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熱愛閱讀,我想你一定聽說過「單讀」。
第 231 期豌豆莢設計獎,我們頒給了這款由單向空間出品的應用。它推崇所有好的寫作,無論它關於的是文學、知識、時代還是人物。
和你習以為常的碎片閱讀不同,單讀的內容往往是動輒四五千字的長文章、半小時的電臺、或是十幾分鐘的完整視頻 —— 怎麼看它都像是在故意逆著這個時代的習慣做事情。
用創始人許知遠的話來說,「你可以通過沉靜的閱讀、嚴肅的內容,來聆聽這個世界上最清醒的聲音」。
單讀的主色調為黑色,寓意取自「白紙黑字」。設計師認為「字」的顏色屬性為黑,黑色內斂、沉穩、靜謐,這與單讀「沉靜閱讀」的內容定位是一致的。
在單讀裡,你可能每天都會和博爾赫斯、狄更斯見面 —— 編輯們選擇了一些他們喜歡的文學大師照片作為 App 的開屏畫面,有時也會根據熱點,臨時跟換一些有意義的照片,比如剛剛去世的 David Bowie。
每天第一次打開單讀,你會看到一頁當天的日曆,寫著拜倫的詩句或是卡爾維諾小說裡的一句話 —— 這就是在讀者中已經小有口碑的「單向歷」。
你在單讀中看到的單向歷可能和紙質版單向歷的內容不同。對此,單讀團隊表示「我們會根據 2016 年真實發生的事情靈活調整單向歷的內容。畢竟,做這個產品的初心就在於,生活的奇妙在於未知,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提供多一種可能性。」
早上八點,在床上或地鐵上,看完一篇奧爾罕帕慕克的新作;
午休時刻,看一段紐約大學新媒體教授 Clay Shirky 的訪談視頻;
臨睡前,聽一段許知遠朗讀江國香織作品的音頻;
我們希望讀者在一天的任何時刻都可以打開單讀,可能一共也不會花去半小時的時間,但精神上會比閱讀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得到更大的充實。
很難想像,一個只開發了一個月的 App,在上線第三天就獲得 App Store「優秀新應用」的推薦;又只花了一個月,就獲得 80 萬用戶與數萬條互動反饋。
它是「單讀」,一款為你尋找這個時代最好的寫作的 App。
2006 年初,媒體人許知遠和另外 12 位同樣供職於媒體的朋友一時興起,決定「把巴黎的左岸搬到北京的圓明園」,每人出資五萬元,創辦了「單向街」這個品牌。
在工作之餘,他們還希望搭建另外一個平臺,可以為讀者尋找這個時代最好的寫作,把漢語世界最好的寫作傳遞給讀者,然後有了「單讀」這個應用。從一開始,創始團隊就沒有太多商業化的想法,也沒有預期它能成為一個大眾層面閱讀的產品。
創始團隊裡,大部分人都有傳統媒體的運營經驗,曾經創辦和供職於國內口碑不錯的雜誌,比如《生活》和《三聯生活周刊》。相較於紙媒,App 可以和讀者進行及時並深入的互動,也更加富媒體化,承載音頻和視頻內容。
「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
單讀喜歡用毛姆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
單向空間的合伙人張帆告訴豌豆莢設計獎,「閱讀世界」是單讀的定位,希望人們通過閱讀來理解和認識外部世界,同時也保守我們自己的內心 —— 這也是「避難所」的意義所在。
到目前為止,單讀已經匯集了一百多位國內寫作者,包括非虛構和虛構題材。他們除了金宇澄、李娟這樣的著名作家,還有許多供職於各大媒體的優秀的非虛構寫作者 —— 這些內容來自於 2013 年開始出版的紙質雜誌《單讀》編輯部,而單讀 App 的編輯團隊會再做一輪篩選。
為了更加貼近讀者日常的閱讀需求、讓移動端的閱讀更加無障礙,單讀 App 裡大多是敘事性更強的內容;而更富於知識性和思想性的內容,則會出現在紙質版《單讀》上,繼續維持它沉靜、嚴肅、深刻的調性。
「為閱讀服務」的設計理念
「為閱讀服務」是單讀最重要的設計理念。在設計過程中,單讀不斷在做減法,防止因為過分繁瑣的設計而喧賓奪主,幹擾用戶閱讀深度內容。
在之前幾個版本的設計中,首頁和文章頁的互動、評論、分享功能都在頁面上直接展現 —— 但在最終的版本,設計團隊為了突出整體的閱讀體驗,犧牲了一些直接評論等互動功能,放棄傳統的「多而全面」,轉為嘗試「少而簡潔」。
在文章頁設計上,設計團隊嘗試了類似雜誌的排版風格,突出文章摘要,希望這樣的形式有助於用戶在移動端閱讀長文章時,有清晰的內容分割和閱讀體驗。
在單讀在 1 月 28 日更新的版本中,上線了兩個用戶強需求的功能:調整字體大小和音頻下載。後續的版本在 UI 設計和內容選擇上,也會在滿足用戶需求和舒適的閱讀體驗的前提下,繼續探索。
最後,我們以許知遠送給「豌豆莢設計獎」讀者的一段話作結:
我們知道,每日的閱讀與收聽並不能給大家的日常生活帶來飲食、交通、購物方面的便利,可是這些內容對靈魂有共鳴的人而言是另外一種必需品,是永遠渴望抵達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