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不管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還是國家之間的交往中,禮儀都在其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由此發展而來的禮文化更是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中極其特殊的重要部分。而這樣的禮文化的起源更是源遠流長,,並已初步形成了原始但較為完備的禮儀制度。
周朝時期的《周禮》成為了當時的治國安邦和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而後來的眾多國家也均將禮文化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提及禮文化,就不得不說起在禮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蠶絲,孔子便說過絲織品帛是「禮」的意語,而絲織品在先秦時期的禮儀運用中更是極為的廣泛。
一、小小的蠶絲為何能在先秦禮儀中佔據重要地位?禮的來源告訴你
要問蠶絲為何能佔據重要地位,就不得不提及禮的來源,在原始社會中,那時的人們對待一切自然界的現象是無法理解的,例如自然界的風雨雷電,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那時人們的生活,對此,那時的人們便將其賦予各種神靈色彩,以此來解釋自然界發生的現象。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便開始懷揣一顆敬畏之心向神靈祭拜,並且向神靈供奉祭品,以此來祈求神靈的庇護,更有甚者,還有些人企圖想要通過一些儀式來讓這些神靈來聽從自己的命令,試圖控制這些自然界的力量。
而在當時的那種氏族社會中,所有的人的行動都有著一定的秩序在規範著,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往往伴隨著一些特有的習慣,並且相互贈送一些較為珍貴的物品,而這種逐漸形成的習慣也在逐漸轉換成原始的禮儀文明。
而在原始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認為生與死是有著循環的,在當時的他們看來,自然界的生靈都是來源於神靈,在逐漸的發現了蠶的獨特成長曆程,即蠶繭,以及蠶絲後,便開始賦予了蠶和神靈相同的地位,將其視之為具有靈性的神物,並將蠶和蠶絲當做了極其珍貴的物品,廣泛運用到了各種的祭祀禮儀當中,此後,這種禮儀便就此在後來的朝代延續,並且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先秦時期蠶絲的各種用途在禮儀制度下不同場景中的廣泛應用
1、蠶絲作為高級材料在先秦時期中男子成人禮中服飾穿戴上的各種主要用途
其一,據《禮記》記載,古時男人們在二十歲時就已成年,則必須舉行冠禮,冠就是帽子,即在男子成年之後舉行一個戴帽子的儀式,冠禮之後,則表示男子有了成家立業的責任,具備了在社會上擁有的各種權利及其相應的義務,在當時,冠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作為冠禮上的冠,更是重中之重。根據相關的禮儀制度,社會上的各個階層所佩戴的冠也是有著區別的。
據《荀子》中記載,先秦時期的冠主要分為冕、爵弁、玄冠三種,根據《周禮》的規定,分別運用於天子、諸侯、大夫以及士階層。冠的等級越高,用料也越發講究,冕用料主要為蠶絲做成的絲繩以及玉帛,爵弁則為皮質,玄冠為布質,由此可以看出等級觀念在當時的禮儀制度上的體現,而蠶絲作為一種高等級的材料也體現了在禮儀上的重要地位。
其二,根據冠禮的不同規格,舉行冠禮時所穿的服裝也是有所講究的,先秦時期人們將一整套衣服的上衣稱為「衣」,下衣稱為「裳」,普通人冠禮中的衣是由麻布織造而成,裳是由素娟織造,而爵弁和冕的冠禮時的衣物均有蠶絲製成的絲綢織造,主要區別便是絲綢的含量不同。
除此之外,古人在冠禮時在其衣物外,還有著腰帶來束在腰間,常人的腰帶是由布製作,而天子到士階層之間的腰帶均由蠶絲製作,以顏色的不同來區別身份和地位。
其三,在舉行冠禮的時候,會有親朋好友等前來祝賀,並且會送上一些禮品,而冠禮結束後,主人則要進行還禮表示感謝。根據當時身份地位的不同,回禮的規格也不盡相同,天子和其諸侯是以蠶絲製品和馬匹當做謝禮,而士階層及以下則是以帛布皮質品甚至更低等級的物品來還禮。
2、蠶絲製品在先秦時期結婚以及喪禮這樣的紅白喜事中的各種應用
其一,婚姻對於古代人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事情,那時的人口數量較少,而人口又象徵著勢力的強大與否,因此,婚姻成了養育後代的重要環節,而婚姻禮儀作為禮儀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有著重要的意義,古時的婚禮極為複雜,在周朝,對於婚禮便有著詳細的記載,婚禮主要由「六禮」組成,即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在納吉和納徵中,男方都要向女方家贈送禮品,主要是絲織品,除此之外,當親迎環節中,還要送錦布給女方送親來的賓客。除了禮品之外,婚姻中的新娘新郎都要身著絲織品的結婚禮服,社會階層的不同,禮服的華貴程度和絲綢含量及顏色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禮的等級劃分。
其二,除了結婚這樣的喜事有著規範的禮儀制度,人的死亡在當時也具有非凡的含義,當時的人們相信人在去世後,靈魂可以得到重生,可以見得神靈,因此,在喪禮上的禮儀習俗就變得十分的莊重。
在各種禮儀習俗中,陪葬品作為重要的一部分有著其特殊意義,活著的人希望陪葬品能夠幫助去世的人更好的溝通鬼神,幫助逝去的靈魂找到一個好的投胎歸宿,而作為象徵著神靈的蠶絲便成了最好的陪葬品,蠶繭代表著重生。
因此,絲織品在被創造出來後便被廣泛運用的葬禮之中,主要用來當做死者的衣物和用來包裹住死者。絲綢製品業也在喪禮上被當作回禮的禮物,此次來感謝到場的人逝去的人的哀悼,在周代喪禮中便要消耗大量的絲綢,但多為天子國君以及諸侯大夫等社會階層較高的人所為。
除此之外,絲綢製品在喪禮上還有著其他的用處,例如當做屏障來將生人與死者間的距離隔斷,當做裝飾物用在棺槨和其他的陪葬品上,並且為了能夠更好的與鬼神交流,還將絲織品將其他的陪葬物品進行包裹。
先秦時期中的周朝,絲織品和相應的喪禮逐漸發展完善,加上絲織品是較為貴重的物品,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因此,絲織品的被運用的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3、蠶絲製品在禮儀制度發展下向鬼神祭拜是不同時期的重要用途
自原始人類觀察發現到蠶極具特色的生命形式,並且將之與天地鬼神聯繫在了一起,將蠶當做了可以與神明溝通的紐帶,由此開始了將蠶運用到了祭拜鬼神的禮儀之中,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夏商周時期,祭祀禮儀便開始走向成熟,其中在周朝以前,絲綢以及製品是被直接當做祭品供奉給神靈,並且在舉行祭禮時,祭禮人員是身著絲質衣物的,且這種祭禮有著較為濃厚的宗教色彩。
而到了周代以後,祭祀禮儀及其制度變得更的完善,祭祀的對象、地點、祭品規格也有了詳細的規定,此時絲織品不僅是當做祭品祭拜神靈,還用來在親人去世後一段時間內再次祭祀;在祭祀服裝方面,絲綢的用量及顏色也有了區別;另外還盛行了將祭祀過程記錄在絲綢製成的帛布上,以此來希望神靈看到對他祭拜時的用心。
三、蠶絲在先秦時期的廣泛運用及快速發展完善後對社會的發展的重要影響
在先秦時期,禮儀規範及制度對於治國安邦有著重要作用,而絲織品作為一種廣泛運用的材料,對社會層次結構也有著鮮明的表現,從衣服服飾上表可以看出,只有身份最貴的人才可以大量使用絲綢,而平民百姓只能負責養蠶以及製作蠶絲,由此可見,絲綢製作的服飾彰顯了社會的等級秩序,讓社會更加明顯的區分開來了三六九等。
除此之外,絲綢還作為了分封嘉賞的重要物品,在分封諸侯以及獎勵有功之臣時,統治者都會以絲綢作為嘉獎,由此彰顯了統治者的最高地位,絲綢賞賜是先秦時期極為重要的等級鞏固和顯示權利的方法。
絲綢還作為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交往禮物,有效的鞏固了國家間和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使得社會與國家的禮儀規範更加的全面,極大地促進了時代的發展,並且成為了後世朝代所借鑑學習。
而絲織品的廣泛發展也帶了絲綢工藝的快速發展,為後世的刺繡等藝術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而作為紀錄時代的文字又在絲綢上有了很好的發揮,作為書寫材料的絲綢帛布從而促進了後代的史學研究和書法發展;並且還促進了其他藝術方面的發展,例如繪畫、刺繡、絲織工藝品等領域,為我國的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四、結論
自原始人類第一次發現蠶從蠶繭中出來後,便對生與死有了他們的認知,從此開始將蠶這種有著靈性的物種進行養殖,並且逐漸的對蠶絲有了越來越多的應有。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社會禮儀制度的發展歷程以及起源,而正是有了這樣的禮儀文明,國家的發展才有著越來越繁榮昌盛,而不是像遠古時期的人們一樣活在一種較為原始野蠻的環境之下,而現如今的我國作為禮儀之邦,更應將這裡面積極的部分加以吸收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