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星雲大師:記得我們過去齋堂吃飯,旁邊寫的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它不容易啊,你要感恩圖報啊,你要愛惜你的福德因緣,惜福現在可以救地球。
鳳凰衛視5月18日《皇牌大放送》,以下為文字實錄:
解說:大地、海洋、能源、空氣、就是佛教所講的「地、水、火、風」,億萬年來,維繫著生物與地球之間的生態平衡。
星雲大師:地、水、火、風,在佛教的重要的名詞裡面就叫「四大種」,宇宙萬有包括地球、人身無論什麼一花一草都是這個四大組成。
解說:佛教講「四大皆空」,並不是「一切都是空虛的」,而是指世間萬物由地水火風暫時結合而成,會隨著因緣的聚散而不斷變化,只有四大調和大地萬物方能生生不息。
然而過去的100年裡,由於人類過度向自然索取資源,地球已經無法依靠自身再生能力來維持平衡,世界各地都在發出「四大不調」的訊息。
慈惠法師:我們一個人,我們生命的延續要靠我們的身體,所以身體你要用它也要保養它,要關心它,要注意它,地球也是一樣,讓我們踐踏,給我們成長,還有呢生長的各種的這個樹木、花草、果實,我們只知道去享受,沒有感受到我們要珍惜、愛惜它。
解說: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透支地球資源,到2003年,地球的生態承載力已經超負25%,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到2050年至少需要兩個地球才能滿足高達九十億人口的需求。
慈惠法師:我們地球所謂會暖化,我們會發生整個大地也好,山也好,水也好發生異狀,就是我們的索求太過分了,如果你所要求的只是一個肚子飽,我最起碼過得很愉快,自在那就好了,現在都是過分了,我們就是說over了。
解說:佛教重視因果,認為我們今生享用的一切是過去善業所感的果報,此生應該珍惜善用,方能為來生積累福報,每個人的福報就有如銀行裡的存款,只取不存,終會有透支的一天。
慈惠法師:佛教有一個教義就叫「惜福、惜緣」,這個人世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是很多人幫助我們,給我們很多好的因緣,因此你要珍惜這些東西。
星雲大師: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過去老家人都教我們,你要敬惜字紙,就是一塊紙都不隨便把它丟了,要把它撿起來,撿起來還要敬惜字紙,很愛惜它還不夠還要尊敬,不能浪費啊。
解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墨子主張「節儉則昌」,韓非子提出「力而儉者富」,諸葛亮書中有「儉以養德」,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無不以此自勉。佛教向來崇尚節儉,認為節儉就是惜福,正如現代高僧弘一法師常與弟子分享的古訓,「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福」。
星雲大師:記得我們過去齋堂吃飯,旁邊寫的對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它不容易啊,你要感恩圖報啊,你要愛惜你的福德因緣,惜福現在可以救地球。
解說:臺灣彰化的八卦山麓,座落著一座莊嚴、宏偉的佛教道場,這裡是佛光山在臺灣中部地區最重要的分院福山寺。
覺居法師(佛光山中區總住持):福山寺是所有佛光山在全球各地的道場第一個別分院。
解說:上世紀70年代臺灣的佛教信仰尚未如現今興盛,佛光山的法師和信徒們為了弘法奔走南北,舟車勞頓,星雲大師發願要在中部地區為信徒尋找一個食宿的落腳點,1975年,終於在臺灣彰化市福山街的半山腰上找到了一塊空地。
覺居法師:這個地買下來當時叫做「垃圾山」,不是那麼的好,福山在這個地方算是一個半山腰,那彰化的地方呢這個信徒的經濟環境也不是很好,所以就也信徒來發起,就是我們到各地去資源回收,回來做建寺的一個部分。
星雲大師:那個福山寺在二十幾年前,它旁邊就是一個垃圾堆,基本上我們就跟垃圾堆住在一起,當然我們這些垃圾堆要處理啊,味道也不好聞,髒亂也很難看。
許坤鏘(國際放光會彰化西方分會督導):開土的時候大師曾經來這裡過,大師講過,我們這個佛寺是給大眾來種福田,大家都種得起,將那個我們要當垃圾丟掉的回收品,把它回收起來,當這個資源再把它賣掉來建這個佛寺,來回饋我們這個社會,把我們這個垃圾化為黃金,化為福報。
解說:福山寺的資源回收車開始穿梭於彰化縣,臺中縣的大街小巷,信徒們整整花了十年的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起福山寺的建寺經費,而這十年也正是臺灣社會推廣資源回收和垃圾分類的起步階段。
許坤鏘:當初剛剛開始回收的時候也不知道什麼是可以收,什麼不可以收,哪裡有在賣,當初就是慢慢這樣摸索摸索,很多的都不了解怎麼分類,他連垃圾,連那個衛生紙啊,連那個衛生棉啊什麼都丟進來,還有那個尿布啊都丟進來,都丟到這裡,那個時候很髒。
覺居法師:其實我們很多的老菩薩她是因為退休之後來做環保回收的,那麼其實她的家庭環境有些公務員退休的,所以當來撿這麼骯髒的垃圾,家裡會同意嗎,當然不會,她的孩子就跟他的媽媽講,媽媽啊,其實你退休之後有一筆退休金,我也可以養得起你啊,你不要在外面撿這些環保,這樣人家會覺得我們不孝順啊,但是她跟他講說,我要藉由我的手去撿髒的資源回收,來為福山寺盡一份心力。
慈惠法師:這個福山寺的資源回收啊可以說是奶奶,媳婦再是孫子,幾代的人接力賽,馬拉松式的去收那些東西回來建這個寺廟,早期我們去的時候只看到那個一大片的回收物的整理場,現在呢看到的是一種非常莊嚴,非常雄偉的一個寺廟道場。
星雲大師:我曾經想把它叫個名字叫做「環保寺」,就是以環保建這個寺院,不過信徒他們不覺得這個環保是怎麼樣,它是應該的,反正要做嘛,它叫做「福山寺」,環保也是求福嘛。
解說:星雲大師曾經說過,資源回收本身就是一種惜福、環保的行為,以資源回收所得來建寺廟更具修福修慧的雙重意義。
星雲大師:我們幾十年來佛光會、佛光山對於這個垃圾分類我們很早就做,我們種樹,在很多臺灣到處都種樹,我們淨灘,到沙灘上把它撿乾淨,我們信徒多嘛,所以這樣提倡啊臺灣的義工也跟著增加,大家都落實服務,為社會盡一點心力。
解說:如今佛教界宣導的「惜福愛物」理念在臺灣已經深入人心,據統計臺北市目前每天產生的垃圾回收率高達45%,廢棄物的溫室氣體排放十年間減少了71%。
林朝成(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主任):臺灣的志工在做這件事的時候,他是跟心靈的修養結合的,也就是當我們在撿垃圾,當我們再去分解,回收的時候,我們是透過這樣的行為來消除我們對自我的這種自大,所謂的我慢,那你會看到社會的亂的時候呢,你願意去付出的時候,你會發現說我們那個貪心會慢慢減少了,所以呢我們在掃除環境的貪嗔痴的時候,同時也在掃除我們內心的貪嗔痴,我覺得佛教的影響力是會被看到的,而且它甚至會被看成一個環境和平改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