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說牙刷是明朝發明?錯!受印度影響在唐末即已出現

2020-12-21 李連利坐古談今

張維迎在北大2017屆畢業生典禮的演講中有這麼一段話「(中國人的)最後一項(影響世界的發明)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項重大發明。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印度在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的刷牙方式——咬碎柳枝,用柳枝蘸藥刷牙

有限度支持張維迎的演講

本人對張維迎的演講內容所透露的主旨:即中國的創新能力不足,過去的發展經驗很多是低層次的觀點,我是支持的。但同意他的主旨並不等於他的全部。

他所舉的例子,我就持保留意見。而且有些話說得太滿,例如養活中國人全靠化肥,把農業專家們的貢獻抹殺了。但我不會辱罵他。我只會認為:他是在用極端語言來警醒某些人,話雖絕對但也有些道理。

明孝宗

如糧食問題與化肥,如果你說你不擔心你吃的有無化學製品、化肥等,我只能說你不是老百姓。當然,他說的有些絕對,但是在如今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在網上比較高的情況下,容不得人家說不好。

其次,我聲明我對張維迎的支持僅限於這個演講。我是學歷史的不是學經濟學的,因為,他涉及了歷史所以才引起了我的注意和興趣,才寫了這篇文章。純經濟問題我也不懂,我也就不會關注。

張維迎所引述的資料都來源於英國人,這就需要辯證地學習。

外國人寫的東西視角比較獨特,給人以一種清涼的感覺。但是,他畢竟不是中國人而且中國文化相對其他三個古文明來說更不容易理解(主要是文字上)。所以,他們的許多結論都不符合歷史。但是,這對於理性的人來說,這並沒什麼不好。你在學習的時候自然要有自己的想法。

當然,書讀的不多,沒啥理性的人肯定對我說的無所謂。發明、發現、科學研究這些意思是不同的。

牙刷誕生於大唐

張維迎把牙刷發明的時間推後了六百年,根本不是1498年,15世紀。而是在唐代,也就是9世紀的唐朝,牙刷就存在了。請注意,我說的牙刷可是和現代牙刷,在形制上基本相同的牙刷呀。

當時的牙刷主要是骨質、獸角、竹木等材料做柄,在一端鑽孔兩行,然後種上馬尾。鑽孔越少越說明牙刷越古老,遼代和北宋的牙刷一行12孔居多。唐朝特別是晚唐的牙刷更少一些。當然,這也是靠皇家和普通有錢人的區別,皇家工藝技術更高超,那麼刷孔就更多些。

當時的牙膏的主要成分是鹽、金銀花、藿香、茯苓等,常常是將它們放在一起熬製。對於一般家庭和小富之人來說,牙膏容易得到,牙刷卻成本比較高。所以,牙刷如果沒有也沒關係,用手指揩或者用布裹著木棍擦也行。別小看裹布用手指擦這種行為,直到16世紀歐洲人還這麼幹呢。

牙刷的出現首先要感謝印度和佛教傳入,佛教傳入時引入了清潔牙齒的做法,之前和之後幾千年,中國人對牙齒的保護大多是漱口和叩齒。孫思邈還專門寫過扣齒百下的好處,當然,現在有時候我們也這樣做牙齒保健操。

印度的方式是把柳枝咬破利用柳枝纖維刷牙,當然你得放上鹽或其他東西。當然,每次嚼完就扔掉,比較麻煩。因此,這種方式沒有被中國人廣泛接受,在本土佛教界則有一些人接受了。例如玄奘在《大唐唐西域記》亦日「饌食既訖,嚼楊枝而為淨」,還是當做稀奇的事情。

晚唐時期牙刷的出現,是否受了印度的影響不得而知。

北宋牙刷被抑制,南宋受到歡迎

北宋時期,因為僧人刷牙現象增多,再加上對傳統信仰的浸染,刷牙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當時的一些學者對此表示反對,例如周守中寫的《養生類纂》「早起」中說:「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今時出牙者,盡用馬尾灰,蓋馬尾能腐牙齦」。強烈反對在早晨刷牙。

那麼,應該怎樣保護牙齒呢?漱口——早漱口不若將困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

因此,北宋時期的牙刷並未普及。然而,與此相反,遼國卻對牙刷的接受程度比北宋要高。至今遼國牙刷已經發現100多件,可以分為圓柱狀細柄型、扁板狀寬柄型。每類型又分為小類,至少有16種以上類型的牙刷。

當時光進入南宋後就大不一樣了,南宋時期的吳自牧在描寫杭州生活的筆記體專著《夢粱錄》第十三卷就寫道:「諸色雜貨中有刷牙子。」「鋪席」一節羅列臨安的著名店鋪,其中就有「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等專門刷牙的店鋪。宋朝時期的牙刷,高端材質為虎骨、象牙、驢骨。之後是各種獸角。最後才是竹木。

不管怎樣,牙刷的價格比較貴,一般人無法承受。即使到了元代,一隻牙刷足有一兩金子。其詩如下:

元代末年郭鈺(13l6一?)所作《郭恆惠牙刷得雪字》一詩:

老氣稜稜齒如鐵,曾咀奸腴噴腥血。

倦遊十載舌空存,欲挽銀河漱芳潔。

南州牙刷寄來日。去膩滌煩一金直。

短簪削成玳瑁輕,冰絲綴鎖銀駿密。

朱唇皓齒嬌春風,口脂面藥生顏色。

瓊漿曉漱凝華池,玉麈晝談灑晴雪。

輔車老去長相依,餘論於君安所惜。

但當置我近清流。莫遣孫郎更漱石。

古印度牙科

但因為遼宋金時期的牙刷太貴,牙刷在民間一直無法普及。這也是外國人看到明朝皇帝用牙刷驚訝的原因,在民間因為貴買不起,用得少、看不見。

朱元璋為何放棄濟州島?為了讓李氏朝鮮徹底離開北元

民族英雄鄧廷楨之子、陝西巡撫鄧爾恆竟被殺劫殺,有何陰謀

清朝是小政府治國?縣衙內在編不足30,不在編者何止百倍

相關焦點

  • 現代牙刷是一個中國皇帝發明的?!
    不過,以前人們雖然意識到了牙齒健康的重要,但手頭卻並沒有牙刷。《史記·倉公傳》中記載說「食而不漱」會引發齲齒,《禮記》中說:「雞初鳴,鹹盥嗽」,早起用淡鹽水漱口是保持口腔清潔的重要手段。除了漱口之外,古人清潔牙齒主要用手指和柳枝。
  • 中國人刷牙簡史:最早發明了牙刷,比西方早幾百年!
    阿迪斯將這些豬毛插入骨頭上的小孔中,並嘗試用它來刷牙,於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牙刷就誕生了。不過,那個時代的英國人,顯然對古代中國如何刷牙缺少認識,實際上,是中國人發明了最早的牙刷。而關於中國古代牙刷的出土文物,則就更多了,而且時間更早。1954年,在內蒙古赤峰出土的遼朝時期的附馬衛國王古墓中,發現了兩把與現代牙刷樣子十分相似的「骨刷柄」。這兩柄牙刷,雖然毛束均已不復存在,但在牙刷頭部均有清晰完整的兩排共8個植毛孔。
  • 美國列舉了300項人類偉大發明,其中牙刷是明代的一位皇帝發明的
    牙刷這個東西遍布了全世界,世界上的人人都在用著,可是說到它的發明者,大家估計有點有迷糊,有時候不查百度還真的不知道。牙刷的歷史最早出現在南宋,在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是用樹枝和竹子來清潔牙齒的。我國直到改革開放的時候,牙刷這個東西才普及到了人民之中,成了人人家居必備不可缺少的一件重要工具。說到他的發明者,那可就出名了,他是明朝中期的一位皇帝,創造出牙齒只是一件小事,他最出名的事情是他一輩子都奉行這一夫一妻制度,直到死後,他們兩個也是葬在一起,是古代皇帝中一支比較耀眼的奇葩,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誰了吧?
  • 原來帶毛牙刷最早是中國發明的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受印度佛教傳入影響,我國古人開始學習使用楊柳枝揩齒,楊柳枝被稱作齒木。除了楊柳枝,槐枝、桃枝和葛藤也用作齒木。 到我國宋代時,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牙刷的雛形。 在當時,已有專門製作和銷售植毛牙刷的店鋪。
  • 有正史為證,第一支牙刷是我國一位皇帝發明的,能收取專利費嗎?
    有殺人成性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玩姐弟戀的朱見深,有喜歡做木匠活的朱由校,還有不住皇宮,住在動物園的朱厚照……但是有一位明朝有一位皇帝卻值得一說,他不但皇帝本職工作做的好,更是個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社會主義好青年。最主要的是現在我們人手好幾隻的牙刷,就是他研究出來的,簡直是個發明家啊!
  • 我們平時用的牙刷一開始竟然是這位皇帝發明的!
    小編之前在網上看過這樣的一篇報導,說的是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8年,人類創造了一千多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源自中國的有三十項。但是中國的這三十項都是發生在公元1500年之前的事情,而最後一個就是在公元1498年發明的牙刷!
  • 外國人用尿漱口,中國人很巧妙還發明了牙刷!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用濃茶漱口的習慣,據蘇東坡《漱茶說》記載「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即去……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已。」但是光漱口,頂多也就是去除口腔內的味道,有許多食物殘渣依然會殘留在口內,沒什麼卵用啊,那要怎麼辦呢?
  • 明朝歷史上英明的皇帝!
    明朝歷史上英明的皇帝!老皇帝在梳頭的時候對給他梳頭的張敏說,自己已經老了但是卻沒有個兒子,張敏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就哭著對老皇帝說了他還有一個孩子的前因後果。在他的帶領下明朝一反之前江山不穩,民間怨聲載道的現象,就連錦衣衛和東廠都改變了辦事風格,他在位時期的幾位東廠的首領也是唯一沒有濫殺無辜的首領。朱佑樘有自己的努力把一個國力紊亂,千瘡百孔的江山救了回來,為明朝的江山注入了一股新的生機,他執政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弘治中興。
  • 刷了這麼多年牙,你知道牙刷是誰發明的嗎?
    現在,牙刷已經成為人人必備的衛生用品了,不管是在超市還是在電商平臺,一搜一籮筐。辛勤鋪墊了這麼久,小知想說的是:刷了這麼多年牙,你知道牙刷是誰發明的嗎?皇帝發明牙刷? 他是認真的!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開始重視牙齒的保護,認真考證起來,牙刷的起源就太複雜了,不過關於牙刷的發明者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第一把刷牙是我國歷史上明孝宗朱祐樘在1498年發明的!
  • 姚樹潔:林毅夫和張維迎的異同
    與張維迎不同,林毅夫平靜為人。在學術上他磨刀礪劍,用精湛的學術成果贏得中外同行和政界的推崇和尊敬。政治上,他採用『無為而治』的策略。在中國,除了守住他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山頭,把它做大做強,他從來不願意進入中國的官場。應該說,林毅夫的這種大智慧才使他終於修成正果,在中外經濟學界創造了人人皆知的佳話。  說起來,林毅夫和張維迎都是我20多年來的好友和熟人。
  • 林毅夫VS張維迎:一場產業政策的「世紀之辯」
    「世紀之辯」現場,林毅夫、張維迎如何交鋒?  造勢已久的「世紀之辯」終於在11月9日於北京大學朗潤園拉開序幕,這不是林毅夫與張維迎的第一次交鋒,也應該不是最後一次。「有一段時間,『基礎設施建設也應由企業家來主導』的思潮影響了拉美等後發國家,結果相當一段時間內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普遍落後,企業家的逐利性導致他們不願做最基礎的投入。」  林毅夫表示,「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在國際上領先的產業早期的研發基本都是靠政府支持的。基礎科學的革命不受企業家精神的影響。」
  • 在古代沒有牙刷,是怎麼解決「刷牙」問題的!他們會不會蛀牙?
    人類最早清理口腔的方法就是,「手指揩牙」,用手指、布料沾上一點鹽、或者其他的東西,來回揩,將停留在表麵食物殘渣清除乾淨,在沒有牙刷的時代,好像手指就比較靈活了,而且非常的合適。之後從印度有一種「牙刷樹」,稱為健齒植,刷牙一事,被記載於佛經中,可以看出古人對刷牙的重要性。佛教始於印度,他們提倡刷牙,因此暫時把印度定義為「刷牙起源地」,他們有著「不刷牙、不吃飯」的習俗。可以看出他們對牙齒真的很重視。
  • 張維迎:從「燒餅考生」到經濟學家
    他說:「中國經濟脈搏怎麼跳動,隨時在牽動著我的心。」 四年苦讀,張維迎在完善自己知識結構的同時,獲得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洞察力。張維迎主張理論研究一定要徹底,不避實就虛,更不應該向現實妥協,因為妥協是政策的問題。他的研究風格向來犀利,能抓住問題的要害和痛處。他研究問題從不一知半解,不附庸主流。或許他根本不在意主流與否,他的主流永遠是學術本身。  1994年,獲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後,張維迎回國與林毅夫合作創辦了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 張維迎:中國壞的納什均衡太多
    張維迎:簡單說,納什均衡就是一個所有人都作最優決策,沒有人願意改變它的狀態。這個聽起來還是抽象,一個更簡單的說法也許是這樣,就是說假如我們籤一個合同,如果沒有任何外在強制力的話,大家都有積極性去遵守這個合約,這個合約就是一個納什均衡。所以納什均衡是大家自覺遵守的一種協議。這個對我們理解社會或者說制度很重要。
  • 林毅夫:我和張維迎不同而和
    11月9日下午,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和張維迎就產業政策進行公開辯論。  林毅夫首先發表40分鐘的觀點闡述: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謝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格致舉辦這次討論會,特別感謝張維迎教授,我們兩個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著中國知識分子對學術研究,對國家發展的這種責任感,我們各自把自己的看法毫無保留的提出來。我想我們兩個人大概可以說是做到不同而和,因為我們其實作為朋友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對於學術又是非常認真的學者,因此有不同的看法就講不同的看法,我想也只有這種非常直接的、針鋒相對的討論,大家的學術才能夠進步。
  • 林毅夫張維迎產業政策大辯論,你需要知道的乾貨都在這裡
    在媒體上面講政府的人比較少,因為我也講一方面要有效的市場,一方面要有效的政府,好像在媒體上我只講政府,不講市場,有這麼多媒體在這個地方,我鄭重的說我是既要有市場,也要有政府,這一點我希望媒體的朋友能夠幫忙把這個完整的觀點傳播出去,不然的話一般就講張維迎是市場派,我是政府派,張維迎經濟發展要靠市場,我就講經濟發展要靠政府,你們聽到現在有沒有說經濟發展靠政府,好像沒有,我是說要有市場,但是也要有政府。
  • 林毅夫和張維迎爭論都說了些什麼?看這篇文章就明白了
    有人說,這場辯論將關乎 「中國前途命運」,無論如何,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今天,任何理性的學術討論都是寶貴而有益的。   由「產業政策」的林張之爭引發的討論  林毅夫和張維迎都說了些什麼?  近日,林毅夫和張維迎圍繞我國產業政策的爭論刷遍朋友圈。
  • 牙刷沒發明前,古人用什麼刷牙?日本人有種方法隔著屏幕都覺得冷
    隨著口腔衛生越來越受到重視,牙膏和牙刷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能擁有一口整齊健康的大白牙是每個人不懈的追求,為此在超市中,各式各樣的牙膏和牙刷琳琅滿目來迎合需求。牙膏按分類有藥物的,草本精華的,鹽白的,綠茶的,但不可思議的是,用鹽和茶來清潔口腔衛生,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熟練使用了。
  • 你以為這些食物是外國人發明的?它們卻是正兒八經的「中國創造」
    你以為這些食物是外國人發明的?但它們卻是正兒八經的「中國創造」現在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深,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聯繫越來越密切。這種交流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層次的,美食自然也不例外。就好像牙刷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會認為它一定是什麼外國貨,但其實中國人也是牙刷的發明者之一。發明者是明朝的皇帝明孝宗(1498),那把牙刷據美國牙醫協會提供的資料記載是一把是用豬鬃鑲嵌在骨頭上製成的。而牙刷一經問世,經過長時間的輾轉,大約在17世紀才傳到了歐洲,並在那裡廣受歡迎.除了牙刷之外,其實很多的食物,很多人以為是外國人的發明,後來才傳入中國的。
  • 論第一把牙刷的誕生
    唐朝的時候,人們比較喜歡用手指當做牙刷。用自己右手的中指。在遼代的一座古墓裡曾經出土過一種類似於現在牙刷的「武平」。被學者認為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實物。宋朝時期,有了牙刷的雛形。用木頭和竹子製作而成的,非常接近現在的牙刷。並且在這牙刷上還打上了兩排空洞,穿上了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