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蘇州的「蘇城文明碼」正式上線,搭載此前推廣的蘇城碼APP,給測試範圍內的市民進行「全國首創」的文明打分。
這一政策在隨即網際網路上引起輿論爭議。9月6日,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文明碼」已經測試結束。
「文明碼」不到四天的短暫存在,為「後疫情時期」大數據的使用邊界提供了一個討論契機。
所以,不妨針對「文明碼」進行一次事實和觀點的復盤,看看當我們在談論文明碼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根據姑蘇網發布,「蘇城文明碼」進行文明評分的起始分數是1000分,已經開放的測評內容為兩項:文明交通指數和文明志願指數。
計分規則也不難理解:違反交通規定會扣除相應分數,如闖紅燈扣50分,酒後駕駛扣100分,而參加交警執勤等志願活動,則會給出相應加分。
單看已經開放的測評標準,文明碼主要偏重交通方面,交通法規相對比較客觀,志願也非強制,似乎撐不起網絡上如此多的牴觸情緒。
而在建立社會徵信體制的大勢之下,關於「誠信」的信用積分制度其實在全國各地都有推行。
那麼,為什麼「蘇城文明碼」會出現這麼多爭議?
仔細看一下文明碼上線時的官方說明,會發現一些問題。
如果不是三天就叫停,文明碼本還會陸續推出其他文明指數,大概率關於「文明用餐」、「文明上網」、「厲行節約」等方面。
但比起已有法規體系可以參考的文明交通指數,如何去節約、上網、用餐才算得上「文明」,如何在這些領域進行分數折算,就太過於主觀了,而主觀就意味著很難普適,意味著「裁判員」和「運動員」之間的意願不對等。
總會有一些持著一套稍有不同的文明標準的市民,會被這個體系誤傷,而且這種誤傷不是別的,是來自公權力對一個人「文明」與否的道德評價,不可謂無關痛癢。
此外,官方介紹中承諾會給予高分市民「優先和便利」,而「綜合文明指數低於下限人員」則會面對「警示和懲戒」。
既然牽涉到市民「工作、生活、就業、學習、娛樂的優先和便利」,就已經觸及了切身利益。但介紹中卻沒有更詳細的說明,這也是引發輿論猜測和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些評論指出,對於違反交通法律法規的人,已有對應的行政、刑事處罰,法律已經對其損害行為進行了力求等價的判罰。
此時再以「文明碼」扣分來限制其他生活權利,屬於「法外加刑」,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法精神。
9月6日,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終於針對獎懲問題作出回應:
懲戒不針對於個人,而是關聯工作單位的文明評定,獎勵政策也不會超出志願者平臺的常規範疇。
負責人還表示,文明碼不會「與個人信用、落戶、就業以及公共資源分配這些進行掛鈎」,也就是說不會進行「法外加刑」,而且文明碼屬於「自願使用」。
伴隨著文明碼的測試停止,這個一併作出的回應多少有些延遲。
而且,以上提到的「文明用餐」等標準的主觀誤傷、獎懲問題的話語含糊,還都只是從官方介紹本身出發;
但「文明碼」所關涉到的,遠不止於對一個政策文本的解讀。
首先,能引起如此巨大體量的輿論關注,「文明碼」的民意調研做得應該是不夠的。
在居民還不夠了解、甚至從未聽聞「文明碼」時就進行測試,難免引起誤讀,況且還牽扯到了生活權利。
而且從搭載「文明碼」的蘇城碼APP的安裝過程就可以看出來,推廣過程中有一些粗暴和急躁。這種推行風格,也被延續到了推廣「文明碼」上。
部分居民安裝蘇城碼APP時的見聞,並非孤例
其次,正如相關負責人在回應中所說,人們所擔憂的,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公權力過度介入私人和道德領域」。
而「文明碼」問題,雖然沒有輿論中「法外加刑」的擔憂那麼嚴重,但也已經呈現出了一些「接管私德」的傾向。
政府運行的原則之一是「法無授權不可為」。不需要如此多的條條框框,才能保持民眾的活力和創造力。
而且,也正是因為法律法規無法處理一切,公權力無法接管一切,所以才有了道德發揮作用、修正秩序的空間,讓「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才是維持秩序而又不過分限制活力的操作方式。
最後,很多人把「文明碼」視作接續「健康碼」的信號,並且擔憂在一旦有了這個開端,後續會向各種「XX碼」開始滑坡。
即使是已經廣泛推行的健康碼,尚還存有「大數據錯判紅碼導致生活不便」、「大數據過分滲入生活」的種種聲音,而一個落在軟性文明範疇內的「文明碼」,就更沒有那麼大的必要性。
我們雖然享受著大數據的便利,但也不免對其神通廣大感到隱隱的不安。
大數據太龐大,而個人又太渺小。
在「後疫情時代」,大數據的分寸感更需要把握,政策執行的民意接受度也需要被持續關注。
畢竟一切的政策,最後落到的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