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癌症,也是生命的正常狀態

2020-12-21 澎湃新聞

無論是對漫長抗癌治療的疲倦,還是對繁雜治療方案的躊躇;無論是對社會談癌色變的無奈,還是對高額經濟支出的苦惱,種種困厄,都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生懼。

「湃客Talk」第9期請來了《愛來癌去》的主編、專注醫療社會史研究的高校教授——姚霏,在「湃客讀者群」內分享了她對疾病的態度。別對「癌症」噤聲,它不是一種罕見的磨難,而是很多人的日常。

 父親和我,相繼患癌

2014年的8月份,我的父親在體檢時發現一個三公分左右的結節。當時,我以為結節就是身體中長了個「小疙瘩」,上網查了些資料後,才意識到這可能就是「癌」。

複查的結果顯示「疑似肺癌」,全家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儘快讓父親做手術。恰好那天師母給我打了個電話,聊天途中,我的情緒還是崩潰了,對她說出父親患癌的事情。

「不要隨便選擇醫院或者醫生,你可以再找一些資源、再聯繫一些專家,要慎重判斷。」因為師母的建議,我開始多方面諮詢。最後找到一名胸外科專家為父親做了手術。

父親患病的時候,我還沒有「癌症」的概念,更不用說知識儲備。為什麼兩個同樣病種的患者要進行不同方式的手術?為什麼有些人要化療,而有些人需要放療?關於治療方法的差異、選擇,醫生不會多說。這好像成了一種默契——病人不需要了解這麼多。所以,在父親的治療過程中,我過得很煎熬。為了深度了解病情內容,我只能自己發揮自己的特長,用做科研工作的方法在網上查閱各種資料,尋找最前沿、最權威的治療方案。發現醫生給父親的化療方案和我自己查找出來的是一致的,我才放下心。

可能是照顧父親的時間裡太過「心力交瘁」,第二年自己被查出腎癌的時候,我反而沒有感到難受。我是一個悲觀主義的人,凡事都會做最壞的打算。有些人被確診得癌之後會問,為什麼會是我?我會覺得,憑什麼不是我。

我的生活方式確實存在很大隱患。作為科研工作者,我經常熬夜。在白天,我又是個焦慮的新手媽媽。這種情況下,自己罹患癌症也變得可以理解。

父親的抗癌經歷給了我一定的知識儲備,透明細胞癌是一種惡性程度不高的病症,所以我坦然地接受了手術治療。術後的恢復期很長,工作就會落下。所以術前住院的那段時間裡,我每天都在辦公。

在手術前一天,我終於放下工作,躺在病床上悠閒地看《追風箏的人》。醫生驚訝地說,你是我見過的最鎮定的病人。

其實我潛意識裡還是很緊張,我還是很「恐癌」,這和知識儲備量的多少無關。做完手術後的那一年,我輾轉很多三甲醫院,覺得哪裡疼了,就擔心是骨轉移,發現肺裡有個小結節,就擔心是肺轉移。

罹患癌症後,我對現實生活中癌症患者的境遇也會更加關注。有些朋友是臨終關懷病房裡的志願者,從他們口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終末期癌症患者的境遇。中國臨終關懷病房的缺口很大,患者在終末期不僅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在心理上也要承擔很大的壓力。同時,家屬似乎對「死亡」這個話題噤聲了。

了解這些情況之後,我在《新民晚報》的夜光杯欄目裡發表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哭一會兒》。講一個小女孩兒,在母親進入臨終關懷病房後的感受和體驗。我自己在往返醫院的日子裡,也看到一些患者和家屬經常處在一種很焦慮的狀態。他們抱怨自己運氣差,抱怨醫生護士的冷漠。他們積極地尋求治療,又對治療過程充滿怨氣。

 ©Unsplash

其實,醫生選擇了這份職業、救死扶傷,內心就不可能冷漠。但是外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還是因為超負荷的工作。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每天都在跟癌症打交道。

我想,不如研究一下歷史上中國人的癌症認知和癌症治療吧。

在癌症康復俱樂部,見證並不「震撼「的抗癌故事

2017年六月中旬,我決定去一家癌症康復俱樂部裡做大規模的口述項目。沒有經費支持,我就拿了自己的病理報告和一張一寸照片,想著萬一他們不同意,自己乾脆加入俱樂部。好在他們很支持這個項目。以此為契機,我帶著學生申報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為什麼會讓大學生參加?因為口述的過程也是一個傳播的過程,我希望年輕的學生們能把生命教育的內容傳遞出去。

口述項目於2018年6月份開始,一共採訪了20位癌症康復俱樂部的成員。他們的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癌種不同,患病時間的長短也不同,個人經歷更是千差萬別。

項目進展中的困難主要有三個,一是訪談者們都是一群「九零後」。一位口述史的前輩和我說,訪談者和受訪者最好是同一代人,這樣他們才會有共鳴。九零後的孩子們有熱情,但是缺乏經驗。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前期培訓中,這些孩子會做很多準備,列一個完整的提綱,最後按照提綱順序提問。但問出去的問題,對方也許不會直接回答,這個時候就要隨機應變,發現回答中需要深入挖掘的部分。學生們在這方面沒有做好,他們不像話題的引導者,更像一個聆聽者。這種青澀和遺憾,在他們的訪後感悟裡也提到了。

癌症患者對於自身的身份認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被聆聽、被尊重的基礎上。就像我今天跟大家互動,你們願意來聽,對我也是一種認同。所以我認為聆聽本身也有價值。

第二個困難是缺乏經費上的支持。我們不可能對受訪者進行大規模的篩選,所以訪談對象全是由俱樂部推薦的。抗癌俱樂部的會員更傾向分享積極的事件,有意無意地迴避負面情緒。但有些內容是不能迴避的,這才是他們最完整、最真實的一面。於是我們開始努力觸碰他們想要迴避的問題。這個過程很痛苦,有一些口述者會哭泣、會難以自持。我也一直在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好像揭別人傷疤一樣。

遺憾的是,雖然我們努力地還原受訪者的真實經歷,在文稿的審核過程中,出於情感因素和隱私的考慮,有些口述者還是會刪掉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內容。「我不想再看到這麼痛苦的回憶了,我也不想讓家人知道我曾經那麼痛苦過」,我們只能尊重他們,這是口述史的規範之一。

 ©Unsplash

第三個困難是在項目進行的中後期,一些出版社想要出版這個項目成果。一開始大家對這個選題都很感興趣,但看了文稿後,他們都表示「不夠震撼」。

市面上有兩種關於癌症的非虛構記錄:一種是冷靜地分享苦難,癌症依然是等同於死亡的存在;一種是勵志的抗癌故事,充斥著英雄主義色彩。這兩種記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把疾病當成一種罕見的磨難。但是我們有沒有思考過,疾病有可能就是一些人的日常狀態?很多患者的康復經歷並不驚心動魄。驚心動魄的只是剛剛發現疾病的一瞬間,經過那個瞬間後,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步調。

在項目過程當中,我們也有很多收穫。一些癌症患者的生活方式可以給我們很多經驗教訓。熬夜,暴飲暴食,從不體檢,以及情緒上的完美主義、焦慮、暴躁、抑鬱等等,都會成為癌症的誘因。

我們還發現,在醫療之外,家屬是患者生存下去的動力。

很多口述者在回憶他們的病情的時候,記憶會緊緊地圍繞家人。有一位女患者說,我的兒子還小,我要為了他活下去。還有一些中年男性也會說,我要看到我女兒大學畢業,看到她成家,我才能放心。死亡只是他們恐懼的一部分,他們更害怕的是無法繼續承擔自己的家庭角色。能讓他們走出這種情緒的,只有「愛」。

我們也有很多困惑,比如如何跟讀者解釋「群體抗癌」,到現在為止,都沒有數據可以論證它的有效性。書裡也提到了郭林氣功和中醫的治療方法,我們沒有辦法回答這些療法的科學性。我們的處理方式就是選擇尊重歷史事實,既然是口述者堅信的內容,我們就把它呈現出來。

放下恐懼,像面對愛一樣面對疾病

這本書名叫《愛來癌去》,但「愛「真能使」癌「去嗎?一位新華社記者在採訪我時說,他很喜歡這個書名,因為愛的力量是可以祛除癌症的。而我沒有那麼樂觀,愛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由於傳統的生死觀和疾病觀的影響,當代癌症患者很辛苦,因為他們很少自發地去了解疾病知識。

出於對癌症的恐懼心理,大家一聽到「癌」就覺得自己是不是要死了。其實不同部位、不同類型、不同分期的癌,它們的預後千差萬別,有些早期癌症經過治療已經可以痊癒,但是大家好像不太了解。

一旦發現自己患有癌症,除了經濟上的負擔,還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患者必須坐飛機到上海、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去看病。

公民教育中也缺乏「疾病應對」的教育。在我們的文化中,疾病是一種「非常狀態」,大家都急於擺脫疾病,所以醫院裡全是一張張焦慮的臉。但是癌症的治療過程很漫長,大家對此要有心理準備。我們不要對醫生寄託過高的期望,認為醫生一定要幫我看好。很多時候,醫生和醫院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他們很難完全幫你解決生理上的問題,更別提心理上的撫慰。醫生甚至會讓你更加疼痛,比如做化療就會讓人更虛弱,但這又是一種規範的治療手段。我們因為不了解而恐懼、焦慮,從而導致各種各樣的怨恨,這個問題需要從認知層面解決。

由於缺乏醫療層面的引導,相比治療階段,癌症患者在康復階段的生存狀態也不樂觀。有些患者以為手術結束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有些患者又時刻擔心會復發轉移。擺在病人面前的是一個混亂的康復過程,各種理念漫天飛舞。很多癌症患者都吃中藥,但他們真的相信中醫嗎?很難說。「大病醫保」的制度之下,西醫有兩年的醫保期,而中醫有五年。所以,很多患者是為了得到更久的醫保期限,才選擇中醫。

健康教育的缺失會導致社會忌諱癌症患者群體。有些患者在失去乳房、出現脫髮等症狀後,害怕暴露自己患癌的事實。「談癌色變「的環境下,他們不敢社交,甚至不敢走出住宅小區。在癌症患者群體當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終末期的癌症患者,他們在臨終狀態下也不敢和家屬溝通「死亡」的問題。

如果大家都能具備正確的疾病觀,意識到罹患疾病也是生命的正常狀態,我們就不會恐懼。每個人最終都要走向死亡,但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死亡?我想送給大家一句泰戈爾的名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Unsplash

以下為讀者群問答:

@俞詩逸:

傳統上說,咱們會覺得談論疾病很晦氣。現在好多人生病了也不敢去醫院。很多人也覺著抑鬱症不是病,熬熬就好了。是不是缺少生命教育,才造就這種思維?

姚霏:

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缺少對生命的關懷。但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儒家文化對於「生」與「死」有著類似「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印象,認為不應該談論我們不了解、不熟悉的事件,以至於大家對死亡有忌諱。而對死亡的忌諱會引申到對疾病的忌諱,大家就不會去談論關於疾病的話題,甚至害怕說出自己生病的事實。

今天,我們也會進行國民基礎素養的教育,但這些教育都抵不上孩子們的應試壓力。我身邊還有這樣的現象,中小學裡流感爆發,班級裡面同學有人感染了,但是家長不太願意向老師匯報,生怕老師或者其他同學的家長會認為染上流感的孩子是「害群之馬」,導致整個班的同學被感染。這個現象的背後是公眾對於疾病認知的缺乏。如果整個社會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大家將永遠恐懼疾病。

只有「愛」,能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術山一:

國內好醫院裡病人眾多,醫生也很難面面俱到、做到尊重病人。醫患關係如此緊繃,是不是也有「醫生照顧不到病人的痛苦」這方面的原因?老師對此有什麼建議?

姚霏:

在一些時刻,心理上的撫慰比肉體上更重要。國內還是面臨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是重病大病,大家都會向大城市的三甲醫院裡湧。大醫院裡的醫生從每天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之前,都要不停應付各種狀況。

換位思考很重要,如果大家去醫院裡待上一段時間,看看醫生的工作量,你就會知道醫生的不容易。如果醫生多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也會更理解病痛中患者的心理狀態,對他們更加關照。

醫護群體如何能夠更好地照顧病人?西方有一個理念: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但是在中國的現狀之下,醫生很難做到這些。

@曹偉:

似乎參加癌症康復俱樂部的多為中老年癌症患者,事實的確如此嗎?較年輕的癌症患者如何抱團取暖?他們是否有其他形式的病友組織?不同年齡層次人群之間存在的差異,背後又反映了什麼?

姚霏:

這個俱樂部的會員的確以中老年群體為主。我也問過其他會員,有沒有年輕的患者來報名,他們說很少。據我所知,醫院的病友組織、患者沙龍裡的年輕人也非常少,一方面是因為患癌年輕人的總量不大,另一方面可能是他們傾向於在網上「抱團取暖」。

《滾蛋吧,腫瘤君》的作者熊頓,還有前一陣去世的漫畫家丁一醬都是癌症患者。他們在公眾號、博客上分享自己的患癌經歷,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很難看到年輕人集體抗癌。

@術山一:

老師能簡單介紹下口述史的規範都有哪些嗎?您之後還會對這一群體進行研究嗎?

姚霏:

1948年,美國出現了一種歷史學的研究方式——口述史,通過訪談來記錄一些歷史現實。目前國內也形成了口述研究的風尚。

訪談不是隨意的,必須有一些前期準備。收集關於訪談對象、訪談內容的資料,然後設計提綱,和訪談者溝通。一次溝通是不夠的,可能需要兩三次重複交流,還要就一些問題進行深入訪談。完成訪談之後要有嚴格的「逐字稿」意識,把錄音一字一字的寫下來,再整理成規範的、有邏輯的稿件。最後要請口述者授權,看他同意全部公開或是局部公開等等,稿件會整理成資料保存,供以後的歷史學者研究使用。

未來我們還有關於上海癌症患者口述記錄的計劃。明年準備進行上海臨終關懷病房的口述訪談,採訪病房醫務人員,患者,以及家屬,勾勒出中國臨終關懷病房的現狀。

@林凡凡:

忌諱疾病的人,可能不會關注癌症話題或者買《愛來癌去》這樣的書;而不忌諱疾病的人可能已經通過別的渠道了解了相關知識。那麼,這本書想要傳達的觀點或者知識容易被人接收嗎?您可以談談閱讀《愛來癌去》的理由嗎?

姚霏:

這本書出版後,有各種各樣的評價。有沒看過這本書就點讚的,覺得這個題材特別好,也有人會提出批評,比如消費苦難,挖掘大家不愉快的經歷,甚至有為癌症康復俱樂部「站臺」的嫌疑。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看這本書。

做這本《愛來癌去》,我最初的訴求是希望讓那些正在經歷癌症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知道有許多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那些人能夠挺過來,你們也能走下去。對生命教育、生死疾病話題感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去看這本書。

這本書沒有消費苦難,也沒有宣揚英雄主義。在罹患疾病之後,每個人還要繼續他的生活。

本期嘉賓 / 

姚霏

整編 / 

實習生 胡雅婷

相關焦點

  • 這種基因突變,讓他們面臨罹患晚期癌症的高風險
    癌症的發生發展與許多因素相關,比如年齡、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等等,但實際上,相對於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人類罹患癌症的風險要大得多!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就是,與基因相似度高達99%的人類近親——黑猩猩相比,即使沒有已知的風險因素,如遺傳傾向或吸菸等,人類表現得更容易發展為晚期癌症。那麼,造成這一現象的具體原因又是什麼?
  • 李開復罹患淋巴癌 談17個月癌症治療感悟
    與此同時,高曉松導演的同名紀錄片「築夢者之李開復——《向死而生》」也在同一天通過各大視頻網站首映,評論稱,「這不僅僅是一部電影,而是一次關於生命的頓悟,一次關於靈魂的對話,一部讓你感悟人生、參透生命的心靈佳作。」
  • 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科普:什麼是癌症預防?
    通過預防癌症,減少了新的癌症病例。希望這將減輕癌症負擔,並減少由癌症引起的死亡人數。  癌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相關疾病。我們的基因,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物都可能增加或降低我們患癌症的風險。  科學家正在研究多種預防癌症的方法,其中包括:  ·避免或控制已知致癌物的方法。  ·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 特寫|賽出生命的寬度!上海有支癌症康復者龍舟隊
    癌症康復者龍舟隊正在進行日常訓練。十五年前,罹患乳腺癌八年的施月波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會成為一名「龍舟運動員」。她更想不到,直到今天,她還能率領一支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龍舟隊爭金奪銀。這支來自上海的龍舟隊名叫「天愛-愛康癌症康復者龍舟隊。
  • 《櫻桃小丸子》作者10年前確定罹患癌症後只透露給閨蜜小玉知道!
    自從10年前確定罹患癌症後,櫻桃子更只告訴了小玉,小玉也始終是櫻桃子的好朋友!就連老家,也是在4年前才知道她身體不好,但並不清楚病況,生病期間幾乎沒有和外界有聯繫~兩人的友誼也一直關係密切,現實世界的小玉一直到去了美國後才和小丸子分開,在櫻桃子的自傳漫畫「ひとりずもう」中,櫻桃子就曾畫過當她接獲好消息即將成為漫畫家後,除向爸媽報喜,第一件事就是寫信告訴小玉這,還表示會在漫畫中畫出兩人一起經歷過的開心事情,更會把漫畫送她!
  • 晚期癌症患者被勸退出院 生命最後為何難留尊嚴
    臨終關懷,指的是對沒有治癒希望的患者進行的積極又全面的醫學人文照顧,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狀、解決心理和精神問題,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質,達到最好的生活狀態。臨終關懷是現代社會對工具理性和現代性反思的產物,也是社會成熟與文明的標誌。在發達國家,由志願者、全科醫生、宗教人士等構成的臨終關懷體系非常成熟。而在我國社會流動加劇的當下,社會化的臨終關懷建設亟待提上議事日程。
  • 醫學最前沿001 | 是「進化」打開了人類癌症高發的「盲盒」?
    01 大多數人不確定罹患晚期癌症的風險1.1 患癌是運氣不好嗎?2 這類癌症包含哪些?這類癌症包括膠質母細胞瘤(即腦癌)、小腸癌、胰腺癌等等。02 晚期癌症的高風險因素居然和人類進化相關2.在對正常和癌變組織樣本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人類進化的某個時刻,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而產生的Siglec-12蛋白發生了突變🧬,從而消除了其區分「自我」和入侵微生物的能力。與無法產生Siglec-12蛋白的人相比,仍然產生Siglec-12蛋白的人一生中罹患晚期癌症的風險高出兩倍以上。
  • 50歲李詠癌症去世,23歲女讀者罹患淋巴瘤:我們都是帶瘤存活的戰士
    就在我還沉浸在這意外和難以置信中時,各大新聞app都開始推送一條消息, 央視前著名主持人李詠癌症去世。這個消息,真是太「驟然」了。 此前不知他罹患癌症,也許久未曾聽到他消息,如今,再有消息,卻是這樣的消息。他才剛50歲。他的妻子哈文發微博,看到這句「永失我愛」,頓時淚目。
  • 研究:罹患肺癌風險增加五成
    最新研究表明,吃白麵包等高GI食物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圖片來源:英國《每日郵報》)中國日報網3月8日電(嚴玉潔)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8日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在日常飲食中攝入高血糖指數(GI)的食物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高GI的食物包括白麵包、硬麵包圈、玉米片、爆米花、白米飯等。
  • 粒細胞抗癌療法:免疫細胞新技術,癌症患者新曙光
    免疫功能的強弱呈現個體差異,免疫功能強往往表現為身體健康,免疫功能弱則常常體現為疾病狀態,其中便包括罹患癌症。免疫細胞又名白細胞,是指參與免疫應答或與免疫應答有關的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粒細胞等)。
  • 《別告訴她》:在死亡真相的背後,探討親情和生命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的時候,還沒有等到病發,心理就崩潰了。去年外公被檢查出了胃癌晚期,大家都瞞著他,說不是什麼大病,十月份的時候我輾轉了一天去看他的時候,精神狀態很好,劈柴餵馬,整個人笑呵呵的。我們不想讓外公承擔得知生病後的恐懼,如果人固有一死,我希望生前他所有的回憶都是開心快樂的。
  • 中科院教授:土壤中的生命元素才是療愈疾病的良方!
    回歸自然,喚醒生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從天地獲得生命元素和生命原料人類改變了食物的生產方式和組成讓人體無法從食物獲得全面的生命元素和生命原料從而罹患各種疾病順應自然,生命是神聖的!他對地球的生態保護和地球生命的起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獨闢蹊徑尋找治癒癌症的鑰匙,提出了生命元素平衡的概念——他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生命元素失衡引起的,生命元素的平衡是健康的保證。20多癌症治癒的案例,他從此對有機療法堅信不移徐恆泳教授帶領他的專業團隊用兩年的時間終於完成有機調理的原理解析。他用自己母親的肺癌晚期等有機調理案例,闡述了一個「癌症神奇自愈」的事實。
  • 注意這幾個癌症最容易遺傳!
    而離世; · 宋美齡一家其父親死於胃癌,母親、弟弟、大姐也是死於癌症,二姐宋慶齡因血癌去世,宋美齡本人也曾患上乳腺癌和卵巢癌。 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都在告訴我們:癌症有其遺傳性。 01、癌症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正常情況下細胞在體內發揮著重要的生理作用,但在某些情況,如病毒感染、化學致癌物刺激、輻射等,某些細胞可被異常激活,轉變為致癌的基因。
  • 全吃素癌症復發,癌症患者吃素好還是吃肉好?
    為了能夠讓身體健康起來,李小姐到處搜尋各種良方,在網上查到吃肉容易引發癌症,就改吃素了...追求天然養生法。」然而,兩年前,李小姐身體開始出現異樣。每到睡覺時,身體都會痛得輾轉難眠,只能弓著身子,像「毛毛蟲」一樣睡覺。
  • 關於日本癌症治療方法介紹
    <副作用>可能會造成手術侵襲及正常臟器功能下降。<手術適應>是否適應手術療法要根據以下要點進行確認判斷:·通過外科手術,患者的生命預後改善的可能性很高嗎?不適應情況 ① 當癌症擴散的時候當癌症已經擴散時,特別是在向癌病灶原發部位以外器官轉移的情況, 播種(散布在腹膜和胸膜上)的情況下,即使標準為物理上能夠切除的大小和個數,也有可能不適合手術療法。
  • 癌症被稱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負離子對癌症真的有效果嗎?
    每次一聊到癌症這個話題,氣氛就異常沉重,仿佛有隻無形的大手遮蓋在眾人頭頂。癌症對身體會造成什麼影響不必多說大家也知道,大多數人被檢查出癌症後都會感嘆命運不公,因為在老百姓心中,得了癌症,就是判了死刑。 因此,癌症被稱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就連明星也沒有躲過這致命的一劫。
  • 癌症臨終三天症狀 這些你知道嗎
    癌症是每個人都不願意面對和提及的事情,但是有時候當不幸發生的時候,我們不得不選擇面對,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癌症臨終三天的症狀。以及癌症患者臨終應該平靜的面對死亡,醫患雙方應該如何做。下面一起來看一下!癌症晚期死前症狀根據癌症發生的部位以及程度的不同,症狀也是會有所差異的。像是癌症的局部表現為患者會感到疼痛難忍,會有出血的現象發生。
  • 一大型研究發現74種癌症遺傳因素—新聞—科學網
    預測個人患癌風險依舊艱難
  • 高倉健罹患淋巴癌去世 如何發現淋巴癌早期信號
    高倉健曾榮獲日本演員界的「文化勳章」。  淋巴癌發病趨勢越來越年輕化  自去年李開復公開罹患淋巴癌後,該病又重新受到人們的廣大關注,近年來,因罹患淋巴癌去世的名人也頻見報端:僅在2009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
  • 這部豆瓣評分9.1的醫學紀錄片神作,把一部浩瀚癌症史說透了
    也是從乳腺癌開始,一位大膽的醫生試圖改變癌症無法治療的歷史。 這也是人類第一次成功提取、並在體外培養的癌細胞。 正常情況下,細胞會在分裂60次後凋亡。 但在某些因素觸發下,細胞可能突然無視生命法則。 它就像海拉細胞一樣,完全失控地不斷分裂,導致癌症發生。