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名稱而言,「黃山」較之「徽州」也不算多土。傳說軒轅黃帝在此地煉丹得道,故後人將黟山改名為黃山。如此說來,黃山這個名字還挺大氣的。如果說黃山名字土,難道像張家界把「乾坤柱」改成「哈利路亞山」就洋氣了嗎...
一、古徽州範圍
徽州是個寬泛的概念,包括皖南、贛東北等有徽文化的地方都能這麼說,徽學亦如此。狹義上徽州地名應該是指古代的徽州府,是指休寧,歙縣,祁門,績溪,黟縣,婺源這六個縣,被稱之為徽州的一府六縣。
上圖大致為明清以來 皖南南部 部分區域的行政區劃,其中彩色區域即為古徽州傳統管轄範圍(之所以標出北邊三個縣是因為後文要提到)。圖中數字分別指:
「1」是現在的湯口鎮,曾用名為黃山鄉,是黃山的南大門,過去長期屬於歙縣。
「2」是現在的徽州區,是包括巖寺鎮在內的幾個鄉鎮,過去長期屬於歙縣。
「3」是現在的屯溪區,過去長期屬於休寧縣。
自從宋代將歙州改名為徽州後,上述的一府六縣的區劃維持的時間長達800餘年,且中間雖然朝代更迭,卻也沒發生過什麼變化。可以說,徽州這個名字和它的區劃長期以來深入人心,為人們所習慣。這也是現在大家想把名字改回徽州的原因之一。
二、婺源脫皖事件
說到改名,就不得不說婺源脫皖,婺源脫皖意味著徽州長達近千年的穩定區劃被破壞,也使得後來改名時減少了顧忌。
婺源脫皖共有兩次,都發生在建國前。
第一次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4年,蔣介石為「剿匪」需要,曾劃婺源歸屬江西,卻遭到社會各界、婺源人、徽州人的反對,最終迫於壓力,於1947年將婺源重新劃歸徽州。
婺源第二次脫皖是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中二野控制了婺源而三野控制了徽州其他縣,最終二野在行軍中把婺源管轄權交到四野手中,四野又轉交到江西方面,徽州方面派人來接收時已經晚了,從此婺源歸贛,不再屬於徽州。
婺源第二次脫皖時,由於當時時局混亂,民眾有沒有回皖相關的訴求,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三、徽州專區/地區的範圍
新中國成立後長達幾十年時間,安徽的行政區劃變動特別大,在此不再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在網上搜索「安徽歷史地圖冊」,那段時間的行政區劃完全能讓人耳目一新,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是五十年代的」超級大蕪湖「和」超級大蚌埠「。
為了切題,我就從1982年說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曾設有「地區」這一行政區劃(介於省和縣之間,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地級市),其中在安徽南部就有「徽州地區」。1982年的徽州地區見下圖:
這一時期的徽州地區比早先的古徽州要大得多,除了原徽州五個縣外,又新增了石臺(過去的石埭縣主體)、太平和旌德三縣。順便說一句,這些周邊縣雖然歷史上不屬於古徽州直接管轄,但也屬於徽文化的覆蓋區域。
這時的屯溪市(縣級市)由1976年恢復設立,已是徽州地區委所在。
四、小黃山市的建立
1979年,總設計師登黃山後,在「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口號下,於1983年,將歙縣的黃山鄉(圖中「1」表示的區域)改名為湯口鎮,並將其劃給太平縣,同時又將太平縣改為黃山市(縣級市)(此後縣級黃山市我統稱為小黃山市,地級黃山市稱為大黃山市),這樣一來,1983年的徽州地區就成了下圖這樣了:
注意湯口鎮此時已被劃到小黃山市了。
由於種種現實利益之爭,黃山作為當時徽州地區的一塊香餑餑,而小黃山市人口稀少(僅十餘萬人),在黃山旅遊興盛之初,小黃山市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實惠,而徽州地委卻得不到好處。
同時,當時的地委和省委之間也存在分歧。省內很多文件不經過地委直接傳達給小黃山市,也是激化矛盾的一方面。
前面說過,小黃山市人口少,管理也難免不周。加上當時的旅遊業作為新產業,很多領導沒有轉變思路。我小時候曾聽說過一個故事:
小黃山市的甘棠鎮和耿城鎮交界的(即黃山北大門)的十字畈是巨大的平原,這在山林遍布的皖南山區是比較難得的。當時曾一度打算在該處修建飛機場,然而當時的縣級市的領導認為,農田修機場太可惜,於是遂不同意。這也使得小黃山市錯過了千載難逢得好機會。
正因為上述種種情況,加之當時整個徽州地區的旅遊管理混亂不堪(其實現在也混亂不堪),地委一直吵到中央,徽州改革就勢在必行了。
五、大黃山市的建立
1987年,小黃山市、縣級屯溪市同時被撤銷,設立了大黃山市取代了徽州地區,原縣級屯溪市改名為屯溪區,小黃山市改名為黃山區,原歙縣西部的巖寺鎮等四鎮三鄉單獨劃出來,成立了徽州區。
同時,原徽州地區的旌德縣和績溪縣劃歸宣城、石臺縣劃歸池州。
這樣一來,大黃山市面積較於徽州地區嚴重縮水,只包括古徽州的四個縣、屯溪區(和一個黃山區了。見下圖:
這樣的區劃一直至今,徽州也改名為黃山市,從此在官方行政歷史上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個驢頭不對馬嘴的徽州區。
其實上述事件的過程極其複雜,加上由於將徽州、黃山的地名的濫用,導致地級黃山市、縣級黃山市、黃山區、黃山風景區、徽州、徽州地區、徽州市(最初徽州地區改名後的設立目標,後未成功)、徽州區等等這些稱呼把人搞得稀裡糊塗。
六、太平縣
因為下面要單獨說一說現在黃山市中唯一一個不屬於古徽州六縣的地區,即黃山區(太平縣,縣級黃山市)。即使黃山區設立已有幾十年,但是在民間,大家仍將其叫作太平縣。太平縣在唐朝設縣,古代多數時間屬於寧國府,宣州等管轄。
由於黃山在過去屬於徽州和宣州的分界,有徽宣邊界之稱(其中主體在徽州),所以太平一直與徽州交界,受其影響極深。建國後,太平縣多數時間隸屬於徽州地區。
1983年,在成立縣級黃山市時,考慮到以後黃山的統一管轄,將歙縣的湯口鎮(黃山鄉)劃到太平縣,成立一個縣級黃山市,太平的名字從此在官方不再有。到了1987年,縣級黃山市撤銷,成立地級黃山市,縣級黃山市改為黃山區,地級黃山市的治所在屯溪區。
總而言之,徽州改名黃山無非是爭奪黃山管理權的問題。改名後,從此徽州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