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11月28日,青島市環保局公布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建設項目規劃許可批前公示,此次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首次將青島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此全面地展示在市民面前。
根據規劃公告顯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公布旨在全面提高歷史文化保護意識,充分展現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積極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加強歷史文化遺產和現代城市功能的整合,促進歷史文化永續利用,提升歷史城區活力,在新區建設中延續青島獨有的城市風貌特色。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圖
根據規劃顯示,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內容大致分為七大部分,分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村鎮、工業遺產、文物古蹟、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城區及整體自然環境。其中較為具體、並有明顯區域性的城區、街區和村鎮的歷史文化保護備受市民關注。
復興歷史城區 打造島城文化、商業、旅遊中心體
城區的歷史文化保護範圍最廣、涉及內容最多的,是青島名城核心價值、特色歷史風貌的集中體現的區域,將建設具有歷史風貌特色和傳統文化內涵的城市核心區,逐步復興歷史城區,使之成為青島市的文化中心、商業中心和旅遊中心。具體範圍由東沿延安三路至長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南部濱海岸線,總面積約28平方公裡。
整個城區保護格局將按照「山海相依、島城一體」,自然與文化環境和諧相容的總體格局,其中將依託自然地形形成整體路網格局,以自然要素形成三條歷史發展軸及以裡院、獨立庭院為構成單元的建築空間肌理。
歷史城區保護規劃圖
在依託自然地形形成的整體路網格局中,具體包括:觀海山南側、火車站北側和大港東南側的放射型路網格局;觀海山、觀象山、魚山等山體周邊的環山型路網骨架;太平路、萊陽路、南海路等濱水型路網骨架;四方路、臺東、臺西等區域的棋盤型路網格局。
以自然要素形成的三條歷史發展軸,具體包括:以南部濱海岸線為依託的居住、遊憩功能歷史發展軸;以膠州灣東岸港口和鐵路線為依託的北部交通、產業功能歷史發展軸;以中山路-館陶路-遼寧路-華陽路-延安三路為脈絡的商業、服務業功能歷史發展軸。
在以裡院、獨立庭院為構成單元的建築空間肌理具體內容中,包括裡院「口」字形、「日」字形等空間布局形態;獨立庭院以建築為主體,以院牆、綠化、小品為環境要素的空間組織形制。
歷史城區的功能性調整是所有保護內容中最為複雜的,涉及的調解區域也比較繁多。南部濱海區整體延伸其居住、旅遊服務功能;膠州灣東海岸預留濱海公共空間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青島港轉化具有歷史文化和景觀特色的城市藍色經濟產業區和服務中心;逐步搬遷利津路、孟莊路周邊工業企業,發展創意產業、專業市場等功能;復興中山路片區的城市級商業中心、文化旅遊中心職能。
青島劃定13片歷史街區 控制地帶建築需與歷史風貌協調
根據規劃顯示,青島市共劃定了13片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八大關,信號山歷史文化街區,觀象山歷史文化街區,黃臺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無棣路歷史文化街區和奧帆中心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城區眺望視域控制圖
為了更加完善13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中對其總體保護做出了相應要求,整體保護區域內的空間格局、城市肌理和歷史風貌歷史建築、自然地形、風貌道路、環境要素都要得到完整保護,並確保歷史場所、歷史事件發生地和社會生活文化信息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
對保護街區內的建築將採取修繕、維修、改善、保留、整治、拆除等方式進行保護和更新,除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外,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新建、擴建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也必須與歷史風貌相協調,若不協調,將採取政治和改造等措施。
與此同時,在控制地帶(即歷史文化街區)內新建建築,也做了相應要求,其中對建築的高度、體量、色彩等方面需與街區的歷史風貌相協調,對不協調的多層和高層建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循序漸進的整治和改造,逐步恢復街區的空間布局和歷史環境。
歷史文化村鎮單編保護規劃
文化村鎮的歷史文化保護也是區域性保護的重要內容,而承載百年文化底蘊的村鎮多為破舊、逼仄的村落,保護任務也更顯艱巨。
歷史文化村鎮包括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和一般歷史文化村鎮,其中即墨市雄崖所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即墨市金口鎮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這兩個村鎮將嚴格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進行保護,單獨編制保護規劃,在保護規劃中規定保護界線,制定保護措施;一般歷史文化村鎮包括即墨市金口村、周童村、鳳凰村以及萊西市三都河村、富家澤口村,這些村鎮在編制新農村規劃時,應編制歷史村鎮保護專篇,注重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保護歷史格局。
除對以上三種歷史文化保護區進行了詳細規劃制定外,公式中還規定,將保護「三山、三水、三灣、一帶」的自然格局,保護已公布的515處文化保護單位和206處歷史優秀建築、1500餘處歷史建築、4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保護與青島城市歷史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格局和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山體(大澤山-天柱山、嶗山、小珠山-大珠山、鐵钁山)、水系(大沽河、北膠萊河及沿海諸水系及河流)、711公裡大陸海岸海域資源、67個近海島嶼、4處風景名勝區、9處自然保護區、6處森林公園及古樹名木等。
早報訊 《青島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昨天對外公示。根據這一規劃,我市劃定的歷史城區保護範圍為:東沿延安三路至長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南部濱海岸線,總面積約28平方公裡。這將整體保護青島歷史城區「山海相依、島城一體」,同時分嚴格控制區、重點控制區、一般控制區三類區域,全面控制歷史城區內建設高度。
七大內容構成保護區
記者了解到,本次保護規劃框架是,在市域範圍內建立由整體自然環境、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蹟、工業遺產、歷史文化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構成的保護框架。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三山、三水、三灣、一帶」自然格局,保護7處歷史文化村鎮、已公布的515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06處歷史優秀建築、1500餘處歷史建築、4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山
北部大澤山-天柱山東部嶗山西部小珠山-大珠山、鐵钁山等山脈
三水
大沽河北膠萊河沿海諸河流等及其他河流
三灣
保護711公裡大陸海岸帶和67個近海島嶼膠州灣鰲山灣靈山灣
四處風景名勝區
嶗山艾山大澤山三裡河
六處森林公園
嶗山森林公園靈山灣森林公園珠山森林公園大澤山森林公園大青山森林公園靈山森林公園
九處自然保護區
即墨海洋生物自然保護區嶗山自然保護區馬山自然保護區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靈山島自然保護區靈山島海珍品種質保護區艾山地質遺址自然保護區大沽河自然保護區洙河自然保護區
歷史文化村鎮
保護與青島城市歷史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格局和自然環境要素。包括山體、水系、海域資源、島嶼、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古樹名木等。
歷史文化名村名鎮
即墨雄崖所村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即墨金口鎮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鎮
一般歷史文化村鎮
即墨市金口村即墨市李家周疃村即墨市鳳凰村萊西市西三都河村萊西市宮家澤口村
歷史城區
整體保護青島歷史城區「山海相依、島城一體」,自然與人文環境和諧相容的總體格局。
歷史城區劃「保護圈」
規劃提出,歷史城區保護範圍為:東沿延安三路至長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南部濱海岸線,總面積約28平方公裡,是青島名城核心價值、特色歷史風貌的集中體現的區域。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
劃定13片歷史文化街區,紫線範圍總面積1363.8公頃。其中,街區保護範圍總面積688.9公頃。
13片歷史文化街區:
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館陶路歷史文化街區,八大關、匯泉角、太平角歷史文化街區,魚山歷史文化街區,八關山歷史文化街區,觀海山歷史文化街區,信號山歷史文化街區,觀象山歷史文化街區,黃臺路歷史文化街區,上海路—武定路歷史文化街區,四方路歷史文化街區,無棣路歷史文化街區和奧帆中心歷史文化街區。
保護內容
A
濱海
丘陵地貌
◆觀海山、信號山、八關山等丘陵地貌◆太平角、匯泉角等岬角◆青島灣、匯泉灣等海灣
B
整體路網格局◆觀海山南側、火車站東北側和大港東南側放射型路網格局◆觀海山、觀象山、魚山等山體周邊的環山型路網骨架◆太平路、萊陽路、南海路等濱水型路網骨架◆四方路、臺東、臺西等區域的棋盤型路網格局
C
建築空間肌理◆裡院「口」字形、「日」字形等空間布局形態◆獨立庭院以建築為主體,以院牆、綠化、小品為環境要素的空間組織形制
D
歷史發展軸◆以南部濱海岸線為依託的居住遊憩功能歷史發展軸◆以膠州灣東岸港口和鐵路線為依託的北部交通、產業功能歷史發展軸◆以中山路-館陶路-遼寧路-華陽路-延安三路為脈絡的商業、服務業功能歷史發展軸。
E
◆保護歷史城區內魚山攬潮閣、觀海山觀景臺等主要觀景點,確保與山體制高點、地標建築、濱海觀景點之間的聯繫,保持眺望視域通暢。◆保護南部濱海區域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街區以觀海山、魚山、八關山等低山丘陵為依託的典型山地獨立庭院住宅風貌特色。
提示:支持← →箭頭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