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雜誌2009009期封面
中國經濟新版圖
此前三十年,中國經濟這駕高速跑車的引擎來自於強大的外向經濟,驅動中國前進的兩個車輪分布在沿海經濟帶和東部經濟帶。當中國經濟轉向內部,三十年來形成的前進動力正在轉向西部和中部。
本刊記者深入中西部重鎮湖北武漢市、內蒙古包頭市,和一條黃河隔開的晉陝兩省,意圖通過對龍頭城市的標本調查,以及中西部省份的對比,尋找和發現十年來中西部各省在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上的變化規律。
在經濟危機這道大坡上,沿海、中部、西部、東北正在構成了中國前進的「四輪驅動」。中國的復興之夢如果從1840年算起,那是近兩百年的一個超長馬拉松。單靠後輪驅動曾經讓中國跑車駛上了高速路,但在爬坡的時候,四輪驅動將是中國繼續前進甚至超越對手的最好方式。
中西部燦爛初顯
全球經濟蕭瑟之中,中國的表現相當搶眼,其中,中西部各省在2009年上半年有耀眼的經濟增長數字。在改革開放的大戰略中,初期著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與當時的內外部環境密切相關。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先行發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就顯得極為迫切。中央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兩大戰役部署,經過不懈的努力,中西部的燦爛已經初顯。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當金融風暴來臨時,東部沿海地區大量的外向型加工製造企業受歐美市場的影響衝擊,紛紛停工、關門,大量在東部沿海地區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打工的中西部農民工也紛紛回鄉,據報導達數千萬之眾。但當近期東部沿海地區的加工製造業訂單增加,經濟回暖的時候,老闆們卻發覺招工困難起來了。
而就在2008年農民工返鄉高峰時,中西部勞動力輸出大省還紛紛提出要想方設法消化回鄉勞動力,努力讓農村勞動力找到新的出路,渡過因金融風暴帶來的對農民工群體的經濟衝擊。
中央在「促轉型,調結構」的戰略部署下,投資4萬億拉動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受益大者,莫過於中西部。因為基礎建設投資的重點,就是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對於中西部來說,基礎設施建設的薄弱,歷來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一個是交通,交通弱,則交流弱,人員、物資的流動需求與運能運力的矛盾突出,中部如此、西部更甚。
另一個是資源轉化通道,西部豐富的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如果能夠就地轉化為電力和高附加值產品,無疑對西部的發展具有更大的推動力,而中部地區的重化工優勢、製造業優勢、農產品優勢也有賴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化。
在這一背景下,中西部的機遇必然凸顯,搞建設、特別是搞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基礎設施狀況的改善,加上中西部產業成本的比較優勢,又吸引了沿海地區、海外的資本向中西部的投資衝動。大幅增加投資帶來的,必然是對勞動力的巨大需求,這也給中西部各省的勞動力帶來了自我選擇機遇。此前公布的統計數據中,中西部的GDP增長,已經遙遙領先於東部沿海。
但是,中西部的發展要有良好的觀念和生態保護意識。也就是要有更高的層次,更加長遠的規劃,更加廣闊的視野,和更加強烈的市場意識。生態之於中西部特別重要,西部的生態脆弱性,中部的人口承載量,決定了中西部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應該始終貫穿於中西部的振興過程之中,東部的發展某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高速度」,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借鑑和警示。
中西部的燦爛初顯,但要達到輝煌還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