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巴曙松(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在部分國家積極推動逆全球化和經濟脫鉤的國際背景下,中國及時推動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具有促進金融掛鈎的重要作用。通過金融方面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能夠從金融角度對衝可能出現的一些局部脫鉤趨勢。
經貿摩擦和疫情衝擊下,供應鏈加速重新布局,這就促使中國相當一部分企業開始布局海外,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關市場。這種海外布局必然涉及到資產負債管理、投融資、跨境流動等多元化的金融活動,所以客觀上就要求資本市場相應開放,去支持實體經濟的這一現實進展。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有助於支持這一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國際化重新布局。
當下討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從產業角度看,還有助於促進金融服務業的升級,提高金融業在開放條件下的競爭力。歷史證明,服務業的開放會形成鯰魚效應,推動提升本土服務業的競爭力。我們從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可以看到,那些積極參與開放競爭的產業,競爭力通常得到了極大提升。
再者,當前強調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助於優化中國的資產負債表。如果考察中國的國家資產負債表,可以發現,中國在資產端持有大量債券,比如美國國債等,收益不高。我們現在還處於相對快的經濟增長階段,但與此同時,人口結構在逐步老齡化。如果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優化國家資產負債表,使中國的市場主體對外投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提升中國的資產在海外投資的回報水平,無疑有助於應對即將到來的老齡化壓力。
另外,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助於支持中國參與國際金融治理。人民幣加入到國際貨幣基金SDR的貨幣籃子,目前佔比10.92%,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標誌性進展。不過從具體推動因素看,這個比例主要是靠貿易結算推動的,人民幣在投資計價等金融領域對於提高這個比例的貢獻非常小。沒有外資廣泛參與的金融市場,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就難以真正成為能進入儲備的國際化投資資產。只有通過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讓人民幣計價的資產走出去,才能把人民幣的影響力相應地帶出去。
當前,中國在金融科技方面發展非常有特色,很多領域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所以討論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也要充分發揮中國在金融科技領域積累的優勢,探索新的方式。
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與人民幣的國際化也應當是一個相互支持、相互推動的過程。目前特別要著眼於未來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需要的開放舉措,以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中國經濟在快速成長,規模在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也在提升,從長期來看,人民幣遲早要成為國際貨幣。
要讓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必然需要一個開放的資本市場來支持。中國現在就應該有一個中長期的布局,參照目前主要的國際貨幣,分析支撐這些貨幣在一系列國際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有哪些?相對應的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是否有這些覆蓋不同供應鏈環節的金融基礎設施支持?如果沒有,應當怎麼去完善它?
(註:本文刊登於《支點》雜誌2020年12月刊。本專欄文章由巴曙松先生授權支點財經刊登,其他媒體如欲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閱讀
新浪微博|@支點財經
地址|湖北·武漢·楚天傳媒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