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

2020-12-21 澎湃新聞

我是中華鱘研究所魚類資源保護工程師,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問吧!

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在長達6300餘公裡的河流上分布著長江鱘、中華鱘、白鱀豚、長江江豚、揚子鱷等多種珍稀水生野生物種,這些水生物種不僅是長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可以反映長江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然而長江源頭水質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對中下遊地區水生物種的繁衍、生存產生直接而顯著的影響。
我是曲煥韜,201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現任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副站長,主要從事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馴養、繁育關鍵技術研究。為了加強魚類多樣性保護和棲息地修復,在對水生生物分布和資源狀況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已經在長江流域初步構建了水生野生物種自然保護區網絡,其中包括白鱀豚、中華鱘以及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自然保護區等。關於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歡迎大家一起聊聊!

新穎、大膽、專業、有趣的好問題更有機會獲得回復,開始提問吧!

18個回復 共26個提問,

熱門

最新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5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3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1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2個回答

說你什麼好呢

說你什麼好呢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2個回答

曲煥韜 2019-07-13

說你什麼好呢

說你什麼好呢

查看此問題的另外2個回答

曲煥韜 2019-07-10

說你什麼好呢

相關焦點

  • 長江上遊最後的魚類保護區危在旦夕(組圖)
    本月初一家媒體短短幾百字的消息觸痛了魚類保護專家們的神經,報導稱,2月中旬,農業部組織專家對重慶市政府提交的《長江小南海水電站建設項目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及其減免對策專題研究報告》進行論證。
  • 新華社客戶端:重慶舉行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活動
    新華社客戶端重慶11月27日電(記者陳青冰)11月27日,重慶林業局和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多家單位一同在江津米幫沱碼頭開展以「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為主題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和宣傳教育活動。
  • 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調研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2月9日訊 12月1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包建華一行調研指導長江上遊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敘州段工作。調研組一行首先聽取了保護區管理機構負責人的工作情況匯報,隨後對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金沙江段進行實地調研,充分肯定敘州區抓實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長江水域生態環境的工作,還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江「清淨」、予長江水生生物一片「淨土」、賦兩岸群眾享一域「生態」、促自然與社會一場「和諧」的做法和成效,就做好下步工作提出要求:一要在機構改革後對自然保護區職能交錯,保護區管理機構定位一定要清楚
  •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
    X 到目前為止,對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有哪些必較成功而且值得推廣的案例呢
  • 重慶理文公司在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落實...
    近日,重慶理文造紙有限責任公司落實自備水廠取水口工程生態補償,將胭脂魚、巖原鯉、厚頜魴、中華倒刺䰾、鰱和草魚等6種共計66萬尾魚苗放流到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重慶理文造紙有限責任公司籤訂了《水生生態補償項目監管協議書》,明確了增殖放流、生境修復和魚類資源監測等生態補償內容,其中增殖放流分3年進行,放流6種大規格魚苗195萬尾。重慶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與永川區林業局、區農業農村委及西南大學等單位有關人員組成驗收組對魚苗計數、裝運和放流進行了全程指導監督。
  • 長江白鱘滅絕後,我們在成都找到了這艘「魚類諾亞方舟」
    ↑魚池建所以來,研究所先後成功移養馴化了國際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達氏鱘、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等10多種珍稀、特有魚類。同時在國內,研究所率先成功完成大口鯰、長吻鮠、長薄鰍、巖原鯉、川陝哲羅鮭、胭脂魚、中華沙鰍等珍稀特有魚類的移養馴化和人工養殖技術攻關,並在全國推廣應用,在名優魚類綜合研究、開發和漁業環境保護及資源評價等方面居全國先進行列。目前研究所主要工作包括名特優魚類的生物學、移養馴化、品種選育、魚病防治研究、營養與飼料研究、漁業環境、水生生態影響評價等。
  • 最後的保護區 洄遊性魚類淪為大壩下的囚徒
    更大的質疑來自國內的魚類研究專家、環保NGO組織以及媒體:小南海水電站所在流域,正是長江中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也是長江幹流上唯一一個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五年後,為了給處在保護區內的向家壩、溪洛渡兩座大型水電站讓路,國務院將保護區遷移調整至重慶三峽庫區庫尾到宜賓向家壩壩下的江段,還增加了赤水河幹流以及岷江幹流的宜賓至月波江段作為補充,並更名為「長江上遊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2005年的調整中,小南海水電站的壩址——中壩島剛好位於調整後的保護區內。
  • 長江生態的風向標: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本報記者 劉 慧攝中華鱘:長江生態的風向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慧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 長江開啟「十年禁捕」,洄遊魚類仍在尋找「出路」
    江海洄遊魚類中華鱘,野外種群在上世紀80年代還有2000多尾,2013年後驟降到不足100尾;江湖洄遊型的青、草、鰱、鱅「四大家魚」,在2007年長江中遊產卵規模僅為1986年的1%,後因保護措施勉強恢復至1/5;還有河道洄遊型的圓口銅魚,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長江上遊第一個因水電開發而滅亡的特有魚類」。在中科院水生所的一份研究看來,它們都是江湖壩閘工程的典型受害者,恐非禁捕一力可以拯救的。
  • 江蘇優異種質資源打造珍稀魚類長壽園
    ■動態播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 通訊員馬一杏)「由於受長江生態環境惡化、水利工程建設、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長江珍稀魚類資源日趨枯竭,形勢十分嚴峻。」近日,中洋集團副總經理郭正龍在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2015年庫圃工作會議暨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展示會上介紹道,「沒有了魚種就沒有了繁育,也更沒有了優質魚類的可持續發展,長江珍稀魚類種質資源的保護迫在眉睫。」2004年,江蘇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啟動,藉助先進的基因重組與選擇技術,力圖改變農作物、水產、林木、家養動物四大類種質資源分散保存、管理混亂的局面。
  • 4種珍稀特有魚類5種常見魚類,今日入江啦!
    此次增殖放流活動,由市林業局、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重慶市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等聯合主辦,主題為「關注魚類保護,共建和諧家園」。「在實施『全面禁捕』後,我市常見魚類種群數量增長明顯,吸引了紅嘴鷗、中華秋沙鴨等水鳥前來重慶停歇、越冬。」據西南大學漁業資源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姚維志教授介紹,常見長江鱘、胭脂魚等珍稀特有魚類的數量也有一定增長,這標誌著長江幹流重慶段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
  • 中華鱘、娃娃魚、鴨嘴魚……世界頂級淡水魚類
    夏秋兩季,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釐米左右,又攜帶它們旅居外海。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江河上遊出生,在大海裡生長。提醒大家注意,中華鱘被譽為活化石,有「水中大熊貓」之稱,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哦!
  • 探訪三峽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中華鱘人工養殖已突破1萬尾
    探訪三峽珍稀魚類保育中心:中華鱘人工養殖已突破1萬尾 近日,湖北宜昌。
  • 1萬尾子二代中華鱘放歸長江,可調節野生中華鱘雌雄比例失衡
    澎湃新聞從三峽集團了解到,4月22日,10000尾子二代中華鱘在湖北宜昌成功放流。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來,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連續實施的第62次中華鱘放流活動,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鱘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鱘數量最多的一次。回歸長江懷抱的子二代中華鱘將對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進行補充。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
  • 中華鱘野外生存狀況堪憂 如何保護水中熊貓—新聞—科學網
    」在湖北宜昌市舉辦——這是中華鱘研究所成立以來連續實施的第61次中華鱘放流活動,共有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放歸長江,「水中大熊貓」得到了有效保護。   而中華鱘當前的生存危機,主要歸因於人類活動加劇。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杜合軍表示,亂捕濫撈是影響長江水生動物生存的主要因素。長江的非法捕撈量遠大於魚類的正常繁殖數量,中華鱘意外之死的一大主因便是誤捕誤撈。長江沿岸經濟發展讓水運空前繁榮,密集的航船也對水生生物生存形成巨大挑戰。
  • 中華鱘簡介:水中大熊貓
    中華鱘簡介  中華鱘(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被譽為「水中的大熊貓」。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
  • 中國淡水魚類圖鑑(一)
    達氏鱘,為鱘科鱘屬的魚類,俗名沙臘子、長江鱘、鱘魚、小臘子。分布於朝鮮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長江上遊幹流、東海和黃海等,多生活於長江上遊幹流流水環境。是古老珍稀魚類,鱘類最早出現於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演化的活化石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並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中華鱘形成了穩定的生殖回遊習性,有自古以來固定不變的航道:親魚從近海回遊到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出的鱘苗順流而下,漂遊入海,大約十年後,幼鱘長大了,又追尋它們童年的足跡,從大海返回上遊尋根產卵。
  • 專訪「白鱘科學家」:永別長江白鱘 繼續尋覓140種魚類的蹤跡
    長江魚類現狀如何?央視記者專訪了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白鱘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 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發布
    中新網武漢12月16日電 (武一力 曹淼)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16日聯合發布2019年《長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
  • 這是長江中最大的魚類,最大的有600公斤,因大壩的建成影響很大
    長江流域也是我國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近400種魚類在長江內繁殖,有我們經常聽說的中華鱘和江豚之類的大型魚類,也有很多像長江白魚之類的小型魚類。不過,中華鱘的特點就是每到產卵季就會沿江而上到了產卵地產卵後後遊回大海。每年的夏秋兩季,那些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就會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裡逆江而上,回到金沙江一帶開始產卵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