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他「瘋」,因為他太愛動物,在動物園裡日行2萬步;也因為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拆掉動物園的圍欄,讓動物更有尊嚴,讓動物園更像自然。
國慶期間,武漢動物園裡一對新生的小熊貓幼崽就可以與人們見面了。它們是這裡首次繁育成功的小熊貓,被親暱地取名為「歡喜坨」「糯米雞」。
再過幾個月,這座有著35年歷史、陪伴幾代武漢人長大的動物園,將進行開園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說到這些變化,很多人會提起一個「瘋子」。他是楊毅,武漢動物園動物管理部部長。他身上的標籤還有「明星飼養員」、網紅科普達人、《正大綜藝》特約嘉賓。武漢動物園「明星飼養員」楊毅(右一)為小學員上課,講解溼地與鳥,帶領大家親近自然,在戶外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人們說他「瘋」,因為他太愛動物,在動物園裡日行2萬步;也因為他有一個大膽的想法,拆掉動物園的圍欄,讓動物更有尊嚴,讓動物園更像自然。「十幾年了,武漢動物園一直沒能成功繁育小熊貓,有些出生了也沒能存活下來,誰也沒有想到秘訣原來那麼簡單。」從手機裡翻出視頻,兩隻小熊貓幼崽毛糰子一樣依偎在媽媽「美美」的懷裡,飼養員陳丁怡一臉「老父親」般的自豪笑容。「以前,母貓在一個窩裡生了,會把小貓叼到另一個窩裡,過後又叼回來,就這麼來回折騰。」楊毅發現,問題就出在窩上。「動物有隱蔽的需要,小熊貓之前住的箱子是敞開式的,誰都能看到裡面有幼崽,母貓會覺得不安全。」於是,大家在原有的箱子外加上了一個通道,讓敞開式房間變成了可以隱蔽的套間,讓「美美」安心待產。「美美」預產期快到了,飼養員陳豔軍把楊毅找了去。上手摸過「美美」的肚子,楊毅判斷:「還有三天就要生了,是一對雙胞胎。」果然,5月10日恰逢母親節,「美美」產下兩隻幼崽。小熊貓生性膽小,護崽更是謹慎,受到過多外界幹擾時甚至會出現棄崽等過激行為。楊毅囑咐,不再清掃它們的住處,等幼崽能從窩裡出來滿地跑了,飼養員再打掃衛生;等幼崽能吃飼料、吃竹子了,再進行徹底的消毒。4個多月過去,在人們不打擾、「做減法」的守護中,兩隻小熊貓寶寶在不對遊客開放的產房裡成長著,已經能在棲架上靈活地玩耍,還跟著媽媽學起了吃竹葉。「2002年左右,動物福利的理念引入中國,到現在18年過去了,發展仍然很慢。」楊毅介紹,動物福利包括環境福利、生理福利、心理福利、衛生福利、行為福利,使動物免於不舒適、免於飢餓、免於恐懼和憂傷、免於疼痛傷害和疾病,並能自由表達天性。其中,「丰容」是動物福利的重要一環,具體到小獸館,就是用各種措施將原本的空屋子改造成模擬野外的環境,讓動物有事可做,展示自然行為。 第一次在武漢動物園見到楊毅時,他剛從大熊貓館出來。館裡臨時人手不足,他去替了一個小時的班,「鏟屎」、收拾吃剩的竹子、運送新鮮的竹子,「大半年沒當飼養員了,今天又體會了一下,感覺真好」。他曾是北京動物園的「明星飼養員」,這個地道北京孩子從小就愛逛動物園,一周去一趟,拿著小本子抄動物說明牌。1997年,他終於如願從園林學校畢業,進入北京動物園實習。剛過「四十不惑」之年,楊毅就有20多年在當動物飼養員。他自己「啃」英文書學習動物福利,通過網絡成了「網紅科普達人」,還是央視《正大綜藝·動物來啦》的特約嘉賓,「少年得到」APP的籤約主講人。正兒八經地學過6年相聲,他講課也像說相聲一樣,常有「小粉絲」來動物園找楊老師。武漢動物園「明星飼養員」楊毅為小學員上課。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而在武漢動物園,人們說楊毅是「瘋子」。「我離不開動物,對動物太膩了。」剛來的時候,他每天要逛兩趟動物園,上午一趟,下午一趟,說是遛彎,其實是琢磨如何改造。現在,每天上午8時剛過,他就已經到了工作室。中午從不午休,要麼在動物園裡轉悠,要麼看各類紀錄片、文獻資料。周末的時間,他要給小朋友們上「自然導師課」,有時動物出現問題,還需要緊急開會。常常還沒到下班,他一天的步數已超過2萬步。而走進「楊毅動物福利工作室」,也全然不是辦公室的樣子,辦公桌上堆滿了電鑽、電動磨具,地上則是各種丰容材料,拆開一角的快遞箱裡滿是海洋球——「企鵝可以玩,小獸也喜歡」。其實,楊毅入職武漢動物園,在很多人眼裡也是有點「瘋」的。今年1月10日,他在朋友圈曬出兩張圖:站在武漢動物園地圖前,手裡拿著武漢動物園的工作服。他寫道:「完成新『賽季』的籤約,效力新的『俱樂部』。」那一天,他的朋友圈「炸了」,100多條留言裡,很多人在問:「去武漢了?」武漢動物園於1985年春節開放,面積64萬平方米,依山傍水,陪伴了幾代武漢伢成長。但與國內很多城市動物園一樣,35年過去,這裡的硬體設施已經逐漸陳舊,動物福利也令人擔憂。去年初,楊毅應邀來武漢動物園講課,臨行前,有朋友給他打預防針:「你要有心理準備。」但慢慢的,他覺得這是一座「可造」的動物園。楊毅帶領小學員親近自然,在戶外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今年末,武漢動物園將啟動建園以來最大規模的綜合改造,計劃用時3年。這也是楊毅來武漢最重要的工作。琢磨了幾個月,他把改造的設計圖紙從牆上取了下來,「都在腦子裡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動物園,是以動物的食性來劃分區域:食草動物區、食肉動物區、鳥區、靈長類動物區。」可這並不是動物在大自然裡的分布方式,楊毅以袋鼠、鴯鶓舉例,「它們都生活在澳洲,可是袋鼠吃草,鴯鶓是鳥,在動物園裡就被放在了不同區域。」改造後,武漢動物園將按地理區域來劃分空間。「從全世界動物園的發展來看,這種展示方法和理念是趨勢。」在將來的澳洲展區,袋鼠、鴯鶓會在一起。獵豹、獅子、長頸鹿、斑馬、犀牛、大象等會在動物園裡還原一個馬賽馬拉大草原。未來的馬達加斯加區域,狐猴不再關在籠子裡,而是住在島上,遊客上島遊覽。動物居住的環境也會發生變化。目前國內大部分動物園,仍然沿用著19世紀歐洲傳統動物園的模式,把猴子關在籠子裡,熊放在熊坑裡,人們看不到動物身上的尊嚴以及大自然賦予它們的智慧。而在更先進的動物園裡,則採用了「哈根貝克模式」,不使用圍欄來隔離動物,而是用水域、壕溝進行自然區隔,動物的生活區域高低錯落。從遊客的視野來看,沒有圍牆的阻隔,獅子、斑馬、長頸鹿會在同一個畫面中出現,但它們其實誰也碰不到誰。楊毅帶領小學員親近自然,在戶外觀察動物的生活習性。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武漢動物園改造的方向之一,就是儘可能多地拆掉圍欄,讓動物有更大的活動空間,以更符合自然規律的方式來生存。很多人們想不到的動物,也將出現在動物園裡。「將來的亞洲區,會包括臥龍竹海、長江流域、東南亞叢林。湖北本土的金絲猴、麋鹿、豪豬都會在裡面展出;還可以做一排魚缸,展示本土的魚類。」楊毅興奮地說道,「武漢人愛吃武昌魚、刁子魚,它們的小魚苗是什麼樣的你見過嗎?咱們墨水湖裡有什麼魚,大家知道嗎?馬口魚、寬鰭鱲、鰟鮍,這些本土魚,可能聽都沒聽說過,到時候都可以在動物園裡看到。」在楊毅看來,動物園選擇動物,不應該以身價高低、長相美醜、能否賣萌為標準,更重要的是它們所能呈現的自然價值。武漢動物園「明星飼養員」楊毅為小學員上課。長江日報記者劉斌 攝
連結
「『投餵』絕對是國內所有動物園的一大頑疾。」除了最方便的胡蘿蔔、白菜、蘋果,一些遊客會投餵麵包、饅頭、餅乾、雞蛋灌餅,甚至沒拆塑料包裝的零食。
在楊毅的微博裡,置頂文章《為什麼在動物園不能隨便投餵動物》寫於2017年2月,文內詳盡地解釋:
今年4月23日,武漢動物園恢復開放第二天,一條《專業團隊告訴你,逛動物園不能做什麼》的視頻在微博上火了。剛剛走馬上任的網民園長「花落成蝕」出鏡,用幽默的方式提醒遊客:請戴口罩、請勿攀爬欄杆、請勿驚嚇動物、請勿拍打玻璃、請勿投喂。
視頻播放量達到584萬次,4800多條評論裡,最熱門的一條:「對不起,其實我也在武漢動物園投食過。」有些網友不甘心:「不能自己帶東西餵動物,那動物園有沒有賣食物餵動物的項目啊?」
「很多時候,玻璃牆擋的不是動物,而是人。」楊毅很擔心,「我們可以花3年把硬體改造成一流的,但如果大家的素質不提高,動物園還是好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