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孤山」文藝|①包羅萬象說家鄉 ②那牛,那狗

2020-12-23 宿松縣融媒體中心

【「小孤山」文藝】欄目

歡迎欣賞!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sszkfk@163.com

(宿松周刊副刊投稿郵箱)

下面請欣賞本期優秀作品

葉龍 包 羅 萬 象 說 家 鄉

《松茲瑣談》著者石奎元先生,長我十餘歲,是我的家鄉洲頭坊間一位很有學問的文化人,一直居於鄉野,一直筆耕不輟,是我學習的榜樣。

他的厚著要結集出版,多次打電話,希望我能撰寫序言,我很忐忑,因為我是後學,該須德高望重才有資格,拗不過老先生再三囑託,恭敬不如從命,就我所能表達的敬意寫上幾段話。

《松茲瑣談》裡的篇章比較繁雜,我稱之為包羅萬象,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說人也好,寫事也好,都是在述說家鄉,這讓我有機會再對家鄉有了一份熱愛。

坐在書桌前,展開這本書,我僅僅是從側面經過,就很快被吸引。

之前,我看過很多奎元先生的文字,我對他的筆法和風格很熟悉。我們也經常在家鄉一些文化活動場合見面,他的謙遜和慈祥、勤奮和學識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經常想:作為作家,應該接近社會,接近大眾,這才被大眾所認可;作為作家,應該讓人們拿起他的書本,捨不得放下;作為作家,應該讓不同年齡的人愛讀他的作品;作為作家,不能故作姿態,故作高深;作為作家,應該讓接近書本的讀者學到一些知識。

有很多事情,一個人是無法做到的,也沒有人能夠做得到。本文觸及的人都是一些有血有肉的人,這些人應該長存常在,永遠面向讀者。

前面我已經說過奎元先生,一生從未離開過那片土地,他熱愛故鄉,熱愛親人,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他的身上散發一種山水、草木的氣息。他的目光中有很多好奇、溫暖與喜悅,他都記錄下來。

《一個曠古絕後最具震撼力的真實故事》中《車氏割肝醫夫》是我從小就聽母親講過很多遍的身邊的故事,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發蒙時的小學院牆外邊,這個故事也有很多版本,奎元先生表達的最齊全。故事真假我們不必去較真,但至少我是聽著這個故事長大的,我的基因裡有這種為愛人捨身的密碼,小時候受到的薰陶是永遠的,這是文化的魔力。

我感念於奎元先生的傳播,生於斯長於斯的老先生,喜歡騎一輛自行車,拿一部照相機,穿村街,入農戶,進田間,上工地,拍攝圖片、記錄人文。他的許多作品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彼時的情狀。一幅幅鮮活傳神的照片,不僅展現了他用心抓拍的虔誠態度,更承載了一個赤子摯愛家鄉的濃烈情愫和滲入骨子裡的責任和擔當。

後來,我在報社編稿,我喜歡甚至偏愛他那些激活了曾歷者的鄉村記憶的文字,仿佛一幕幕老電影,熟悉親切而又喟嘆感慨。對沒有鄉村體驗的年輕人而言,那是陌生和遙遠的,當會引發他們的好奇和聯想,這也該是一種鄉村記憶的傳承吧。設若能因此激發和堅定他們破舊圖新的意志和信心,自然是這些帶有體溫的文字更大的收穫了。

記住鄉愁,就是記住鄉村場景,記住鄉村人物和鄉村細節,這既是一種眷顧和懷想,也是一種期待和展望。鄉村是樸實的,鄉村是真誠的,鄉村是淳厚的。

奎元先生讓我們記住了這一切。他在包羅萬象說著家鄉,也是千絲萬縷愛著家鄉。

是為序。

(發稿編輯 司舜)

劉玉國 那 牛,那 狗

那頭耕牛,給我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流著淚、蹣跚著步伐,後面跟著一隻「汪汪」叫的黑狗,在全家人默默注視下被買牛人牽走,畫面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中。

1979年責任田分到各家各戶,「僧多粥少」幾家共分一條耕牛。我家和福春爺爺家分到的黃牛力氣大、個頭高、腳步勤,根據人口算牛在我家養10天、福春爺爺家養8天,如此循環。

放牛是小時候的樂趣。一群放牛娃約好,什麼時候到哪座山頭集中放牛,玩的開心。我們變著花樣玩,有用布蒙著眼睛憑聲音來抓人的「摸貓兒」,或抓子、或跳崗、或鬥雞、或捉羊等等,滿山是我們的笑聲和打鬧聲。玩著玩著,牛或跑到莊稼田地裡,被「看禁」的老頭抓住會罰上一碗米,回家免不了享受「竹筍炒肉」的皮肉之苦。

牛為了地盤,也會鬥。我家牛個頭高、力氣大,識相的牛會遠遠躲開,不服的幹,直到服為止,此時我感到自豪,似乎是我幹了勝仗。黃牛幹仗是「幹不過就跑」,不比水牛,紅著雙眼往死裡鬥拼個你死我活,對周邊人極具威脅。那時大多養的是黃牛,牯牛稍長大時都會閹掉,性格會更溫順,正如此大人才放心這些小屁孩放牛。

大人犁田時,我不能離開隨時準備放牛,我也樂此不疲,空隙間可以抓幾隻肥大的蝗蟲,蝗蟲的大顎及強壯的後足很有攻擊性,冷不丁會把手弄破皮。只要迅速按住它的背部,在掙扎的時候用手抓住翅膀的根部就基本搞定。卸掉它的後足、扯掉它的翅膀丟進水田裡任其掙扎,偶爾帶回家丟給鴨子或雞,追逐著分享美食;或抓一隻大青蛙,「青蛙是益蟲」從不捨得吃,抓了又放、放了又抓。也或舀幹水溝,用小手一層一層扒開厚厚的泥巴,泥鰍拼命鑽泥不過是徒勞,運氣好的話會弄上一碗泥鰍。最期盼的是福春爺爺犁坂田,田泥隨著犁頭翻轉,躲在泥田裡的黃鱔無處遁匿,又是一頓佳餚。

我看牛非常用心。「雙搶」時牛的工作量大、用的苦,看著被鞭抽的傷痕十分心痛。為讓牛吃飽有力氣,我趁大人回家吃飯的工夫把牛牽到田埂上,那裡草很肥很深很嫩。看著黃牛貪婪地、津津有味的樣子非常開心。牛蠅牛虻忘我地叮咬黃牛,我會毫不猶豫一巴掌拍下去從來顧不得髒。如果用小棍輕輕撓在牛的兩股之間,它會放慢腳步、翹起尾巴很受用的樣子。中午牛拴在樹影下休息,愜意昂起頭半躺在地上反芻——聽得出是嚼草的聲音,悠閒的神態十分享受,牛眼半眯對我眼,彼此用心在交流。

我對牛有最愧疚的一次。牛在專心吃草,我拍打牛頭上的牛蠅,「呼」的一下黃牛一甩頭,腮幫甩到我身上。「靠,連我都敢頂?膽子肥了?」將牛繩系在松樹上,收緊繩子讓牛鼻子幾乎貼著樹幹動彈不得。「看你頂我,看你頂我!」拿起鞭子狠狠抽它頭部,一鞭下去一條痕,牛躲著可無法躲,無助的眼神在委屈流著眼淚。出了「惡氣」接著放牛,它又一甩頭,原來是身上許多牛蠅在叮它。錯怪黃牛了,我摸著我給它留下的傷痕滿滿的內疚。

我慢慢長大,牛慢慢變老,黃牛「幹仗」勝的機率少多了。我寄宿在校讀書,只是偶爾放牛。

「牛現在老了,要賣掉。」一次聽到爸爸同媽媽商量,那是一個秋風蕭瑟的陰天。

爸爸說了也就定了,過了幾天一個販牛的來了,圍著黃牛轉了轉、看了看,評頭論足。

萬物有靈,何況是同我一家人生活了十年的老黃牛。牛一定聽懂了,從此無助的眼神,一直流著眼淚。

「爸爸,不要賣吧,牛整天都在哭。」大姐姐對爸爸說,自己的眼淚也下來了。秋收剛過,都是坂田,為了在牛被賣前將田全部翻過來,姐姐每天牽著老黃牛耕田。耕著田、流著淚,大姐陪著流淚。

「你看,牛老了如果死了我們什麼都沒有,趁現在還能賣個千把塊。」爸爸何嘗捨得同我家共同生活十多年的老黃牛?是老黃牛在我家最困難的日子任勞任怨為我家犁田耙地,已經是我家的編外人士。沒有辦法,真的需要錢。

一個秋日的下午,買牛的過來牽牛。我家養的小黑狗「汪汪」對著牛販子叫。這隻小黑狗惹得我第一次挨了媽媽的揍,我記憶中的唯一一次。記不清那狗從哪裡來的反正就到了我家,「來來來!」我跑狗追,快追到我後一個轉身,狗往我身上跳。狗的爪子厲害,幾次撓破了皮。媽媽拿根棍子打我——她每次都是打到地上,我大聲哭著持續了個把小時。「兒,真給打到了麼?」媽媽見我哭著不停以為打痛了看看我的傷勢,這麼一安慰我似乎更委屈哭聲更大了。就這黑狗,我放牛時跟著我,拴牛的繩子在地上拖時小狗會在後面追著。那牛、那狗,還有我,一道永恆的風景。

「回來!」黑狗一直追著牽牛人。

全家都是依依不捨。老牛邁著蹣跚的步伐,被人牽著,後面跟著「汪汪」的小黑狗。夕陽西下,走在水庫壩上,牛的身影拉得老長老長。「哞——」老牛滿是悲壯的叫聲似乎訴說這什麼,爸爸轉過身去,偷偷擦拭眼睛……

那狗從此也不見了。那牛,那狗,是我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發稿編輯 司舜)

責任編輯:朱宜 編審:江柏佐

主辦:宿松縣融媒體中心

投稿:ahssnews@163.com

版權歸融媒體中心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你很牛」總不能說「you very cow」吧!那「牛」用英語怎麼說?
    那「牛」用英語怎麼說?我們趕緊來捋一捋。1)Awesome & Impressive首先,我們稱讚某人特別「牛」,可以用一個單詞做為一句話就搞定,比如說:① Awesome!當然,既然說某人很牛的話,那說明這個人肯定是做了某些了不得的事情,我們姑且把這件事叫做it,那就可以說「it is awesome」或「it is impressive」來表示某人幹的某件事實在是太牛了!另外,你直接用這兩個詞稱讚對方也可以,比如說You are awesome!
  • 走進孤山「泥狗村」
    「有一種說法是,孤山鎮第一任縣令屬狗,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後人用泥巴做成狗的樣子紀念他;還有一種說法呢,說是古時候,這裡鬧瘟疫,天神派來一隻神狗幫助驅趕瘟疫,瘟疫消失後,人們為了避邪,就做起了泥狗子。」  最初,孤山的泥塑只有一種小狗的造型,泥狗由此得名。後來,漸漸地,幾十種飛禽走獸都成了民間藝人的手下活物。
  • 牛和狗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閱讀>雙語新聞>正文牛和狗 2012-02-23 15:25 來源:[標籤:來源] 作者:
  • 《那山那人那狗》那山靜默無言,那人溫情相伴,那狗卻不是我
    踏過光滑水亮的青石板小巷、踏過村口的青石小橋、走過小窄山路,遠處霧靄親吻山野、走過林間小徑,蟲鳴偶爾陣陣……在這個兒子初來乍到上任鄉村郵員的第一天,在這個父親卸下重任陪同兒子熟悉路線的最後一天,兩人一前一後緩慢而行,那條叫做」老二「的狗歡快蹦躍。
  • 「Cats and dogs」可不一定是「貓和狗」啊!那還能是啥意思?
    關於cat——貓的俗語非常多,我們以前也分享過好幾個,比如fat cat表示有錢有勢的人,curiosity killed the cat表示好奇害死貓,cat got your tongue表示突然間說不出話來,卡殼了。
  • 「小孤山」文藝|王宇平◆湘西記行
    初入古城,感覺來到了畫裡世界,明清時代的特色民居、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行走在石板街道,一種滄桑感油然而生,迎面不時走來穿著民族服裝的苗族、土家族居民,那銀光閃爍的服飾惹人注目;老城依山傍水,清淺的沱江穿城而過,紅色砂巖砌成的城牆佇立於岸邊,南華山襯著古老的城樓,北城門下寬寬的河面上橫著一條窄窄的木橋,以石為墩、遊人如織,兩人對面要側身而過,這裡曾是出城的唯一通道。
  • 王樹平 || 家鄉的那汪清泉
    家鄉的那汪清泉文/王樹平 "金水繞孤村,如同玉帶形,束腰真足貴,小巷傳聲名",這是我村已故的王清軒老先生根據前人相傳總結的"窯頭八景"之一"金水玉帶",形象傳神地描繪出了家鄉的地理水文風貌。更為彌足珍貴的是,在村子前、後溝渠裡還滋長有五六眼泉水,與金水河一起,默默徐徐、生生不息,潤澤著家鄉故土,滋養著家鄉子民。可以自信的說,溝西方圓十來個村子,唯數我們村水井最旺、水質最甜,不論是以前的"絞水"年代,還是現如今的自來水通戶,鄉親們從來沒有因吃水而發過愁,也因此,水於我的記憶中充滿了甜蜜和歡樂。
  • 航拍大孤山驚現「仙女下凡」!那畫面簡直美呆了!
    美麗的家鄉拍出了大片即視感小編真為我們的製作團隊感到驕傲大家辛苦啦,棒棒噠~上午9時,大孤山古戲樓廣場鑼鼓喧天,熱鬧非凡。「2018丹東春季旅遊·鳥語花香遊東港活動暨大孤山首屆杏梅花旅遊節」正式啟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遊東港」小TIPS——
  • 「小孤山」文藝|王宇平 ◆ 距我們最近的「神仙」
    【「小孤山」文藝】欄目歡迎欣賞!歡迎投稿!投稿郵箱:sszkfk@163.com(宿松周刊副刊投稿郵箱)責任編輯:楊劉敏 編審:江柏佐主辦:宿松縣融媒體中心【來源:宿松融媒】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小孤山」文藝|唐牧 ◆ 冬景如春磐竹軒
    寨上四處,錯落有致地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的竹質軒式休閒亭和木椅石桌,那仿古式的廂房簷上吊燈,分別掛在六角亭、八角亭的簷角上;配著彩色的夏季遮陽的幕縵垂掛著,隨風輕拂著,很是優美。深入莊內,紅色軒廂裡設有餐廳、客廳、 KTV廳、宿舍、公共洗漱間等,賦有人情意味地分布著。
  • 投行狗的那點事之——計程車司機的故事
    我說到:大哥您太了解我們行業了,我們現在日子太難過了,快活不下去了。一路上,老B侃侃而談,從各大投行的特點,到風流韻事無所不知,他告訴我金融街上好多投行高管都是他的回頭客,偶爾聽到誰打打電話說什麼重大資產重組借殼啥的,買買小股票,小賺一筆。後來,我再也沒有遇見過老B,估計和我聊完了覺得我級別太低了,不是他的業務目標吧。
  • 農村常說「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是什麼意思?
    導語:農村常說」再窮不賣看家狗,再富不宰耕地牛「,是什麼意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家裡有妻兒父母要贍養,沉重的家庭負擔都落在一個人或者兩個人的身上,在外地又沒有相識的人,就算外面的人再好也總是會不習慣的,沒有真正的家的那種溫馨,只能說,為了生活身不由己吧。在農村裡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習慣,對於家鄉的眷戀永遠也不會改變。
  • 單身狗憑實力單身,那這個「實力」用英語怎麼說?So easy!
    那麼問題來了,單身狗憑實力單身,那這個「實力」用英語怎麼說?So easy!1)Muscle「實力」指的是一個人實實在在的力量,很多同學會想到諸如「strength(力量,優勢)」或者「competence(能力,才幹)」,這些都是可以的。
  • 航拍:洪水中的小孤山
    小孤山以奇、險、秀、孤而聞名於世,被歷代詩家學者吟贊為「長江絕島、中流砥柱」。      小孤山原是江中石嶼,開始形成於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它孤峰獨峙,三面環水,直插江心,氣勢險峻。巨石懸立奇峭,大有「障百川於千裡,納群山於足下」之勢。此山其高不過百米,周不過裡許,然而其形特異,如一出水芙蓉,孤峰聳立。山上幽洞滄波,玉竹翠亭,峻梭碧閣,相互映襯,美不勝收。
  • 老闆說「Take five」可不是讓你「拿個5」,那是啥意思呢?
    比如,老闆說「Take five」可不是讓你「拿個5」,那老闆是啥意思?1. Take five職場英語高頻句「Take five」知道啥意思嗎?不懂可能要累趴下!經常用於開會,開到一半大家都疲了,這時候老闆可能就會說take five。英語例句:① Let's take five and get some coffee.我們休息五分鐘,喝杯咖啡。
  • 《那山那人那狗》:記憶裡總是鬱鬱蔥蔥
    《那山那人那狗》,我能想到關於這部電影的記憶總是鬱鬱蔥蔥,一片翠綠,對於劇情已然模糊,如同電影的海報一般,一片模糊的綠色主調,大概是距離上次觀影時間太過長久的緣故。模糊的記憶裡我卻清晰地記得電影劇情的平淡如常,沒有曲折,沒有強烈的衝突,只有那山,那人,那狗,行走在湘西如畫的鄉間,淡淡的感覺,溫馨的平常,對我的觀影胃口。今天心血來潮重看了此片,也許是年齡漸長,不再單純如少年,當初觀影的感覺如今還在,而今觀影時多了幾分思索。
  • 《那人那山那狗》:堅持不懈的意義
    關於《那人,那山,那狗》的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湖南的西南山區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個時代和這個地區都很遙遠。影片中的綠色展現了山上的美景,遠處的音樂喚起人們內心的寧靜。我父親在那條危險的山路上走了多年,但他工作努力,沒有得到一個模範工人,沒有得到一個優秀的幹部,最後提前退休了。但是慢慢地當我意識到山裡的人被封鎖時,我想敞開心扉。這五位婆婆以為自己已經走出了大山家庭。當他們拿到「信」時,他們用手輕輕地撫摸信封。雖然信裡只有幾個字,但他們還是很滿意。
  • 當代鄉土作家秋夫‖那山那水那草那狗
    那山那水那草那狗按節令算,現在已是深秋,10月18日我陪老伴漫遊了「植物園」。據遊歷者說,園內有十餘個植物專類園,包括梅園,紫薇園,馬鞭草園,櫻花和鬱金香園。滿眼的花匯成了彩色的海,喜氣逼人,迎合了因隔離太久渴望出來放風的人們的心理,成果不錯。我因不喜人造景點(誤認為),加上疫情期間,就沒有去湊那個熱鬧。老伴一直想去植物園看看。我想,此時的植物園應是秋色染紅,林野斑斕,於是我就開車陪著老伴去了。
  • 小孤山今昔 - 宿松新聞網
    南宋後,曾在此設立烽火臺和炮臺,元代紅巾軍與餘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清朝彭玉麟的湘軍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以爭成敗,故又有"安慶門戶""楚塞吳關"之說。也流傳有小姑娘娘、小姑嫁彭郎等民間傳說。  (圖為約1870年-1890年的小孤山倫敦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London收藏)  小孤山為安徽省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
  • 那山,那水,那是我的家鄉
    離開家鄉十餘載,除了想念就是想念,那裡有我的親人,有我兒時幸福的時光。有人問起我是哪裡人,我告訴他是有山有水的地方,那裡空氣清新,那裡民風樸素,我的家鄉就是河北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有山有水的「世外桃源」 我的家鄉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山水相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