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經典,成為聖人身後所有成功人士成功的標尺。作為晚清同治「第一中興名臣」的曾國藩,也是從儒家的思想脫穎而出的姣姣者。封建倫理道德,綱常有序,體現在曾氏一脈,始終堅守的執著上。好家風好學風好門風,猶如植物種子的優勝劣汰之篩選,得益於母本之優良,優秀於子孫後代。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代大師,許多傑出人才,紛紛南渡,意欲留住中華文明、優秀文化之根。即使外放留洋者,也紛紛回國,願為抗日救國儘自己畢生精力。
作為名門之後的曾氏第四代後人,亦是不甘後人。他們紛紛用自己的學識拯救自己的祖國,堅守文正祖先的訓導「吃千般若,讀萬卷書」,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絕對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作為曾家第四代的姣姣者,曾昭掄、曾昭燏兄妹,堪稱代表人物,作為兄長的海龜化學家曾昭掄,曾任西南聯大清華化學糸主任,後官至民國政府教育部部長,學朮官場皆是出類拔萃。其妹曾昭燏,更是巾幗不讓鬚眉,誰能料到一個弱女子,即使當時仍在海外,竟有回國上前線殺死寇,保家衛國,不惜生命的熱血男兒雄心壯志與英雄本色!
從英倫留學到去法德等國遊學,為了拯救危難的中華民族而努力讀書求學。當國內傳來疆土紛紛淪喪的消息後,她毅然決然回國。有誰能想到一個弱女子,竟然選擇考古專業!也許是我們孤陋寡聞,在當時,作為一個東方女性,選擇男人的事業,肯定令大男子國度的爺兒們大跌眼鏡!即使今天,女子選擇考古專業者也是甚少。考古專業,常年櫛風沐雨,在潮溼的墓坑裡天天與死人「對話」,身體身心精神,對於一個弱女子來說,挑戰當屬極限。然而曾昭燏做得非常優秀,這自然與家學深厚與薰陶分不開,更與其諸多名師培養息息相關,像胡小石那樣的大師為其師,加之留學西方,學貫中西,名師門下出高徒,古今皆然。
1938年9月回國,1941年初,曾昭燏以出眾的考古學朮才能與出色的組織能力,被任命為遷徙於宜賓李莊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總幹事,繼之便開始了其一生成就輝煌的考古研究工作。川康大地,著名的彭山漢代崖墓考古,就出自這一時期。當時的殷虛等北方考古,由於山河淪陷,已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中國的科學家們就是在這般最後的「淨土」上,繼續進行自己的考古工作。
這時的眾多人才,更是名字響鐺鐺,李濟、梁思永、曾昭燏、吳金鼎、夏鼐等,成為陣容強大的中國考古隊伍。當時的考古成就,轟動世界,把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被歲月長河悄悄關上的大門,在極其艱難的歲月「芝麻開門」似的打開,給世界帶來巨大震撼,讓世界認識中國。作為考古強隊唯一女性的曾昭燏,當時不過三十出頭,但已經進入中國考古界屈指可數的專家之一。曾不但有淵博的國學功底,更有現代西方考古最先進且前沿的科學方法與理念,故考古成就碩果纍纍。
彭山漢墓的挖掘,崖墓墓口門楣高浮雕「秘戲圖」,更是成為南方乃至中國,性文化歷史悠久的珍寶文物,有趣的是,當時吳金鼎堅持要將其石雕鑿下來,作為館藏文物永久保存,持反對意見者卻甚多。由於曾、吳等「固執已見」,「秘戲圖」被鑿下,倖免於難,而其餘崖墓石雕文物,竟被20年後的造反派們徹底破壞砸碎………
曾昭燏,一個為事業終生未婚,中國傑出的考古學家、文物專家,值得被後人記住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