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福報」只取不存終會透支

2020-12-26 鳳凰衛視

核心提示:星雲大師:記得我們過去齋堂吃飯,旁邊寫的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它不容易啊,你要感恩圖報啊,你要愛惜你的福德因緣,惜福現在可以救地球。

鳳凰衛視5月18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大地、海洋、能源、空氣、就是佛教所講的「地、水、火、風」,億萬年來,維繫著生物與地球之間的生態平衡。

星雲大師:地、水、火、風,在佛教的重要的名詞裡面就叫「四大種」,宇宙萬有包括地球、人身無論什麼一花一草都是這個四大組成。

解說:佛教講「四大皆空」,並不是「一切都是空虛的」,而是指世間萬物由地水火風暫時結合而成,會隨著因緣的聚散而不斷變化,只有四大調和大地萬物方能生生不息。

然而過去的100年裡,由於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資源,地球已經無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來維持平衡,世界各地都在發出「四大不調」的訊息。

慈惠法師:我們一個人,我們生命的延續要靠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你要用它也要保養它,要關心它,要注意它,地球也是一樣,讓我們踐踏,給我們成長,還有呢生長的各種的這個樹木、花草、果實,我們只知道去享受,沒有感受到我們要珍惜、愛惜它。

解說: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透支地球資源,到2003年,地球的生態承載力已經超負25%,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2050年至少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高達九十億人口的需求。

慈惠法師:我們地球所謂會暖化,我們會發生整個大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發生異狀,就是我們的索求太過分了,如果你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肚子飽,我最起碼過得很愉快,自在那就好了,現在都是過分了,我們就是說over了。

解說:佛教重視因果,認為我們今生享用的一切是過去善業所感的果報,此生應該珍惜善用,方能為來生積累福報,每個人的福報就有如銀行裡的存款,只取不存,終會有透支的一天。

慈惠法師:佛教有一個教義就叫「惜福、惜緣」,這個人世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是很多人幫助我們,給我們很多好的因緣,因此你要珍惜這些東西。

星雲大師: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過去老家人都教我們,你要敬惜字紙,就是一塊紙都不隨便把它丟了,要把它撿起來,撿起來還要敬惜字紙,很愛惜它還不夠還要尊敬,不能浪費啊。

解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墨子主張「節儉則昌」,韓非子提出「力而儉者富」,諸葛亮書中有「儉以養德」,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無不以此自勉。佛教向來崇尚節儉,認為節儉就是惜福,正如現代高僧弘一法師常與弟子分享的古訓,「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星雲大師:記得我們過去齋堂吃飯,旁邊寫的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它不容易啊,你要感恩圖報啊,你要愛惜你的福德因緣,惜福現在可以救地球。

解說:臺灣彰化的八卦山麓,座落著一座莊嚴、宏偉的佛教道場,這裡是佛光山在臺灣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分院福山寺。

覺居法師(佛光山中區總住持):福山寺是所有佛光山在全球各地的道場第一個別分院。

解說:上世紀70年代臺灣的佛教信仰尚未如現今興盛,佛光山的法師和信徒們為了弘法奔走南北,舟車勞頓,星雲大師發願要在中部地區為信徒尋找一個食宿的落腳點,1975年,終於在臺灣彰化市福山街的半山腰上找到了一塊空地。

覺居法師:這個地買下來當時叫做「垃圾山」,不是那麼的好,福山在這個地方算是一個半山腰,那彰化的地方呢這個信徒的經濟環境也不是很好,所以就也信徒來發起,就是我們到各地去資源回收,回來做建寺的一個部分。

星雲大師:那個福山寺在二十幾年前,它旁邊就是一個垃圾堆,基本上我們就跟垃圾堆住在一起,當然我們這些垃圾堆要處理啊,味道也不好聞,髒亂也很難看。

許坤鏘(國際放光會彰化西方分會督導):開土的時候大師曾經來這裡過,大師講過,我們這個佛寺是給大眾來種福田,大家都種得起,將那個我們要當垃圾丟掉的回收品,把它回收起來,當這個資源再把它賣掉來建這個佛寺,來回饋我們這個社會,把我們這個垃圾化為黃金,化為福報。

解說:福山寺的資源回收車開始穿梭於彰化縣,臺中縣的大街小巷,信徒們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起福山寺的建寺經費,而這十年也正是臺灣社會推廣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的起步階段。

許坤鏘:當初剛剛開始回收的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可以收,什麼不可以收,哪裡有在賣,當初就是慢慢這樣摸索摸索,很多的都不了解怎麼分類,他連垃圾,連那個衛生紙啊,連那個衛生棉啊什麼都丟進來,還有那個尿布啊都丟進來,都丟到這裡,那個時候很髒。

覺居法師:其實我們很多的老菩薩她是因為退休之後來做環保回收的,那麼其實她的家庭環境有些公務員退休的,所以當來撿這麼骯髒的垃圾,家裡會同意嗎,當然不會,她的孩子就跟他的媽媽講,媽媽啊,其實你退休之後有一筆退休金,我也可以養得起你啊,你不要在外面撿這些環保,這樣人家會覺得我們不孝順啊,但是她跟他講說,我要藉由我的手去撿髒的資源回收,來為福山寺盡一份心力。

慈惠法師:這個福山寺的資源回收啊可以說是奶奶,媳婦再是孫子,幾代的人接力賽,馬拉松式的去收那些東西回來建這個寺廟,早期我們去的時候只看到那個一大片的回收物的整理場,現在呢看到的是一種非常莊嚴,非常雄偉的一個寺廟道場。

星雲大師:我曾經想把它叫個名字叫做「環保寺」,就是以環保建這個寺院,不過信徒他們不覺得這個環保是怎麼樣,它是應該的,反正要做嘛,它叫做「福山寺」,環保也是求福嘛。

解說:星雲大師曾經說過,資源回收本身就是一種惜福、環保的行為,以資源回收所得來建寺廟更具修福修慧的雙重意義。

星雲大師:我們幾十年來佛光會、佛光山對於這個垃圾分類我們很早就做,我們種樹,在很多臺灣到處都種樹,我們淨灘,到沙灘上把它撿乾淨,我們信徒多嘛,所以這樣提倡啊臺灣的義工也跟著增加,大家都落實服務,為社會盡一點心力。

解說:如今佛教界宣導的「惜福愛物」理念在臺灣已經深入人心,據統計臺北市目前每天產生的垃圾回收率高達45%,廢棄物的溫室氣體排放十年間減少了71%。

林朝成(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灣的志工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是跟心靈的修養結合的,也就是當我們在撿垃圾,當我們再去分解,回收的時候,我們是透過這樣的行為來消除我們對自我的這種自大,所謂的我慢,那你會看到社會的亂的時候呢,你願意去付出的時候,你會發現說我們那個貪心會慢慢減少了,所以呢我們在掃除環境的貪嗔痴的時候,同時也在掃除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我覺得佛教的影響力是會被看到的,而且它甚至會被看成一個環境和平改變的力量。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的點撥:錢,花出去才是自己的
    著名的佛學傳播大師星雲大師在這方面對世人多有開示,他說:「佛經告訴我們財富是水災、火災、官家、盜賊及不肖子孫這五家共有的,財物遭遇大水或者大火都會瞬間成空,遇到貪官汙吏也會被充公,也會被盜賊竊取,更會被敗家子揮霍一空。」
  • 南懷瑾的告誡:福報是有定數的,千萬別一次就透支
    福報是一個人的福德報應,常有人疑惑,誰誰的福報真好,子孫滿堂,愛情事業都是順順利利,為什麼別人什麼都美滿?而自己卻充滿了坎坷?是不是老天爺偏心,把世間所有的福報都給了其他人?其實,福報不是誰給予的,而是自己修來的。
  • 星雲大師:世界上最公平的是這件事,可惜太多人不相信
    其實佛教的因果並沒有這麼簡單,因果並不單純只是善惡之報,而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這也不僅只體現在善惡之報上,而是萬法皆有。佛說:「今日之果,皆往日之因。」諸多事物的形成,消散,都是先有其「因」,方成其「果」。佛學的傳播者星雲大師對於佛家因果有深刻的體悟。
  • 星雲大師:慈悲從關心別人開始
    文/人間社記者李生鳳大樹報導星雲大師四日於傳燈樓四樓集會堂,為禪學營學員開示接心。圖/人間社記者莊佳穎一位九十三歲高齡的和尚與五百位青年學子,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慈悲的學習是從關心別人開始!」佛光山星雲大師提醒「二O一九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約五百名學員,不要計較好壞,要在心地上用心,時間久自然會進步,努力總有希望。來個世界各國的青年學子,對禪充滿好奇,紛紛提出了對生命的問題?學員問:想學習真正的慈悲,幫助別人,但做不到「無我」怎麼辦?大師答:關心別人,待人好一點。
  • 佛陀紀念館與星雲大師
    時近農曆春節,大廳內披紅掛彩,福聯高懸,一派喜慶祥和氣氛。穿過禮敬大廳,鋪入眼帘的是一條寬闊的道路,名曰成佛大道。大道盡頭是一尊全亞洲最大的銅鑄大坐佛,高108米。大佛頭頂藍天,靜坐蓮池,眉目含笑,神色自若,右手作蓮花指狀,以示吉祥,問候四方來客。金色的佛像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猶如佛光普照。大佛左右兩邊各立四座佛塔,均為七層。
  • 星雲大師:家中懸掛一「吉祥」,福樂安康增好運,很多人已經安排
    名滿世界的禪宗高僧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人總希望日子過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語言,包括動物、數字等,來美化世間。就拿數字來說,過去的人喜歡用「三」,表示「三陽開泰」,「五」代表「五福臨門」等,但時代變遷,現代人喜歡「六」,有「六六大順」之說,「八」則代表發財、發達,但實際上想要人生吉祥,關鍵在自己。」
  • 星雲大師:不管房子大不大,都要懸掛一「福壽」,福至壽至
    而禪宗一代高僧星雲大師,就對這「福壽」二字十分喜歡,他曾說:「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
  • 【星雲大師動態】星雲大師《365日》贈書旅館
    星雲大師(中)出席《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贈書發表會,左為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盛治仁,右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慈容法師。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這本書的出版,在我心中已醞釀半世紀之久。」
  • 莫言佛光山對話星雲大師 共談夢想的力量
    星雲大師曾送過一幅書法寫著「莫言說盡」,極富禪意。令其回味再三,若有所悟。今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莫言還表示,自己的房子正在裝修,未來將把大師贈與的書法高掛在書房之中。星雲大師則用善惡、黑暗光明、佛魔做比對,勸世人必須做自己的貴人,行善者不要灰心,因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大家可以不信佛教,但是不能不信因果。
  • 星雲大師說:「命好福深」的人,往往擁有這2個特質,準得很!
    星雲大師說:「命好福深」的人,往往擁有這2個特質,準得很!星雲大師在論述人的生老病死四個過程時指出,人的身體有了病痛懂得要找醫生治療,但是只是希求身體上的健康是不夠的,一個人要想得到質的提升,還要求思想、心理上的健康,而身體的強壯只是量的保證。要成為一個健全的人,就必須獲得身心健康。
  • 江蘇宜興大覺寺敦親睦鄰送星雲大師親筆題寫羊年春聯
    大覺寺白塔村村民陳水根歡喜接受星雲大師的親筆春聯,並感謝大師的深情厚誼當地民眾歡喜接受星雲大師的春聯並與大覺寺義工合影留念佛教在線江蘇訊 2014年12月30日,江蘇宜興大覺寺舉辦「敦親睦鄰送春聯」活動,到宜興的主要鄉鎮贈送星雲大師為羊年題寫的「三陽和諧」春聯
  • 星雲大師生平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 學誠大和尚赴臺灣會面星雲大師 盛讚佛光山是教界珍寶
    學誠大和尚致贈「吉祥福手」等結緣品予星雲大師(圖片來源:人間社 攝影:慧延)在盛大的歡迎儀式後,學誠大和尚一行前往傳燈樓與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會面,學誠大和尚盛讚星雲大師、佛光山是佛教的珍寶。星雲大師表示,歡迎大家來到佛光山,為此感到萬分榮耀,希望佛教將來更加提升,大家一起進步。學誠大和尚讚嘆星雲大師來臺弘法60多年,是大陸來臺的教界長老當中,有極佳建樹和貢獻者,而大師帶領的佛光山,更是佛教界的珍寶。
  • 戰火年代,星雲大師初到臺灣,被各寺院拒之門外,究竟為何……
    福報禪師答:〈飢餓〉全文一萬多字,星雲大師自述其一生當中多次的飢餓經驗,並推論自己將近半世紀的糖尿病,可能源自忍飢過頭,導致血糖異常而罹病。不過我們可以揣想,在那個風聲鶴唳、臺灣人看撤退來臺的人像外星人、傳說出家人就是間諜、只要住了一個外省出家人,警察就天天來盤查的年代…,大師履被拒於山寺外,情有可原。若您仔細閱讀,您會發現,每一個拒絕大師的人,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大眾。何況,即便被拒,寺裡的僧人還是自己湊了錢買米煮稀飯請大師吃。
  • 星雲大師的佛光山臘八粥
    再後來,結緣佛光山,到高雄拜會星雲大師,寫佛光山的素齋,漸行漸悟,悟出的是食物與心神之間的緊密聯繫。其實,食物有靈魂,是烹煮與享用的靈魂交集的載體。上周末,到香港佛光山道場,聽住持永富法師講起星雲大師的臘八粥菜單,又一次提升了對星雲大師素齋的認識和感悟。星雲大師對素齋的感悟,是悟由心生,食由神主的。
  • 星雲大師:房子再豪華,也要懸掛一「福壽」,多福多壽,福樂安康
    名滿世界的星雲大師說過:「多福多壽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們每日辛苦奔波、汲汲營營,只不過是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間的事業,絕大多數和增強身體、延年益壽有關係,可福壽並不是有求必得的,如果自己不去培植福壽的因緣,福壽是不會憑空降下的。」
  • 學誠大和尚:星雲大師是部無盡藏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全體僧眾,一起歡送學誠大和尚。(圖片來源:人間社報 攝影:楊祖宏)(圖片來源:人間福報 攝影:楊祖宏)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訪臺交流,首站拜訪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9月13日上午準備前往第二站南華大學,由於正逢佛光山舉辦海內外僧眾講習會,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受邀向僧眾開示,星雲大師隨後率全山法師、佛學生於烈陽下歡送,學誠大和尚與代表團都由衷的向佛光山道謝。
  • 星雲大師與宜興大覺寺
    上午九點,一位慈祥的老人坐著輪椅,由旁邊幾位法師相伴著緩緩步出山門。此時,一位眼尖的客人認出了輪椅上身著黃色僧服的老人,他驚喜地跟同伴說:「這不是星雲大師嗎?」同伴細細打量了一番點頭又搖頭,「看模樣是像電視上出來的星雲大師,但大師這樣有名,不是一般人,怎麼會在這裡讓我們撞見?」 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確實是星雲大師。
  • 星雲大師:一個人,把三件事做多、做好了,往往是貴氣來臨的開端
    有貴氣的人有什麼特徵,或許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更有貴氣,星雲大師在這方面頗有些心得,在自己的著作中,他曾指出,人的一生,以下這三件事儘量要多做,做好了,福報不請自來;一個人,把這三件事做多、做好了,往往是貴氣來臨的開端,一起來看看吧。
  • 星雲大師:忘記理想
    《人生就是放下》,星雲大師 著,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1月。南泉普願禪師有一次在打坐時,突然大吼一聲,把侍者嚇了一跳,趕緊走到南泉禪師的身邊問道:「老師,您怎麼了?」但那禪僧一向不知修福,不肯結緣,所以大家都不太願意幫助他。」於是南泉禪師親自到涅槃堂去探望這位生病的禪僧,問道:「方才你到哪裡去了?」病僧回答:「我到陰間去了!」南泉禪師再問:「陰間的情形如何?」病僧回答:「我大約走了一百裡路時,手腳疼痛得走不動,尤其口渴得很。忽然有人要把我叫進大樓臺閣中,因我實在很累,很想進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