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域旅遊保持東強西弱總格局 中西部增長迅速

2020-12-19 中國網

中國網4月10日訊 由中國旅遊研究院編寫的《中國區域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4-2015)》(以下簡稱《報告》)於近日出版發行。《報告》指出,中國區域旅遊發展仍然保持東強西弱的總體格局,中西部地區增速較快,國家戰略對區域旅遊發展的戰略效應逐漸顯現。

2014年,「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區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區域合作不斷深化,創新亮點頻現,戰略效應正逐步顯現。區域旅遊經濟格局,在點-線-面的網絡層級上也呈現出許多向好的變化。亮了點:自上而下的全國試點和自下而上的地方創新,在區域旅遊格局上呈現出許多可供推廣借鑑的發展亮點;活了線: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驅動下,區域旅遊合作全面開花,並不斷向縱深發展,「三橫兩縱」的國內旅遊合作骨架格局初步形成,跨國合作旅遊也日漸活躍;豐了面:雖然區域旅遊仍然呈現出東中西逐級遞減的總體格局,且城鄉二元結構依然明顯,但在國家戰略驅動下,在示範輻射效應逐漸顯現的地方創新亮點、以及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跨區域旅遊合作的綜合作用下,區域旅遊在格局上逐步趨同、在內涵上不斷豐富。

客源地方面,居民出遊潛力在東中西區域之間、核心城市群與其他區域之間的差距繼續縮小。2014年,客源地潛在出遊力排名前十五位分別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天津、遼寧、福建、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四川。出遊力空間格局在東中西之間依然呈現明顯的「7:2:1」的三級階梯狀分布,但東部地區的累計潛在出遊力為65.5%,較上一年度下降0.2個百分點,較2010年下降4.5個百分點。四個傳統的高客流產出城市群區域(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都市圈、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西南的成渝城市群),2014年的累計潛在出遊力為55.6%,較2010年下降4.3個百分點,表明居民出遊能力,在傳統經濟區與經濟欠發達區域之間的差距在進一步縮小。

旅遊目的地方面,中東部地區仍然佔據優勢地位,中西部增速明顯,旅遊景區、接待能力和遊客滿意度是影響目的地排名的重要因素。2014年,旅遊目的地績效指數排名前十五位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遼寧、河南、湖北、上海、北京、安徽、湖南、重慶、貴州、陝西,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省份較少且排名靠後。國內旅遊接待量,東部和中部仍處於主導地位,廣東省接待國內遊客近6億人次,佔全國的7.3%,位居第一,山東、江蘇、四川、浙江、河南、湖北、遼寧的國內旅遊接待量也都大於4億人次,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國內旅遊接待量的增長速度總體減慢且區域增長不均衡,中部和西部增長最快,分別為19.0%和15.9%,東北部次之,增長率為13.4%,東部增速最低為12.5%,且整體上低於上一年度。國內旅遊收入,東部地區繼續保持優勢,廣東省以7297億元位居第一,江蘇、浙江、山東、遼寧、河南、四川、北京、湖北也都超過3000億元。國內旅遊收入的增長率,西部和中部增長最快,分別為21.9%和21.2%,東北次之,增長率為17.8%,東部增速最低為13.5%,其中上海旅遊收入負增長,為-8.0%。旅遊景區、接待能力和遊客滿意度等綜合指標,與旅遊目的地績效指數存在較強的正相關,成為影響目的地排名的重要因素。

旅遊線路方面,霧霾等社會熱點開始對居民出遊線路選擇產生影響,「三橫兩縱」的主題旅遊線路與「$」型跨國旅遊線路逐漸成型。依託現有的民航、鐵路和高速公路,傳統熱點線路仍然是大多數遊客優先選擇的線路。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個區域之間互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居民出遊選擇,組成了我國最主要的旅遊線路格局。同時,東部三大區域流向中西部、中西部發達區域流向東部區域、以及中西部區域內部的居民出遊,也逐漸變得活躍起來。霧霾等社會熱點開始對居民出遊產生影響,霧霾區域的客流流出大於流入,對會議、學習等剛性客流影響不大,但對旅遊,醫療,養生等柔性客流影響顯著。「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給區域旅遊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跨區域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區域旅遊合作不斷深化,「三橫兩縱」的主題旅遊線路與「$」型跨國旅遊線路逐漸成型。

《報告》建議,利用「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等國家戰略契機,主動作為,提升旅遊產業整體水平;發揮現有區域旅遊創新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實現全域旅遊創新發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引導東部優勢、藉助中部過渡、帶領西部跨越,促進東中西旅遊良性互動發展。(伍策 龐爭)

 

相關焦點

  • 中西部崛起的衝動:經濟「東強西弱」格局在變
    在中國「雄雞」式的地理版圖上,「東強西弱」,「南快北慢」的格局正在改變,中國跑車的「四輪驅動」時代正在開啟  在中國「雄雞」式的地理版圖上,中部省份大多佔據「雞胸」,而東部和西部恰好構成了雄雞的兩扇翅膀,東北三省則處於「雞頭」的位置。
  •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亟待突破「東強西弱」的局面
    新華社合肥5月17日電(記者 蔡敏、姬燁、詹婷婷)正在此間舉行的第四屆全國體育大會論壇上,專家們指出,中國體育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目前已有六個省市年體育產業增加值超過百億元。但中國體育產業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體育產業亟待突破「東強西弱」局面,實現更大發展,從而促使中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
  • 中國發力扭轉對外開放「東強西弱、海強邊弱」
    中國發力扭轉對外開放「東強西弱、海強邊弱」 2016-01-11 22:57:26>   中新社北京1月11日電(記者 石巖)一份名為《關於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日前由中國國務院印發並予以公布,此舉表明,中國對外開放「東強西弱、海強邊弱」的現狀業已引起決策層高度重視,有望在未來一段時期得以扭轉。
  • 解析中國經濟新版圖:中西部崛起改變東強西弱局面
    《小康》雜誌2009009期封面中國經濟新版圖此前三十年,中國經濟這駕高速跑車的引擎來自於強大的外向經濟,驅動中國前進的兩個車輪分布在沿海經濟帶和東部經濟帶當中國經濟轉向內部,三十年來形成的前進動力正在轉向西部和中部。本刊記者深入中西部重鎮湖北武漢市、內蒙古包頭市,和一條黃河隔開的晉陝兩省,意圖通過對龍頭城市的標本調查,以及中西部省份的對比,尋找和發現十年來中西部各省在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上的變化規律。在經濟危機這道大坡上,沿海、中部、西部、東北正在構成了中國前進的「四輪驅動」。
  • 口紅經濟「東強西弱」?歐萊雅十年最佳成績單背後:中國市場走強...
    集團表示,業績增長的推動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亞太市場、旅遊零售、電子商務以及護膚品。「中國是歐萊雅全球第二大市場,在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速度和規模。」關於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歐萊雅中國相關負責人如此表示。
  • 北京城「東強西弱」 大望路成為最強地鐵輻射圈
    尋找城市活力中心「東強西弱」特徵明顯,長安街地位無可撼動北京的活力中心在哪裡?8個城市中心站點中,6個分布在中軸線東側的朝陽區和東城區,只有2個落在西側的西城區和海澱區,「東強西弱」特徵較明顯。其次,5個站點分布在地鐵1號線即長安街及其延長線上。長安街及延長線上的城市中心站點實力雄厚,地位無可撼動。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城市中心和次級中心站點比較分散,與中心聚攏連成一片的上海並不相同。
  • 中國民企500強各省市分布揭曉 "東強西弱"仍明顯
    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日訊(記者 宋雅靜)全國工商聯日前在京揭曉201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錄,中國經濟網記者從這份新榜單發現,東部地區民營企業入圍數量達392家,中部地區民營企業入圍數量58家,而西部地區入圍企業僅為50家,「東強西弱」的格局依然明顯。
  • 中國乒球領銜亞洲諸強 國際乒壇東強西弱未改變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中國女乒再次無可爭議地捧得考比倫杯,第四十九屆世乒賽女團比賽再次以一種大家可以預料到的結果結束。短期內中國隊一枝獨秀的局面恐難打破,而國際女子乒壇的東強西弱格局仍將繼續。  比賽中,中國女乒5名選手都得到了上場機會,而且均表現上佳,沒有太大紕漏。
  • 中國百強城市排名 大城市主導經濟東強西弱
    新華網上海10月21日電 10月20日,「2016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新聞發布會在上海舉行,華頓經濟研究院院長沈晗耀對外發布「2016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此外,第二屆中國百強城市全面發展論壇將於12月3-4日在北京舉辦,論壇主題聚焦「城企聯動重振經濟」。
  • 國內醫藥出口呈東強西弱格局 五大難題亟待解決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醫藥外貿總體形勢較好,美國市場及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恢復性增長,有利於全年出口保持增長。進口產品增長勢頭較好。但國內鼓勵使用國產大型設備和招標降低藥價,對大型醫療設備和高價專利藥進口會有所影響。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繼續保持溫和復甦態勢,國際貿易增速有所加快。
  • 京滬粵旅遊產業潛力列三甲 呈東強西弱態勢
    日前,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在華東師大設立「都市旅遊與服務管理」工作室。該工作室先期研究發現:中國旅遊產業潛力得分基本呈現東部較強、中西部較弱的態勢。    研究顯示,旅遊產業綜合潛力北京(7.5573分)居全國之首,上海(7.2471分)、廣東(6.6637分)分列二、三位;前十位中,浙江、江蘇、山東、遼寧、河北分列四至八位;河南、四川列第九、第十位。
  • 專訪馬曉龍:專家解讀中國區域旅遊發展年度報告
    中國網3月28日訊 中國旅遊研究院近日發布《中國區域旅遊發展年度報告(2013-201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在「收入倍增」、「新四化」、「美麗中國」建設、《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出臺等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區域旅遊全面穩步發展,在總體格局上,東部地區既是重要的客源地,也是重要的目的地,而中東部地區則呈現出較快的旅遊發展速度,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區域旅遊也呈現出發展方式不斷創新、產品體系更加豐富、合作不斷加強等特徵。中國網邀請中國旅遊研究院區域所所長馬曉龍解讀報告。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為何東強西弱?原因在這
    區域分化主要表現在不同區域經濟增長勢頭情況迥異。首先是中國四大經濟板塊分化顯著。2008至2012年,中國中西部和東北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五年超過東部地區,東北地區2008年更是居首,但目前東北地區增速跌到了低谷。其次是經濟板塊內部分化明顯。
  • 從「東拓」到「東強」,一字之差濟南發生了什麼?
    劍指創新「策源地」有外界評論認為,濟南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不僅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還是打造「科創濟南」、實施「東強」戰略的重要載體。從地圖上搜尋可以發現,濟南科創城規劃建設所指之處,屬於濟南城市新發展格局的「東強」戰略範圍。
  • 中國中西部最大的城市,武漢重慶成都,你覺得誰更優秀?
    我國一直在創造發展奇蹟,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我們的國家曾經是典型的東強西弱,由於東部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海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走在我國的前列,這個問題已經得到很好的解決,最典型的例子是武漢、重慶、成都,它們都是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都市,但是你覺得中西部最大的城市是誰?
  • 中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分析:哪個地區領跑?
    具體表現在:  一、區域文化產業穩態發展,長三角地區持續領跑  2014-2016年,中國七大區域的年均文化產業增長率,除東北地區因經濟結構失衡導致經濟總體下滑拖累文化產業負增長之外,均呈現穩態發展勢頭,保持在9%以上的增長水平,均超過同期區域GDP的年均增長率。
  • 「粵港澳媒體山東行•察勢」從「東拓」到「東強」,一字之差濟南...
    參加完會議的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和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幹傑,並沒有第一時間離京返魯,而是來到位於北京三裡河路附近的中國科學院。在那裡,劉家義、李幹傑與院長白春禮、副院長張濤等座談交流,並一同出席了《中國科學院 山東省人民政府 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合作協議》的籤約儀式,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孫立成,副省長凌文等一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 我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東強西弱」,學生發展面臨兩難選擇
    全國31個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能力存在差異,顯現「東強西弱」特徵。東部11個省份,6個在第一類,4個在第二類,1個在第三類;中部8個省份,有5個在第二類,3個在第三類;西部12個省份,有1個在第一類,6個在第二類,5個在第三類。2.基本條件存在明顯差異。
  • 「粵港澳媒體山東行察勢」從「東拓」到「東強」,一字之差濟南發生...
    劍指創新「策源地」有外界評論認為,濟南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不僅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具體實踐,還是打造「科創濟南」、實施「東強」戰略的重要載體。從地圖上搜尋可以發現,濟南科創城規劃建設所指之處,屬於濟南城市新發展格局的「東強」戰略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