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山雪景 |
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華山,峭拔險秀,風光壯美。它以山勢險峻著稱、以歷史悠久聞名,並且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山崖中多達千餘的摩巖石刻成為華山吸引中外遊客慕名前來的魅力之一。
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華陰市境內,古稱「西嶽」,又稱「太華山」,是「五嶽」之一。由於地勢險要,華山山體多刀削鋸截、巧奪天工的千丈絕崖峭壁,令人望而生畏。在這些奇險難達之處竟有不少書體多樣、風格各異的摩崖石刻,不禁令人感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勇氣。
華山摩崖石刻數量眾多,年代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這些石刻兼具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富於天然意趣,體量巨大、氣勢恢弘,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平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置身山中,欣賞著這一幅幅凝固的歷史畫卷,真是藝術美與自然美的雙重享受。
華山摩崖石刻數量多,原因有兩點:一是華山多懸崖絕壁,為題字刻石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在遠古時代華山曾發生地殼活動,形成了氣衝霄漢的峭壁險峰。二是華山多文人墨客登臨揮毫。攀登五嶽最險峻的華山需要勇氣和毅力,這激發了登山者的成就感和表達欲,遂吟詩作畫題名留念。
自春秋戰國時期秦昭王令工匠施鉤梯登華山起,華山石刻距今已有2000多年。摩崖石刻盛行於北朝時期,它既是先人親臨自然的一種藝術創作,也是寄託情懷、寄意銘志的重要載體。
細數題詞刻石者,帝王、文人、僧道是華山摩崖石刻的主要創作者。帝王文化、士大夫文化、佛道文化薈萃於一山。
華山的西嶽廟始建於漢代,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書經》《資治通鑑》等書均記有「唐堯四巡西嶽」「舜三巡西嶽」。崖壁上的「駕幸及此」「駐蹕憑眺」等石刻氣宇軒昂、力透山川,可知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明皇等皇帝曾多次來此遊歷並舉行盛事。清康熙、乾隆兩帝也曾多次來此遊歷、祭奠。
歷代文人墨客對華山情有獨鍾,攜三五好友登臨名山,暢敘幽情,吟詩作賦,摩崖題刻是古代文人風雅的見證。而華山的天池山東麓自晉代起,是歷代名僧高士就隱之地,他們亦是題刻隊伍中的一員。
華山風景如畫,既是旅遊勝地,也是書畫家、攝影家寫生、拍攝、抒懷的絕佳場所。上華山登臨攬勝,無論選擇哪一條線路,無論走到哪一個景區,多多少少都會碰到摩崖石刻,不少石刻都具有提示景物特色的作用。
華山的鳥道沿線景區風光旖旎,拾級上山,但見道旁巨石夾徑,曲徑通幽,巍峨的山巖崖壁上依次鐫鑿著「撞山」「隔凡」「出塵崖」等題刻,點出了各處形勝的特點。刻有「龜頭」「蛇頭」「夜叉」等題字的自然象形石生動有趣。
「五十三參」景點別具一格,那是在整塊山巖上鏨鑿的五十三級石階,上有拔地而起的「秀屏」,其旁立壁懸崖上題有「鑿險通幽」四字,點出了這處山巖的險峻。華山的千尺幢地形高峻奇險,頂端上面有個平臺刻著「太華咽喉」,形象地道出了這路徑的險要。
(責編:魯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