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走上南京路的街頭,小夥伴們對南京東路福建中路路口的這家百年食品店一定不會陌生,若恰逢中秋,顧客們大排長龍購買鮮肉月餅的景象更是讓人記憶猶新,這就是始建於1902年的蘇幫茶食糖果鋪「老大房」。
「老大房」源於1842年的「陳大房」
1843年上海開埠,各地風味的茶食店開始齊聚上海灘。當時的茶食店主要分為蘇式和廣式兩派。蘇式茶點具有甜、軟、肥、糯、松、脆的風味,上市品種應時適令:春季有酒釀餅、太師餅;夏季有綠豆糕、薄荷糕、冰雪酥;秋季有巧果、中秋月餅、重陽糕;冬季有寸金糖、澆切片、豬油年糕、桂花糖年糕等,蘇式茶點逐漸成為普通人家冠、婚、喪、祭不可缺少的佳品。
蘇幫茶食店以「老大房」開業最早。相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上海縣人陳萬泰在老城廂董家渡天主堂街口開了一家「陳大房」茶食店,前店後作坊,自產自銷各式糕點甜品,深受附近居民青睞。
1902年,經營和製作手藝俱佳的陳大房協理——嘉定人陳奎甫將南市董家渡天主堂街口陳萬泰的「陳大房」茶食店盤下,因為想憑藉「陳大房」的聲譽,所以也用了「大房」兩字,當時的商號都喜歡在招牌前加個「老」子,如老正興、老半齋、老介福,「老大房」第一塊招牌就這樣樹起來了。
陳翰卿和協記老大房
1921年,陳奎甫和善於經營的族弟陳翰卿不惜重金在上海的商業中心——南京路542號(今南京東路福建中路路口)租下門面開設「老大房協記」茶食糖果店,意在同心協力聯合經營,並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唐駝題寫「協記老大房」的油漆金字匾額。
陳翰卿廣攬各幫名師,先後聘請蘇州的張榮壽、鎮江的尹克志、安徽廣德的嚴守貴、崇明的沈志昌和謝茂才製作酥糖糕點;他嚴格選材,從安徽廣德、泗安等地批發黑麻酥糖作輔料;他在包裝上精益求精,獨創了稜角包、和合包、荷葉包、竹籃包等,再覆上大紅色金字封貼,樣子精緻大方。因此,前來光顧的客人絡繹不絕。
左:陳翰卿
右:老大房包裝盒
卷酥董糖和異味燻魚
陳翰卿偶爾聽到顧客說,江蘇如皋有一種董糖十分好吃,相傳出自金陵名妓董小宛之手,系以精白面、白砂糖、芝麻、飴糖為原料,經選料、熬糖、成型等工序製作而成。陳翰卿立即找來店裡幾位名師,他們花了幾個星期終於製作成功,取名「卷酥董糖」,卷酥董糖上櫃後一炮而紅。
在傳統的茶食行業產品中,並沒有熟食這一類,陳翰卿發現了商機。協記老大房製作的燻魚外表烏油光亮,內肉潔白鮮嫩,口感甜津津。當年,老大房對門仝羽春茶樓和王裕和酒樓的食客聞到飄來的香味,紛趨品嘗,連贊「異味」,於是異味燻魚的美名流傳下來。
「老大房」品牌之爭
1934年陳翰卿去世,族弟陳冀若繼任經理。除了最早開設的南京路542號協記老大房,南京路290號老大房新號、海格路(今華山路)34號的老大房西號(西區老大房的前身)也相繼營業。此時「老大房」茶食店品牌已深入人心,上海灘使用「老大房」牌號的茶食店不下一二十家。
民國27年(1938年)12月3日的《新聞報》刊登了一則《「老大房」牌子之爭:因和記號經理登報警告,協記號控以故意誹謗罪,協記開設早和記先登記》的消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老大房」?經商務局調查證實,南京路542號「協記老大房」正是創設於清光緒廿八年(1902年)最早經營的「老大房」。1937年,南京路「協記老大房」以「真老大房」為商標註冊備案,這就是「真老大房」的由來。
想了解更多中華老字號的知識?
《記憶上海:南京路百年老店》
王自強 著
上海三聯書店2011年
索書號:F279.275.1/1121-1
ISBN:978-7-5426-3558-7
圖書簡介
本書介紹了南京路百年老店的昔日風採,包括江浙糟醉食品大王——邵萬生、上海茶食業經典——真老大房、南北貨的祖宗——三陽南貨等。
點擊下方圖片
即可查看本文中使用的
《申報》資料庫和民國圖書資料庫
具體使用方法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