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鈳:熊孩子轉走家裡5萬塊還賺了幾十,家長應不應給孩子零花錢...

2020-12-15 騰訊網

10月4日下午,重慶沙坪垻區一對夫妻的袁女士在銀行存的定期5萬即將到期,卻發現自己銀行裡的5萬無故飛走,夫妻倆慌張報案,經查是自己12歲的兒子轉走老媽5萬塊,原來自己的熊孩子把錢轉到一個理財APP,幸虧這個是一個正規經營的理財APP,所幸的是,不僅5萬元一分沒少,還賺了幾十塊錢……

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12歲熊孩子交代。他是為了想賺一點零花錢,然後好奇就下載了一個APP,並且用媽媽身份信息做了一系列的操作。從些事件中可以看出,從小培養孩子的錢財觀是必要的。

一、從小培養孩子的錢財觀是必要的

常有報導,孩子通過手機充值給主播、網路遊戲、手遊巨大數額。為了過把癮甚至連家裡的救命錢都搭進去了。孩子做這種行為全因為不理解父母攢個錢不容易,沒有正確錢財觀導致的。

此前曾有報導稱,一位準大學生,利用暑假在某平臺直播,短短40天就賺了2萬元,更重要的是,大學生表示:「賺錢不算最重要的,她通過這次活動,變得更加自信了。」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的錢財觀,從零花錢上教育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家長,吳一鈳給你分享給孩子零花錢案例,培養孩子的錢財觀,重點不是孩子能賺多少,而是讓孩子意識到:

●從合法渠道獲得報酬;

●賺錢並不是一件不勞而獲的事情,需要付出思考和勞動;

●賺到錢,讓孩子獲得更自信、更有成就感。

二、父母在培養孩子存在錢財認知誤區

一般父母對錢財認知誤區存在2種情況:

1、主觀認知誤區

一般父母最大的認知誤區是,認為「孩子主要的職責就是好好學習,學校要交的什麼雜費,我們都給他交了,做作業的文具用品也給孩子買好了,生活費更不用孩子犯愁,就一股腦袋給我好好學習就好了,還要零花錢幹什麼?」

往往就是家長有這樣的認知誤區,毀掉了孩子對錢財的正確認知,毀掉孩子對商品、交友、事件應有的選擇權和自我管控權。

2、方法認知誤區

而有些家長也會給孩子零散的零花錢,但不是以鼓勵或獎勵孩子主動去作為目的,而是為討好家長被威迫而為之的。

舉例說明:

被威迫的:「要是你不馬上把地掃乾淨,本周的零花錢就沒有了。」

被利誘的:「給你1塊錢,把垃圾倒了。」

家長,吳一鈳認為:把家務與零花錢聯繫一起沒錯。但,是方法錯。給孩子零花錢的態度需要正確,那應該如何給孩子零花錢呢,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多大開始給小孩子零花錢,怎麼給?

當孩子上到二三年級,到了這個年齡就可以給孩子零花錢了。因為除了自己的費用外,他們會對朋友或者某個健智的學習內容(視頻、電子書等)著迷的時候,需要比平時更多的錢;有時候錢不夠,就會萌生出偷偷拿父母的錢的念頭。所以,我們不僅要給孩子零錢花,還要教會他們如何正確獲取錢財,給孩子零花錢有學問。

吳一鈳分享一下自己是怎麼給兒子零花錢的方法和步驟的:

第一步:家長,做孩子的朋友跟孩子商量,定規矩

家庭勞動,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承擔的,但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積極性,父母給孩子零花錢要有規則,定期給予少許獎勵是需要的。如同你工作,在固定工作的基礎上上司給你安排之前沒有的工作,但也是分內事一樣,你也會不高興,孩子的心理也一樣的,所以給予少許獎勵就能帶動積極性。

那具體如何定規矩呢?像我吳一鈳是這樣做的:

內務(自我服務):

1)每天自覺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獎勵大拇指一個;

2)每天早上自己穿衣,晚上自覺去洗澡,獎勵大拇指一個;

3)每天早上、晚上自覺去刷牙,獎勵大拇指一個;

4)每天閱讀15-30分鐘,獎勵大拇指一個;

還可以有更多的……

外務(家庭服務):

1)每天掃地,獎勵大拇指一個;

2)每天洗碗,獎勵大拇指一個;

3)每天倒垃圾,獎勵大拇指一個;

4)沒想到的其他家庭勞務,做了,也獎勵大拇指一個;

想想,還會有更多......

每周日晚上結算一次零花錢,如何結算?比如,每天每個都能完成的獎勵5元,每天計算哪一個沒完成,扣減0.1元(至於一周給孩子多少零花錢,獎勵多少錢,扣減多少錢,視家庭經濟情況而定,沒有固定標準)

家長,你先一個一個列好,問孩子能不能做到,如果這些孩子年齡還小做不到,跟孩子商量並問「孩子有什麼家務勞動是你可以做到的?」。家長,吳一鈳給你提醒:在這裡,切記不能以你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孩子應該能做到,更不能說出「這麼簡單的事,你都做不做?」之類負面評價的話語,這很傷害孩子心靈的。

比如倒垃圾,這在成年人眼裡是很簡單的事情,但可能你家住的樓層較高,孩子不敢自己走下樓梯。又或者公共垃圾池比較遠,孩子需要走過一條小道或綠化帶,而導致孩子自己不敢走的。遇到這種情況時,不是給孩子批評或評價,而是告訴孩子「如果我們需要完這項任務,需要媽媽(爸爸)為你做點什麼幫助?」讓孩子先自己思考。當孩子過一會或一段時間沒想到時,你再給建議「如果媽媽跟你一起走到一樓(一起做),你認為你自己能不能完成?」

每天都要給孩子獎勵,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完成的內外務所獲得的成就感,以下是吳一鈳兒子做的內外務勞動記錄圖:

第二步:家長,做個觀察者,觀察孩子完成情況

家長,當規矩定下後,你只需要做個觀察者,觀察孩子完成情況即可。切記不給任何負面評價或話語,可以給予鼓勵。並且每天晚上在相應的位置貼上大拇指或小紅花,當孩子有怠慢時,及時給予鼓勵,同時跟孩子一起做,給孩子打氣。

第三步:家長,做孩子的客戶,給予相應報酬

家長,為什麼吳一鈳說你是孩子的客戶?因為孩子為家庭提供的服務,你是享受到的,此時需要你給孩子反饋服務情況,和你的滿意程度。如何反饋?

就是,每周日晚上跟孩子一起結算,讓孩子自己知道什麼沒做好,下周要加油了。吳一鈳在實踐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是孩子份內事,但在規矩裡沒列出來的,因為當時沒想到。比如爺爺奶奶來城裡看病,需要孩子自己給老人家送飯送湯。

由於篇幅受限,對孩子零花錢的管控,後面有機會再給各位家長分享如何培養孩子的理財觀。

結 語:

雖然熊孩子偷著把家裡的錢轉走了,不但不玩遊戲,不充值,還賺了些錢。從這點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深思——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錢財觀、理財觀是必要的。上面吳一鈳分享給兒子獎勵的零花錢,希望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

相關焦點

  • 「熊孩子」危害到底有多大?孩子變成這樣到底是誰的錯!
    不知你可曾遇到熊孩子去你家拿走了你心愛的玩具、損壞了你貴重的物品、不斷挑釁你脾氣的底線,最終你言語或者動手去教育他,反被熊孩子惡人先告狀,最後委屈、不忿只能自己往肚子裡咽。 其實熊孩子的這些行為,還只是他們的「小把戲」,下面大家看看熊孩子「熊」出人命的行為,讓人義憤填膺!
  • 家長要不要給「零花錢」?傅首爾自爆小時候「偷錢」,真不怪孩子
    在很久以前的一個農戶家裡,一個媽媽帶著兒子生活在一起,丈夫則出去打工,對於兒子媽媽心裡是非常疼愛的。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能有多放縱就有多放縱,孩子想要做什麼都不管。
  • 5名熊孩子在私家車頂「蹦迪」,家長耍無賴:不賠錢
    ,還理直氣壯的自以為是,讓車主愛去哪告就去哪告鄭州的何先生將車停在車位上,沒想到5個熊孩子在車頂踩踏了一個多小時,造成車輛多處損壞,維修費上萬元。經過走訪,這幾個孩子的家長,有的是哼哼唧唧不表態,不說賠錢,也不說不賠,也有的家長說只給修復引擎蓋,其他的他們不管,甚至有的家長說,最多賠1000塊錢,多了沒門,這些家長的態度,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什麼是熊家長,難怪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在別人的車頂蹦迪一小時,只要是損壞了,就應該賠償,並且道歉,這5個家長,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實在是太囂張了,還讓車主何先生愛去哪告就去哪告
  • 傅首爾自曝兒時沒有零花錢,鬥膽偷錢:給孩子零花錢到底有多重要
    《愛得多不如愛得對》中提到,孩子一般到了四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分清錢幣的面額,還可以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了。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適當給孩子一些零用錢,讓他自己去買他需要的東西。具體到幾歲能給孩子零花錢,並沒有一定限制,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家庭條件,適時啟動「零花錢工程」。現在雖然流行電子支付,手機一點,想買什麼買什麼,但是孩子不可能時時和父母在一起,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還需要零花錢,所以零花錢還是要有的。
  • 澳洲孩子零花錢多少?一個假期收入11億澳元
    根據澳洲聯邦銀行的數據顯示,澳洲5至17歲的小孩子在暑假裡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數據還顯示,澳洲小孩在假期平均可以收到超過509澳元的零花錢,有一部分小孩的錢是以聖誕節禮物的方式獲得的,還有一些小孩是通過問家長要零花錢獲得的,不過也有大約58%的小孩需要通過做家務才能「賺錢」。
  • 熊孩子又蹦又跳被鎖電梯,踹門掰門嚇壞網友:背後的熊家長更可怕
    是熊孩子!比熊孩子還可怕的生物是什麼?是熊家長!世界上最倒黴的事情是什麼?是碰上熊孩子。比碰上熊孩子還倒黴的事情是什麼?是碰上熊孩子背後還有熊家長。雖然只是幾句調侃熊孩子和熊家長的話,但是誰也不敢否認熊孩子和熊孩子的「厲害」和危險程度。
  • 幼兒園該不該讓孩子寫字、布置家庭作業?家長應清楚這一點
    而我同事卻覺得孩子這麼小,布置家庭作業不合理,那樣只會加重他的課業負擔,讓孩子覺得上學很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跟著奶奶,奶奶不認字,孩子的家庭作業根本無法完成,這讓她很不解。我接觸的另一個寶媽則認為孩子的家庭作業非常有趣,每次參與都讓她和孩子非常開心。
  • 孩子用遙控汽車交換回來廉價塑料玩具,家長應該要求孩子換回來嗎
    拋開學校裡應不應該賣東西這個問題不談,也拋開家長們有沒有同理心的問題不談,今天就單獨聊一聊兒童財商。二:分析各位家長的問題。這幾位反對陽陽在班裡賣玩具的家長,分析其心態,無非是這幾種。每次跳蚤市場之前,老師都會提醒家長:1、給每個孩子備好5元零花錢。2、和每個小老闆一起準備要賣的東西。3、小老闆賣的東西,無論是定價過高或者過低,請家長笑而不語。4、禁止聲光電玩具出售。
  • 博物館不該排斥熊孩子
    「每次博物館裡只要來熊孩子,就好不了」「博物館成了遊樂場,孩子進來追跑打鬧,大聲喧譁」……近日,科普大V「@國家動物博物館員工」的一條微博頗受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發生在博物館的不文明現象的某種思考:現在的博物館是否已淪為另類的「兒童遊樂場」?
  • 家長對孩子自我評價的影響,家長應正確認識、評價孩子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幼兒園應與幼兒家庭配合,幫助家長創設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向家長宣傳科學保育、教育幼兒的知識,共同擔負教育幼兒的任務」。在家庭生活中家長的言談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父母對自己孩子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比教師的評價影響更大。
  • 熊孩子踩壞400萬豪車,家長拒賠償:你那麼有錢還和孩子一般見識
    他趕緊聯繫小區物業調監控,發現是白天有兩個熊孩子把自己的車子當滑梯,在上面來回滑,而且還踩在引擎蓋上蹦躂。隨後,陳先生去4S店定損,引擎蓋凹陷面積很大,而且有刮損,維修費用高達30萬元。陳先生報警,並且聯繫到了那兩個熊孩子的父母。陳先生孩子也不懂事,只需要家長賠償25萬。家長也想不到,自己的娃在車子上滑滑梯,幾個來回就損失25萬。
  • 提高小學生快樂指數 家長老師應注重培養孩子興趣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非常希望能關注其感興趣的一切,但小學的學習特別是佔用假期的各種培訓和補習,將學生們框在籠子裡,當然就快樂不起來。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過,「即使是一個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樂所扼殺」。如果孩子被過多的不快樂壓迫,不論對其學習效率還是身心健康,都是嚴重傷害。因此,應將「樂商」提升到重要位置。
  • 疫情反覆,家長應如何應對?孩子能出門「放風」嗎?
    此外,由於近期北京持續高溫,家長應特別注意對於孩子「空調病」的預防。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醫生陳寒建議,孩子在空調房時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以6到8攝氏度為宜,設置空調溫度在26攝氏度以上,空調出風口可以安裝擋風板,避免風直接對著孩子吹。同時還要注意勤開窗通風換氣,保證室內外空氣流通。
  • 「熊孩子」被旋轉門卡住了…
    不然 他們會不知道出現在什麼 奇怪的地方…… 小編提醒各位家長 孩子在公共場所 為防發生意外 請務必加強對孩子的監護和教育!
  • 最近很多德州孩子痴迷買它,家長真上火!
    小學生用早飯錢買盲盒花費上千元 「不翻看她書包,還不知道她買了這麼多盲盒!鄭女士在幫女兒收拾書包時,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小秘密,書包底層全是她最近購買的盲盒,追問下得知,這些盲盒全是用省下來的早飯錢買的,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有些不喜歡的、重複的就直接丟掉或者送人了。
  • 俗語: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化骨龍」指的是什麼?
    這幾年,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小孩拿著家裡所有錢都衝到遊戲裡了,少則幾千,多則幾萬,有的是家長多年的所有積蓄,甚至是救命的治病錢。每次看到這種新聞,都讓人唏噓不已,不禁想起家裡老人以前常說的一句話:「家有化骨龍,應為討債鬼。」
  • 46張「遊戲王紅碎」被熊孩子撕毀,家長拒絕賠償,後續來了
    她收藏了46張遊戲王紅碎卡,弟弟在休息的時候把同學叫到家裡玩,而弟弟的同學把這些遊戲王紅碎卡給撕毀了。事後,熊孩子的家長上門道歉,在知道自家孩子「只是」弄壞了一些紙卡之後,認為我的朋友是「獅子大開口」,並沒有進行賠償。
  • 熊孩子踩400萬豪車又毀手辦,家長稱調皮是正常,引發網友熱議
    熊孩子之所以討人厭,是因為他們仗著年紀小就可以胡作非為,而他們的背後,往往有著一群「熊家長」,正是長時間的溺愛,使得熊孩子們更加無法無天。熊孩子踩400萬豪車熊孩子經常用來形容調皮的孩子,這些熊孩子們隨意破壞東西,並且還仗著自己年齡小不懂事,態度也很惡劣。
  • 大學生用房換零花錢花:不想成為「敗家子」,應先實現人格的獨立
    大學生,想讓自己的零花錢更多,賣掉父母買的房子,這簡直就是」敗家子「的典範。大學生用房換零花錢花:不想成為「敗家子」,應先實現人格的獨立。由於他的父母通常只給零用錢,他感覺自己的零花錢不夠多,在2016年,他以320萬的價格出售了這所房子。 實際上,這所房子的價值已達到550萬,收到這筆五萬元的定金後,他在一周之內就花完了。對於這樣的事情,我感覺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了。 作為一名大學生,由於他想多得到一些零花錢,他不得不賣掉父母自己買的房子,這就是 」敗家子的典範「。
  • 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
    我想起《奇葩說》有一道這樣的辯題:「父母應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正反雙方都是論據充分,各有道理,一番精彩絕倫的辯論之後,反方獲得了多數人的投票——父母不應該告訴孩子童話是假的。其實,我特別認同羅振宇老師說的話,只有我們大人才會討論真假,孩子根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