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藥出口呈東強西弱格局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2020-12-17 化工網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醫藥外貿總體形勢較好,美國市場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恢復性增長,有利於全年出口保持增長。進口產品增長勢頭較好。但國內鼓勵使用國產大型設備和招標降低藥價,對大型醫療設備和高價專利藥進口會有所影響。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繼續保持溫和復甦態勢,國際貿易增速有所加快。在醫藥領域,雖然傳統外貿競爭優勢減弱、產業及價格競爭激烈,但隨著國家政策效應的不斷顯現,支撐醫藥外貿發展的新動能正加快積聚,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外貿結構持續優化,醫藥外貿全年穩中向好的格局已然形成。

  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醫藥外貿總額849.53億美元,同比增長10.71%。其中,出口436.78億美元,同比增長5.61%;進口412.75億美元,同比增長16.66%。順差24.03億美元,同比下降59.8%。細分到三大類商品,中藥出口額26億美元,同比微降0.27%;西藥出口額253.95億美元,同比增長8.44%;醫療器械出口額156.84億美元,同比增長2.29%。

  前三季度分析

  進口增幅好於出口,醫藥外貿平衡發展

  醫藥類產品進口是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醫藥外貿平衡發展的手段。1-9月,我國醫藥類產品進口額412.75億美元,與出口額幾近平衡,進口增幅高於出口11.05個百分點。其中,中藥類與醫療器械類量增價跌,西藥類量價雙升。

  目前,我國進口產品以高端醫械、製藥裝備和西成藥為主,與國內產業互補性較強,可改善國內相關供給,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和民生改善。

  主流出口市場保持穩定,「一帶一路」增長顯著

  前三季度,我國醫藥產品出口到225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主要出口市場,出口額分別為179.25億、114.2億和85.68億美元,佔比高達86.8%。歐洲及北美洲是我國醫藥產品進口主要來源地,其中從北美洲進口額同比增長17.73%,從歐洲進口額同比增長18.05%,反映出歐美產品的優勢依然穩固。

  此外,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藥貿易進出口雙升,同比分別增長19.95%和5.75%,其中自伊朗進口額增長144.32%,從土耳其進口額增長94.72%,「一帶一路」倡議正在醫藥領域互利合作中紮實推進。

  民營三資主力軍各有所長、效益明顯

  民營和三資企業是我國醫保產品外貿的兩大主力軍。二者經營隊伍穩中有升,業績增幅較為明顯。

  出口領域民營稱雄,1-9月,民營企業出口家數佔出口企業總數的79.62%,佔67.72%的出口量和53.69%的出口額,出口同比增長8.05%。

  進口領域則三資企業優勢明顯,進口家數佔進口總數的37.36%,實現68.77%的進口量和61.05%的進口額,進口額同比增長19.34%。

  沿海省市出口回暖,東北及中西部冷熱不均

  東部沿海地區歷來是我國醫藥產品主產區。1-9月,出口佔據前五位的是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和山東,其中排名第一的出口大省江蘇增幅為14.95%。東北三省和中西部省區則對比鮮明:寧夏增長28.32%,新疆增長18.18%,貴州和雲南也由今年一季度的下降54.68%、26.83%收窄為目前的4.8%和2.89%;東北三省則全線下跌,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出口額分別下降19.98%、12.58%和2.76%。東強西弱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

  五大出口難題

  1、原料藥競爭無序

  國家近年來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取得進展,但大宗原料藥產能過剩問題短期內很難解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宗原料藥出口價格一路走低,企業為爭奪市場大打價格戰,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與此同時,國內部分小眾原料藥因生產廠家少、產量低,存在壟斷提價或被流通、製劑廠商獨家買斷的情況,導致其他製劑廠商不得不高價拿貨,進而推升了製劑出口價格。有些製劑企業因為無貨,直接放棄了如西咪替丁、利多卡因、催產素等細分產品市場。

  2、環保壓力

  一是大批原料藥企業因環保問題正面臨停限產的窘境。如浙江台州目前已有多家製藥中間體企業被關停,北京則要求原料藥生產企業於11月採暖季前全部停產搬遷,京津冀要求製藥行業在採暖季實行錯峰生產等。

  二是製藥行業汙染標準逐步提升。《製藥工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標準》修訂版參考歐美日等國家經驗,實行排汙許可證制度,其中部分指標較發達國家更嚴苛。

  三是企業長期停限產導致相關產品國內供應短缺,部分國際訂單也無法正常執行,直接面臨經濟賠償和市場丟失的風險。

  需關注一些地方「一刀切」的做法。比如河北部分龍頭醫藥企業投入巨資進行環保升級改造,儘管已符合相關要求,但在停限產措施面前則與環保未達標企業「一視同仁」。

  3、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近期醫保商會調研了部分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藥產業園區及相關企業。雖然各地均較重視科技創新,但仍存在投入不足、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有的企業產品研發費用甚至低於銷售總收入的1%,與先進國家研發投入比相距甚遠;部分經開區、產業園地處中西部,高水平研發資源相對稀缺,高層次研發人才相對匱乏,科技創新基礎相對薄弱,缺乏吸引高端人才、風險資本等優質要素集聚的平臺載體,企業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不強,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較少,創新型領軍企業鳳毛麟角。

  4、藥品註冊認證困難

  新藥評審周期較長是行業反映較突出的問題,目前一個進口藥品的註冊仍需要5~8年。另外,藥品國際註冊需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而相關國家註冊認證有效期短、費用高企等問題也是企業關注的熱點。如甘肅美邇康反映澳大利亞(TGA)認證周期短,僅有兩年的有效期,且認證費用高,每個產品高達40萬~50萬元人民幣/次;蘭州佛慈反饋產品註冊因身份、國家不同,單品種費用從幾千美元到幾萬美元不等。

  5、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受限於相關政策

  根據有關規定,委託加工品種在生產時,需要在生產地藥監局進行備案,但只有在進口國以「藥品」身份進行註冊並取得文號,方可在國內GMP工廠生產。以中成藥為例,其在很多國家尚未實現立法,美國FDA對於中成藥的管理一直是按照藥品的標準執行,但歸類仍為「膳食補充劑」,因而不符合中國的備案規定,影響到相關公司在美國的業務。另外,我國製劑出口需要提供藥品出口銷售證明書(CPP證書),而非洲需要的藥品規格大多與我國不同,按照國外的規格在國內申請註冊和審批困難,造成我國企業無法承接這部分藥品訂單,不得不將國際市場拱手讓給歐美和印度公司。

  全年預估

  醫藥外貿全年預增10%~12%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醫藥外貿總體形勢較好,美國市場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恢復性增長,有利於全年出口保持增長。佔全部醫藥產品出口近半壁江山的大宗原料藥出口金額同比增長8.86%,出口數量同比增長7.04%,這反映出國際市場對我國大宗原料藥需求依然旺盛,且隨著國內環保執法趨嚴,推高了大宗原料藥的出口價格,如心血管系統用藥上漲117.6%,維生素類原料藥同比上漲18.38%,整體原料藥出口價格已由上半年的下降1.56%變為目前的上升1.7%。但部分企業反饋,市場雖有需求,但國內因環保因素供貨困難,出口數量可能萎縮。

  進口產品增長勢頭較好。但國內鼓勵使用國產大型設備和招標降低藥價,對大型醫療設備和高價專利藥進口會有所影響。

  而隨著國務院及有關主管部門前期制定的穩外貿、促增長措施逐步得到落實,加之近期《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關於調整進口藥品註冊管理有關事項的決定》等政策相繼實施,將有利於醫藥外貿健康穩定發展。

  綜合分析,基於去年的外貿基數較低,預計2017年醫藥進出口增長10%~12%,出口5%~7%,進口16%~18%。

  討論:

  如何改善醫藥外貿環境?

  強化監管體系,加大分類調控力度

  建議相關部門在宏觀上加強疏通引導,完善監管措施,通過打擊假劣醫藥產品出口、遏制低價惡性競爭等措施及時淘汰質量標準不合規的企業。

  環保領域應採取「有保有壓」的方針。對於達標企業,可準許其在採暖季正常生產,或部分生產線正常運作;針對未達標企業則應採取嚴厲措施,倒逼其強化環保投入或將其逐步淘汰。

  另外,應準許涉及民生的獨家品種正常生產。政府應制定統一的汙染物處理措施和標準,讓企業有章可循。科研院校應加大環保技術領域的研究力度,指導企業解決相關治汙難題,降低成本。

  培育龍頭企業和產業群,重視創新因素

  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把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企業,作為重點龍頭企業進行培育。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強強合作,提升規模效益,打造以若干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

  要引導和鼓勵創新資源,在合理利用龍頭企業技術優勢的同時,共建企業間的聯合創新平臺,依託長期穩定的科技創新合作機制,提升轄內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有效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國際標準互認

  針對企業逐個通過不同國家質量認證成本巨大的實際情況,應加強政府間監管法規、技術標準溝通磋商,加大對外交涉力度,促進國際藥品標準對接、互認。與國際社會共同開展監管合作,利用多雙邊機制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如醫保商會已制定並發布的三批植物提取物國際商務標準,在國內外和行業中取得較好反響,也得到相關政府部門及檢驗檢測機構的充分肯定。

  完善進口促進體系,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有關部門應重視發揮醫藥進口在國家進口戰略中的作用,支持培育專業的進口展會,並通過長期運作,形成產業鏈完整、專業性強、影響力大的品牌進口展;進一步簡化和放寬部分進口管理措施,對不符合當前發展的政策予以修訂和完善,提高海關、商檢、證件辦理等機構進口環節整體協調能力。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化工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info@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力扭轉對外開放「東強西弱、海強邊弱」
    中國發力扭轉對外開放「東強西弱、海強邊弱」 2016-01-11 22:57:26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石巖)一份名為《關於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日前由中國國務院印發並予以公布,此舉表明,中國對外開放「東強西弱
  • 中西部崛起的衝動:經濟「東強西弱」格局在變
    在中國「雄雞」式的地理版圖上,「東強西弱」,「南快北慢」的格局正在改變,中國跑車的「四輪驅動」時代正在開啟  在中國「雄雞」式的地理版圖上,中部省份大多佔據「雞胸」,而東部和西部恰好構成了雄雞的兩扇翅膀,東北三省則處於「雞頭」的位置。
  • 中國乒球領銜亞洲諸強 國際乒壇東強西弱未改變
    短期內中國隊一枝獨秀的局面恐難打破,而國際女子乒壇的東強西弱格局仍將繼續。  比賽中,中國女乒5名選手都得到了上場機會,而且均表現上佳,沒有太大紕漏。更為可貴的是,中國女乒主力隊員近年來苦練的新技術在本屆比賽中得到檢驗,如張怡寧的前三板搏殺、郭躍的長球等。從實戰效果上來看,這些新技術讓對手驚訝。
  • 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濟南發展格局新在哪?
    日前,濟南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了濟南城市發展的新格局,即在2003年提出「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基礎上,優化升級為「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新十字方針和原來相比,到底有哪些新變化?
  • 中國區域旅遊保持東強西弱總格局 中西部增長迅速
    《報告》指出,中國區域旅遊發展仍然保持東強西弱的總體格局,中西部地區增速較快,國家戰略對區域旅遊發展的戰略效應逐漸顯現。2014年,「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區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創新亮點頻現,戰略效應正逐步顯現。區域旅遊經濟格局,在點-線-面的網絡層級上也呈現出許多向好的變化。
  •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亟待突破「東強西弱」的局面
    但中國體育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體育產業亟待突破「東強西弱」局面,實現更大發展,從而促使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鮑明曉研究員指出,中國建設體育強國必須補齊群眾體育和體育產業二個基礎性短板。
  • 中國民企500強各省市分布揭曉 "東強西弱"仍明顯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日訊(記者 宋雅靜)全國工商聯日前在京揭曉201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錄,中國經濟網記者從這份新榜單發現,東部地區民營企業入圍數量達392家,中部地區民營企業入圍數量58家,而西部地區入圍企業僅為50家,「東強西弱」的格局依然明顯。
  • 口紅經濟「東強西弱」?歐萊雅十年最佳成績單背後:中國市場走強...
    「東強西弱」的區域落差中國女性的購買力從來不可小覷,尤其是在各大媒體「帶貨」KOL的感染之下,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口紅經濟」熱度不減,人們對美的追求從未停止。據歐萊雅披露,2019上半年,亞太市場營收高達46.26億歐元,同比上漲24.3%。
  •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東強西弱」,學生發展面臨兩難選擇
    全國31個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存在差異,顯現「東強西弱」特徵。東部11個省份,6個在第一類,4個在第二類,1個在第三類;中部8個省份,有5個在第二類,3個在第三類;西部12個省份,有1個在第一類,6個在第二類,5個在第三類。2.基本條件存在明顯差異。
  • 2019城市排名:「上北深廣」變回「北上廣深」 新一線呈南強北弱格局
    2019城市排名:「上北深廣」變回「北上廣深」 新一線呈南強北弱格局  黃琨 • 2019-05-25 12:43:57
  • 鋅市 呈近強遠弱格局
    精礦補庫需求與中國以外的鋅冶煉產能復工、國內冶煉產能原料冬儲相互疊加,9月以來,進口礦TC從150美元/幹噸下滑到當前的85美元/幹噸,國內北方、南方自產鋅精礦加工費同樣跌至4350元/金屬噸、4150元/金屬噸,加工費整體跌回前年四季度水平。
  •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沈逸雲 何生廷 吳曉嫻  2020-01-02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54餘萬人因心臟驟停而猝死,由於無法預料的突然性心臟驟停,而「救命神器」AED是最有效的手段
  • 京滬粵旅遊產業潛力列三甲 呈東強西弱態勢
    該工作室先期研究發現:中國旅遊產業潛力得分基本呈現東部較強、中西部較弱的態勢。     研究顯示,旅遊產業綜合潛力北京(7.5573分)居全國之首,上海(7.2471分)、廣東(6.6637分)分列二、三位;前十位中,浙江、江蘇、山東、遼寧、河北分列四至八位;河南、四川列第九、第十位。
  • 中國百強城市排名 大城市主導經濟東強西弱
    指標要點: 百強主導經濟、東強西弱結合2016年度榜單的具體指標,沈晗耀教授指出以下要點:1、百強城市佔據國民經濟大半江山,是未來振興經濟的主戰場。百強城市GDP總額達48.79萬億元,佔全國城市GDP總額(67.84萬億元)比重達72%。
  • 中國銀河--醫藥行業:國外冬季疫情惡化 醫藥出口再提速
    【研究報告內容摘要】  事件近日,統計局發布了11月醫藥製造業出口數據,本篇報告著重分析今年以來的月度醫藥出口數據。  今年醫藥出口大增,在夏季出口增速達到峰值今年前11月,醫藥製造業累計出口交貨值同比上升33.3%,遠超2013-2019年全年增速水平。
  • 生意社:東強西弱 國內醋酸市場區域性差異凸顯
    據生意社大宗數據監測顯示,目前國內醋酸市場偏穩運行,醋酸價格區域性差異較大,河南地區報價在3350/噸左右;山東地區報價3500-3600元/噸左右;河北地區報價3550元/噸左右;陝西地區報價3200元/噸左右;
  • 復星醫藥阿達木單抗獲批 三足鼎立市場格局或被打破
    復星醫藥公告顯示,目前國內上市的阿達木單抗為艾伯維的修美樂®、海正藥業的安健寧®、百奧泰的格樂立®。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為何東強西弱?原因在這
    2013年以來,中國南北方的經濟增速開始拉開,2017年南方GDP佔全國總量的60%左右,在1980年以來佔比最高,呈現出全國經濟增長南快北慢和經濟增長佔比南升北降的格局。杜鷹分析稱,這主要是周期性因素、結構性因素、體制性因素作用的結果。「周期性因素是區域分化的外因,另外兩個是內因,也是主因」。
  • 集中採購致醫藥行業大洗牌:藥品殺價 醫藥代表將裁員?
    京新藥業昨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已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品瑞舒伐他汀鈣片、左乙拉西坦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參加了本次投標。經聯採辦開標、評標後,公司參與投標藥品均擬中標本次集採。
  • 濟南高新東區:坐擁「東強」C位 崛起幸福之城
    搶佔「東強」C位,未來的高新東區會是一座融合之城、幸福之城。濟南向東高新東騰飛  濟南向東,高新向東。濟南高新東區作為「五大城市次中心」之一,是濟南東拓發展的核心區域。濟南地理版圖變成了「人」字形,高新東區正處「人」字交集點,成為濟南地理中心,可謂C位出道。齊魯科創大走廊、山東自貿區濟南片區、濟南科創城,也都對片區發展產生了較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