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詩人海子的名句,幾乎人人都會念。這個熱烈又偏執的靈魂,用浪漫的語句揉進所有詩裡,卻早早在火車軌道上了解了自己的一生,也了結了一個詩歌的時代。
以夢為馬——吟唱詩句,也吟唱時代
海子原名為查海生,1964年出生於安徽省,在農村長大。和那個貧瘠時代的大部分農村孩子一樣,海子在鄉村間的童年滿是悲戚與痛苦。他是家中的老大,底下有三個弟弟,還是個孩子的他要負起照顧更小的孩子的責任。每次吃飯時,他總讓弟弟先吃飯,自己吃剩飯。平日裡一邊學習,一邊還要幫家裡幹活。從學校回家時,要步行幾公裡的山路。回學校時,帶著能吃上一周的鹹菜和生米。
童年的快樂很少,多數日子是忙碌的,更多的日子帶著無奈和心酸。海子的很多詩中描寫鄉村的景物,湖泊、藍天、白馬,但每一種都蒙著一層悲傷的塵。
海子是個天才。四歲時參加主席語錄背誦比賽,十歲就讀中學,十五歲時以超過錄取分數線六十分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是系裡年紀最小的人。1982年時,海子開始詩歌創作,與西川、駱一禾三人組成了「北大三詩人」,被人稱為「北大三劍客」。
從1982年到1989年這段時間,他創作了兩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大多是詩歌。和西川、駱一禾兩人沉穩厚實的詩風不同,海子的詩熱烈、飄逸、浪漫,字句間要麼像海浪拍打石礁,要麼像烈火燒盡房屋,既悲涼蒼遠又燒灼滾燙。讀海子的詩,能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是十分複雜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微妙的時代,歷史遺留的傷痕和改革開放注入的新血液相碰撞,撞擊出人們筆下寄託情感的詩句——那是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海子是這個黃金時期最頂端的代表。海子的內心住著一個純粹的孩子,但他又把現實主義揉進了充滿浪漫色彩的詩裡,吟唱著詩歌,也吟唱著時代,給人很不一樣的感受。
海子的詩是先鋒性文學的代表,可貴的是帶有先鋒性的同時還帶著可誦性和抒情性。以至於海子死後,很多人都覺得一個詩歌的時代消逝了,後代再沒有人的詩像海子的詩一樣有那樣強烈的先鋒性。
五封遺書
1989年3月26日,海子抱著四本書在河北山海關臥軌自殺,了結了自己二十五歲年輕的生命。
多年來,對於海子自殺的原因,眾說紛紜。
在他奔赴墳墓之前,他留下了五封遺書:第一封和第二封,皆指出是常遠和孫舸兩個道教徒使他精神分裂,兩個人不斷折磨他,要為他的死負刑事責任。第三封寫給他的父母,當中提到如果自己死亡,一定要找常遠和孫舸兩人報仇,但是要先學好氣功。第四封寫給駱一禾,同樣說常遠和孫舸兩人是兇手,其次囑託駱一禾為他整理詩稿。第五封寫給校領導,不外乎說自己因精神分裂而產生的行為都是由常遠和孫舸造成的。
在這五封離奇的遺書中可以看出,海子有著嚴重的精神分裂,終日遭受折磨。有關部門對遺書中提到的常遠、孫舸,以及其他有關證人進行調查,身為國家幹部的常遠還因此提交了書面報告。常遠在報告中提到,自己對此很不可思議,平日和海子基本沒有什麼過節,兩人還是朋友,實在是毫無道理。
此外,種種調查都把海子的死因指向精神分裂。但也有人認為,海子會自殺是因為江郎才盡,就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樣。當時的海子已經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詩人,成就太高,但從反面來說,已經很難再寫出頂尖的作品,這讓海子心中感到痛苦失落,深受折磨,於是漸漸走向了精神分裂。
但就如西川所說,深究海子的死因,要回到他本身的性格當中探尋。他簡單、偏執、敏感、脆弱、倔強,有時很熱情,有時沉浸在痛苦中,這樣的一個人總是不容易幸福。愛情生活中的一切,在他心裡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川認為,海子的死是因為愛情的失敗。海子的初戀女友,是一直令他魂牽夢縈的人。她1987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學生時代很喜歡海子的詩。海子深愛她,能為她寫兩萬多字的情書,在寫的詩中處處都有她的影子。兩人為何分手,其他人都不得而知,只知道海子為此痛苦萬分,這樣一個敏感又倔強的人,一旦陷入愛情,就像陷入深淵一般無法自拔。
而最後一次見到初戀女友時,對方在深圳已建立了家庭,對海子很是冷淡,這對海子而言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陷入深深的失落中,當天晚上和朋友一起喝了許多酒,談起很多與女孩之間的往事。酒醒之後,他認為自己說了很多傷害女孩的話,又自責不已。
除了愛情的刺激外,現實也總是給海子打擊。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刊編輯部工作,之後又調入哲學系當講師。這在別人看來,已是路途順暢,充滿榮光。但詩人的心總像鳥兒一樣嚮往自由,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更是不喜束縛。
海子不想在體制工作內過千篇一律的生活,想和同學一起辦報紙。但這個決定遭到了父親的強烈反對。在父親眼中,一份在體制內的工作是鐵飯碗,穩定而體面,無論如何都不能辭掉,為此,兩人大吵了一架。
海子想辦報紙的決定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但父親強烈反對,自己也沒有再堅持,最後還是做出了留下穩定工作的選擇。這個選擇令他十分矛盾和痛苦。
在詩歌創作上,海子也不是一直都很順遂。寫作者不可避免的黑暗期,就像獨自一人走過沒有光的長巷,當中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敏感的海子也是受過詩歌創作上的刺激。一次是在一群詩人組織的作品討論會上,海子念了自己的兩首詩,卻被人調侃說這是讓人打瞌睡的詩,這讓海子的內心很不好受。
另一次是海子帶著自己的詩前往成都給自己一個很崇拜的詩人看,想得到一些鼓勵,沒想到這個詩人當面批評海子的詩,給了海子重重的一擊。
生活的一切不如意,都讓海子打從心裡覺得自己的生活亂七八糟,自己就是個無能者。
在他的詩裡,我們能看到他的死亡情結,一字一句布滿荒涼,詩句背後就像是一個人走在荒涼的田野上,不斷走,最後走向墳墓。死亡情節自然不是一瞬間就出現的,而是生活的點點滴滴鑄就的。
海子最終臥軌自殺時留下的只是:我的死和任何人無關。
無盡的懷念
「詩人不幸詩家幸」,也不僅僅是詩,放到整個文壇上,哪一個能寫出精妙文學作品的文人,生活不是千瘡百孔?太宰治四次自殺未遂,第五次時總算如願自殺成功,留下的是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三毛因抑鬱症死去,顧城用斧頭殺死妻子後再自殺……海子和他們一樣,帶著一個破碎的靈魂走向生命的盡頭,結束了自己所有的掙扎和痛苦,這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這不是一個大眾對詩歌有狂熱追求的時代,用一部電影裡的話說:這個時代,詩人這個職業已經死了。但三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對詩人海子有無盡的懷念。在春暖花開時,面朝大海,輕輕讀著他的「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在走在黑暗甬道時,想起他的「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在秋日黃昏中,吟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唯黃昏華美而無上。」
這個純粹倔強的靈魂,永遠存於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