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出自杜工部的《登高》,全詩如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懷。
唐朝肅宗大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應下管理公家屯田。其實自從去年來這以後,他們一家生活的還行,老杜還僱傭了幾個工人幫忙打理。由於由於長期的顛沛流離(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五首》),他身體的病症每況愈下。回想大半生仕途和襟抱都不如意,思想也愈發沉重起來。
這年秋天的重陽節,杜甫登上了比鄰長江的白帝城邊的最高臺,舉目四望,獨自感慨,作下了這首被明朝詩評家胡應麟稱作「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詩。胡應麟在他的《詩藪》非常推崇杜甫這首《登高》: 精光萬丈,系曠代之作。
這首詩的前兩聯涵蓋了三峽附近天地間頗具特色的八種景象: 疾風,遠天,鳴猿,白沙,清渚,飛鳥,落葉,長江。首聯裡六個景物是按照由高遠到低近,依序組成的立體畫面,這組畫面動態感極強,繁而不亂,悲而不滯。六個意象雖然在眼前是一瞥一聞瞬間帶過,卻是在一瞥間戀環宇之遼闊,欲馳騁其間已不能;在一聞間戀生命之垂暮,哀時日不我待。這開頭一聯因此也是響噹噹的佳句,且不說上下聯對,句內自對,只就詩人生活在夔州時的特定時代背景和季節景象來說,已經造成深深的悲涼意境,令人戚戚不已。
接下來頷聯緊承首聯,把目光聚焦到面前視野內的落葉和長江上來: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景比較繁,是從細緻處著眼;而這一聯景比較簡,則從宏大處落筆。
落木,就是落葉。曾經有詩友問為什麼用「落木」二字而不是「落葉」。這個問題很重要。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裡說,詩忌俗字。也就是說,詩歌有詩歌的傳承語言,當然也會因時創新。像王勃在五絕《山中》寫道: 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王詩意境雖佳,意象卻單純,境界不夠沉厚,結句中的「黃葉飛」,氣度虛浮了一些。與杜工部在《登高》裡的「落木蕭蕭下」相比,杜詩顯得要沉重,這是用「木」和「葉」的意境區別之一。
杜詩裡的「落木」二字,繼承了屈原《九歌》中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中的詞句,「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化用在極繁雜的外界意象和內心思想間,讓詩意加上一層悽涼,痛楚感。「落木」也照應了首聯中的「風急」,惟有急風更可能造成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景象:大風一吹,葉子終究是從樹幹搖擺墜落的。這也是詩人的無邊苦痛如落葉蕭蕭而下: 沉痾衰體,無家漂泊,有才無處使,有心無人識,志憋屈,生維艱,林林總總。
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從西到東緩緩移動目光,但見秋水湯湯,浩渺無盡。與人生短短百年對比之下,長江亙古流無盡,人走世間卻只是彈指一瞬!何其短暫!假如再不能轟轟烈烈的有所作為,更顯得庸碌不堪。因此杜工部眼見長江滾滾而去,是有著無限感慨的,所謂睹物思情。
作為頷聯的對句,「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氣宏闊,激流不息,動人心魄。如果說前幾句詩意極令人沉鬱窒息的話,讀到這一句則氣勢如沸騰的長江暢達直下,從而便於《登高》的最後兩聯淋漓盡致地抒發胸臆。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滾滾而來的更有詩人那壯烈悲慟的情懷。這一句屬老杜獨創,人謂之「古今獨步」,「語中化境」,實在是不為過。
另外,這一聯屬對工整,中規中矩。《登高》是七律裡仄起入韻的格式,它的格式如下: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以仄起入韻的七言律詩格式來檢查《登高》,我們發現除了首聯裡的「猿」字稍微出律,其餘皆合轍。我們再說老杜在頷聯裡用字的實際平仄為:
平平仄仄平平仄
無邊落木蕭蕭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盡長江滾滾來。
我們可以看出老杜所選的聲律字是多麼嚴謹,而又在所選字的含義上是精煉達意的。所以這一聯堪稱七言對聯的典範。
因此,「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千古一句,非一生愁苦的杜子美不能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