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翻譯官」趙序茅: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

2020-12-12 蘭州大學

【CCTV10】《科學動物園》另類家族

一隻母滇金絲猴正懷抱著一隻小猴子在他辦公室的牆上。別擔心,這是一幅掛在牆上的絲線版畫。

金雕、雪豹、黑猩猩,狗兒、山羊和黑熊……這些動物在他的辦公室隨處可見。別懷疑,這些只是他所寫的科普讀物上的一個個主人公,它們靜靜地躺在他的書架上。

您要問他的姓名?「西域鳥國」「動物翻譯官」。別奇怪,這些只是博客和公眾號的暱稱。

您要問他在哪?過去幾年,可能身著迷彩服,手執韁繩,徜徉新疆,策馬尋雕;也可能在雲南、四川一帶找尋滇金絲猴的蹤跡。碩士期間研究禽類,博士期間研究獸類,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禽獸」的他於2019年7月份來到了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成為了一名擅長動物科普的宏觀大生態方向的青年研究員。

他就是趙序茅,一位88後動物研究工作者,憑著紮實的科研功底以及對寫作的熱愛和細膩豐富的情感,他在繁忙的野外考察間隙,寫下了200多萬字的作品,既記錄下考察過程中的艱辛與快樂,也描述了考察對象的生存環境與狀態,是一位新銳科普作家,也是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在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趙序茅身上,科研和科普比翼齊飛。截至2020年1月,趙序茅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等保護生物學領域的知名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在中國科技館、國家動物博物館、CCTV,以及各地的大學、中學、小學做過科普講座100餘場次,出版了《西域尋金雕》《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一鳥一世界》等13本科普類的圖書,其中,《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獲2017年中國年度好書入圍獎,《紅唇美猴傳奇》獲2018年中國年度好書獎。近期,他還應邀多次在央視十套「科學動物園」欄目,「芝麻開門」等節目擔任專家評委。

如今,趙序茅對科普和科研的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科普可以擴大科研的視野,科研可以提升科普的深度,科普應該成為一線青年科學家的一份責任與擔當。」

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背景下,趙序茅也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小目標:「我計劃每年在甘肅最貧困的地方講30場科普講座。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科普寫作:

一隻小熊引發的人性思考

「科研和科普恰是源與流的關係,科研是科普的發動機,科普是科研的望遠鏡。科研幹得好,科普就會寫得好。」趙序茅在科學網博客中寫道。

在趙序茅眾多的科普讀物中,金雕、滇金絲猴是兩位出鏡率最高的主角,因為它們都是他科研過程中的主要研究對象。

趙序茅的科普寫作就是從參加新疆阿拉套山調查金雕項目開始的。

「小金雕媽媽回來了,它冒著風雨回到自己的巢中,展開翅膀,兩米多長的翼展立即將小金雕緊緊裹住……雨不久便停了,我的視線卻模糊了。——《西域尋金雕》」。趙序茅在單筒望遠鏡的這頭,金雕在那頭。這種在一線科研過程中發現的珍貴場面,他不忍讓它白白流失,在動物行為科研觀察的間歇,他用手機將這段文字記錄下來。

荒涼的戈壁是人類網絡的禁區,但卻是動物們的天堂。「沒有網絡,環境很美」激發了趙序茅將所見所想用筆記錄下來的初衷。他筆下第一個主人公就是一隻在科研途中發現,被同胞公熊殺害、被母熊埋葬,又被獵人割下熊掌的小棕熊。

2013年7月,趙序茅在科學網博客上發表了這篇《棕熊葬子》的故事。經過一番科學分析推測母熊葬子的原因,他感嘆,「偉大的母熊!為了保護幼子敢於和兇狠的公熊決鬥;當幼子遇害後,母熊一點一點在堅硬的土地上拋開一個大坑將孩子葬下;偉大的母熊,我們向你致敬,向一個偉大的母親致敬!我們悄悄地離開,不忍驚動這裡的亡靈。」而後面對人類沒有一絲道德底線,無情割下熊掌的行為,他又發出拷問:為何茫茫阿爾金山竟然容不得一個孤寂的靈魂?

面對網友們的讚許和期待,他在留言區回覆:「以後還會更新更多的東西,多多關注了!」沒想到從2011年開始接觸科普寫作到如今,這一拿起筆,就度過了10個年頭,誕生了13本科普著作,獲得了多項科普大獎。

「我喜歡用手機,利用碎片時間寫科普文章。」趙序茅說,「很多人只知道我能寫,或者說我寫作欲望強。他們不知道我的辛苦付出,別人逛街,我在寫;別人喝咖啡,我在寫;別人風花雪月,我也在寫。」

科普講座:

「我的聽眾遍及天涯海角」

鳥獸無言,單純依靠文字也無法淋漓盡致表達「話癆」趙序茅對科普的心聲。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場特別的講座,一個特殊的眼神,打開了趙序茅動物科普的一扇新窗。

那是一個怎樣的眼神呢?第一次遇見那眼神是在2012年一個春天,在一個美麗白湖邊,趙序茅為一群小朋友,講述白頭硬尾鴨的故事。

那是一種對知識充滿好奇和渴望的眼神,這種眼神也向趙序茅傳遞了一種力量,讓他感受到了存在的價值。「孩子們對我的研究充滿了好奇,這是我繼續前進的動力。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做科普還是有作用的。」趙序茅說。

除了一個個渴望的眼神,還有一個個可愛的小問題。「科普講座和寫書不一樣,講座是雙向互動的,孩子們經常會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

有的問題反映出當下科普和小說的混淆:「斑羚真的能飛度嗎,金雕是否可以重生?」

有的引發了趙序茅的科研思考:「我講到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的時候,就有學生問,它們要攜帶多長時間,為何如此?我不禁為之一動,這不就是我們研究的科學問題嗎?」

有的喚起了孩子們心中小小的夢想:「有學生私下問我,如何能選擇我讀的專業,像我一樣進行科學考察。試看古今中外的大科學家,多數都是從小對某一事物充滿探索欲望。」

「我做的科普講座,絕大多數都是公益的,每次和孩子們做科普分享,都能感受到他們燦爛的笑容,這就夠啦!看著孩子們的求知眼神,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趙序茅提起孩子臉上總是掛著掩飾不住笑容。

從北京名牌學校到新疆鄉村小學,從東到西,從北到南,從稚嫩幼童到耄耋老人,趙序茅的科普講座開遍了大江南北,但他仍舊認為自己只是一株科普界的小草。他在博客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從不寂寞,從不煩惱,你看我的聽眾遍及天涯海角。」

科普扶貧:

「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

「你出一本書能賺多少錢?」「你辦一場講座能賺多少錢?」這是親朋經常對趙序茅「科普」的好奇心所在,但趙序茅科普的初心並不在此。

趙序茅至今對貧困地區那些「小聽眾們」的眼神記憶猶新,他說:「他們聽一兩個小時的演講,一動不動,連廁所都不去,眼神中透露出對知識的那種渴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他們太缺乏科普了,扶貧先扶智,扶智先科普。」中國的貧困地區大多數是野生動植物豐富的地區,我如果能給貧困區的孩子播下一顆科學的種子,引導他們去觀察周邊的動植物,這樣就可以把原本教育、經濟的窪地,打造成科學探索的高地。

回想起貧困地區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眼神,他暗暗下定決心:「我要把最前沿的科普,帶到最需要的地方。這裡面有科學知識,有科學思維,更有生活智慧和人生理想!」

翻開趙序茅的《紅唇美猴傳奇》,你可以發現,不只是有金絲猴家族輕鬆活潑的故事,還會拋出許多打開腦洞的科學問題:猴群中的等級是怎麼建立的?滇金絲猴為什麼攜帶死嬰呢?金絲猴為什麼會「季節性生育」?激發小讀者們探索未知的好奇心。知識的傳遞只是趙序茅科普的第一個目的。他說:「讓孩子們認識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才是我的目的。」

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科普。澳大利亞林火造成考拉大規模死亡,有網上流言:考拉功能性滅絕了。「一個物種不會因為一場火就功能性滅絕,這就是缺乏求真求實的科學思維引發的謠言。」趙序茅說。

如何將小眾的科學知識普及到大眾?從故事中最初的科學知識傳遞發端,趙序茅希望通過科學思維的培育,最終達到思想啟迪的效果。「棕熊藏子——母子情深」「烏鴉精神——未雨綢繆」「老鼠態度——克製冷靜」,他將一系列正能量的生活哲理蘊含在科普故事中,帶領讀者從理工思維回歸到人文思想,從而啟發人類從多種角度看世界影響世界,這是趙序茅科普中最深一層的要義。

2019年7月,趙序茅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畢業,手裡拿到了多個offer。「我選擇來到蘭州大學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一方面在於其寬鬆自由的科研氛圍和優越的科研條件,另一方面就是學校和學院無微不至的人文關懷以及對我做科普的大力支持。」趙序茅說,「甘肅雖是經濟的窪地,而蘭大卻是西部文化的高地。如果心中感受不到溫暖,再繁華的都市又能怎樣?蘭大的溫度在,它的高度就一定在。因為,一所高校的溫度決定它的高度!」

生態學創新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志成表示:「引入趙序茅老師,最看重的就是他科普方面的能力,學校大力鼓勵學科交叉並制定出臺了分類考核評價機制來認可老師們的科普成果,知名出版社出版的科普讀物可以量化工作成果認定。」「在科研方面,學校和學院也提供了優越的科研條件,我們會支持他的科普工作,並希望能夠將他發展成智庫方面的工作者,進一步發掘他『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智庫語言』的能力。」

趙序茅所在的生態學創新研究院2018年5月剛剛成立,一年半時間,教職工人數達到19人,其中14名科研人員,3名行政管理人員,2名實驗技術人員。王志成說:「短時間內引進人才數量快速增長,其背後一是離不開院長劉建全老師將人才引進作為頭等大事,並親自抓人才引培工作;二是學校深入開展綜合改革,特別是人才引進機制改革發揮了成效,實行「一人一策」,健全人才保障;同時學校及生命科學學院大力支持新成立的實體性科研機構的發展,可以說『既要引大師,也要修大樓』,在學校創造的基礎條件保障的基礎上,我們更加有信心招攬更多優秀人才。」

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下一步將進一步引進優秀人才,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西部生態屏障建設,以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三個研究方向作為新的增長點,支撐我校生態學一流學科的建設,同時支撐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

生態學創新研究院二樓的一間普通辦公室裡,趙序茅放下手中的筆,站起身,打開窗望向窗外,他目光堅定,這裡就是他的詩和遠方。

不能錯過!

相關焦點

  • 書單|動物,我們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
    通過認識動物,我們不僅能更好地旅行,也能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更好地去思考我們的生活。今天的書單,無論是在旅行中對動物的觀察,還是由對動物的熱愛而激發出的旅行,或是動物科普著作,都在告訴我們,人類與動物的關係, 人類看待動物的方式,如何塑造了我們今天的生態和文明世界。
  • 追日問天|看科研望遠鏡如何觀測太陽
    在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安裝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日面太陽磁場望遠鏡和多通道太陽望遠鏡,天文學家們觀測著太陽的一舉一動,實現著人類的「追日」夢想。那麼,這兩個巨大的望遠鏡是如何工作的?觀測太陽對於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哪些幫助呢?
  • 視頻丨集科研、教學、科普於一體 湖南師範大學天文館開館了
    天文望遠鏡。紅網時刻9月29日訊(記者 周丹 通訊員 蔡頌 張明明)想通過天文望遠鏡去觀測行星嗎?想了解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想知道天文學前沿的未解之謎有哪些嗎?在湖南師範大學天文館,你都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 長春分院聯合主辦2016年全國科普日暨吉林省第十四屆科普周活動
    中科院作為「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豐富的科研資源轉化為科普設施、科普產品、科普人才,一直作為科普工作的重點。在「化學怪博士」實驗互動秀,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精心準備了三組科學小實驗,通過簡易、有趣的實驗互動,向公眾展示了極具創意的帶有故事性的化學實驗,讓奇妙的科學現象激發孩子的科學熱情,將科學和生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科技館四樓航天展廳,中科院院士王家騏與青少年學生做科普互動。
  • ...藝術「全線」互動 2018「科學之夜」主場活動亮相國家動物博物館
    5月20日晚在國家動物博物館舉行。  據悉,「科學之夜」是集科普參觀、講座、講解、演出和科學咖啡館等活動於一體的科普嘉年華。在此次「科學之夜」中,國家動物博物館充分展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科研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成就,同時推出多項充滿科學性、體驗性和互動性的趣味親子科學活動。
  • 同樣是動物,為什麼野味吃不得,馴化動物卻可以?
    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同樣是動物,為什麼不能吃野味,卻可以吃馴化動物?如何看待人與野生動物的關係?小編邀請了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趙序茅,為您詳細解讀。
  • 秉持一流理念 上海科技館成立研究中心打造金牌科研團隊
    在她看來,一家博物館如果只靠展品「說話」,那麼觀眾看幾次就厭了,為了讓場館「永不老去」,必須不斷有新故事可講,這就需要一支強有力的科研隊伍作為支撐。  科研如何讓展品說話?上海科技館最新推出的「十二生肖」特展也許就是例證:你或許見慣了以動物科普和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十二生肖展,但知道十二生肖的起源之一就與「歲星紀年」有關嗎?
  • 北鬥衛星成功發射,科研基地「變身」旅遊勝地
    隨著中國的開放和全民科普的需要,一些昔日神秘的科研基地如今已成為熱門旅遊勝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已成為西昌旅遊的必去之地,每年都有不少遊客前去參觀遊覽。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始建於1970年,1982年交付使用。
  • 手機智能翻譯官
    手機智能翻譯官 學習辦公 大小: 8.07M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那麼日本鬼子在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大量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呢?為了準備全面侵略中國,日本有些人很早就開始學習中文,甚至專門在中國建立學校來培養熟悉中文的日本人。不過這種日本人的數量很少,而且大部分會中文的日本人都要幹別的勾當,不會幹專職翻譯。
  • 銀基動物王國即將盛大開園啦,動物+旅遊+玩樂+科普,一站體驗!
    集動物保護、科研、旅遊、觀賞、玩樂、科普教育於一體來場別樣特色的休閒時光吧銀基動物王國是由銀基國際旅遊度假區斥巨資打造的,項目總投資70億元,佔地570000平方米,共有六大主題區域、19組大型遊樂設備,預計展示超過200種、逾3000隻珍稀野生動物,集動物觀賞、科普教育、動物展演
  • 出國翻譯官
    出國翻譯官 學習辦公 大小: 57.6M
  • 當洪水來襲,動物們都是如何逃生的?螞蟻的「獨門秘籍」竟是…中國...
    本文專家:朱廣思,科普作家,北京科普作協會員 本文審稿:趙序茅,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 今年7月以來,我國南方的洪澇災害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 安徽洪水實景:
  •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
    史上最大的天文望遠鏡:哈勃望遠鏡最大的天文望遠鏡遙遠的古代,人們用肉眼來觀察宇宙,能足度相當有限。後來,天文望遠鏡幫助天文學家們獲得了一批又一批寶貴的觀測資料、使人們能更加深人地探索宇宙。隨著人們探素欲望的不斷增強、天文望遠鏡也是越做越大。望遠鏡的大小主要是指它的通光口經、也就是物鏡的直徑大小。
  • 《了不起的長城》黃明昊成最萌「翻譯官」,鄭爽做「女漢子」和周深...
    「穿越」設定巧妙科普「漢長城玄機」通過「時空穿越」的設定,以及「功能性角色」李莎旻子、九孔的「角色扮演」,節目組巧妙科普了「兩關長城」——漢代敦煌郡玉門都尉和陽關都尉轄境內的長城,在漢朝和唐朝兩大不同歷史時期的功能和角色。「時空之旅」的第一站「漢朝玉門關」,搬磚小隊遇到了李莎旻子扮演的漢朝「李將士」,並解鎖他們的第一個身份——漢朝戍邊將士。
  • 望遠鏡怎麼選?智豹望遠鏡科技滿滿
    當你登山旅遊獵奇遠處的風景,或者安靜的坐在家中觀看孩子戶外運動的時候,怎麼能少了一款專業的手持望遠鏡呢!高品質的專業望遠鏡製作工藝複雜,造假難度大,一般500元以上的都基本不會是假貨。隨著國產望遠鏡的品質年年上升,中高端的國產望遠鏡性價比都是很高的,國產智豹望遠鏡的品質就非常好。
  • 青海冷湖火星營地被授牌為「火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科研科普基地」
    孫睿 攝中新網西寧9月27日電 (孫睿)記者27日從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委宣傳部獲悉,該市冷湖火星營地被授牌為「火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科研科普基地」。冷湖火星營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芒崖市冷湖鎮以西60公裡處的俄博梁雅丹地區,距離敦煌機場270公裡,距離德令哈機場430公裡。
  • 《營養翻譯官》之特醫百科:小天使折翼不要怕!補充腸內營養是關鍵
    《營養翻譯官》是新華網為助推「國民營養計劃」而推出的一檔以「權威營養解碼,享往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新營養科普節目。該節目聚焦特醫食品、乳製品、保健食品、農產品、肉蛋類、休閒食品、滋補品、飲料、地方特產等細分行業,攜手院士、營養專家及百餘位全國三甲醫院知名專家開展營養健康知識科普,旨在為消費者打造國內權威、生動、易懂的「營養百科全書」,推動中國營養健康科普事業發展,實現公眾的「營養夢,健康夢」。Hi,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營養翻譯官。
  • 《營養翻譯官》之特醫百科:小天使折翼不要怕!補充腸內營養是關鍵!
    《營養翻譯官》是新華網為助推「國民營養計劃」而推出的一檔以「權威營養解碼,享往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全新營養科普節目。  該節目聚焦特醫食品、乳製品、保健食品、農產品、肉蛋類、休閒食品、滋補品、飲料、地方特產等細分行業,攜手院士、營養專家及百餘位全國三甲醫院知名專家開展營養健康知識科普,旨在為消費者打造國內權威、生動、易懂的「營養百科全書」,推動中國營養健康科普事業發展,實現公眾的「營養夢,健康夢」。  Hi,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營養翻譯官。
  • 法媒:中國已成為「世界科研中心」
    法國BFMTV電視臺援引法新社報導,為了更好地了解宇宙,甚至去探測外星人,中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直徑500米),標誌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科研領先行列。 圖為在FAST周圍一座山頂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