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北二人轉,很多人都認為,正是因為趙本山的大力推廣,才使得東北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得到了更多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的確,趙本山在宣傳和推廣東北二人轉方面,確實付出了許多心血,並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除了趙本山,還有許多的藝術家,也同樣為宣傳和推廣東北二人轉和東北民歌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巨大貢獻。比如我們今天所要說到的這位歌唱家,他實際上比趙本山更早唱紅「二人轉」,並且還把在咱們中國民歌給唱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教材當中。這位歌唱家的名字,叫郭頌。
1931年,郭頌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的一個窮苦人家。很小就顯示出了過人的音樂才華。中學時代就經常演出東北大鼓、河南墜子等,並接觸了二人轉、單弦等民間藝術。1950年他從高職畢業後,就開始一所中學任音樂老師。這期間,熱愛音樂的郭頌得到了許多專業音樂人士的幫助,他們都認為謙虛好學同時又天賦極高的郭頌是棵好苗子,所以都樂意教他,並將他推薦到當時的黑龍江文工團。
但是當時文工團的很多人卻有些看不上郭頌。為什麼呢?因為郭頌所演唱的歌曲,大都是從二人轉改編而來的東北民歌,在這些人看來,都是小情小調的,「難登大雅之堂」。的確,郭頌非常熱愛東北的民間音樂,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也的確從東北二人轉中提取了許多精華。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郭頌所演唱的《丟戒指》、《王二姐思夫》、《新貨郎》等,有的就改編自二人轉,有的又具有濃鬱的二人轉特色,所以一些「專業人士」就把郭頌歸類於「土歌手」。
而郭頌似乎對於這個「稱呼」並不介意,反而覺得是對自己音樂追求的一種褒獎。事實上郭頌的確一直執著於東北本土音樂。而二人轉也恰好給他提供了大量素材和靈感。但當時很多人對二人轉都存在一些誤解,認為二人轉「全都是些上不了臺面」的東西,對於這種看法,郭頌沒有進行反駁,而是用實際行動,來淨化二人轉,並用二人轉中那些活潑生動的曲調,來歌頌普通勞動人民的美好生活。
細心的觀眾都有發現,郭頌創作並演唱的許多歌曲,都採用了「二人轉」的一些手法和技巧,在聲音的處理上更加的直爽,表現形式上也更加的詼諧幽默,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音樂風格。而也正是因為郭頌十分接地氣的演唱,使得《新貨郎》、《拾戒指》、《串門》等這些極具二人轉韻味的歌曲迅速走紅,並深受全國觀眾的喜愛。所以我說,實際上在趙本山之前,郭頌已經在為二人轉的推廣做出努力了。
我們翻看郭頌所演唱的代表曲目,幾乎都是描寫東北鄉村生活場景的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烏蘇里船歌》、《新貨郎》、《山水醉了咱赫哲人》《串門》等,十分的生活化。可是老百姓就是特別喜歡。而早在1980年,郭頌參與創作並演唱的根據我國赫哲族民歌改編的《烏蘇里船歌》,就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那優美動聽的旋律,再加上郭頌悠揚深情的演唱,至今堪稱經典。
後來,我一直在想,郭頌的歌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為什麼無論老人孩子都那麼喜歡?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些歌,真正唱出了老百姓內心的旋律,唱出了大家的心聲。每次聽到郭頌的歌,我們都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臉上也會流露出會心的微笑。聽郭頌的歌,我們的內心的喜悅的,而這種喜悅不是假裝出來的,而是有感而發的。
現如今,我們聽到的歌越來越多,可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接地氣的歌曲卻越來越少呢?郭頌之後,似乎再無第二個人,能夠把東北民歌唱得那麼生動鮮活、原汁原味了。這對於喜愛音樂的我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吧?
2016年5月19日,郭頌去世,享年85歲。郭頌走了,但他所創作的音樂,所演唱的歌都還在。是的,這個世界,也許很多東西都會消失,但音樂不會。美好的音樂,驚豔了時光,也溫柔了歲月,並永遠相伴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