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2月21日報導
記者 鄭昊 儀首歌 孫靚
2月18日清晨6點,王立鵬的手機鬧鈴準時響起。
「又是忙碌的一天」,王立鵬自言自語地起身,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作為全濟南市2000餘名「京東小哥」中的一員,35歲王立鵬的一天,就是整個快遞行業的一個縮影。
意外:不用爬樓送貨了
以前每天走兩萬步,現在破萬都難
「前兩天下雪了,所以大家在配送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咱們慢一點不要緊,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相信咱們的顧客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該站的站長,郭俊武在當天的早會中對大家吩咐道。
路曲編號為10號的貨架上已經堆滿了貨物,這是王立鵬當天早上要完成的工作。「10號、20號、30號,一直到90號,這是我們這個站點的路區。其實就是每一位快遞員對應一個區域,我負責的區域編號是10,就是在山東書城、三箭瑞福苑這一個區域附近。」王立鵬一邊整理貨物,一邊對記者說道。
「所有的貨物從卸車到準備配送,都已經完成了消毒的過程,我們在分裝的前後也會用消毒液洗手。」帶上一次性手套,王立鵬準備開啟自己的送貨模式。
110件貨,這是王立鵬在2月18日上午需要運送的貨物數量。這樣的數字在記者看起來頗為「龐大」,但是在王立鵬看來,就是小意思。「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今天中午準時回來吃午飯沒有問題。」
王立鵬口中吃午飯的時間,是中午12點半。換而言之,短短4個小時之內,王立鵬要將110件貨物送到客戶的手中。
「在疫情發生之前,4個小時是送不完這些貨的。現在馬路上的車少了,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需要自己爬樓了。」在「無接觸配送」實施以後,王立鵬每天的送貨相對輕鬆了一些。他的微信計步數也從原來的每天近兩萬步,減少到了現在的每天7000步左右,朋友圈「排名」已經大幅度下滑。
「你看,原來得小兩萬步吧,現在也就幾千步,破萬都難。」
從位於館驛街東頭的站點到當日配送的第一個地點——山東書城東門,王立鵬用了10分鐘的時間。在抵達目的地後,一個又一個的電話從王立鵬的手機中撥了出去。「順利,挺順利的。現在工作的時間確實要比之前短了些。如果原來需要送這些貨的話,怎麼得到下午兩點。」王立鵬一邊拿貨,一邊給記者介紹道。
暖心:有的顧客給我送口罩,有的顧客提醒咱注意防護
這些對咱的好,咱心裡都記得
「其實站長也給我們說過這項工作可能不怎麼被人重視,但是在我心裡,我還是有點成就感的。但要具體說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咱還真說不出來。」面對鏡頭,王立鵬憨厚地笑著。
「那時候疫情已經蔓延了,但是濟南還沒有像現在這樣不讓我們快遞員上樓。我帶著口罩給人家送完貨剛準備走的時候,顧客拿出了一疊口罩塞給我,讓我注意防護,那時候咱的心啊,真是暖和、開心。」
「顧客下來取快遞,也沒有誰說什麼讓咱離著遠一點之類的話,有的時候人家還拿出裝酒精的壺給咱噴噴,還提醒咱注意防護,咱真是開心。」
王立鵬說,在此期間,他遇到了不少讓人暖心的事情。
「真不知道說什麼,咱也講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這些顧客對咱好,咱心裡都記得。」
開心:「我們也發年終獎了,嘿嘿!」
養家、還房貸,一大家子人還等著咱掙錢呢
家在泰安的王立鵬之前從事過建築行業,後來又做了幾年的小買賣。兜兜轉轉,35歲的王立鵬最後選擇了做一名快遞小哥。對於他來說,掙錢是當下最重要的任務。「咱得養家啊,得還房貸啊,十歲的兒子和兩歲的閨女這一大家子需要我這份錢啊。」
對於「掙錢」,王立鵬絲毫也不避諱。
王立鵬初五從泰安回到濟南,到現在已經快一個月沒和家人在一起了。平時住在站點的王立鵬,只能天天通過微信視頻「見見」家人。「每天都和老婆孩子視頻,天天見。她們也讓我注意防護什麼的,我這當然會格外注意的。」
「害怕嗎?」當這樣的問題拋給王立鵬時,身強力壯的漢子搖了搖頭:「有啥怕的,咱這個工作雖然接觸的人多,但和人家上前線的大夫和護士比,又算得了啥?」
「我們也發年終獎了,嘿嘿!」說到這,王立鵬很開心。
「是劉老師嗎?我是京東的,有您的快遞,請下來取一下。」不到20秒一個電話,王立鵬又開啟了工作模式。
「你也看到了,現在其實顧客對咱的工作也很理解,也很支持的。」王立鵬又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