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黃鱔賽人參:有聲有色有滋味的響油鱔絲,3招制勝

2020-12-14 澎湃新聞

端午黃鱔賽人參:有聲有色有滋味的響油鱔絲,3招制勝

2020-06-25 1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淘最廚房·某A 淘最廚房

都說「端午黃鱔賽人參」,夏天是鱔魚最肥美的時候,趕著時令姆媽一定會應著菜場阿姨的吆喝聲順帶著兩條回來。

鱔,南北兩派各有各的叫法,就連吃法也大有不同。要是遊到江浙滬一帶的鱔魚們,下場只有一個!

響油鱔絲,儂吃伐?

手拿小刀一捏一划,動作乾淨熟練,給鱔魚去骨交給手巧的江南人根本不是事,幾秒鐘就把鱔魚安排得明明白白。

剔下來的鱔魚絲,濃油赤醬就是它最高的禮遇。再淋上一層熱油,最性感的聲音不過在此,聽著滋滋的聲音米飯都能多來兩碗。

再搭配上時令的茭白,爽脆的茭白和鱔絲的軟嫩相碰撞,口感升級。搓搓手期待今日份下飯神器!

一起跟著滬上神廚 徐銘恩大廚 學起來!

別多說別多問,秘方往下看

做一份爽滑不腥的鱔絲,

其秘訣有三!

注 意 啦

-❶-

首先,你要備齊以下這些「料」

食材準備

主食材:鱔絲 茭白

輔料:老抽 豬油 薑絲 澱粉 薑末 蔥白 蠔油 胡椒粉 鹽

-❶-

然後,請記住以下這些「細節」

製作步驟

鱔魚直接找菜場阿姨幫忙處理,切成4.5cm-5cm的長度。鱔絲一定要現吃現劃,新鮮的鱔絲口感更加爽滑。

以下計量單位:

以右圖中的勺子大小為準

1湯匙 = 15ml水

01

處理鱔絲

想要鱔絲口感順滑不腥!

秘訣①:過油!

店裡會用小半鍋油,在家的話大廚建議3勺就夠了。

開中火,油溫冒青煙的時候就可以下鱔絲了,焯油時間30秒!再加入茭白絲,炒至金黃色出鍋待用。

正確示範如下▼

02

下鍋翻炒

先煸料,後加鱔絲

這樣去除鱔絲腥味的秘訣②!

加入2勺豬油,1勺薑末,2勺蔥白和1勺蠔油。

鱔絲茭白下鍋,加入半勺清水和2勺老抽燒制3分鐘,再淋上1勺薄芡,不斷翻炒。

接下來這個環節不可遺漏:

淋1勺明油!

☝��防止醬汁冷卻後結成塊,影響口感。

這時候可以出鍋裝盤了,

別饞嘴,還差最關鍵一步:響油!

03

響油

鱔絲不腥的秘訣③:加胡椒粉!

加入1勺薑絲,1勺蔥白和1勺胡椒粉。

油燒至青煙冒起的程度就可以下鍋淋油了。

這道響油鱔絲隨著一聲刺啦滾油的爆裂聲正式出爐。趕著熱夾上一筷子,嫩滑的口感軟糯鮮香,在舌尖慢慢回味還帶著點點蔥香。

趕緊趁鱔魚最肥美的時候炒上一盤,只可惜米飯又遭了秧

原標題:《有聲有色有滋味的響油鱔絲,3招制勝!》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響油鱔絲,端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34)

相關焦點

  • 小暑黃鱔賽人參——話說「幹煸鱔絲」
    我毫不客氣地點了一道「幹煸鱔絲」,一則因我喜食鱔魚,二則也為專欄文章尋找素材。鱔魚,又稱黃鱔,善魚、長魚等,古稱鱣、鱔。生活於稻田、池塘、河溝中,四季均產,小暑前後最肥美。鱔魚全身營養價值較高,每百克黃鱔含蛋白質18克,脂肪1.4克,磷206毫克,鈣42毫克,鐵2.5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黃素0.98毫克。
  • 「滋味」小辰光,爸爸就是這樣做響油鱔絲的!
    說起小時候那些令人咽口水的美食,有一道菜一定會引起大家的共鳴,那就是響油鱔絲。新鮮的鱔絲,滾燙的熱油,當熱油澆上去的那一刻,響聲伴著香味瀰漫在空氣中經久不散。今天小布的網友就給大家推薦了一道自己爸爸製作的響油鱔絲,一起來看看吧~響油鱔絲- 材料 -黃鱔、大蒜、生薑、白酒、生抽、鹽、白糖- 做法 -
  • 小暑黃鱔賽人參,韭菜炒鱔絲,比鹽城八大碗之一「軟兜長魚」好吃
    民間自古就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黃鱔(又稱為長魚)以小暑前後最為肥美,大小以筆桿粗細最佳。此時正值小暑時節,是我們吃黃鱔(長魚)的好時候。黃鱔最有名的吃法是「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家鄉鹽城「八大碗」之一,屬於淮揚菜中最負有盛名的一道名菜。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美味佳菜,黃鱔魚肉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非常使人喜歡,贊口不絕,悠久流長。
  • 響油鱔絲教你新家常做法,鱔絲滑嫩,鮮香入味,健康又營養
    黃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是非常的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質以及多種維生素,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黃鱔的做法很多,清蒸、紅燒、爆炒、響油等等,我比較喜歡的是響油鱔絲。響油鱔絲,做好這道菜也需要掌握小技巧,鱔絲要大火快炒,縮短鱔絲的烹飪時間,更好的保持鱔絲的鮮嫩口感,出鍋後撒上蔥花,然後淋上燒滾的麻油,以響油激發出鮮香味。不過別看這道菜就是炒個鱔絲,淋個熱油,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想要做好,還是比較有講究的。下面就將響油鱔絲的具體做法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 小暑黃鱔賽人參  鱔筒燒肉也銷魂
    再過幾天就是小暑了,一年當中,小暑前後的黃鱔,最為肥美。因此在端午節小長假,先買了幾根黃鱔打打牙祭。說起黃鱔,冬蟄夏出。冬天蟄伏,春天開始攝食,到小暑前後,已經積蓄了大半年的能量,此時的黃鱔刺少肉厚,滋味正濃。
  • 這是一道有聲音的菜,鮮香嫩滑的響油鱔絲,好吃做法不複雜
    說起家常菜,大多可能已經做膩了,雖然做法換著花樣,但是還是想多嘗試些不同的食材,那麼黃鱔應該是大部分朋友吃過,可是沒有在家做過的主角,黃鱔具有調節血糖,補虛益氣,益智補腦等功效,而且鱔絲嫩滑也沒有刺,是一道非常不錯的食療菜餚,今天將做法分享給大家。
  • 響油鱔糊,鱔絲上裹著濃稠的調味料,整盤菜吃完,盤底也不留湯汁
    響油鱔糊說起黃鱔,現在人們馬上就說這貨是吃避孕藥的,其實這是多年的謠傳了,黃鱔不知背了多少年的黑鍋啊。所以很多喜歡吃黃鱔的人有時也會猶豫一下!那好吧,正好超市裡有賣野生的黃鱔來做一道響油鱔糊吧。那麼夏日裡為什麼可以吃點黃鱔呢?
  • 端午黃鱔賽人參!吃黃鱔的6個好處和4個禁忌都需了解
    端午節不僅僅吃粽子,有些地方還有吃「五紅五黃」的習俗,黃鱔就是「五黃」之一。端午前後,在溝渠、小河以及田埂邊的泥洞或石縫中,都可以抓到黃鱔。古人講究「不時不食」,而這個時節的黃鱔最肥美、肉質最嫩,不僅吃起來味道好,對身體也有較好的滋補效果,所以民間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 小暑黃鱔賽人參
    有句俗語說:「小暑黃鱔賽人參」,意在讓人們在小暑節氣前後多食用黃鱔,從中醫角度來講,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等作用。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黃鱔在魚類中屬於熱量較低的那種,和紅色肉類比熱量就更低了,但所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卻一點也不低,所以也較適合天氣炎熱時食用。
  • 這三道菜美味可口,有道菜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這三道菜美味可口,有道菜 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幹煸黃鱔幹煸黃鱔是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是鮮活黃鱔500克、芹黃100克。選肚黃肉厚的鮮活黃鱔剖腹去骨,斬去頭尾,切成約8釐米長、筷於頭粗的絲。炒鍋置火上,下素油燒至200℃,下鱔魚絲煸至水分基本揮發後,烹入料酒。移偏火上略焙約3一4分鐘,然後移正火上提鍋煸炒,並下豆瓣煸至油呈紅色,下姜、蒜絲炒勻,加鹽、醬油、芹黃稍炒,淋少許醋和麻油和勻,起鍋裝盤,撒上花椒麵即成。為經濟性食用魚,一般以活魚販售,市場上的黃鱔多是人工養殖,以南部養殖較多。在臺灣多以切片油炒食之;在華人地區視為補血強壯劑。
  • 夏日黃鱔「賽人參」,端午節期間鮮嫩肥美,吃它正當時,別錯過
    夏日黃鱔「賽人參」,端午節期間鮮嫩肥美,吃它正當時,別錯過迎來夏至節氣,今年夏至節氣過後,就是端午節了,天氣那麼熱,讓人心煩意燥的。但這個時候,有一種食材最肥美了,它就是黃鱔。經過春天的覓食,到了夏至過後,黃鱔達到了一年中最肥美的時刻,端午節期間吃黃鱔是一種享受,而且民間還有端午節吃黃鱔的習俗,鮮嫩肥美,吃它正當時,別錯過。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人們對節氣養生都很有研究,正所謂冬有冬補,夏有夏補。而在河鮮食品中,有「夏令之補,黃鱔為首」的說法,因為這個時候的黃鱔肥美,營養價值高,所以民間還有「夏日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 原汁原味| 劃鱔絲,原來就要半死不活的
    老蘇州有說法,「小暑黃鱔賽人參」。但黃鱔未必要等到暑熱天才吃,每年清明過後,天氣轉暖,黃鱔開始大量上市,直到十月底。此時段的黃鱔肉質最為肥美。之後開始減產,再到來年回暖。這會兒是吃黃鱔的好時候,蘇州人又深知黃鱔的營養價值好比甲魚。菜場裡劃鱔絲、開鱔背的開始忙碌。
  • 小暑養生|黃鱔賽人參,飲食有三寶
    1、黃鱔 俗話說,「小暑黃鱔賽人參」,各地經典菜餚幾乎都有以黃鱔為原料的。黃鱔生長在水岸泥窟之中,最滋補、最味美的莫屬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另外,這個時期往往是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溼性關節炎等疾病的緩解期,根據冬病夏治的說法,此時用黃鱔滋補更能起到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的作用。
  • 小暑 |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小暑鱔魚賽人參,萬戶候教您這道黃鱔料理滋補過夏
    小暑節氣正是品嘗黃鱔的最佳時節。入夏之後,黃鱔體壯而肥,進入產卵期,其滋味愈加鮮美,滋補功能也達到高峰期。民間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中醫認為黃鱔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溼、強筋骨等作用。
  • 響油鱔絲,紅燒扎肉、糖醋小排……褲腰帶崩壞了都要吃的「金山堰菜」,你都嘗過嗎?
    其中聚興樓菜館名氣最響,其招牌菜有響油鱔絲、醬排骨、紅燒扎肉等。到了19世紀30年代,有顏馨記、潘順興、復興館3家酒菜館在金山遠近聞名,其中復興館製作的美味菜餚,口味最為地道。之後,姚石子在復興館宴請南社創始人之一、政治詩人柳亞子,柳亞子品嘗鱔魚之後大為稱讚,並賦詩一首,張堰鱔絲名揚淞滬。風雲激蕩的時代,古鎮土菜相遇風流人物,成就了土菜前世今生的傳奇。隨著時代的發展,幾經坎坷,但以響油鱔絲為代表的「金山堰菜」仍被發揚光大,是中國江南菜餚烹飪發展史上的活標本。金山堰菜,是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今已傳承至第四代。
  • 上海人的美味家常菜——黃鱔菜
    吃黃鱔定要吃新鮮的。過去,小菜場沒有劃鱔絲鱔背的服務。於是,上海人家裡,多有自製的工具:把牙刷柄一頭磨薄如刀用來劃鱔絲。炒鱔絲多用小黃鱔,大的反而肉頭松。劃鱔背取中等鱔,劃鱔筒最好是每條200克以上。1985年在江西共青墾殖場採訪,見當地制鱔方法獨特:將黃鱔倒於水泥地上,等上半天再收拾。
  • 教您做:春筍響油鱔糊,順便教你如何區分野生和人工養殖的黃鱔
    我家大廚去菜市場路上,碰到一位農民,從農民手上買了一條黃鱔,據說是野生的。六十一斤,比市場裡賣的要便宜十塊錢一斤。回家後,辣姐夫自己動手,把鱔魚活殺切成絲了。如果不會自己殺,可買市場上,讓賣家幫殺(有些菜市場賣黃鱔的肯幫忙殺的)配料準備:春筍一隻切成筍絲,大蒜切末,老薑切粒,小蔥切成蔥花。準備一個空碗,放入老抽一湯匙,生抽少許,鹽適量,白糖適量,雞精適量,高湯(開水)勾兌一個碗汁。
  • 都說黃鱔賽人參,夏天吃黃鱔有好處也要知道5個禁忌
    黃鱔也就是鱔魚,體形長而呈蛇形,黃鱔的體表裸露潤滑而沒有鱗片,且富含粘液,所以黃鱔可以說是滑不留手,是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黃鱔是夜行性魚類,白天在多腐殖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晚上出穴覓食,一般來說捕捉黃鱔也是在夜間。
  • 黃鱔用這個土法燒,材料簡單做法贊,配米飯最絕,連湯都不剩!
    端午吃黃鱔,在農村裡,這是一道必上的家宴菜,而每家的做法雖然不同,但總體都是鮮香美味,我們回去過端午,當然也品嘗到了絕對的家鄉味!在當地燒黃鱔,一定會搭配毛豆一起紅燒,鮮上加鮮,因為剛剛上市的毛豆,隨手一撥,透著無比的新鮮~老人們說:端午吃黃鱔,賽過人參,大補的!從營養學上來說,黃鱔和紅肉類食物相比,蛋白質含量高,熱量卻比較低,大人小孩都宜!
  • ​上海閒話 | 上海人的黃鱔菜
    請品味第一道美餐:黃鱔菜。‍黃鱔是上海人的家常菜,也是一隻當家菜,在物資匱乏的日子裡,更是只拿得出手的硬菜。記得小毛阿姐說,在婆家吃了條一斤三兩的大黃鱔。稀罕的大黃鱔要清蒸,原汁原味出自如雲似霧中,入口更顯肉頭的鮮美。平日裡,燒大黃鱔少,家裡燒黃鱔是與餐館一樣的「老三篇」:炒鱔絲、炒鱔背、炒鱔糊。其實,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黃鱔菜也不過三道:鱔絲羹、炒鱔、段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