聖彼得堡。丁韙良漢譯的《萬國公法》,在日本被句讀翻刻後大量出版。

1866年12月,向英國派遣14名官費留學生。這一年,將以前建立的軍艦操練所和講武所分別改名為海軍所和陸軍所,成為培養近代海軍和陸軍的正式機構。翌年幕府在陸軍所設立三兵(步兵、騎兵、炮兵)士官學校,由法國人主講,在海軍所由英國主講航海技術等。

(以上數據,主要依據《近代日本綜合年表》第三版,巖波書店1991年,以及中央公論新社2011年版「日本的近代」第一卷《開國·維新》(松本健一著)、巖波書店2006年版「日本近現代史」第一卷《幕末·維新》(井上勝生著))

通過以上事實的列舉,想必各位可以明白,所謂近代的維新,其實並不始於明治元年的1868年,在江戶幕府時代,維新的大幕已經開啟了,只是明治政府在幕府開闢的軌跡上繼續向前推進,並有了大刀闊斧的新舉措。嚴格而言,日本近代的維新或者說變革,應該以1854年為元年。

「民權派」向「國權派」的蛻變

整個明治時期,有一個現象我們不可忽視,就是有相當一部分當年的「民權派」,若干年後便蛻變成了「國權派」。一般理解,民權派較多的是從在野的立場,向官府主張、呼籲、倡導民眾的利益和權利,而國權派,較多的是站在廟堂的立場,強調日本國家的正當性以及日本在海外權益的正當性。有意思的是,一些當年民權或西化的鼓吹者,在明治的中期開始,便將立場漸漸地從在野移向了廟堂,後來竟成了面目可憎的皇權主義和國家主義者。

西周

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首先可以舉出西周(1829-1897)。我看到日文版的《英國大百科全書》(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對他的介紹或定位是「啟蒙思想家」。他的家庭原是津和野的藩醫,4歲時即跟著祖父學習《孝經》,後來進了藩校「養老館」,潛心研讀儒學,以後離開家鄉去各處闖蕩。1853年冬,在江戶跟著一位藩醫學習荷蘭語。17世紀初開始,為防止基督教的流播擾亂人心,動搖政權,江戶幕府實施了嚴格的鎖國政策,只允許長崎一隅與荷蘭和中國做貿易。在長崎的出島開設了荷蘭官方的商館。18世紀時幕府解除了荷蘭文書籍入境的禁令(宗教書依然嚴禁),在日本逐漸形成了依託荷蘭文汲取西洋新知識的「蘭學」,一時,除了國學、儒學之外,蘭學也是知識人矚目的對象。西周因而有了學習荷蘭文的契機。1854年國門被美國人打開後,英文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西周也在1856年開始跟人學習英文。1859年他當上了幕府開設的蕃書調所的教授助手。1860年,他與津田真道向幕府提出了去外國留學的願望。兩年後的1862年6月成行,差不多一年後到達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隨後進入了萊登大學進行了三個月的荷蘭語學習,然後專攻法學和經濟學。將近三年後回到了日本。可以說西周是在西方接受法學和經濟學訓練的第一批日本人,回國後立即受到了幕府的器重,擔任了當時最高學府開成所的教授,他把荷蘭教授講授的《萬國公法》(現在一般譯為「國際法」)講義翻譯成日文,呈獻給幕府。1867年,他應江戶幕府的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之召,向其教授法語,又向德川將軍解答了英國議會制度和三權分立體制的問題。1870年,在自己的宅邸開設私塾育英社,講授「百學連環」(即百科知識),翌年被新政府的宮內省召去擔任皇室的侍讀。1873年擔任陸軍省第一局第三課課長,以後長期在軍部供職。1874年加入日本最大的啟蒙思想團體「明六社」,在《明六》雜誌上發表《知說》,出版《百一新論》、《致知啟蒙》,成了啟蒙思想運動中的名著,與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勸學篇》等一起,影響了不久興起的自由民權運動。西周還翻譯出版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約翰穆勒的名著《功利說》,把西語中philosophy翻譯成漢字的「哲學」。無疑,西周是一位在相當的程度上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先驅,然而他早年儒學的堅實的訓練,長期為幕府最高層服務、擔任皇室的侍讀以及在陸軍省十數年服務的經歷,也培育了他堅定的忠君愛國的信念,他的所有的努力,最終是為了國家。他後來成為一個國權派的代表人物,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就是他受山縣有朋的委託,起草了以天皇的名義頒布的、影響了整個近代日本的《軍人敕諭》。在這篇煌煌兩千字的長文中,他一再鼓吹日本軍隊自古為天皇所統帥,「軍人當以盡忠盡節為本分」,正禮儀,尚勇武,重信義,下級服從上級,上司慈愛下屬,盡忠報國。人們很難相信,這樣一篇充滿了封建色彩的文字,竟然是出自一個最早留學西洋、曾是民智開啟者、民權鼓吹者之手。

福澤諭吉銅像

福澤諭吉(1835-1901)差不多也有著這樣的蛻變軌跡。福澤諭吉無疑是近代日本最大的思想家,或者說是明治時期最主要的啟蒙思想家。他5歲時開始隨同鄰近的藩士學習漢學和刀劍,據他在自傳中所述,他少年時讀過《論語》、《孟子》、《詩經》、《書經》、《世說》等,尤其是《左傳》,對其中的第15卷曾經通讀過十一次,有趣的篇章都可背誦(《福翁自傳》,東京講談社1981年,第16-17頁),由此可知他在漢學方面具有深湛的修養,只是在接觸到了西洋文明後,他將這些傳統的東方思想歸入了負資產的範疇。福澤20歲時進入當時著名的蘭學家緒方洪庵開設在大阪的「適塾」,在這裡接觸到了荷蘭語的文獻和近代西方的理化學科。1858年他來到江戶遊學,在已經開埠的橫濱直接邂逅了歐美文明,始知荷蘭業已隕落,如今的世界通用英語,乃發奮自學英文,以求一窺外部的世界。1860年2月,他作為隨員乘坐日本第一艘橫渡太平洋的輪船「鹹臨丸」前往美國,福澤也成了近代第一批遊歷西方的日本人,在美國待了四個月之久,直接感受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實相。1862年又去歐洲遊學,歷時一年,行蹤遍及英、法、德、俄、荷蘭、葡萄牙諸國,考察了歐洲的銀行、郵政、議會、法院及工廠等,在倫敦恰逢世博會,集中見識了西方文明的成果,1867年2月,再度訪問歐洲,由此服膺西方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866年撰寫的《西洋事情》,差不多是第一本向日本讀者全面介紹西洋文明的書籍,以後又將美國的獨立宣言譯成日文刊發在雜誌上,1875年刊行的《文明論之概略》,正式奠定了他作為近代日本最重要的啟蒙思想家的地位,也成了明治日本的主要精神脈絡之一。福澤諭吉雖然一生沒有入仕,但建造一個強大的近代日本,始終是他政治理想的指歸。1884年在策動朝鮮的變革(甲申事變)失敗後,他提出了著名的「脫亞論」,主張日本率先躋身於西方的行列。為此,可以仿效西方向海外擴張。因此當1894年日本在朝鮮策動了中日戰爭之後,福澤諭吉立即站了出來堅定地支持日本當局,認為這是一場文明對於野蠻的戰爭,日本代表了文明的正義,出於這樣的邏輯,他毫不掩飾地說:「讓文明的勢力風靡(中華)四百餘州,讓文明日新的餘光照耀四億人民,如此,我國軍隊務必要長驅直入,直搗首都北京,扼其咽喉,使其立即降服在文明的軍門之下。我日本並非好戰,乃是世界文明大勢委任日本來行使天職,戰爭乃是不得已的處置。衷心期望我輩儘早讓太陽旗在北京城的晨風中飄揚,讓四百餘州皆沐浴到文明的光芒。」

(《直に北京を衝く可し》,1894年8月,《福沢諭吉全集》第14卷,501頁)

在控制朝鮮、獲取巨額賠償金、割讓領土諸方面,福澤主張不可有絲毫的退讓:「開戰以來我軍人犧牲了生命與敵人戰鬥,一般的國民不惜肩負巨大的負擔來為國盡忠,才獲得了如今的結果,因此我國提出的條件,即日本人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東西,一步都不可謙讓。」

(《諾否の二字あるのみ》,1895年4月,《福沢諭吉全集》第15卷,130頁)

福澤雖是書生出生,卻並無書生的迂闊,日本的國家利益,才是他最終的價值指向,在戰爭初期,福澤一直以一個文明論者的姿態出現,強調日本開戰的目的在於引導鄰國走向文明的世界,強調日本戰爭行為的正義性,一旦等日本獲得勝利後,就竭力主張日本獲取利益的正當性,他雖以民間人士的面貌出現,在本質上卻與官方的立場達到了驚人的一致,並在相當的程度上主導了日本社會的輿論。

德富蘇峰(1863-1957)的蛻變更是讓人覺得有些瞠目。德富蘇峰是一個在日本近代史上罕見的於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皆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媒體人和評論家。他的教育背景,除了一個時期曾在漢學塾內讀過以中國古典為中心的東方典籍外,主要是在家鄉熊本洋學校和東京英語學校、京都的同志社英學校(一所日本人創辦的教會學校,今同志社大學的前身)接受西方式的教育,年輕時雖不像福澤和內村那樣在海外遊過學,卻閱讀了大量原版的曼徹斯特學派的理論著作,一時曾醉心於西歐的民主自由思想,積極投身於當時在日本方興未艾的自由民權運動。1887年2月,年僅25歲的蘇峰在東京成立了民友社,創辦了在明治中後期卓有影響的周刊《國民之友》,1890年2月又創辦了《國民新聞》報,鼓吹平民主義思想,並在1893年出版了作為平民叢書第6卷的《現時之社會主義》,介紹歐洲的社會主義思想和運動,一時成了明治青年的導師。

德富蘇峰,曾於1906年1917年遊歷中國,並留下七十八日遊記》、《中國漫遊記 》兩部遊記。

但是就像很多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一樣,蘇峰在骨子裡其實一直是一個國家主義者。1885年他在家鄉創辦私校「大江塾」時,就創作了一首《愛國之歌》作為校歌,以此來激勵青少年為國家奮鬥。甲午開戰前夜,因朝鮮事件的刺激,日本國內的民族主義或曰國家主義達到了高潮,蘇峰主持的《國民之友》和《國民新聞》也成了這一思想或情緒表達的重要媒介,而蘇峰自己則因這場戰爭,徹底蛻去了平民主義的外殼,基本放棄了自由民權的主張,演變成了一個帝國主義者。其標誌就是1894年12月由民友社出版的、將戰爭時期發表的部分文章合編而成的《大日本膨脹論》(這裡的「膨脹」,可作「擴張、擴大、強大」解)。甲午戰爭爆發後,他主編的《國民新聞》成了主戰言論的陣地。相比較福澤,蘇峰具有更為強烈的帝國主義傾向。他主張:「要膺懲清國、永久維持東亞的和平,有兩個牽製法,一曰物質的牽制,一曰精神的牽制。物質的牽製法就是讓他們支付戰爭賠償金,分割他們的土地,……所謂分割盛京省(指現在的遼寧省——引者),獲取臺灣,就是此牽製法的一端。……精神的牽製法就是使他們從內心臣服我們的武威,徹底根除他們再度稱王稱霸的野心。」

(《日本膨張論》,《徳富蘇峰集》,第259頁。)

此時中國因為連戰連敗,頻頻放出信號,希望談判媾和,並請求西方大國從中調停斡旋,日本的輿論中也出現了微弱的停戰談判的聲音,蘇峰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如今絕不是講和的時期。換句話說,如今應該傾全國之兵力,銳意猛進,一面佔領臺灣,將此永久歸入帝國的版圖,一面扼住其咽喉之地,給予其神經一大痛擊。」蘇峰進一步提出了他的帝國主義設想:「倘若能北佔旅順口,南據臺灣,清國再怎麼龐大,也猶如一頭被揪住了鼻子和尾巴的大象,大則大矣,卻已失去了運動其龐大身軀的自由。到了這一步,不僅是一個清國,還北可控制俄國,南可應對英國,這樣我們才可發揮出東亞的霸權。霸權在我手裡,和與戰的主動權也就在我手裡了。」

(同上,258頁)

這些言論中,我們已絲毫看不到當年平民主義甚至社會主義思想吹鼓者的身影了。此時的德富蘇峰已完全蛻變成了一個頑固的國權主義者了。順便述及,蘇峰在昭和時期的1940年9月向當時的首相近衛文磨提出締結日本、德國、義大利三國軍事同盟的建議書,1942年出任軍部主導的「大日本文學報國會」和「大日本言論報國會」的會長,幾乎是二戰時期日本文化界的最高領袖,堅決反對接受《波茨坦公告》,戰後被美國佔領軍定為甲級戰犯的嫌疑人,開除一切公職。

上述三個案例,清晰地昭示著明治維新的兩個基本面,即汲取西洋文明、變革既有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因襲、推進近代產業的發展和思想的維新,最終基本完成了整個國家和社會向近現代的轉型,另一面,則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帝國主義的擴張迅速銜接,使得近代日本在剛剛開啟資本主義的大幕時,就已經跨入了帝國主義的軌跡,同時,還殘留了濃鬱的封建專制獨裁的陰影。

我們還可以舉出明治維新的諸多側面。可以肯定的是,在複眼之下,以明治維新為象徵的近代日本,絕不是一個可以用某種簡單的原理概括的單色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150年︱山口縣政治家興盛的起點
    山口縣政治家的興盛2018年1月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年初所感》中指出,今年是明治維新後的第150年,150年前,明治日本在亞洲即將淪為殖民地的重大危機中起步,克服「國難」,一鼓作氣,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建設,創造了新的國家。
  • 明治維新150年︱劉士永:近代日本西洋醫學改革的表與裡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近期澎湃新聞就明治維新前後日本西洋醫學發展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劉士永。劉士永澎湃新聞:在近代日本西洋醫學的發展過程中,您認為「明治維新」是一個拐點麼?也就是說,在明治維新前後,西醫在歐洲大陸上也才剛剛開始它的現代化沒有多久。對於近代日本西洋醫學來說,明治維新是不是一個變革的拐點,應該說,它既是,也不是。「明治維新」是明治天皇政權穩定了以後才提出來的一個口號,似乎就是要把日本全面的改革、現代化。可是從當時的脈絡上來看卻不盡然如此。
  • 明治維新150年︱維舟:各地有各地的理解和記憶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戊戌變法120周年,這兩場變法維新運動的成敗,可說決定性地影響了中日兩國在近代的命運,其餘波至今未息。很多國人所不知道的是,戊戌變法本身就曾深受明治維新的影響,曾著有《戊戌維新運動新探》等書的孔祥吉就明確說:「對晚清歷史影響深遠的百日維新,就其實質來說,是一場模仿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
  • 明治維新150年︱兩個「福澤諭吉」的相似和迥然
    作為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明治維新前後積極地介紹西洋學說,並興辦新式教育,對近代日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主張西化,但福澤實際上是一位民族主義者。福澤公然在對外政策上主張霸道,主張日本要想在列強環伺的國際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參與瓜分中國的行動並向朝鮮半島發展。因此福澤在他的「脫亞論」(1885年)一文將東亞鄰國貶斥為「惡友」並主張日本需要遠離惡友。
  • 明治維新150年︱被激活的文化:日本茶道走向世界
    其實,究根溯源,這些都與明治維新日本社會的變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茶道是在日本明治維新變革中被激活的一種文化。眾所周知,明治維新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的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大變革運動,明治政府發布各種號令,破除封建「舊物」,極力引進西方先進理念、科技等。而茶道屬於傳統文化,當然屬於「舊物」,特別是茶道的「家元」制度(以血緣關係為特色的茶道等傳統藝能的傳承制度)是一套世襲家長制,因而,茶道自然成為被打壓的對象。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甲午戰爭以來,我國對日本明治維新的表述側重於其措施和成果,即日本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成為列強之一。事實上,明治維新與歷史上許多大變革一樣,觸動了某些舊有利益階層的蛋糕,最終以內戰收場。具有日本特色的是,內戰雙方均宣布效忠明治天皇,並且曾經並肩作戰。其中曲折,要從明治初年開始談起了。
  • 明治維新150周年 坂本龍馬書簡首次亮相福岡
    人民網東京8月23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網站報導,福岡縣於23日發布消息稱,為紀念明治維新150周年,將於9月22日至11月4日期間,在縣立博物館舉辦「幕末維新的動蕩與福井」特別展。展出約100件幕府末期的珍貴資料,其中包括印有坂本龍馬花押的書簡原件。
  • 明治維新|京都守護
    《創新者們的日本史》 [日]米倉誠一郎著,陳雲譯,東方出版中心,2020.2《日本的「近代」是什麼》[日]三谷太一郎著,曹永浩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6《未完的明治維新》[日]坂野潤治著,宋曉煜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9《明治維新》巖波日本史(第七卷)田中彰著,張晶、馬小兵譯,新星出版社,2020.5《坂本龍馬與明治維新
  • 日本思想史學者子安宣邦:昭和戰爭是明治維新的最終結果
    來源 | 新京報APP文化頻道 「日本近代化」再考 去年(2018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日本國內雖然沒有舉辦什麼國家級別的大規模紀念活動,卻也出版了大量對明治維新與日本近代史進行重新思考的書籍。
  • 明治維新150年︱何燕生: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何燕生在講座澎湃新聞: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年」,據悉日本有很多紀念活動,您了解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何燕生:我想以我身邊的事情作為例子進行介紹。這種從批判明治維新運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角度,反思明治維新歷史的現象,當然有其背景,不過,我覺得非常有趣,值得我們關注。當然,從正面影響角度謳歌明治維新的「功績」的活動,還是佔主流。畢竟明治維新使日本告別了封建社會,邁向了近代化的發展道路,功不可沒。今年以來,日本出版了大量的書籍,一些書店設有「明治維新150年」的專櫃,陳列著關於明治維新的書籍和周刊雜誌,非常引人注目。
  • fgo嘮嘮叨叨明治維新復刻攻略大全:嘮嘮叨叨明治維新復刻掉落一覽...
    fgo嘮嘮叨叨明治維新復刻怎麼玩?嘮嘮叨叨明治維新復刻的材料掉落情況如何?嘮嘮叨叨明治維是最近剛剛更新的新復刻,此次的復刻活動玩法下面會有詳細的介紹,包括嘮嘮叨叨明治維新復刻的掉落情況,大家趕緊看看吧。
  • 明治維新150年來,日本不斷實現產業進化的秘密是什麼?
    原標題:明治維新150年來,日本不斷實現產業進化的秘密是什麼? 日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冷戰格局下的國際環境,提供一個法制公正的國內環境,最大程度地發揮了企業家的自主作用。此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日本現代產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李海燕|文 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回顧日本從一個落後農業國家成功發展成為幾乎所有產業都可以比肩歐美國家的過程,會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 明治維新之後不斷的產業進化升級是下面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府、企業家精神的發揚、傳統文化的傳承。
  • 【觀察】何燕生:明治維新150年,日本佛教從「葬式」走向人間
    澎湃新聞: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年」,據悉日本有很多紀念活動,您了解到的情況是怎麼樣的?何燕生:我想以我身邊的事情作為例子進行介紹。我生活的城市附近有一個叫「會津若松市」的城市,該城市歷史上叫「會津藩」,是一個地方諸侯的領地。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總的來說,明治維新將革命包裝成了一次維新。明治維新毫無疑問是一場革命,它在政治方面廢除了封建領主制,創建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確立了立憲君主制和民選議會制。明治維新&洋務運動:成敗之間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領導力量不同。日本方面的「維新三傑」比清朝的洋務派小了將近30歲,階層強盛迅速。中國的傳統統治者是文人;而日本傳統統治者是武士。比起現實而功利的武士,文人多了一份對傳統思想和觀念的執著。他們更難從已有的歷史常態中走出來,更難以一種學習的態度去承認自己已經落後於世界。
  •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FGO明治維新事件科普 明治維新人物史實。
  • 「桌遊推薦」日本的騰飛時代——《明治維新》
    之前在桌遊《IKI:江戶職人物語》講述了德川幕府時代,其實在此之後日本開始了騰飛,是明治維新把日本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衝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
    直到19世紀中後期,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世界一流強國,才真正找到了存在感。那麼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在世界上處於什麼水平?從領土上看,日本國土面積狹小,本土面積僅僅36萬平方公裡,比俄國、法國、德國、美國、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都要小,比中國更是差的遠。如果算上殖民地,日本都沒有歐美列強零頭多。
  • 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
    這是明治維新前日本經濟和社會的大致背景。就國際環境而言,當時日本面臨被列強侵吞、淪為半殖民地的嚴重危機。首先是美國用武力威脅,強迫日本開港。1853年和1854年,美國海軍準將培理率領艦隊兩次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港。
  • 變革的意義,是走向富強,深度剖析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今天我們要一起分享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這是一場決定著日本這個小小的島國,未來走向的重要變革,它的過程雖然非常坎坷,但最終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二、明治維新的歷史爭議 這場明治維新完全成功且非常徹底,自然要有明治天皇的功勞,當然還有整個政治體制的大膽創新
  • "日本陽明學"是否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
    日本陽明學是否真是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日本的陽明學與中國研究》一書,探析了陽明學在日本的一個流變,以及其與中國陽明學說的真實關係。「日本陽明學」是19世紀末一些日本人借用400年前中國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號「陽明」,在日本發動的一場社會運動。這一社會運動的發生原因複雜,學術虛構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