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10日訊 由中國旅遊研究院編寫的《中國區域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4-2015)》(以下簡稱《報告》)於近日出版發行。《報告》指出,中國區域旅遊發展仍然保持東強西弱的總體格局,中西部地區增速較快,國家戰略對區域旅遊發展的戰略效應逐漸顯現。
2014年,「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區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創新亮點頻現,戰略效應正逐步顯現。區域旅遊經濟格局,在點-線-面的網絡層級上也呈現出許多向好的變化。亮了點:自上而下的全國試點和自下而上的地方創新,在區域旅遊格局上呈現出許多可供推廣借鑑的發展亮點;活了線: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驅動下,區域旅遊合作全面開花,並不斷向縱深發展,「三橫兩縱」的國內旅遊合作骨架格局初步形成,跨國合作旅遊也日漸活躍;豐了面:雖然區域旅遊仍然呈現出東中西逐級遞減的總體格局,且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明顯,但在國家戰略驅動下,在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的地方創新亮點、以及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跨區域旅遊合作的綜合作用下,區域旅遊在格局上逐步趨同、在內涵上不斷豐富。
客源地方面,居民出遊潛力在東中西區域之間、核心城市群與其他區域之間的差距繼續縮小。2014年,客源地潛在出遊力排名前十五位分別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福建、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出遊力空間格局在東中西之間依然呈現明顯的「7:2:1」的三級階梯狀分布,但東部地區的累計潛在出遊力為65.5%,較上一年度下降0.2個百分點,較2010年下降4.5個百分點。四個傳統的高客流產出城市群區域(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都市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西南的成渝城市群),2014年的累計潛在出遊力為55.6%,較2010年下降4.3個百分點,表明居民出遊能力,在傳統經濟區與經濟欠發達區域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
旅遊目的地方面,中東部地區仍然佔據優勢地位,中西部增速明顯,旅遊景區、接待能力和遊客滿意度是影響目的地排名的重要因素。2014年,旅遊目的地績效指數排名前十五位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遼寧、河南、湖北、上海、北京、安徽、湖南、重慶、貴州、陝西,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省份較少且排名靠後。國內旅遊接待量,東部和中部仍處於主導地位,廣東省接待國內遊客近6億人次,佔全國的7.3%,位居第一,山東、江蘇、四川、浙江、河南、湖北、遼寧的國內旅遊接待量也都大於4億人次,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國內旅遊接待量的增長速度總體減慢且區域增長不均衡,中部和西部增長最快,分別為19.0%和15.9%,東北部次之,增長率為13.4%,東部增速最低為12.5%,且整體上低於上一年度。國內旅遊收入,東部地區繼續保持優勢,廣東省以7297億元位居第一,江蘇、浙江、山東、遼寧、河南、四川、北京、湖北也都超過3000億元。國內旅遊收入的增長率,西部和中部增長最快,分別為21.9%和21.2%,東北次之,增長率為17.8%,東部增速最低為13.5%,其中上海旅遊收入負增長,為-8.0%。旅遊景區、接待能力和遊客滿意度等綜合指標,與旅遊目的地績效指數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成為影響目的地排名的重要因素。
旅遊線路方面,霧霾等社會熱點開始對居民出遊線路選擇產生影響,「三橫兩縱」的主題旅遊線路與「$」型跨國旅遊線路逐漸成型。依託現有的民航、鐵路和高速公路,傳統熱點線路仍然是大多數遊客優先選擇的線路。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之間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居民出遊選擇,組成了我國最主要的旅遊線路格局。同時,東部三大區域流向中西部、中西部發達區域流向東部區域、以及中西部區域內部的居民出遊,也逐漸變得活躍起來。霧霾等社會熱點開始對居民出遊產生影響,霧霾區域的客流流出大於流入,對會議、學習等剛性客流影響不大,但對旅遊,醫療,養生等柔性客流影響顯著。「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區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跨區域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區域旅遊合作不斷深化,「三橫兩縱」的主題旅遊線路與「$」型跨國旅遊線路逐漸成型。
《報告》建議,利用「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契機,主動作為,提升旅遊產業整體水平;發揮現有區域旅遊創新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實現全域旅遊創新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引導東部優勢、藉助中部過渡、帶領西部跨越,促進東中西旅遊良性互動發展。(伍策 龐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