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59式到88式主戰坦克的技術發展

2020-12-20 裝備知識

行駛中的69-II坦克群,這是一次排級規模的演習

69-II坦克正在翻越垂直牆,圖中障礙物標高是1500毫米。

出口到國外的中國69-II中型坦克。

59-IIA坦克,在59-I和59-IIA基礎上改進而成

安裝了帶輕型熱護套的105毫米火炮和雙向自動裝填簡易火控系統,車身掛裝複合裝甲。其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及使用性能較59式坦克都有明顯提高。

與同時代的戰後第一代坦克如美國M48、日本61式、英國百人隊長等坦克比較,59式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比如英國百人隊長式坦克體大身沉,戰鬥全重達50噸左右,但這卻導致機動性能大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公裡/小時, 最大行程僅102公裡,遠遠落後於59式;在裝甲防護上,百人隊長式也弱於59式,其車體首上甲板厚度為76毫米(但百人隊長MK13型坦克增大為118毫米);在火力上,百人隊長MK5/MK7等都裝備1門83.4毫米線膛炮,打擊能力明顯弱於59式的100毫米炮。直到百人隊長MK5/2和MK7/2換裝了L7型105毫米線膛炮後,百人隊長的火力才超過了59式。

美國的M48在三大指標上比59式也不佔優。比如其最大公路速度為41.8公裡/小時,最大行程僅113公裡;主炮為1門90毫米坦克炮;裝甲最厚處為120毫米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國M47/M48坦克的仿製品,性能與美制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於59式。但是,西方國家的火控系統要比59式先進些,而且火炮大都採用雙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擊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沒有夜視裝置,夜間作戰能力也要弱於M48、百人隊長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人民裝甲兵的骨幹裝備。據外刊報導,從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國總共生產了59式坦克及其改進型1萬多輛,其中約有6000輛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迄今為止,這些坦克的絕大部分仍在解放軍裝甲兵裝備序列裡。

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主戰坦克 — 69式

在59式成功生產並裝備部隊後,為保持這種先進水平並逐步實現由產品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轉變,1960年後,軍委裝甲兵和第五機械工業部決定自行研製中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為此,五機部專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新型坦克的技術預研工作,如雷射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等。1963年裝甲兵研究院開始進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論證,並於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戰技術指標論證方案。1965年,五機部正式確定了新型坦克戰技性能及總體設計方案,並向有關科研單位(60研究所、617廠設計所、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下達了研製任務,同時將產品代號命名為「WZ-121」。1966年,617廠試製出了第一臺樣車。1968年,試製出第二輛樣車。同年,617廠還改裝出1輛「68G」試驗車。科研人員用這兩輛樣車與試驗車一起做了部分項目試驗。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製過程充滿了艱辛。首先是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使中國剛剛起步的坦克工業失去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對於重工業尚未成熟的中國來說造成了很大影響,也是制約中國主戰坦克在長達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軍工企業也受到了很大衝擊,導致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第三是研製單位的科研技術人員長期只偏重於整車和車型的研究,對基礎設計、試驗臺的設計和建設,以及設計基本參數的研究抓得不緊,結果也影響了新型坦克的研製進度。

1969年,617廠對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一輛蘇制T-62中型坦克進行了測繪,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和相關技術。結合1966年試製出的第一臺樣車,對新車進行了11個項目的改進,1970年又試製出了3輛新樣車。經過試驗,整車戰技術指標基本達到要求。同年,根據領導機關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設計定型時,急於投產100臺。但由於當時的設計、工藝、裝配中存在不少問題,部分協作件也未過關,結果無一臺總裝成功。1971年,五機部決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暫時下馬,基本成熟而質量不穩定的部件抓緊攻關。於是,工廠科研人員又繼續進行攻關研製,對新車戰技術指標作了重新調整。經上級對方案和戰技術指標重新審查和批准後,617廠試製出定型樣車,並由裝甲兵組織進行了定型試驗。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鑑59式坦克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坦克科技人員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坦克,於1974年3月26日由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工作領導小組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9式中型坦克」,簡稱69式坦克。

與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

1、戰鬥全重增大為36.5噸;

2、增大了發動機功率,改進了冷卻和供油燃燒系統。69式坦克採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機,該發動機乾重930公斤,長1.583米、寬0.896米、高0.91米,額定功率580馬力,額定轉速為2000轉/分,燃油消耗率不大於238克/千瓦/小時。這種性能較好的發動機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機動性能。

69式坦克的傳動和操縱裝置結構與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處是傳動箱主、被動連接齒輪頸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環槽,改善了密封,減少了漏油;中間齒輪的齒數由33個齒改為32個齒,這樣使齒根增厚,輪齒抗彎曲的強度增大,提高了齒輪的壽命;行星轉向機改進了密封裝置,加了1個氈墊和1個擋油盤及相應的回油孔道。此外,還有少數部件做了改進。69式坦克的行走機構與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對某些部件稍加改進,如主動輪的安裝採用一對錐形套定心;主動輪花鍵採取高頻淬火,以提高輪轂花鍵齒的壽命等。

3、裝了新設計的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全質量為1970公斤。炮身全長5.705米,身管長5.45米,身管中段偏前處裝有抽氣裝置,駐退機和復進機並列布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採用滑膛炮的目的是為了發射長杆式脫殼穿甲彈,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正確認識到長杆式脫殼穿甲彈是今後最有發展前途的彈種。而在英國人發明滑動彈帶以前,著名的L-7線膛炮不能發射長杆式脫殼穿甲彈,這是由於線膛炮發射的炮彈旋轉速度太大,降低了長杆彈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使用穿甲彈時直射距離為1736米,最大射程11847米。除配有長杆式脫殼穿甲彈外,69式坦克主炮還配有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為44發(其中包括13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3發破甲彈和18發榴彈)。炮彈布置為兩個彈架油箱內裝彈19發,發動機隔板前中組彈架裝彈12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上固定2發,右側裝甲板上固定4發,炮塔右壁上固定2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但要說明的一點是,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並不很成功,這是因為當時使用的發射藥的火藥殘渣留膛,使火炮經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隊並不喜歡這種坦克炮。到80年代,由於線膛炮發射的長杆式脫殼穿甲彈研製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線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統和觀瞄裝置比59式坦克先進,安裝了雷射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其中安裝在火炮防盾上的雷射測距儀大大提高了測距精度,使測距誤差從59式坦克的50米減小到10米以內;火炮的雙向穩定器中,高低向採用液壓式控制和驅動,水平向採用電力機械式控制和驅動。69式坦克的觀瞄裝置為69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瞄準鏡、70式炮長夜間主動紅外瞄準鏡和69式車長主動紅外晝夜觀察鏡。由於炮長和車長的夜視裝置為主動紅外式,因此,炮塔上裝有炮長紅外大燈和車長紅外燈。這些火控設備和夜視夜瞄裝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發命中率和夜戰能力。

5、69式坦克的車體底板碗形底兩側和側裝甲板對接處由59式坦克的緩慢彎曲改為7度角外傾斜彎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種減少為4種,簡化了製造工藝;在駕駛員的右側增加了柴油分配開關、手搖柴油泵、排氣開關和透明的柴油油量顯示器(59式坦克的這些裝置都放在車長座位下方);為方便裝填手裝填炮彈,69式坦克的戰鬥艙底改為旋轉底板;為了配合雙向穩定器和方向機的安裝,將炮塔座圈尺寸進行了調整,齒寬增加了2毫米,相應地將8塊座圈護板的寬度尺寸也增加了2毫米。

69式坦克的戰技術性能指標:全重36.5噸,乘員4人,車全長9.125米(炮向前),車寬3.27米(不帶裙板),車高2.4米(至炮塔頂),發動機功率580馬力,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最大公路速度50公裡/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公裡/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公裡,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

作為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護、機動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較大提高,各項技術指標與前蘇聯的T-55式相當,明顯優於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幹擾,造成研製時間過長,使本來比較先進的性能隨著時間跨度的增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顯得遜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後沒有大量生產。但69式的研製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坦克設計人才,這對中國坦克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最炫「魔改」風 細說《最後一炮》59式坦克
    59式中型坦克(WZ120)是中國的第一代主戰坦克,具備較強的火力,較好的裝甲防護和機動性能。在3D載具設計革新之作《最後一炮》遊戲內,也是作為玩家可使用的第一款現代裝甲。
  • 日本主戰裝備之10式主戰坦克
    10式主戰坦克三菱TK-X 10式主戰坦克(日語:ひとまるしきせんしゃ,英語:Type 10 MBT)是由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主持,三菱重工生產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新一代主戰坦克。10式主戰坦克以「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為基礎所開發,項目被命名為「TK-X」,2002年製造出第一臺原型車,2008年2月13日正式公開,2012年1月開始正式服役於陸上自衛隊。10式坦克採用了多種革命性新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一直有很高的名次。
  • 日本新世紀的主力主戰坦克——10式主戰坦克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日本之前的90式主戰坦克由於數量少並且價格非常的因素,所以在二零零四年的時候,日本便宣布準備停止量產90式主戰坦克,開始了新一代坦克的研發計劃,而這新一代的主站坦克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翁——10式主戰坦克。
  • 中國99A式主戰坦克,西方人眼中的陸地之王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中國所有的坦克都依賴於進口和購買核心配件組裝,這對於一個有著龐大人口的中國來說,是個十分危險的潛在隱患,為了徹底實現所有部件的完全自主控制,中國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刻苦專研,終於在九十年代末生產出了99式主戰坦克。
  • 中國出口改進型T-59主戰坦克 推出兩種改良計劃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導,在2007年度阿聯阿布達比國際防務展(IDEX2007)上,一家中國公司推出了兩種T—59主戰坦克的改良計劃。 計劃的項目負責人聲稱這兩種坦克主要是為非洲裝備的T—59系列進行改良。目前正在進行推銷。回顧T—59式主戰坦克的一系列改良過程,可以稱得上是「煥發第二次青春」。
  • 九十年代日本最先進一款主戰坦克—90式主戰坦克
    在亞洲,中國和日本稱得上是最強大的兩個軍事強國,特別是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之一,日本的軍事實力之強是有目共睹的,在上個世紀中,日本設計生產出了許許多多先進的軍事武器裝備,兵哥今天就要介紹其中的一款非常強悍的陸上坦克,就是90式主戰坦克。
  • 日軍主戰裝備之:日本90式主戰坦克
    因曾預計新坦克在1988年或1989年定型,故相繼又稱TK-X坦克為88式和89式坦克。但是由於研製周期拖長,定型日期推遲到1990年,故又稱之為90式坦克。該坦克將用於替換已經開始退役的61式坦克該,還準備更新一部分74式坦  日本90式主戰坦克。
  • 單價貴得離譜——日本「90」式主戰坦克
    作者:赤劍天涯上期我們聊到了韓國的「K1」主戰坦克,沒啥實戰經驗,卻蹭了坦克屆大佬光,擠了先進主戰坦克的行列。其實東亞國家還有一款坦克套路也類似,甚至在軍事屆的排名比K1坦克還高,這就是日本的90式主戰坦克。
  • 99式坦克君臨天下,山寨T72是誤傳,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版天啟坦克
    但是,由於我們軍迷畢竟只是軍迷,對於武器裝備研發時候的時代背景、項目需求、技術取捨,甚至是研究單位中的人際關係,基本上都不會了解得太深入,因此對某些熱門武器所持的觀點也就難免有失偏駁。這裡要和軍迷粉絲們聊聊大家都很熟悉和關注的一款國產兵器——99式主戰坦克!圖片:99A式主戰坦克已經位於全球主戰坦克性能頂端。
  • 日本研發世界最貴的坦克之一,火控系統曾領先多年的90式主戰坦克
    為了跟世界先進坦克交鋒,日本研發出世界最貴的坦克之一在日本為了應對蘇聯的T-62坦克而研發出74式坦克服役之後,發現當時的蘇聯已經服役了T-72坦克,這款坦克的實力遠遠超過74式坦克,所以跟74式坦克的研發一樣,日本又開始尋求一種更加先進的坦克,並在1976年到1977年間,三菱重工與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與開發研究所共同開發一款全新的主戰坦克
  • VT4坦克成功出口泰國,中國坦克已不再是廉價的戰爭消耗品!
    前幾日有泰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出口的第一批VT-4主戰坦克已經到達泰國港口,據悉這批坦克總共28輛價值10億人民幣。泰國VT-4坦克是中國兵工集團研發的新一代外貿型主戰坦克,屬於第三代坦克,其性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坦克水平。
  • 日本10式主戰坦克耍酷失敗 圍觀群眾一陣驚呼
    96坦克很猛對於歷次的俄羅斯大賽,我們中國軍迷一般都認為就是俄制T-72系列與中國96坦克的對賽。從今年的坦克大賽中我們看出,俄羅斯坦克在火控、機動性、防護能力落後中國。這也令亞洲另一個坦克大國日本開始心生妒忌,曾幾何時。日本90式坦克曾是亞洲最強坦克,這個咱們客觀承認在上世紀90年代確實強。日方認為96坦克作為解放軍主力,如果不能全面超越當年的設計對象T-72,就不算是成功的設計。
  • 日本的10式坦克應用了哪些先進技術?
    日本的10式坦克應用了哪些先進技術?首先不管它性能厲不厲害,日本10式主戰坦克的造價那是相當厲害,位列世界第二,單車價格940萬美元,僅次於法國「勒克萊爾」。沒錯,沒聽錯,二戰兩個坦克用得最差的國家,如今造的主戰坦克卻是世界最貴的。或許這一次他們又點錯了科技樹...
  • 解放軍59坦克能漂移過彎:日本90式卻玩砸了 事情奇怪了
    近日,一輛日本第7師團第73戰車連隊的90式主戰坦克,在北海道大訓練場發生翻覆事故。事故原因是由於高速過彎的時候駕駛員沒有準確判斷路面情況,導致車輛側滑翻車。作為幾十噸的大傢伙,主戰坦克的慣性不是一般汽車所能比的,因此過彎道的時候掌控不好翻車也是在所難免。
  • 日本戰後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曾想用其對抗蘇聯10萬輛T55!
    日本戰後為何要研製「61式」主戰坦克【每點新防務(626期) 12月17日】:昨天《每點新防務》介紹了德國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豹1,今天來看看同為戰敗國的日本在戰後研製的第一種主戰坦克「61式」到底如何,是否可以很好的擔負起為美國頂在第一線的
  • 日本最強10式主戰坦克內部畫面首次曝光,「迴旋射擊」堪稱一絕
    在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部署「魚鷹」運輸機之後,日媒近日又首次公開了10式主戰坦克內部的畫面,該坦克將在「離島防衛」發揮作用。  10式主戰坦克行進中「迴旋射擊」 央視截圖  據日媒報導,10式主戰坦克是由三菱重工生產的新一代主戰坦克,裝備於日本陸上自衛隊第七坦克師,該坦克具備高精準射擊能力。
  • 中國新式中型坦克首次公開清晰照片 性能壓倒日本10式
    結合關於該坦克戰鬥全重35噸的信息來看,這是一種新式的中型坦克,其重量和59式中型坦克類似。其性能要超過絕大多數輕型坦克,實際上更合適的比較對象應是戰鬥全重40噸左右的日本10式(40噸)、波蘭「安德斯」(33.5噸)、瑞典CV-90-120(35噸)等,這些坦克都安裝了與現代主戰坦克口徑相近的大口徑坦克炮,防護力也比戰鬥全重25噸以下的輕型坦克(如韓國K-21)強了一截。
  • 日本10式號稱「四代坦克」:一項技術卻全球倒數,中國都不用!
    說到第四代坦克,人們想到的除了俄羅斯的T-14阿瑪塔坦克外或許會想到美國的M1A3或者蘇聯曾經的477和490A工程,但是事實上有一種坦克也「自稱」為第四代坦克,卻絲毫不考慮這樣的稱號是否屬實,這就是日本的「四代坦克」10式,這種坦克被稱為「未來坦克」,但是性能卻並足以說服別人。
  • 99A、96、15式構成最強坦克體系,放眼天下無需謙虛
    2014年朱日和演習之時99A主戰坦克第一次公開出現在世人面前,隨後這款坦克以裝甲部隊第一梯隊的身份出現在2015年93閱兵、2017年朱日和建軍70周年閱兵以及今年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足以彰顯這款主戰坦克在中國陸軍裝甲部隊中不可撼動的地位。
  • 日本90式坦克不行,來看看中國的99改坦克如何碾壓日本的10式坦克
    中國99改坦克昨天有人留言說,日本的90式坦克比中國的99式坦克要好,這個觀點很錯誤,必須更正過來。日本90式坦克與其他國家的某些型號坦克相比,也許還算好一些,但它根本不是中國99式坦克的菜,沒有可比性。在目前世界知名的坦克家族中,能排在前面幾位的型號大致有:美國的M1A2、德國的豹2、中國的99A、法國的勒克萊爾、日本的10式、俄羅斯的T-90、英國的挑戰者、韓國的K2等。這些坦克家族中的精英各有絕技,性能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