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牙齒,也是當今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牙齒稱得上「第二面貌」,不管是最基本的教練,還是上臺演講,牙齒是展現給人的第二種面貌,如果你有口臭和別人講話,別人聽都不想聽,真是因為如此,就出了很多關於牙齒的產品,怎麼美白、去除牙垢、甚至去牙醫院洗牙,都離不開兩個字那就是「刷牙」。
很多人有疑問,難道古代人就沒有牙齒方面的問題嗎?並非如此,其實從古時候開始,人們就意識到了蛀牙的問題。從考古發現的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發現,古代人用蟲和牙字代表蛀牙的問題,說明古代的人們已經意識到,蛀牙是因為牙齒裡面生蟲所引起的。這也是人們最早對於齲齒的概念。並且古代的時候對於牙齒是否美觀已經有這方面的意識了,所以他們很注重與牙齒的清潔,可是在古代,人們是怎麼刷牙的呢?
人類最早清理口腔的方法就是,「手指揩牙」,用手指、布料沾上一點鹽、或者其他的東西,來回揩,將停留在表麵食物殘渣清除乾淨,在沒有牙刷的時代,好像手指就比較靈活了,而且非常的合適。
佛教在華夏生根發芽之後,一種全新的刷牙方法傳來,在《處臺秘要》 中曾記載:
「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
之後從印度有一種「牙刷樹」,稱為健齒植,刷牙一事,被記載於佛經中,可以看出古人對刷牙的重要性。佛教始於印度,他們提倡刷牙,因此暫時把印度定義為「刷牙起源地」,他們有著「不刷牙、不吃飯」的習俗。可以看出他們對牙齒真的很重視。
健齒植,是一種嫩枝和根都是天然保護牙齒的用品,所以被印度拿來當作牙刷,可是中國沒有這種植物,他們就用一種「楊柳枝」代替,把這種植物放在水裡泡軟,用牙齒咬住一頭,在上面放上鹽,在嘴巴裡來回刷動,這就是「牙刷」的基本雛形。
說到牙刷的高度發展期,就是宋代了宋代大量醫書上都提到了刷牙的重要性,在《聖濟總錄》中,就有:
「揩理盥洗,叩琢導引,務要津液榮流,滌除腐氣,令牙齒堅牢,齦槽固密,諸疾不生也。……或緣揩理無方,招風致病,蓋用之失宜,反義為害,不可不知也。」
此時的刷牙已經和人類健康掛鈎了,如果你牙齒不健康,說明你這個人就不健康。所以在宋朝發明了很多關於護理牙齒的東西,比如牙膏,也出現了「牙粉行」,專門出售中藥配置的牙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真正意義上的牙刷,還是明朝發明的,當時的牙刷用竹板,象牙,玉製成的,在頂端打幾個小孔,把乾淨的豬鬃毛、馬尾,插進去,就形成了刷牙,這樣的牙刷和現代的牙刷非常的相似,就是材質不一樣,可以稱之為牙刷的鼻祖。和歐洲想必,中國的牙刷史比歐洲早了幾年。
【參考文獻:《禮記》、《處臺秘要》、《聖濟總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