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中關村,半部科創史。
文 / 華商韜略 熊劍輝
70年走來,中關村超越了地理概念,成為一個符號、一個品牌、一種精神象徵。
【1】
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海澱被規劃為首都的「文教區」。清華、北大、中科院等科教領域的排頭兵,開始在「中官屯」的曠野裡落地生根。
1953年,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科研樓(原子能樓)竣工為標誌,中關村開啟了「科學城」時代。之後,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于敏等頂尖精英匯聚於此,成就了「兩彈一星」的曠世偉業。
一批科研院所圍繞此地、開枝散葉,湧現出一大群新中國現代科學的奠基人。待到70年代末,中關村已聚集了一流高校30多所、科研院所130多家,成為中國真正的「科技心臟」,人才密集度不遜於矽谷。
1978年,在美國訪問的核聚變專家陳春先,腦海中浮現的正是這樣的「中關村」。
這一年,他沿著波士頓128公路、舊金山矽谷走下來,看到的是數千家由教授、大學生、工程師創立的公司,以及由它們構築的高科技產業集群。
一位美國教授創立的20人的永磁體小公司,就能為NASA和全球核實驗室供貨。科技與商業的高度協同,爆發出強大的生產力。
陳春先深刻認識到——這正是美國經濟科技強大的終極奧秘。
他禁不住遐想:如果與「矽谷模式」相結合,中關村將爆發出怎樣的威力?
1980年,陳春先在向中科院、北京科協的聽眾講述「訪美報告」時,豪氣沖天地宣布:要親自創辦一家「矽谷公司」。他定下一個「二不四自」原則:不要國家撥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後來,這成為無數中關村公司效仿的樣板。
但在當時,全中國都沒這個先例。陳春先開公司的報告打到物理所,結果石沉大海。
而在「訪美報告」現場,北京科協諮詢部負責人趙綺秋被陳春先圈了粉。她清楚知道,這個「公司」開不成。不過她有一個「曲線救國」的計劃:
陳春先憑藉等離子體學會副理事長的身份,可以搞個「服務部」,由北京科協出批文、出經費,再到公安局刻公章、銀行開帳戶。
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等人把物理所一間廢棄倉庫收拾出來,成立了「服務部」。這一天,被公認為中關村的「公司誕生日」。
而陳春先「腐蝕科技隊伍,侵佔公共房屋」的「小報告」,也打到了物理所領導那裡,證據是:每個掃倉庫的人都多領了5塊飯錢。
大家都在觀望、遲疑、看笑話,陳春先卻馬不停蹄起來。
他跑美國、倒晶片,造出一批核聚變電源開關,狠賺了3萬塊;又辦起培訓班,向待業青年傳授電子技術,成為日後「電子一條街」的「黃埔軍校」。
人們驚詫於服務部竟然賺錢了,更看不慣陳春先給員工多發的7-15元津貼。
風言風語多起來。說服務部「損公肥私、吃裡扒外」者有之,批評陳春先等人「不務正業,歪門邪道,腐蝕幹部」者有之。很快,上級決定對服務部立案調查,誹謗、查帳、被拘接踵而來。很快,服務部的上百人一鬨而散。
好在,陳春先的遭遇被新華社發現,並登在了直呈中央領導的機密內參上。隨即,審查被制止,服務部的做法贏得了中央的讚賞。
1983年4月,陳春先乾脆膽子再大一點,創立「華夏新技術開發研究所」及下轄的「華夏電器公司」,徹底衝破了體制阻礙,成為了中國第一家「技工貿」企業。
但陳春先衝破阻礙的歷史使命,似乎到此戛然而止。
此後,他又創辦了20多家公司,歷經項目失敗、貿易糾紛、非法拘役等無數磨難。非但沒能積累起財富,還因下海失去了體制內的福利待遇,晚景悽涼。
2004年8月10日,70歲的陳春先溘然長逝。他捐出眼角膜,留下了把「光明留給後人」的遺願。這位打破時代堅冰的「中關村第一人」並不富有,卻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照亮了中關村的未來之路。
【2】
與陳春先差不多同時「揭竿而起」的,還有一位標誌人物:王洪德。
1982年底,中科院計算所一次會議上,「右派」王洪德突然拍案而起:「如果聘走不行,借走!借走不行,調走!調走不行,辭職走!辭職不行的話,你們就開除我吧!」
說完,他拂袖而去。
當年,王洪德「五走創京海」,轟動北京城。
1979年,王洪德曾在中科院計算所知青社拉起一支人馬,專做計算機房工程安裝。結果,一年大賺60萬,轟動了中科院,也引來了工商局和紀委的審查。
他聲淚俱下地「交代」:「我們這些新產品,都是填補國家空白的,不然就要從國外進口。既創造了效益,又解決了知青就業,我何罪之有?」但紀委堅持追究到底。
1983年8月,46歲的王洪德忍無可忍,怒創「京海」。他從知青社借款1萬,剛在銀行開了戶,就接到北大一個計算機房改造項目。一群中字頭的大牌公司都來競標,北大卻只相信王洪德。
這個項目讓京海大賺9萬塊,從此大訂單接踵而來。1987年,京海總產值突破1.3億,坐上了中國機房行業的頭把交椅。
陳春先、王洪德的創業壯舉,讓中科院計劃局和海澱區也心癢難耐。很快,它們從「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萬塊,創立公私合辦的「科海」。
創立科海的初衷,是希望把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放進海澱區的企業推廣應用。當年,科海推出了中國最早的電腦漢字裝置、空氣加溼器、財務管理系統等,奪得了不少中國第一。但這些新技術,市場轉化的成功率並不高。
但京海、科海的試水,讓更多人的心思活泛起來。一批科研人員和海澱區四季青鄉一拍即合,決定合作。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鄉會議室宣告成立,鄉裡出資2萬,由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擔當名譽董事長。「四」取自四季青,「通」有「四通八達」之意;英文「Stone」意為石頭,有人解釋為:幹好了成鑽石,幹不好就甘當鋪路石。
四通的第一筆生意,來自中科院計算中心一批日本印表機,它們打不了中文,形同垃圾。但四通花400塊請了個程式設計師,編了套列印中文軟體,讓這批印表機滿血復活,結果大賺20萬。
沿著這個思路,四通發現,單位買電腦大都用來列印。「電腦+印表機」的組合要5萬塊,要是能造出便宜的列印一體機呢?
1985年,四通MS-2400中英文打字機問世,一幫沒怎麼見過錢的科技工作者卯足勁開出八九千塊的高價,都擋不住洶湧的訂單。這一年,公司狂賺3000萬,轉年營收破億。
1993年7月,四通電子赴港上市,成為北京民營企業第一股。
鼎盛時代,四通納的稅佔據中關村的半壁江山,其他企業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人民大學南側立交橋,至今以「四通橋」命名,足見其當年榮光。
但1997年,四通遭遇一場金融詐騙,2002年才走出困境。之後,投新浪、搞地產、接盤腦白金,最終在時代的大潮中光彩不再。
一度能與四通同臺共舞的,是信通。這是中關村第一家股份制企業,由中科院計算所、科儀廠、海澱區各投100萬,於1984年11月開業。
中科院計算所的抗幹擾穩壓電源,曾榮獲科學大獎。信通最早將其產業化,從而賺到了第一桶金。
但信通卻與最大的風口失之交臂。
當年,它最早請動倪光南生產了100塊漢卡,並約定與計算所五五分成。結果,計算所賣出93塊、信通只賣出7塊,計算所據此要分大頭,信通堅持對半分。
這樣的短視,讓計算所再也不肯與之合作。而倪光南的漢卡技術,最終成就了聯想的偉業。
此後,信通業績一度冠絕「兩通兩海」。但在90年代初,因為一樁7000萬的走私大案東窗事發,信通在中關村第一個轟然倒下。
【3】
1984,中關村的「拐點之年」。
躍上歷史舞臺的除了「兩海兩通」,還有大名鼎鼎的聯想。
受到陳春先的創業事跡的鼓舞,柳傳志也萌生了創業念頭:「憋得太久,機會來了,特別想幹事!」
1984年10月17日,「聯想」在計算所一間塵土飛揚的傳達室中成立。公司的全部家當,只有兩三個長條凳、辦公桌和20萬開辦費。
這年,中科院財政撥款銳減20%,預計5年後全部取消,計算所1500人吃飯要成問題。而「兩通兩海」,正在外頭賺得風生水起。大家七嘴八舌,覺得當務之急是趕緊掙第一筆錢。
「機會」很快來了。
據「可靠」消息,在遙遠的「江西婦聯」一位婦女手裡,有一批彩電要出手。這種緊俏貨,一臺到手就能淨賺上千,這夥沒做過生意的知識分子馬上衝了過去。柳傳志千叮嚀、萬囑咐要先驗貨、後給錢,結果出差的人還是被騙走了14萬。
那時,柳傳志的月薪是78塊。騙子騙走的,是他150年的工資。
被騙的柳傳志,完全不知道如何反敗為勝。他沒有任何辦法,只好帶著人在路邊擺攤賣電子表、旱冰鞋、運動衫,好把窟窿堵上。
「兩通兩海」一年賺千萬,40歲的自己擺地攤。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柳傳志咬著牙幹了。就算當時心再大,他也不敢想像20年後自己會把「藍色巨人」的全球PC業務買下來。
無意間,中科院拯救了這支哀兵:院裡進口了500臺IBM電腦,準備配給各科研院所。柳傳志得到消息、撂下攤子,直撲中科院設備司,把電腦的驗收、培訓、維護業務搶到了手。一伙人肩挑手扛蹬三輪,靠這筆業務掙到了70萬。
這是聯想的第一桶金,也是中關村龍騰虎躍的開始。
【4】
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獲批,「中關村」正式誕生。
創業的熱潮,就此噴湧。
1986年,倪光南的聯想漢卡已經賣瘋,而「中國第一程式設計師」求伯君,才剛剛來到中關村。他先進四通,後入金山,歷經三次肝病爆發,卻在病床上憑一己之力做出WPS,橫掃中國的文字軟體市場。
之所以這麼玩命,只因他認準一條死理:「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願意把作為信息產業靈魂的軟體產業,完全建立在他人的智慧上。」
1988年,被柳傳志「忽悠」進聯想的郭為,先琢磨出「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廣告詞,又把登在《人民日報》上、聯想漢卡榮膺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生生改成了「一等獎」;同年進聯想的孫宏斌,還在柳傳志調教下「校正」山西口音,兩年後卻被送進了班房;而真正執掌未來聯想的人,還在中科院自動化所趕畢業論文。
這一年,身在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的王文京,在柳傳志創業事跡的感召下,扔掉了「金飯碗」,扎進了中關村。他和搭檔蘇啟強用5萬塊創立的「用友」,如今已成長為亞太地區最大的企業服務提供商。
蘇啟強沒等到這一天。
1993年,他與王文京分道揚鑣。一年後,他用王文京傾囊回購股權的錢,創辦了正版連鎖的「連邦軟體」,在無數抱小孩的婦女問你「要光碟嗎」的中關村,活成了一股清流。
1995年,瀛海威將「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的廣告牌豎起,宣告網際網路時代降臨中關村。
這一年,搞出「中國黃頁」的馬雲,來到瀛海威朝聖,拜會偶像張樹新,卻只受到會面半小時的接待。出來後,馬雲凝望著瀛海威的廣告牌說:「如果網際網路有人死,張樹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而人們對網際網路的直接感受,更多來自煤礦工人王躍勝的飛宇網吧。大學生在網絡和遊戲面前徹底淪陷,巔峰時,1800臺電腦日夜收割,成就了中關村「飛宇網吧一條街」的盛名。
伴隨著《相約一九九八》的歌聲,中關村開始群雄並起。
這一年,求伯君的北京金山正直面生死。此前,他全力開發、挑戰微軟的辦公軟體「盤古」遭遇重創,即便變賣別墅也無力回天。關鍵時刻,聯想注資900萬美元,才讓金山絕處逢生。
入主金山的楊元慶躊躇滿志,並與求伯君一併慧眼識珠,將金山總經理的大任授予雷軍。此時的雷軍,正盤算著用15萬買下張小龍的FoxMail,卻被總經理的任命搞得諸事纏身,最終與日後打造出微信的張小龍失之交臂。
這一年,「方正最好程式設計師」周鴻禕,剛把「方正之花」胡歡娶進門,就不管三七二一地創立了「3721」。此後20多年,「紅衣主教」跟網際網路圈所有精壯男人鬥了一遍,卻矢志不忘創業年代的夫人感言:「你去做吧,我打工掙錢供你吃飯。」
還是這一年,清華留美博士張朝陽,把搜狐和風險投資這個「新物種」,一併帶進了村。
1999年,李彥宏正在舊金山走街串巷拉風投。期盼100萬美元創業的他,卻被人強塞了120萬美元。是年聖誕,北大資源賓館掛出了「百度」的牌子。
也是這一年,蘇啟強把連邦軟體的加盟商王峻濤(網名老榕)請到中關村,搭建起著名的電子商務網站「8848」。此前,老榕一篇《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網文,曾賺得全國網友淚目,順手就帶火了一家日後名為「新浪」的網站。
馬雲也結束了在北京的抑鬱躊躇。他回到杭州,創辦阿里巴巴,卻並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時,2000年,8848的交易量已高達26億,幾乎實現了對中國電子商務的壟斷。但後來,8848分崩離析,馬雲真的把萬噸巨輪推上了珠穆朗瑪。
多少人曾大膽設想,倘若8848成功,今天的阿里又將何去何從?也曾不斷追問:為什麼8848沒成,馬雲卻成了。
但這就是中關村,這就是高科技。
【5】
2010年,做投資的蘇菂感覺到,在廣袤的大北京,看投資項目已然成為一項體力勞動:每天大部分時間在路上,看三四項目算高效。
他腦洞大開地想,能不能搞個創業者集中營?
被電商打得悽風蕭瑟的中關村海澱圖書城,落入了蘇菂的法眼。他特別中意一家面積大、風水差、幹啥啥不行的大網吧,改造成了車庫咖啡。
「車庫」源於締造出谷歌、微軟、YouTube的美國「車庫文化」。蘇菂的雄心很大,希望這裡能誕生出未來中國最偉大的公司。
找到這裡,很不容易。
走進一樓,人們先要穿過一段漆黑的走廊;再上二樓,才見豁然開朗,隱喻著創業的晦暗曲折。因為偏僻,所以便宜;但蘇菂更深的想法是,希望過濾掉情侶、散客,專注為創業者服務。
萬事俱備,萬事開頭難。800平的地方空空如也,蘇菂於是抓了個熟人團隊來暖場。這支創業團隊窮得底朝天,借著開業酬賓,喝了15天免費檸檬水,一杯咖啡都沒點。
眼見著車庫咖啡和創業團隊都要黃,蘇菂請動了新浪前CEO、DCM聯合創始人林欣禾來掌眼。在蘇菂的引薦下,這支PPT都沒有的創業團隊,拿下了林欣禾投的200萬。
消息像一枚核彈,引爆了創投圈。車庫咖啡人氣陡升,創業者蜂擁而至。
沒資金、沒背景的創業者,很快發現了車庫咖啡的妙處。點杯20元咖啡,就能享受一天的辦公環境和1G極速網絡;再交30元,還能在沙發上過夜。一支5人團隊駐紮在此,辦公「月租」只要3000塊。在寸土寸金的中關村,這就是白菜價。
人越來越多,中關村管委會和大企業也積極響應。通過車庫,創業團隊註冊公司能走綠色通道;另外,微軟給3年正版,阿里給免費雲存儲,農行有綜合金融服務……一連串「福利」算下來,車庫能提供300多項創業綜合服務。
但這都不是車庫咖啡最致命的吸引力。
扎堆的創業團隊,成功吸引了200多家風投機構。雷軍、徐小平(真格基金)、王京(險峰華興)、劉一昂(清科創投)等大佬,曾在此定期出沒。而滴滴、ofo、大姨嗎、魔漫相機等知名創業企業,都曾在車庫咖啡孵化成長。
2013年3月,這條200米的步行道,正式變身為中關村創業大街。
中關村,迎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時代。
於是,3W咖啡、聯想之星、36氪等40多家孵化機構開始入駐,成為創業者的領路人;形形色色的創業者遊走於此,混圈子、見名人、談項目、做路演,個個夢想變身獨角獸、顛覆BAT,還造就了這裡特有的「21歲創業現象」。
中關村的創業前輩們更生猛。
不論是勤懇創富的,還是敲鐘套現的,大都在遊艇香檳的快意人生中感覺不興奮、不刺激。於是化身投資人、衝進咖啡館,哭著喊著投入了新經濟大潮。他們的冒險經歷、知識閱歷、精神魅力,和磅礴的資本一道,注入了創新企業的精魂裡。
前些年,O2O、P2P、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還是風口;轉眼間,VR、AI、區塊鏈、無人駕駛又成熱門。資本寒冬來了又去、創業咖啡熱了又涼,這條大街的深度,已遠遠超越了200米的表象,不僅成了中國創業創新的風向標與溫度計,更將中關村的創業精神輻射到了全世界。
【6】
今天,從北京地鐵4號線「中關村站」出來,步行到創業大街,你便能仰望一部中關村的變遷史。
海澱大街路口,依然矗立著中關村第一代企業的標杆四通大廈;往北路過海龍大廈、鼎好商城,電子賣場已人潮散盡,卻湧入了曠視、地平線等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西面的創新大廈、理想國際大廈,見證了百度、新浪、愛國者、ofo等知名企業的來來去去;拐進創業大街,車庫咖啡的氤氳裡,湧動著中關村的無限未來。
不遠處的知春路,更是中國網際網路的時代縮影。用友、新浪、美團、頭條,皆出於此;雷軍入金山、投凡客、創小米,輝煌沉浮數十年,都沒離開這塊巴掌大的地方。
70年,中關村造就的輝煌,不計其數。
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03機)、第一個託卡馬克裝置(6號)、第一塊漢字裝置、第一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中國第一輸入法」(五筆字型)、第一款中文字處理軟體(WPS)……
此外,中國第一家民營科技企業、第一家赴港上市的民營IT企業、第一家不核定經營範圍企業、第一家無形資產佔註冊資本100%的企業、第一家有限合夥投資機構、第一家科技擔保公司……都在中關村孕育、成長。
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級高新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第一個國家級人才特區,「一區十六園」的中關村,活成了中國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
這裡匯聚著1萬天使投資、2萬創新企業、3萬海歸人才,貢獻了北京四分之一的GDP,企業總收入突破5萬億;其中,包括340多家上市公司、70隻「獨角獸」,佔據中國「獨角獸」企業的半壁江山。
2018年,中關村的專利申請量突破8.6萬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9萬件,被美國《福布斯》譽為媲美矽谷的「全球最大科技中心」。
大批科技企業群星閃耀:紫光、寒武紀、華捷艾米的5G、AI、AR晶片,商湯、曠視、地平線的智能識別,百度、馭勢科技的自動駕駛,百濟神州的抗癌新藥,京東方的柔性顯示屏……正日新月異地改變中國科技產業的面貌。
今天的中關村,更在面向全球、奔向世界。
英特爾實驗室、Plug&Play等國際孵化器,正在中關村加速聚集、快速發展;中關村的海外孵化器,則直接走進了美國矽谷、德國柏林、加拿大渥太華、以色列等創新中心,直接串連起全球資源,實現了海外項目就地考察、就地孵化。
陳春先或許意想不到,當年他燃起的創業星火,如今早已沖天燎原。
70年走來,中關村超越了地理概念,成為一個符號、一個品牌、一種精神象徵。
不論是老一輩科學工作的務實求真,還是新一代創業者的百折不回,那種追求卓越、奮發圖強、科學報國的精神,已融入中關村寶貴的血脈,代代相傳。
這樣的中關村,定將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新高地,也定將成為永久的風口之地。
參考資料:
《當代北京中關村史話》,柯小衛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
《中關村筆記》,寧肯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