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在群山裡,山在古鎮中」,無疑是光福特色的最佳寫照。光福地處太湖之濱,群山之麓,兼得山水剛柔之美,素來有「湖光山色」"洞天天福地」的讚譽,「光福」一名也由此而來。這裡沒有曲折的水巷,綿長的廊棚,卻有煙波浩渺的太湖,滿山盛放的梅花,為遊客帶來源源不絕的自然野趣。
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光福鎮,距蘇州城西約28千米,地處太湖之濱的鄧尉山麓,是一座嵌入東太湖的半島。
歷史背景光福已有約2500年歷史。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曾在虎山圈地養虎,飼養人員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吳國滅亡後,養虎事業也隨之衰敗。蕭梁大同年間(535~546),有顧氏舍宅為寺,取名光福,從此得名,沿用至今。
特色境內太湖圍繞,峰巒羅列,是江南水鄉古鎮中少有以山水組合見稱的風景區。67千米長的湖岸線,曲線蜿蜒,變化多端。其位於馬駕山上的「香雪海」,是全國三大賞梅勝地之一。
旅遊導覽
虎山
與龜山隔橋相望,相傳吳王曾養虎於此,故名。虎山山巔建有東嶽行宮,香火甚旺。其側建有玄帝殿、城隍廟、火神殿和鬥姥閣等。憑欄眺望,無限風光,盡收眼底。1994年8月,專家在山巔發現春秋古墓一座,方圓約150平方米,內有金屬器皿。疑為吳王墓塚。
銅觀音寺
又名光福講寺,位於光福鎮西街,龜山之陽。寺廟建於梁大同年間,距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現存舍利塔、金剛殿、大雄殿和西方殿等清代建築。舍利塔又名光福塔,是鎮內的地標。塔身磚砌,4面7級,高約24米,塔簷木欄毀於清嘉慶年間的雷擊大火。
光福寺歷經興廢,香火不斷。宋康定元年(1040),鄉民張某在寺旁泥中掘得唐鑄銅觀音立像一尊。銅像雖久埋泥中,卻依然通體金黃,光亮可鑑。銅像高約1米,體態豐腴,慈眉善目,傳說原供奉於光福寺,唐會昌末年,寺殿焚毀時不知去向,直至康定元年(1040)再現於廢墟泥中。此後又於淳熙年間被盜,14年後復得,因此該寺以之命名為「銅觀音寺」。
香雪海
在光福鎮西鄧尉支脈馬駕山,為中國三大賞梅勝地之首。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蘇巡撫宋犖來此賞梅,極目放眼,但見白梅似海,暗香浮動,冷豔如雪,遂題「香雪海」三字,鐫於巖崖,並賦詩《雨中元墓探梅》記此事。後來乾隆6次南巡至光福,必到香雪海賞梅。
早春時節,這裡梅花傲霜而開,美不勝收。遊人可沿馬駕山的山間小徑攀陟而上,順道參觀聞梅館和梅花亭等景點。梅花亭畔有乾隆詩碑一塊,為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時所作。
香雪海最佳賞梅時間為每年1月下旬~2月上旬。
石壁精舍
位於光福西南蟠螭山巔,面臨太湖,風光明媚。精舍創建於明嘉靖年間,因當時尚無規模,故又稱石壁窩。直至隆慶三年(1569),僧憨山大師結廬於此,復創殿宇,始成氣候。又經名士王稚登等人題額闡述,漸有名聲。後經明清兩代多次修整增建,漸成今日規模。
石壁精舍現存山門、韋陀天王殿和西方三聖殿等建築。精舍側院內,山巖峭壁上滿布歷代公卿、文人墨客題詠遊記,被稱為蟠螭山石壁摩崖石刻。寺側有憨山臺、憨山泉、印泉、曲石臺、龍泉、尊生泉、虛谷上人墓和吳偉業墓等名勝古蹟以及飲綠石、望湖臺和蜂腰巖等山石諸景。
聖恩寺
坐落於光福鎮東南玄墓山柴莊嶺下,創建於唐天寶年間,名天壽寺。南宋寶佑年間又建聖恩寺。當時兩寺並存,為上下道場,稱天壽聖恩寺。山寺迭經興廢,元至正初年(1341), 寺廟毀於一場大火。至正九年(1349),江南名僧萬峰和尚在此重興佛法,聖恩寺得以起死回生,漸成江南名剎。明清兩代,寺廟香火鼎盛南來北往的香客、僧侶遊人不絕於途。
聖恩寺現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 祖師殿和齋堂等建築,以及明清碑刻和晉代古柏等。寺內曾有一珍貴的周代寶鼎邾公樫鍾,鐘上鑄有36顆乳突,能敲36種不同的聲音,通體鏤有銘文,被視為鎮寺之寶,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寺後山石嶙峋,崢嶸迭岀,雖自然天成,卻似人工雕鑿 是古今聞名的「真假山」。
司徒廟
又名柏因社、古柏庵、柏因精舍,坐落於光福鎮西鄧尉山麓。相傳為祭祀東漢大司徒鄧尉而建。
鄧尉(2~58),字仲華,南陽新野人。自幼聰穎,文武雙全。後遊學長安,廣交豪客,與東漢王朝的創立者劉秀關係甚密。史載,劉秀對鄧尉極為器重,25年,劉秀登上帝位,封24歲的鄧尉為大司徒,進討赤眉,遷拜右將軍。
司徒廟現存廟宇殿舍兩進,共20餘間,為清末民初陸續重建, 近年又修建部分殿宇。廟裡最有名的是4株古柏,相傳為鄧尉親手種植,至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據稱,當年乾隆皇帝南巡來此,被4株古柏吸引,嘆為觀止,分別賜名「清」、「奇」、「古」、「怪」。在廟內賞柏廳的西側廊內,存有明代《楞嚴經》石刻一部、寶塔《金剛經》碑、康熙御書「松風水月」、林森手書般若船」石碑及其他石刻精品,觀賞價值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