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喜劇《不是錢的事》講述了在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銀嶺市民間藝術團進入了轉企改革的軌道,由事業單位轉制為自負盈虧的演出公司,藝術團第二演出隊面臨解體而發生的一個又一個既感人又有趣的二次創業故事。
在這個東北小藝術團裡,有唱二人轉的,有演小品的,有練雜技的,因為節目單一,票房不理想,藝術團從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單位,團員們的內心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其中的藝術團第二演出隊在這個過程中面臨解體的危機,隊長「尤任友」帶著七八個隊員,其中有老演員、老職工,還有年輕的學員以及新畢業的實習生,他們為了順應改革潮流保住二隊,在藝術團裡發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在克服了一個個來自於單位、家庭、市場等方方面面的困難,轉變了觀念,適應了市場,改變演出模式,把「觀眾需要」和「市場需求」放在首位之後,最終成功完成了從「靠體制吃飯」到「靠市場吃飯」的巨大轉變。故事取材於本山傳媒旗下遼寧民間藝術團裡的真人真事,堪稱一部「自傳體」電視劇。
昨日,由本山傳媒等聯合製作的電視連續劇《不是錢的事》在鐵嶺市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及看片會。趙本山攜唐鑑軍、於月仙、王小寶、程野、胖丫、畢暢等徒弟亮相,暢談電視劇內容以及幕後故事。由於是有關藝術團改制中劇團與二人轉演員命運的故事,現場記者對於這部電視劇是否是趙本山的自傳也產生了質疑,對此趙本山本人也做出了回應……
講述自己的故事
對於為什麼想到拍攝一部有關藝術團故事的電視劇,趙本山解釋道,「其實本山傳媒就像這個民間藝術團的故事一樣,我們也是經歷了很多的困難走到了現在。我們和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經歷很像,都是唱二人轉的演員,都是在摸爬滾打中前進的」。
趙本山現場還回憶了自己當初在鐵嶺民間藝術團的故事,「當時我也是在二隊,和潘長江他們一起唱二人轉,唱一些流行歌曲,我們的經歷太像了」。
所有演員本色出演
這部戲的導演是曾執導過《聖水湖畔》、《女人當官》等多部戲的導演付百良,在談到本劇時這樣說道:「由於劇本寫的就是二人轉演員的真實生活,所以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由本山傳媒的二人轉演員本色出演,他們演繹的每一個人物都那麼活靈活現,完全超乎了我最初的想像。 」
劇中男主角演出二隊的隊長「尤任友」由本山傳媒藝術團團長唐鑑軍扮演,女主角「於戴寧」由「謝大腳」於月仙扮演,小瀋陽這次扮演的是最不聽話的隊員「翟曉明」,這個人物內心自卑,外表光鮮,就怕別人說自己沒錢。除此之外,「小蒙」畢暢、程野、胖丫也在劇中本色出演。
對於演員的表現,趙本山說道,「我們這些演員都是小人物演小人物,能夠懂得小人物的內心,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這些人物的原型,相信大家一定能喜歡這部戲的」。
趙本山演「旦角」招牌動作「蘭花指」
近年來,趙本山在本山傳媒的各部戲中戲份都是比較少的,然而對於在這部戲中的戲份,趙本山說道:「我在這部戲中的戲份還是很多的,主要在前期,後期還有四五十場。」趙本山這次出演的是藝術團的節目審查「房舉軒」,這個角色是名副其實的「老藝術家」,退休後又被返聘,他很保守、重政策、講規矩,看不慣年輕人的新玩意兒,而且兒女都在外地,老伴又沒得早,所以沒事閒著在單位批評批評這個,指導指導那個,這也成了他的解悶之道。
據趙本山介紹,為了給自己的角色增添喜劇色彩,他還親自把角色設計成一名「旦角」,他的招牌動作就是「蘭花指」。「由於我演的角色是一個老藝人了,非常權威,對於藝術上美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為了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喜劇感覺,我把他設計成一個『旦角』,手上動作就是『蘭花指』,我以前也演過『蘭花指』,所以沒什麼難度」。
當記者問到在拍攝時有沒有笑場的情況時,趙本山說道,「我是不會笑場的,但是徒弟們看到我總是會笑場」。
15分鐘片花全場笑不停
輕喜劇《不是錢的事》目前正在鐵嶺拍攝,還有20多天就關機了,原本是30集的電視劇也因為情節需要將要增加到40多集。在現場放映的片花中,各個角色之間的關係也漸漸浮出水面。這部戲延續了本山傳媒一貫的風格,東北味極濃,搞笑沒商量。其中有一場戲講的是小瀋陽和楊冰追小偷,誤入拍戲現場,當得知是在拍戲時馬上改變狀態,擺出各種造型「追趕」小偷,兩人搞笑的表演讓在場的所有人捧腹大笑,趙本山的「蘭花指」動作也讓全場笑聲不斷。
同時,這部戲也並不完全是搞笑至上,在劇中團員們克服各種各樣困難的時候,也發生了不少感人的故事,在劇團面臨倒閉時大家想到的是自己,而當劇團真的倒閉時大家想到的還是集體。親情愛情友情夾雜在搞笑的故事情節中,讓你笑著看,哭著體味。記者 李娜 記者 吳懷宇 攝
解讀
是不是自傳?
《不是錢的事》講述的是藝術團改制中劇團與二人轉演員命運的故事,現場記者對於這部電視劇是否是趙本山的自傳也產生了質疑,對此趙本山回應道, 「最近這10年來,文化體制改革的問題一直在談,有人就建議我拍一個以我為原型的電視劇,本來我也是想創作這麼一個劇本的,當時正好遇到了這個本子,覺得很不錯,就直接拿這個本子來拍了。所以這個劇還不能說是我的自傳,只能說它講的故事是所有藝術團體都有的」。
相關新聞
《不是錢的事》經歷改名風波
作為本山傳媒今年重點投資的電視劇,《不是錢的事》在今年年初就開拍。最初,對於電視劇的名字,很多人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會起這樣一個不像電視劇名字的名字? 「不是錢的事」,那是什麼事?對此,本山傳媒的解釋是:《不是錢的事》是由趙本山親自定下的片名。趙本山經常說,「現在人一辦事,就愛說什麼不是錢的問題,不是錢的事,但是越這麼說,其實越是錢的事」。
然而在開拍一個月之後,記者又通過本山傳媒了解到,《不是錢的事》改名為《劇團》。對此,本山傳媒藝術總監劉雙平給出的解釋是,「『不是錢的事』這個名字裡面提到了錢的問題,作為電視劇的名字可能不太好理解,所以我們就把劇名改成了 《劇團》,正好這個電視劇講的也是劇團改制的問題,正好和故事情節貼近」。
最終,在昨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這部經歷了改名風波的電視劇還是定名為《不是錢的事》,對此本山傳媒沒有給出解釋。也許這樣的劇名才是本山傳媒拍戲的風格,更能體現出這部戲輕喜劇的感覺,讓人們在搞笑的劇情中體會到很多事情到底是不是錢的事? 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