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結束,曾昭燏就全身心投入了考古事業,別人問她何時出嫁,她說自己早就嫁給博物院了,當時,她擔任南京博物院的院長。
曾昭燏是曾國藩大弟曾國潢的長曾孫女。她五歲接受啟蒙教育,12歲進入長沙女子學校學習,本科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後來留學倫敦,取得了考古學碩士學位。
曾昭燏
曾寶蓀是曾昭燏的堂姐,作為藝芳女校創始人,她一生沒有結婚,還曾經和曾昭燏說:
「你如果結婚,一生就只能服務一個家庭,如果不結婚,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曾昭燏記住了這話,並潛心學業,在20歲時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在那裡她遇到了國學大師胡小石,幫她打開了考古學的神秘大門。
留學期間,曾昭燏結識了傅斯年、李濟等等人,碩士畢業的時候,倫敦大學舉辦了典禮,隆重盛大。曾昭燏卻沒有參加,她在寓所裡寫下:「如今祖國的人民正在浴血奮戰,我沒有必要參加這樣為個人榮譽的典禮。」
懷揣著一腔開國熱情,曾昭燏放棄了可以在倫敦攻讀博士的機會,毅然回國。當時恰逢胡適到倫敦作演講,曾昭燏和胡適見面,兩人一番交談之後,更加堅定了曾昭燏回國的信念。
1938年,曾昭燏回到祖國,開始投入文博事業。
她輾轉來到西南聯大,和吳金鼎一起在大理的蒼山發掘出了馬龍遺址、龍泉遺址等五處遺址,這是震驚中外的考古發現。
此次考古運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考古方法,這在此前是未有的。
1946年,曾昭燏回到南京,抗戰西遷的文物也隨之歸來,她開始主持文物整理和博物館復建工作。後來,老蔣退守臺灣,準備將博物院的文物悉數運往臺灣,曾昭燏第一個站出來反對,說「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還發表了公開信,呼籲將此前運走的文物運回到大陸。在據理力爭之下,博物館的文物得以保存。
1957年,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掄與費孝通等人遭遇政治變故,連曾昭燏的曾祖父也被定義為了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成為了唾棄對象,曾昭燏受到了牽連,被逼迫著批判自己的祖先曾國藩。
後來,曾昭燏患了抑鬱症,在1964年,她整理好著裝,帶著幾個蘋果,讓司機送她去了靈谷寺。下車前,她把蘋果給司機,讓司機慢慢吃,自己一會兒就會回來。然而,司機沒有等到她,她從塔上一躍而下。人們在她的口袋中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的死,和司機無關。
直到生命的最後,曾昭燏還在考慮著他人,她的一生,是「嫁」給博物館的一生,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真、善、美的力量,但是那光亮卻消失在了無情時代,像一顆石子落入荷塘,泛起點點漣漪。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